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空窗期,职场,工作,求职,面试,招聘,求职者,原因,公司,职业
求职面试时千万不要编造简历
“职场空窗期”为何成了求职拦路虎?
“职场空窗期”为何成了求职拦路虎? 纵览新闻 2024-03-27 07:05 “公司规定,由于‘空窗期’大于3个月,招聘无法继续推进” “职场空窗期”为何成了求职拦路虎? “公司规定,由于‘空窗期’大于3个月,招聘无法继续推进,祝顺利。”近日,李臻接到了本月第4份面试结果通知,这次依然难逃失望。 今年春节后重新回到北京求职的她,已在各大招聘软件上投递了上百份简历。“至今没有公司录取我,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简历上的‘空白’,不少公司都很在意这段‘空白’。”一年的“职场空窗期”成了李臻求职路上无法忽视的阻碍。 李臻的遭遇并非个例。前不久,“职场人的简历不敢有空窗期”成为热议话题,当一些职场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学习或是探索自身更多可能性后,渴望回到职场,却发现“空窗期”给他们“减了分”。求职者缘何选择“空窗”?“空窗期”后再出发,难度几何? “职场空窗期”不罕见 “因为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和个人身体健康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主动选择辞职回到家乡。”2022年底,从事视频剪辑制作相关工作5年后,蒋双林离开了北京,开始了一段时间的“GAP”生活。 所谓“GAP”,即从原有生活模式中暂时跳出,尝试更多体验,为未来生活、学习和职业发展蓄力。 “去年一年,我去了两个国家长期旅行,体验了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还开设了个人自媒体账号。”31岁的蒋双林说,这是一段难得的自由时光,摆脱了工作时的社交压力,可以尽情地读书、旅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29岁的乔思宇则认为离职后的“空窗期”就像一个缓冲带。曾在事业单位工作3年的他感慨:“真正慢下来后,以前那种逼着自己必须前进的压力一下子消散了很多。” 熬夜亏空需要休息、考公考研提升自我、生育后暂时照顾家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些职场人不得不暂时停下自身职业发展的脚步。通过一段职业“空白”,调整生活、探索自我、提升能力。 然而,重回职场时,简历里的这段“空白”成了阻碍许多人求职的主要原因。 记者在招聘网站上看到,有部分公司在公开的招聘信息内直接写明:“岗位要求最近离职空窗期3个月内”“近段工作空窗期不高于5个月”“工作的空窗期不能超过3个月”等要求。 解释“职场空窗期”成为挑战 按时间顺序写下详细的工作经历是求职简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旦有断档,很难被忽略。采访中,多位有相似经历的年轻人都表示,在招聘过程中曾遇到面试官询问“空窗期”。 “有的公司能够接受面试详谈,有的公司就直接表示不匹配。”经历多次面试,李臻总结,无论面试时聊得多愉快,总能感受到“职场空窗期”对HR来说是减分项,“他们会考虑你长时间不工作,回归职场后可能无法适应职场的快节奏。” “在一些行业和公司中,特别是对连续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有较高要求的岗位,‘职场空窗期’会对求职者的竞争力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北京一家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从事人事工作的郑晓希告诉记者,招聘人员担心,在较长的“空白期”里,求职者是否能保持一定的技能和知识水平,这会对公司业务的连续性产生影响。 为了避免“职场空窗期”对求职产生影响,如何解释“空窗”的原因,变成了求职者的“必备技能”。在网上简单搜索,就能看到许多相关的包装话术和指导课程,不少帖子点赞数、收藏量上万。 因同样的原因被拒绝的次数多了,李臻难免焦虑。在网上搜索如何解释“职场空窗期”话术、技巧后,李臻却对话术的有用性产生了质疑:“这些话术有着相似的套路和规律,面对招聘人员的询问不一定有效。” “现在用人单位的招聘审核制度越来越严格,人力资源部门在录用前,会核实简历内容的真实性,大部分企业都会与应聘者原就职地进行沟通。”郑晓希提示,求职面试时千万不要编造简历,在面试前进行充分的自我准备和积极沟通,诚实面对面试人员提出的问题会更容易获得认可。 “空窗期”不是职业发展的终点 采访过程中,蒋双林成功应聘成为一家公司的产品经理。在他看来,想要跨过“职场空窗期”带来的求职阻碍,需要提前做好面试被问的准备,更重要的是自己要调整好心态,准备好重新出发。 在面试中,蒋双林展示了“空窗期”做自媒体积攒的资源和技能提升。“面试前还可以对公司和所在行业做些研究,知道行业近期发生了什么,以体现这段空白期并没有影响你对工作的热情。”蒋双林介绍。 对此郑晓希有着相同的看法,求职时,除了展现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外,更应该有所准备地展露自己选择‘空窗期’的必要性,将其作为自我职业规划的重要部分。 “作为一种正常的职场现象,‘空窗期’并不少见。求职待业期间,如果存在经济压力,符合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失业保险金或者失业补助金,给自己托底。”北京市昌平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求职者可关注市、区人力资源部门组织的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和招聘活动,社会方面也应提高宽容度,让求职者更加从容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节奏。 采访中,休息了近8个月的乔思宇向记者透露,他已经准备好“再出发”。“毕竟‘空窗期’不是职业发展的终点,反而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他说。 提醒 面试时解释“空窗期”,这些“坑”不要踩 面试时,“空窗期”可能会成为面试官关注的焦点。但如果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也可以减少面试官的顾虑。谨记这些“坑”不要踩: 1.避免模糊不清、消极 不要对“空窗期”的原因含糊其词,诚实和透明是关键,模糊的回答可能会让面试官怀疑你的诚信。在解释“空窗期”时,避免显得消极或有逃避责任的态度。 2.避免自曝问题或详细解释 如果因为一些原因导致“空窗期”长,要学会避开问题,不是说假话,而是要适当修饰,减少细节描述。例如:因为生了重病,可以说身体原因,但不要展示自己的病有多严重,重点可以说说自己此前的工作经验,以及个人能力优势。 3.避免弄虚作假、编造 如果和前司有纠纷或有劳动仲裁等,导致“空窗期”长,最好如实解释,不要有所隐瞒,否则面试过了也会为自己埋下一颗“雷”。可以说说这段时间做了哪些积极的努力,准备一两个具体的例子,展示自己如何有效利用“空窗期”学习、自我成长的。 声音 “职场空窗期”被挑刺,让打工人喘口气吧 2020年曾有求职平台对企业领导和HR展开一项调查,其结果显示,对于应聘者的“职业空窗期”,69.5%的领导更看重个人能力的匹配,对“空窗期”的容忍度一般在6—12个月之内,而企业的HR则会相对严格,58.7%的HR认为,应聘者的“职业空窗期”不能超过6个月。可见,挑刺“空窗期”是个颇为普遍的做法。 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之所以在意“空窗期”,主要是会考虑长时间不工作,回归职场后可能无法适应职场的快节奏,求职者是否能保持一定的技能和知识水平。这样的顾虑不能说毫无道理,但是考虑到千差万别的人生,统一用这种要求去看待,多少有些刻舟求剑了。 家庭变故、身体疗养、考试准备、单纯放松等,都有可能是“空窗期”的原因。无论出于何种原因,空窗期都相当于是一个“喘口气”的机会。而如今喘气的时间过长,也变成了一个问题,恐怕只会增加求职者的疲惫和压力。 空窗期怎么度过,都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单纯由于“空窗期”过长而拒绝求职者入职,其实已经涉嫌职场歧视了。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还是应当反思这种过于教条拘泥的选拔标准。招聘终究是个综合能力的测试,还是应当增加考察的科学性,回归能力本位,而不是四处树一些标准,对求职者进行粗糙的分门别类。
©2010-2019 全知导航-网址全搜罗,
资讯全知道。
苏ICP备10224953号-2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知头条立场。请理想发言,恶性发现将由个人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