小说 星座 交友 视频 明星 新闻 NBA 足球 体育 美图 游戏 音乐 摄影 军事 笑话
社区 招聘 地图 美食 汽车 基金 两性 女性 法律 娱乐 时尚 彩票 宠物 股票 手机
购物 健康 银行 房产 儿童 旅游 大学 宗教 公益 考试 教育 外语 留学 科技 爱好
微博 电脑 桌面 招商 聊天 硬件 软件 建站 编程 邮箱 设计 数码 曲艺 棋牌 生活
QQ 二手汽车 生活助手 天气 直播 站长 婚嫁 租厂房 服务器 租赁 互联网 农产品 修理 搬家 UI素材
保洁 面辅料 牧业 出书 代工 物流 电影 电视 综艺 动漫 全知导航-八卦 秀场 减肥 美女 母婴
团购 特卖 家居 杀毒 手机应用 找加盟 找设计 找家政 众筹 找搬家 找代理 热门应用 找代工 找工作 找物流
找回收
朱元璋的得位到底正不正?他与小明王究竟是什么关系?

关键词:朱元璋,韩林儿,郭子兴,太祖,记载,小明,发展,廖永忠,明史,问题

认为朱元璋并未曾奉韩林儿的年号

  朱元璋,即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背景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世或言明太祖曾奉韩林儿龙凤年号,为其后来所讳言,此不考史实而度以小人之心者也。

  这是著名史学者孟森写在《明史讲义》里面的原话。他认为,在夏商周三代之后,得国最正的两个朝代是明代和汉代。理由是,这两个朝代的建立者朱元璋和刘邦都是一无所依,匹夫起事,为了人民群众出掉暴君,而且没有想要做皇帝的野心。

  本文把问题集中在朱元璋一人身上。在我看来,孟森认为得国最正其实有两个条件:第一、出身低微,无依无靠;第二、正义之举、不贪皇位。概而言之就是出身低,有正义。那么,在这两者之中,其实,孟森最看重的是正义性。

  朱元璋,即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背景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世或言明太祖曾奉韩林儿龙凤年号,为其后来所讳言,此不考史实而度以小人之心者也。

  这是著名史学者孟森写在《明史讲义》里面的原话。他认为,在夏商周三代之后,得国最正的两个朝代是明代和汉代。理由是,这两个朝代的建立者朱元璋和刘邦都是一无所依,匹夫起事,为了人民群众出掉暴君,而且没有想要做皇帝的野心。

  本文把问题集中在朱元璋一人身上。在我看来,孟森认为得国最正其实有两个条件:第一、出身低微,无依无靠;第二、正义之举、不贪皇位。概而言之就是出身低,有正义。那么,在这两者之中,其实,孟森最看重的是正义性。

image.png

  何以见得?因为朱元璋出身卑微,众所周知,但是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正义性问题,却争议不断,所以他才紧接着在后面补充说明,认为朱元璋并未曾奉韩林儿的年号,而且还认为持此观点的人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但是,常言道,尽信书不如无书。因此,虽然我极为佩服孟森前辈的才华与学识,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我依然坚持认为,生而为人,我们还是得有自己的思考。

  在我看来,说朱元璋得位最正,还有待商量,需要嘴下留情。既然孟森把关注点放在了朱元璋与小明王的关系上,而且甚至为此有些略失风度,不够雅量,那么我们就先啃这块硬骨头,探一究竟。

  发迹于小明王

  说朱元璋发迹于小明王(刘福通)很多人可能不会同意,因为很多人都知道,朱元璋当时投奔的是郭子兴领导的红巾起义军,所以理应发迹于郭子兴才是。但是,问题是,郭子兴领导的红巾起义军又奉谁为正朔呢?

  关于郭子兴起义的历史记载似乎不甚清详,因此需要我们根据相关史料进行推测。据钱谦益的《国初群雄事略》记载:

  先是至正十一年辛卯五月,颍州妖人刘福通作乱,陷颍州······及十二年正月,定远县富民郭兴者聚众烧香,称亳州制节元帅。

  其实在这里我们能知道的只是郭子兴参加了起义军,而聚众焚香则因红巾军烧香礼拜弥勒佛。由此说明郭子兴当时参加的肯定是红巾起义军或者说是红巾军。但是,由于当时的起义军很多,最重要的是,这些起义军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组织形式,所以,我们就能理解这里面为何没有提到郭子兴到底归属何部的问题。

image.png

  但是,1355年,刘福通与韩林儿在亳州建立了宋政权。同年郭子兴病死。这个时候问题才开始逐渐明朗化。

  据《明史·郭子兴传》记载:

  子兴死,韩林儿檄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及太祖副之。

  而《明史·韩林儿传》也有相似记载:

  初,太祖驻和阳,郭子兴卒,林儿牒子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太祖为左副元帅。

  这两段材料可以互为印证,说的是在郭子兴死后,韩林儿发布檄文任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幅元帅,而朱元璋则任左副元帅。这就足以说明,郭子兴当时是奉小明王为正朔的。因此,作为郭子兴部下的朱元璋肯定也隶属于韩林儿部,肯定是奉小明王为正朔。

  壮大于小明王

  其实,郭子兴死后不久,郭天叙和张天佑便战死沙场。然后朱元璋就开始自立,但是当时势单力薄。

  时太祖以孤军保一城,而林儿称宋后,四方响应,遂用其年号以令军中。

  由此可见,当时韩林儿的发展势力十分迅猛,所以朱元璋用他的年号便可以节制自己所统治的军队,拥有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是壮大自己势力的第一步。

image.png

  那么朱元璋的发展壮大大概是什么时候呢?我想稍微熟悉明史的人大概都比较清楚,应该是从1356年以南京为根据地开始直到1363灭陈友谅之前。

  在这段时间里朱元璋做了哪些事情呢?第一、整顿军纪,深得民心。第二、1358年二月以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负责兴修水利工程,恢复农田生产,供给军需。第三、礼请众多知识分子为自己服务,最著名的当然要数朱升、刘基、宋濂、章溢、叶琛等,尤其是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政策被朱元璋贯彻始终。

  这段时间(1351年-1363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则经历了一个从发展到高潮再到低谷的阶段(由于文章篇幅问题在此点到为止)。据汤纲和南炳文考证,龙凤政权历经十三年的时间,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们给元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从根本上动摇了元朝的统治。为南方农民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明史·韩林儿传》这样记载:

  林儿横据中原,纵兵蹂躏,蔽遮江、淮十有余年。太祖得以从容缔造者,藉其力焉。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说朱元璋的发展壮大与韩林儿的龙凤政权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龙凤政权在北方的发展壮大为朱元璋在江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另外,也正是在朱元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做皇帝的野心开始萌发。这又与知识分子的加入不无关系,因为这些知识分子本身就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们之所以愿意与朱元璋合作,无非是想维持原先的封建秩序,同时维护自己的利益,正是在他们的不断怂恿之下,朱元璋的皇帝野心逐渐膨胀。

image.png

  据陶安的《陶学士文集》记载,这些知识分子从一开始就要朱元璋效法汉高祖刘邦,“以帝王事功期于始见之期。”《明史·刘集传》这样记载:

  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上大感悟。

  而据王世贞的《弇州史料前集》记载:

  御座不拜,遂辍龙凤之号

  由此可见,朱元璋的帝王之心已经昭然若揭。很多人还知道,韩林儿在性命攸关的时候,朱元璋把他安置在了滁州,而没有亲自把他接回南京,这种安置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幽禁。

  小明王之死

  1364年韩林儿死于非命。关于韩林儿的死,在当时讳莫如深,因为《明太祖实录》、《明末纪事本末》、《皇明本纪》等书均无明确的相关记载。《明史·韩林儿传》这样记载:

  太祖击走珍,以林儿归,居之滁州。明年,太祖为吴王。又二年,林儿卒。或曰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云。

  这段话语义及其模糊,这里面首先陈述了韩林儿被朱元璋安置在滁州,两年之后就死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太祖让廖永忠去迎接韩林儿回南京,结果在瓜州的地方,船就沉到了大江之中。

  这里面为我们提供了韩林儿之死的两个可能原因:第一、韩林儿自己死亡,第二、接韩林儿的船出了意外,沉于江中。但这两个可能原因根本经不起推敲。

image.png

  第一、韩林儿年轻力胜,而且史料上没有他患病的相关记载,所以他不可能两三年的时间里无故而亡。

  第二、如果说韩林儿之死源于一场意外,这更没有可能性。因为我们知道廖永忠是朱元璋的水军大元帅,正是由于廖永忠的水师之力,朱元璋才得以攻克南京,灭掉陈友谅,平定两广。因此,廖永忠的水上功夫,毋庸置疑。

  那么,我们不得不怀疑,他怎么会连接小明王从滁州到南京这件小事都办不好呢?其实,不是办不好,只是有人让他办不好,而有这个能力的人只能是朱元璋。

  但是在《明史·廖永忠传》又这样记载: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这里则明确地把责任完全归结于廖永忠覆其舟而害死了韩林儿。而孟森则认为韩林儿之死也是源于廖永忠自作聪明,多此一举。他所引用的材料是:

  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但是,问题依然是,廖永忠做这件事情有何动机?韩林儿当时还是龙凤政权的皇帝,如果自己擅自害死韩林儿会落下不忠不义的骂名,而且既然朱元璋让他去迎接小明王,足见这件事情其实很重大,没有人指使和撑腰,他根本没有那么大的胆量,也不至于冒这么大的风险去做一件不确定是福是祸的事情。那么,在这种重大事情的背后,有资格指使他和为他撑腰的这个人肯定非朱元璋莫属。

  综上所述,朱元璋刚开始参加起义军的时候奉小明王为正朔,而他的发展壮大多亏小明王领导的北方红巾起义军与元朝统治者的斡旋,但是,最后小明王之死又和他不无关联。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孟森先生最为看重的"正义"二字何从谈起呢?如此一来,如果还有人仍然认为朱元璋得位最正,我就真的无话可说了。

  当然,本文只是从朱元璋与小明王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阐释主题,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角度可供探讨,期待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完善。最后,写作此文的意义除了让更多的明史爱好者看清真相之外,更重要的是鼓励自己往后余生,要勇于质疑,敢于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何以见得?因为朱元璋出身卑微,众所周知,但是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正义性问题,却争议不断,所以他才紧接着在后面补充说明,认为朱元璋并未曾奉韩林儿的年号,而且还认为持此观点的人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但是,常言道,尽信书不如无书。因此,虽然我极为佩服孟森前辈的才华与学识,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我依然坚持认为,生而为人,我们还是得有自己的思考。

  在我看来,说朱元璋得位最正,还有待商量,需要嘴下留情。既然孟森把关注点放在了朱元璋与小明王的关系上,而且甚至为此有些略失风度,不够雅量,那么我们就先啃这块硬骨头,探一究竟。

  发迹于小明王

  说朱元璋发迹于小明王(刘福通)很多人可能不会同意,因为很多人都知道,朱元璋当时投奔的是郭子兴领导的红巾起义军,所以理应发迹于郭子兴才是。但是,问题是,郭子兴领导的红巾起义军又奉谁为正朔呢?

  关于郭子兴起义的历史记载似乎不甚清详,因此需要我们根据相关史料进行推测。据钱谦益的《国初群雄事略》记载:

  先是至正十一年辛卯五月,颍州妖人刘福通作乱,陷颍州······及十二年正月,定远县富民郭兴者聚众烧香,称亳州制节元帅。

  其实在这里我们能知道的只是郭子兴参加了起义军,而聚众焚香则因红巾军烧香礼拜弥勒佛。由此说明郭子兴当时参加的肯定是红巾起义军或者说是红巾军。但是,由于当时的起义军很多,最重要的是,这些起义军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组织形式,所以,我们就能理解这里面为何没有提到郭子兴到底归属何部的问题。

  朱元璋,即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背景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世或言明太祖曾奉韩林儿龙凤年号,为其后来所讳言,此不考史实而度以小人之心者也。

  这是著名史学者孟森写在《明史讲义》里面的原话。他认为,在夏商周三代之后,得国最正的两个朝代是明代和汉代。理由是,这两个朝代的建立者朱元璋和刘邦都是一无所依,匹夫起事,为了人民群众出掉暴君,而且没有想要做皇帝的野心。

  本文把问题集中在朱元璋一人身上。在我看来,孟森认为得国最正其实有两个条件:第一、出身低微,无依无靠;第二、正义之举、不贪皇位。概而言之就是出身低,有正义。那么,在这两者之中,其实,孟森最看重的是正义性。

image.png

  何以见得?因为朱元璋出身卑微,众所周知,但是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正义性问题,却争议不断,所以他才紧接着在后面补充说明,认为朱元璋并未曾奉韩林儿的年号,而且还认为持此观点的人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但是,常言道,尽信书不如无书。因此,虽然我极为佩服孟森前辈的才华与学识,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我依然坚持认为,生而为人,我们还是得有自己的思考。

  在我看来,说朱元璋得位最正,还有待商量,需要嘴下留情。既然孟森把关注点放在了朱元璋与小明王的关系上,而且甚至为此有些略失风度,不够雅量,那么我们就先啃这块硬骨头,探一究竟。

  发迹于小明王

  说朱元璋发迹于小明王(刘福通)很多人可能不会同意,因为很多人都知道,朱元璋当时投奔的是郭子兴领导的红巾起义军,所以理应发迹于郭子兴才是。但是,问题是,郭子兴领导的红巾起义军又奉谁为正朔呢?

  关于郭子兴起义的历史记载似乎不甚清详,因此需要我们根据相关史料进行推测。据钱谦益的《国初群雄事略》记载:

  先是至正十一年辛卯五月,颍州妖人刘福通作乱,陷颍州······及十二年正月,定远县富民郭兴者聚众烧香,称亳州制节元帅。

  其实在这里我们能知道的只是郭子兴参加了起义军,而聚众焚香则因红巾军烧香礼拜弥勒佛。由此说明郭子兴当时参加的肯定是红巾起义军或者说是红巾军。但是,由于当时的起义军很多,最重要的是,这些起义军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组织形式,所以,我们就能理解这里面为何没有提到郭子兴到底归属何部的问题。

image.png

  但是,1355年,刘福通与韩林儿在亳州建立了宋政权。同年郭子兴病死。这个时候问题才开始逐渐明朗化。

  据《明史·郭子兴传》记载:

  子兴死,韩林儿檄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及太祖副之。

  而《明史·韩林儿传》也有相似记载:

  初,太祖驻和阳,郭子兴卒,林儿牒子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太祖为左副元帅。

  这两段材料可以互为印证,说的是在郭子兴死后,韩林儿发布檄文任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幅元帅,而朱元璋则任左副元帅。这就足以说明,郭子兴当时是奉小明王为正朔的。因此,作为郭子兴部下的朱元璋肯定也隶属于韩林儿部,肯定是奉小明王为正朔。

  壮大于小明王

  其实,郭子兴死后不久,郭天叙和张天佑便战死沙场。然后朱元璋就开始自立,但是当时势单力薄。

  时太祖以孤军保一城,而林儿称宋后,四方响应,遂用其年号以令军中。

  由此可见,当时韩林儿的发展势力十分迅猛,所以朱元璋用他的年号便可以节制自己所统治的军队,拥有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是壮大自己势力的第一步。

image.png

  那么朱元璋的发展壮大大概是什么时候呢?我想稍微熟悉明史的人大概都比较清楚,应该是从1356年以南京为根据地开始直到1363灭陈友谅之前。

  在这段时间里朱元璋做了哪些事情呢?第一、整顿军纪,深得民心。第二、1358年二月以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负责兴修水利工程,恢复农田生产,供给军需。第三、礼请众多知识分子为自己服务,最著名的当然要数朱升、刘基、宋濂、章溢、叶琛等,尤其是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政策被朱元璋贯彻始终。

  这段时间(1351年-1363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则经历了一个从发展到高潮再到低谷的阶段(由于文章篇幅问题在此点到为止)。据汤纲和南炳文考证,龙凤政权历经十三年的时间,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们给元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从根本上动摇了元朝的统治。为南方农民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明史·韩林儿传》这样记载:

  林儿横据中原,纵兵蹂躏,蔽遮江、淮十有余年。太祖得以从容缔造者,藉其力焉。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说朱元璋的发展壮大与韩林儿的龙凤政权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龙凤政权在北方的发展壮大为朱元璋在江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另外,也正是在朱元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做皇帝的野心开始萌发。这又与知识分子的加入不无关系,因为这些知识分子本身就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们之所以愿意与朱元璋合作,无非是想维持原先的封建秩序,同时维护自己的利益,正是在他们的不断怂恿之下,朱元璋的皇帝野心逐渐膨胀。

image.png

  据陶安的《陶学士文集》记载,这些知识分子从一开始就要朱元璋效法汉高祖刘邦,“以帝王事功期于始见之期。”《明史·刘集传》这样记载:

  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上大感悟。

  而据王世贞的《弇州史料前集》记载:

  御座不拜,遂辍龙凤之号

  由此可见,朱元璋的帝王之心已经昭然若揭。很多人还知道,韩林儿在性命攸关的时候,朱元璋把他安置在了滁州,而没有亲自把他接回南京,这种安置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幽禁。

  小明王之死

  1364年韩林儿死于非命。关于韩林儿的死,在当时讳莫如深,因为《明太祖实录》、《明末纪事本末》、《皇明本纪》等书均无明确的相关记载。《明史·韩林儿传》这样记载:

  太祖击走珍,以林儿归,居之滁州。明年,太祖为吴王。又二年,林儿卒。或曰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云。

  这段话语义及其模糊,这里面首先陈述了韩林儿被朱元璋安置在滁州,两年之后就死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太祖让廖永忠去迎接韩林儿回南京,结果在瓜州的地方,船就沉到了大江之中。

  这里面为我们提供了韩林儿之死的两个可能原因:第一、韩林儿自己死亡,第二、接韩林儿的船出了意外,沉于江中。但这两个可能原因根本经不起推敲。

image.png

  第一、韩林儿年轻力胜,而且史料上没有他患病的相关记载,所以他不可能两三年的时间里无故而亡。

  第二、如果说韩林儿之死源于一场意外,这更没有可能性。因为我们知道廖永忠是朱元璋的水军大元帅,正是由于廖永忠的水师之力,朱元璋才得以攻克南京,灭掉陈友谅,平定两广。因此,廖永忠的水上功夫,毋庸置疑。

  那么,我们不得不怀疑,他怎么会连接小明王从滁州到南京这件小事都办不好呢?其实,不是办不好,只是有人让他办不好,而有这个能力的人只能是朱元璋。

  但是在《明史·廖永忠传》又这样记载: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这里则明确地把责任完全归结于廖永忠覆其舟而害死了韩林儿。而孟森则认为韩林儿之死也是源于廖永忠自作聪明,多此一举。他所引用的材料是:

  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但是,问题依然是,廖永忠做这件事情有何动机?韩林儿当时还是龙凤政权的皇帝,如果自己擅自害死韩林儿会落下不忠不义的骂名,而且既然朱元璋让他去迎接小明王,足见这件事情其实很重大,没有人指使和撑腰,他根本没有那么大的胆量,也不至于冒这么大的风险去做一件不确定是福是祸的事情。那么,在这种重大事情的背后,有资格指使他和为他撑腰的这个人肯定非朱元璋莫属。

  综上所述,朱元璋刚开始参加起义军的时候奉小明王为正朔,而他的发展壮大多亏小明王领导的北方红巾起义军与元朝统治者的斡旋,但是,最后小明王之死又和他不无关联。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孟森先生最为看重的"正义"二字何从谈起呢?如此一来,如果还有人仍然认为朱元璋得位最正,我就真的无话可说了。

  当然,本文只是从朱元璋与小明王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阐释主题,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角度可供探讨,期待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完善。最后,写作此文的意义除了让更多的明史爱好者看清真相之外,更重要的是鼓励自己往后余生,要勇于质疑,敢于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但是,1355年,刘福通与韩林儿在亳州建立了宋政权。同年郭子兴病死。这个时候问题才开始逐渐明朗化。

  据《明史·郭子兴传》记载:

  子兴死,韩林儿檄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及太祖副之。

  而《明史·韩林儿传》也有相似记载:

  初,太祖驻和阳,郭子兴卒,林儿牒子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太祖为左副元帅。

  这两段材料可以互为印证,说的是在郭子兴死后,韩林儿发布檄文任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幅元帅,而朱元璋则任左副元帅。这就足以说明,郭子兴当时是奉小明王为正朔的。因此,作为郭子兴部下的朱元璋肯定也隶属于韩林儿部,肯定是奉小明王为正朔。

  壮大于小明王

  其实,郭子兴死后不久,郭天叙和张天佑便战死沙场。然后朱元璋就开始自立,但是当时势单力薄。

  时太祖以孤军保一城,而林儿称宋后,四方响应,遂用其年号以令军中。

  由此可见,当时韩林儿的发展势力十分迅猛,所以朱元璋用他的年号便可以节制自己所统治的军队,拥有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是壮大自己势力的第一步。

  朱元璋,即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背景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世或言明太祖曾奉韩林儿龙凤年号,为其后来所讳言,此不考史实而度以小人之心者也。

  这是著名史学者孟森写在《明史讲义》里面的原话。他认为,在夏商周三代之后,得国最正的两个朝代是明代和汉代。理由是,这两个朝代的建立者朱元璋和刘邦都是一无所依,匹夫起事,为了人民群众出掉暴君,而且没有想要做皇帝的野心。

  本文把问题集中在朱元璋一人身上。在我看来,孟森认为得国最正其实有两个条件:第一、出身低微,无依无靠;第二、正义之举、不贪皇位。概而言之就是出身低,有正义。那么,在这两者之中,其实,孟森最看重的是正义性。

image.png

  何以见得?因为朱元璋出身卑微,众所周知,但是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正义性问题,却争议不断,所以他才紧接着在后面补充说明,认为朱元璋并未曾奉韩林儿的年号,而且还认为持此观点的人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但是,常言道,尽信书不如无书。因此,虽然我极为佩服孟森前辈的才华与学识,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我依然坚持认为,生而为人,我们还是得有自己的思考。

  在我看来,说朱元璋得位最正,还有待商量,需要嘴下留情。既然孟森把关注点放在了朱元璋与小明王的关系上,而且甚至为此有些略失风度,不够雅量,那么我们就先啃这块硬骨头,探一究竟。

  发迹于小明王

  说朱元璋发迹于小明王(刘福通)很多人可能不会同意,因为很多人都知道,朱元璋当时投奔的是郭子兴领导的红巾起义军,所以理应发迹于郭子兴才是。但是,问题是,郭子兴领导的红巾起义军又奉谁为正朔呢?

  关于郭子兴起义的历史记载似乎不甚清详,因此需要我们根据相关史料进行推测。据钱谦益的《国初群雄事略》记载:

  先是至正十一年辛卯五月,颍州妖人刘福通作乱,陷颍州······及十二年正月,定远县富民郭兴者聚众烧香,称亳州制节元帅。

  其实在这里我们能知道的只是郭子兴参加了起义军,而聚众焚香则因红巾军烧香礼拜弥勒佛。由此说明郭子兴当时参加的肯定是红巾起义军或者说是红巾军。但是,由于当时的起义军很多,最重要的是,这些起义军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组织形式,所以,我们就能理解这里面为何没有提到郭子兴到底归属何部的问题。

image.png

  但是,1355年,刘福通与韩林儿在亳州建立了宋政权。同年郭子兴病死。这个时候问题才开始逐渐明朗化。

  据《明史·郭子兴传》记载:

  子兴死,韩林儿檄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及太祖副之。

  而《明史·韩林儿传》也有相似记载:

  初,太祖驻和阳,郭子兴卒,林儿牒子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太祖为左副元帅。

  这两段材料可以互为印证,说的是在郭子兴死后,韩林儿发布檄文任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幅元帅,而朱元璋则任左副元帅。这就足以说明,郭子兴当时是奉小明王为正朔的。因此,作为郭子兴部下的朱元璋肯定也隶属于韩林儿部,肯定是奉小明王为正朔。

  壮大于小明王

  其实,郭子兴死后不久,郭天叙和张天佑便战死沙场。然后朱元璋就开始自立,但是当时势单力薄。

  时太祖以孤军保一城,而林儿称宋后,四方响应,遂用其年号以令军中。

  由此可见,当时韩林儿的发展势力十分迅猛,所以朱元璋用他的年号便可以节制自己所统治的军队,拥有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是壮大自己势力的第一步。

image.png

  那么朱元璋的发展壮大大概是什么时候呢?我想稍微熟悉明史的人大概都比较清楚,应该是从1356年以南京为根据地开始直到1363灭陈友谅之前。

  在这段时间里朱元璋做了哪些事情呢?第一、整顿军纪,深得民心。第二、1358年二月以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负责兴修水利工程,恢复农田生产,供给军需。第三、礼请众多知识分子为自己服务,最著名的当然要数朱升、刘基、宋濂、章溢、叶琛等,尤其是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政策被朱元璋贯彻始终。

  这段时间(1351年-1363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则经历了一个从发展到高潮再到低谷的阶段(由于文章篇幅问题在此点到为止)。据汤纲和南炳文考证,龙凤政权历经十三年的时间,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们给元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从根本上动摇了元朝的统治。为南方农民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明史·韩林儿传》这样记载:

  林儿横据中原,纵兵蹂躏,蔽遮江、淮十有余年。太祖得以从容缔造者,藉其力焉。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说朱元璋的发展壮大与韩林儿的龙凤政权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龙凤政权在北方的发展壮大为朱元璋在江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另外,也正是在朱元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做皇帝的野心开始萌发。这又与知识分子的加入不无关系,因为这些知识分子本身就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们之所以愿意与朱元璋合作,无非是想维持原先的封建秩序,同时维护自己的利益,正是在他们的不断怂恿之下,朱元璋的皇帝野心逐渐膨胀。

image.png

  据陶安的《陶学士文集》记载,这些知识分子从一开始就要朱元璋效法汉高祖刘邦,“以帝王事功期于始见之期。”《明史·刘集传》这样记载:

  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上大感悟。

  而据王世贞的《弇州史料前集》记载:

  御座不拜,遂辍龙凤之号

  由此可见,朱元璋的帝王之心已经昭然若揭。很多人还知道,韩林儿在性命攸关的时候,朱元璋把他安置在了滁州,而没有亲自把他接回南京,这种安置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幽禁。

  小明王之死

  1364年韩林儿死于非命。关于韩林儿的死,在当时讳莫如深,因为《明太祖实录》、《明末纪事本末》、《皇明本纪》等书均无明确的相关记载。《明史·韩林儿传》这样记载:

  太祖击走珍,以林儿归,居之滁州。明年,太祖为吴王。又二年,林儿卒。或曰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云。

  这段话语义及其模糊,这里面首先陈述了韩林儿被朱元璋安置在滁州,两年之后就死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太祖让廖永忠去迎接韩林儿回南京,结果在瓜州的地方,船就沉到了大江之中。

  这里面为我们提供了韩林儿之死的两个可能原因:第一、韩林儿自己死亡,第二、接韩林儿的船出了意外,沉于江中。但这两个可能原因根本经不起推敲。

image.png

  第一、韩林儿年轻力胜,而且史料上没有他患病的相关记载,所以他不可能两三年的时间里无故而亡。

  第二、如果说韩林儿之死源于一场意外,这更没有可能性。因为我们知道廖永忠是朱元璋的水军大元帅,正是由于廖永忠的水师之力,朱元璋才得以攻克南京,灭掉陈友谅,平定两广。因此,廖永忠的水上功夫,毋庸置疑。

  那么,我们不得不怀疑,他怎么会连接小明王从滁州到南京这件小事都办不好呢?其实,不是办不好,只是有人让他办不好,而有这个能力的人只能是朱元璋。

  但是在《明史·廖永忠传》又这样记载: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这里则明确地把责任完全归结于廖永忠覆其舟而害死了韩林儿。而孟森则认为韩林儿之死也是源于廖永忠自作聪明,多此一举。他所引用的材料是:

  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但是,问题依然是,廖永忠做这件事情有何动机?韩林儿当时还是龙凤政权的皇帝,如果自己擅自害死韩林儿会落下不忠不义的骂名,而且既然朱元璋让他去迎接小明王,足见这件事情其实很重大,没有人指使和撑腰,他根本没有那么大的胆量,也不至于冒这么大的风险去做一件不确定是福是祸的事情。那么,在这种重大事情的背后,有资格指使他和为他撑腰的这个人肯定非朱元璋莫属。

  综上所述,朱元璋刚开始参加起义军的时候奉小明王为正朔,而他的发展壮大多亏小明王领导的北方红巾起义军与元朝统治者的斡旋,但是,最后小明王之死又和他不无关联。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孟森先生最为看重的"正义"二字何从谈起呢?如此一来,如果还有人仍然认为朱元璋得位最正,我就真的无话可说了。

  当然,本文只是从朱元璋与小明王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阐释主题,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角度可供探讨,期待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完善。最后,写作此文的意义除了让更多的明史爱好者看清真相之外,更重要的是鼓励自己往后余生,要勇于质疑,敢于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那么朱元璋的发展壮大大概是什么时候呢?我想稍微熟悉明史的人大概都比较清楚,应该是从1356年以南京为根据地开始直到1363灭陈友谅之前。

  在这段时间里朱元璋做了哪些事情呢?第一、整顿军纪,深得民心。第二、1358年二月以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负责兴修水利工程,恢复农田生产,供给军需。第三、礼请众多知识分子为自己服务,最著名的当然要数朱升、刘基、宋濂、章溢、叶琛等,尤其是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政策被朱元璋贯彻始终。

  这段时间(1351年-1363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则经历了一个从发展到高潮再到低谷的阶段(由于文章篇幅问题在此点到为止)。据汤纲和南炳文考证,龙凤政权历经十三年的时间,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们给元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从根本上动摇了元朝的统治。为南方农民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明史·韩林儿传》这样记载:

  林儿横据中原,纵兵蹂躏,蔽遮江、淮十有余年。太祖得以从容缔造者,藉其力焉。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说朱元璋的发展壮大与韩林儿的龙凤政权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龙凤政权在北方的发展壮大为朱元璋在江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另外,也正是在朱元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做皇帝的野心开始萌发。这又与知识分子的加入不无关系,因为这些知识分子本身就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们之所以愿意与朱元璋合作,无非是想维持原先的封建秩序,同时维护自己的利益,正是在他们的不断怂恿之下,朱元璋的皇帝野心逐渐膨胀。

  朱元璋,即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背景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世或言明太祖曾奉韩林儿龙凤年号,为其后来所讳言,此不考史实而度以小人之心者也。

  这是著名史学者孟森写在《明史讲义》里面的原话。他认为,在夏商周三代之后,得国最正的两个朝代是明代和汉代。理由是,这两个朝代的建立者朱元璋和刘邦都是一无所依,匹夫起事,为了人民群众出掉暴君,而且没有想要做皇帝的野心。

  本文把问题集中在朱元璋一人身上。在我看来,孟森认为得国最正其实有两个条件:第一、出身低微,无依无靠;第二、正义之举、不贪皇位。概而言之就是出身低,有正义。那么,在这两者之中,其实,孟森最看重的是正义性。

image.png

  何以见得?因为朱元璋出身卑微,众所周知,但是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正义性问题,却争议不断,所以他才紧接着在后面补充说明,认为朱元璋并未曾奉韩林儿的年号,而且还认为持此观点的人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但是,常言道,尽信书不如无书。因此,虽然我极为佩服孟森前辈的才华与学识,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我依然坚持认为,生而为人,我们还是得有自己的思考。

  在我看来,说朱元璋得位最正,还有待商量,需要嘴下留情。既然孟森把关注点放在了朱元璋与小明王的关系上,而且甚至为此有些略失风度,不够雅量,那么我们就先啃这块硬骨头,探一究竟。

  发迹于小明王

  说朱元璋发迹于小明王(刘福通)很多人可能不会同意,因为很多人都知道,朱元璋当时投奔的是郭子兴领导的红巾起义军,所以理应发迹于郭子兴才是。但是,问题是,郭子兴领导的红巾起义军又奉谁为正朔呢?

  关于郭子兴起义的历史记载似乎不甚清详,因此需要我们根据相关史料进行推测。据钱谦益的《国初群雄事略》记载:

  先是至正十一年辛卯五月,颍州妖人刘福通作乱,陷颍州······及十二年正月,定远县富民郭兴者聚众烧香,称亳州制节元帅。

  其实在这里我们能知道的只是郭子兴参加了起义军,而聚众焚香则因红巾军烧香礼拜弥勒佛。由此说明郭子兴当时参加的肯定是红巾起义军或者说是红巾军。但是,由于当时的起义军很多,最重要的是,这些起义军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组织形式,所以,我们就能理解这里面为何没有提到郭子兴到底归属何部的问题。

image.png

  但是,1355年,刘福通与韩林儿在亳州建立了宋政权。同年郭子兴病死。这个时候问题才开始逐渐明朗化。

  据《明史·郭子兴传》记载:

  子兴死,韩林儿檄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及太祖副之。

  而《明史·韩林儿传》也有相似记载:

  初,太祖驻和阳,郭子兴卒,林儿牒子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太祖为左副元帅。

  这两段材料可以互为印证,说的是在郭子兴死后,韩林儿发布檄文任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幅元帅,而朱元璋则任左副元帅。这就足以说明,郭子兴当时是奉小明王为正朔的。因此,作为郭子兴部下的朱元璋肯定也隶属于韩林儿部,肯定是奉小明王为正朔。

  壮大于小明王

  其实,郭子兴死后不久,郭天叙和张天佑便战死沙场。然后朱元璋就开始自立,但是当时势单力薄。

  时太祖以孤军保一城,而林儿称宋后,四方响应,遂用其年号以令军中。

  由此可见,当时韩林儿的发展势力十分迅猛,所以朱元璋用他的年号便可以节制自己所统治的军队,拥有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是壮大自己势力的第一步。

image.png

  那么朱元璋的发展壮大大概是什么时候呢?我想稍微熟悉明史的人大概都比较清楚,应该是从1356年以南京为根据地开始直到1363灭陈友谅之前。

  在这段时间里朱元璋做了哪些事情呢?第一、整顿军纪,深得民心。第二、1358年二月以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负责兴修水利工程,恢复农田生产,供给军需。第三、礼请众多知识分子为自己服务,最著名的当然要数朱升、刘基、宋濂、章溢、叶琛等,尤其是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政策被朱元璋贯彻始终。

  这段时间(1351年-1363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则经历了一个从发展到高潮再到低谷的阶段(由于文章篇幅问题在此点到为止)。据汤纲和南炳文考证,龙凤政权历经十三年的时间,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们给元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从根本上动摇了元朝的统治。为南方农民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明史·韩林儿传》这样记载:

  林儿横据中原,纵兵蹂躏,蔽遮江、淮十有余年。太祖得以从容缔造者,藉其力焉。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说朱元璋的发展壮大与韩林儿的龙凤政权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龙凤政权在北方的发展壮大为朱元璋在江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另外,也正是在朱元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做皇帝的野心开始萌发。这又与知识分子的加入不无关系,因为这些知识分子本身就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们之所以愿意与朱元璋合作,无非是想维持原先的封建秩序,同时维护自己的利益,正是在他们的不断怂恿之下,朱元璋的皇帝野心逐渐膨胀。

image.png

  据陶安的《陶学士文集》记载,这些知识分子从一开始就要朱元璋效法汉高祖刘邦,“以帝王事功期于始见之期。”《明史·刘集传》这样记载:

  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上大感悟。

  而据王世贞的《弇州史料前集》记载:

  御座不拜,遂辍龙凤之号

  由此可见,朱元璋的帝王之心已经昭然若揭。很多人还知道,韩林儿在性命攸关的时候,朱元璋把他安置在了滁州,而没有亲自把他接回南京,这种安置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幽禁。

  小明王之死

  1364年韩林儿死于非命。关于韩林儿的死,在当时讳莫如深,因为《明太祖实录》、《明末纪事本末》、《皇明本纪》等书均无明确的相关记载。《明史·韩林儿传》这样记载:

  太祖击走珍,以林儿归,居之滁州。明年,太祖为吴王。又二年,林儿卒。或曰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云。

  这段话语义及其模糊,这里面首先陈述了韩林儿被朱元璋安置在滁州,两年之后就死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太祖让廖永忠去迎接韩林儿回南京,结果在瓜州的地方,船就沉到了大江之中。

  这里面为我们提供了韩林儿之死的两个可能原因:第一、韩林儿自己死亡,第二、接韩林儿的船出了意外,沉于江中。但这两个可能原因根本经不起推敲。

image.png

  第一、韩林儿年轻力胜,而且史料上没有他患病的相关记载,所以他不可能两三年的时间里无故而亡。

  第二、如果说韩林儿之死源于一场意外,这更没有可能性。因为我们知道廖永忠是朱元璋的水军大元帅,正是由于廖永忠的水师之力,朱元璋才得以攻克南京,灭掉陈友谅,平定两广。因此,廖永忠的水上功夫,毋庸置疑。

  那么,我们不得不怀疑,他怎么会连接小明王从滁州到南京这件小事都办不好呢?其实,不是办不好,只是有人让他办不好,而有这个能力的人只能是朱元璋。

  但是在《明史·廖永忠传》又这样记载: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这里则明确地把责任完全归结于廖永忠覆其舟而害死了韩林儿。而孟森则认为韩林儿之死也是源于廖永忠自作聪明,多此一举。他所引用的材料是:

  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但是,问题依然是,廖永忠做这件事情有何动机?韩林儿当时还是龙凤政权的皇帝,如果自己擅自害死韩林儿会落下不忠不义的骂名,而且既然朱元璋让他去迎接小明王,足见这件事情其实很重大,没有人指使和撑腰,他根本没有那么大的胆量,也不至于冒这么大的风险去做一件不确定是福是祸的事情。那么,在这种重大事情的背后,有资格指使他和为他撑腰的这个人肯定非朱元璋莫属。

  综上所述,朱元璋刚开始参加起义军的时候奉小明王为正朔,而他的发展壮大多亏小明王领导的北方红巾起义军与元朝统治者的斡旋,但是,最后小明王之死又和他不无关联。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孟森先生最为看重的"正义"二字何从谈起呢?如此一来,如果还有人仍然认为朱元璋得位最正,我就真的无话可说了。

  当然,本文只是从朱元璋与小明王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阐释主题,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角度可供探讨,期待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完善。最后,写作此文的意义除了让更多的明史爱好者看清真相之外,更重要的是鼓励自己往后余生,要勇于质疑,敢于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据陶安的《陶学士文集》记载,这些知识分子从一开始就要朱元璋效法汉高祖刘邦,“以帝王事功期于始见之期。”《明史·刘集传》这样记载:

  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上大感悟。

  而据王世贞的《弇州史料前集》记载:

  御座不拜,遂辍龙凤之号

  由此可见,朱元璋的帝王之心已经昭然若揭。很多人还知道,韩林儿在性命攸关的时候,朱元璋把他安置在了滁州,而没有亲自把他接回南京,这种安置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幽禁。

  小明王之死

  1364年韩林儿死于非命。关于韩林儿的死,在当时讳莫如深,因为《明太祖实录》、《明末纪事本末》、《皇明本纪》等书均无明确的相关记载。《明史·韩林儿传》这样记载:

  太祖击走珍,以林儿归,居之滁州。明年,太祖为吴王。又二年,林儿卒。或曰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云。

  这段话语义及其模糊,这里面首先陈述了韩林儿被朱元璋安置在滁州,两年之后就死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太祖让廖永忠去迎接韩林儿回南京,结果在瓜州的地方,船就沉到了大江之中。

  这里面为我们提供了韩林儿之死的两个可能原因:第一、韩林儿自己死亡,第二、接韩林儿的船出了意外,沉于江中。但这两个可能原因根本经不起推敲。

  朱元璋,即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背景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世或言明太祖曾奉韩林儿龙凤年号,为其后来所讳言,此不考史实而度以小人之心者也。

  这是著名史学者孟森写在《明史讲义》里面的原话。他认为,在夏商周三代之后,得国最正的两个朝代是明代和汉代。理由是,这两个朝代的建立者朱元璋和刘邦都是一无所依,匹夫起事,为了人民群众出掉暴君,而且没有想要做皇帝的野心。

  本文把问题集中在朱元璋一人身上。在我看来,孟森认为得国最正其实有两个条件:第一、出身低微,无依无靠;第二、正义之举、不贪皇位。概而言之就是出身低,有正义。那么,在这两者之中,其实,孟森最看重的是正义性。

image.png

  何以见得?因为朱元璋出身卑微,众所周知,但是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正义性问题,却争议不断,所以他才紧接着在后面补充说明,认为朱元璋并未曾奉韩林儿的年号,而且还认为持此观点的人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但是,常言道,尽信书不如无书。因此,虽然我极为佩服孟森前辈的才华与学识,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我依然坚持认为,生而为人,我们还是得有自己的思考。

  在我看来,说朱元璋得位最正,还有待商量,需要嘴下留情。既然孟森把关注点放在了朱元璋与小明王的关系上,而且甚至为此有些略失风度,不够雅量,那么我们就先啃这块硬骨头,探一究竟。

  发迹于小明王

  说朱元璋发迹于小明王(刘福通)很多人可能不会同意,因为很多人都知道,朱元璋当时投奔的是郭子兴领导的红巾起义军,所以理应发迹于郭子兴才是。但是,问题是,郭子兴领导的红巾起义军又奉谁为正朔呢?

  关于郭子兴起义的历史记载似乎不甚清详,因此需要我们根据相关史料进行推测。据钱谦益的《国初群雄事略》记载:

  先是至正十一年辛卯五月,颍州妖人刘福通作乱,陷颍州······及十二年正月,定远县富民郭兴者聚众烧香,称亳州制节元帅。

  其实在这里我们能知道的只是郭子兴参加了起义军,而聚众焚香则因红巾军烧香礼拜弥勒佛。由此说明郭子兴当时参加的肯定是红巾起义军或者说是红巾军。但是,由于当时的起义军很多,最重要的是,这些起义军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组织形式,所以,我们就能理解这里面为何没有提到郭子兴到底归属何部的问题。

image.png

  但是,1355年,刘福通与韩林儿在亳州建立了宋政权。同年郭子兴病死。这个时候问题才开始逐渐明朗化。

  据《明史·郭子兴传》记载:

  子兴死,韩林儿檄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及太祖副之。

  而《明史·韩林儿传》也有相似记载:

  初,太祖驻和阳,郭子兴卒,林儿牒子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太祖为左副元帅。

  这两段材料可以互为印证,说的是在郭子兴死后,韩林儿发布檄文任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幅元帅,而朱元璋则任左副元帅。这就足以说明,郭子兴当时是奉小明王为正朔的。因此,作为郭子兴部下的朱元璋肯定也隶属于韩林儿部,肯定是奉小明王为正朔。

  壮大于小明王

  其实,郭子兴死后不久,郭天叙和张天佑便战死沙场。然后朱元璋就开始自立,但是当时势单力薄。

  时太祖以孤军保一城,而林儿称宋后,四方响应,遂用其年号以令军中。

  由此可见,当时韩林儿的发展势力十分迅猛,所以朱元璋用他的年号便可以节制自己所统治的军队,拥有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是壮大自己势力的第一步。

image.png

  那么朱元璋的发展壮大大概是什么时候呢?我想稍微熟悉明史的人大概都比较清楚,应该是从1356年以南京为根据地开始直到1363灭陈友谅之前。

  在这段时间里朱元璋做了哪些事情呢?第一、整顿军纪,深得民心。第二、1358年二月以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负责兴修水利工程,恢复农田生产,供给军需。第三、礼请众多知识分子为自己服务,最著名的当然要数朱升、刘基、宋濂、章溢、叶琛等,尤其是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政策被朱元璋贯彻始终。

  这段时间(1351年-1363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则经历了一个从发展到高潮再到低谷的阶段(由于文章篇幅问题在此点到为止)。据汤纲和南炳文考证,龙凤政权历经十三年的时间,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们给元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从根本上动摇了元朝的统治。为南方农民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明史·韩林儿传》这样记载:

  林儿横据中原,纵兵蹂躏,蔽遮江、淮十有余年。太祖得以从容缔造者,藉其力焉。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说朱元璋的发展壮大与韩林儿的龙凤政权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龙凤政权在北方的发展壮大为朱元璋在江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另外,也正是在朱元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做皇帝的野心开始萌发。这又与知识分子的加入不无关系,因为这些知识分子本身就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们之所以愿意与朱元璋合作,无非是想维持原先的封建秩序,同时维护自己的利益,正是在他们的不断怂恿之下,朱元璋的皇帝野心逐渐膨胀。

image.png

  据陶安的《陶学士文集》记载,这些知识分子从一开始就要朱元璋效法汉高祖刘邦,“以帝王事功期于始见之期。”《明史·刘集传》这样记载:

  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上大感悟。

  而据王世贞的《弇州史料前集》记载:

  御座不拜,遂辍龙凤之号

  由此可见,朱元璋的帝王之心已经昭然若揭。很多人还知道,韩林儿在性命攸关的时候,朱元璋把他安置在了滁州,而没有亲自把他接回南京,这种安置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幽禁。

  小明王之死

  1364年韩林儿死于非命。关于韩林儿的死,在当时讳莫如深,因为《明太祖实录》、《明末纪事本末》、《皇明本纪》等书均无明确的相关记载。《明史·韩林儿传》这样记载:

  太祖击走珍,以林儿归,居之滁州。明年,太祖为吴王。又二年,林儿卒。或曰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云。

  这段话语义及其模糊,这里面首先陈述了韩林儿被朱元璋安置在滁州,两年之后就死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太祖让廖永忠去迎接韩林儿回南京,结果在瓜州的地方,船就沉到了大江之中。

  这里面为我们提供了韩林儿之死的两个可能原因:第一、韩林儿自己死亡,第二、接韩林儿的船出了意外,沉于江中。但这两个可能原因根本经不起推敲。

image.png

  第一、韩林儿年轻力胜,而且史料上没有他患病的相关记载,所以他不可能两三年的时间里无故而亡。

  第二、如果说韩林儿之死源于一场意外,这更没有可能性。因为我们知道廖永忠是朱元璋的水军大元帅,正是由于廖永忠的水师之力,朱元璋才得以攻克南京,灭掉陈友谅,平定两广。因此,廖永忠的水上功夫,毋庸置疑。

  那么,我们不得不怀疑,他怎么会连接小明王从滁州到南京这件小事都办不好呢?其实,不是办不好,只是有人让他办不好,而有这个能力的人只能是朱元璋。

  但是在《明史·廖永忠传》又这样记载: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这里则明确地把责任完全归结于廖永忠覆其舟而害死了韩林儿。而孟森则认为韩林儿之死也是源于廖永忠自作聪明,多此一举。他所引用的材料是:

  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但是,问题依然是,廖永忠做这件事情有何动机?韩林儿当时还是龙凤政权的皇帝,如果自己擅自害死韩林儿会落下不忠不义的骂名,而且既然朱元璋让他去迎接小明王,足见这件事情其实很重大,没有人指使和撑腰,他根本没有那么大的胆量,也不至于冒这么大的风险去做一件不确定是福是祸的事情。那么,在这种重大事情的背后,有资格指使他和为他撑腰的这个人肯定非朱元璋莫属。

  综上所述,朱元璋刚开始参加起义军的时候奉小明王为正朔,而他的发展壮大多亏小明王领导的北方红巾起义军与元朝统治者的斡旋,但是,最后小明王之死又和他不无关联。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孟森先生最为看重的"正义"二字何从谈起呢?如此一来,如果还有人仍然认为朱元璋得位最正,我就真的无话可说了。

  当然,本文只是从朱元璋与小明王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阐释主题,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角度可供探讨,期待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完善。最后,写作此文的意义除了让更多的明史爱好者看清真相之外,更重要的是鼓励自己往后余生,要勇于质疑,敢于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第一、韩林儿年轻力胜,而且史料上没有他患病的相关记载,所以他不可能两三年的时间里无故而亡。

  第二、如果说韩林儿之死源于一场意外,这更没有可能性。因为我们知道廖永忠是朱元璋的水军大元帅,正是由于廖永忠的水师之力,朱元璋才得以攻克南京,灭掉陈友谅,平定两广。因此,廖永忠的水上功夫,毋庸置疑。

  那么,我们不得不怀疑,他怎么会连接小明王从滁州到南京这件小事都办不好呢?其实,不是办不好,只是有人让他办不好,而有这个能力的人只能是朱元璋。

  但是在《明史·廖永忠传》又这样记载: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这里则明确地把责任完全归结于廖永忠覆其舟而害死了韩林儿。而孟森则认为韩林儿之死也是源于廖永忠自作聪明,多此一举。他所引用的材料是:

  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但是,问题依然是,廖永忠做这件事情有何动机?韩林儿当时还是龙凤政权的皇帝,如果自己擅自害死韩林儿会落下不忠不义的骂名,而且既然朱元璋让他去迎接小明王,足见这件事情其实很重大,没有人指使和撑腰,他根本没有那么大的胆量,也不至于冒这么大的风险去做一件不确定是福是祸的事情。那么,在这种重大事情的背后,有资格指使他和为他撑腰的这个人肯定非朱元璋莫属。

  综上所述,朱元璋刚开始参加起义军的时候奉小明王为正朔,而他的发展壮大多亏小明王领导的北方红巾起义军与元朝统治者的斡旋,但是,最后小明王之死又和他不无关联。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孟森先生最为看重的"正义"二字何从谈起呢?如此一来,如果还有人仍然认为朱元璋得位最正,我就真的无话可说了。

  当然,本文只是从朱元璋与小明王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阐释主题,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角度可供探讨,期待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完善。最后,写作此文的意义除了让更多的明史爱好者看清真相之外,更重要的是鼓励自己往后余生,要勇于质疑,敢于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TIP:您正在快照阅读,阅读更多点击

发布日期:2022-03-20 02:25:04

以上由全知导航为您整理呈现.删除请联系: info@404886.com     

网友观点:
马上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知头条立场。请理想发言,恶性发现将由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已为您加载完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