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租,城中村统,改造会,政府,住房,深圳,租赁,租金
政府参与城中村统租改造
前几天,深圳一城中村统租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有人感慨当年的万村计划竟重出江湖,有人担忧统租会推高租金、挤走低收入群体……
事件发酵数日,各路讨论已经逐渐回归理性。起初大家产生担忧本是很正常的事,但直接将当年的长租潮,和现在的情况划等号,其实不够客观。
其实仔细想想,这次由深圳微棠主导的统租行动,和当年的万村计划或其他民企做的城中村长租公寓项目,有本质上的不同。
今天小明就试着来聊一聊,由政府主导和完全由社会资本推动的统租项目,会有哪些区别?
当 年长租公寓行业站在风口,许多大湾区的本土房企、长租机构也都想乘上东风,奔走于各个城中村“圈房”。
从现在来看,这种统租下来进行装修改造后再行出租的模式,与当前微棠的操作基本一致。但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对做此事的出发点、核心诉求和能力禀赋,都有很大的差别。
首先在驱动力上就完全不一样。社会资本当年之所以会积极地参与其中,是看到了发达城市旺盛的白领租住需求,认为统租这件事必定有利可图才会进入,本质上是逐利行为。
但地方政府牵头做统租,核心驱动力是保租房的筹集任务,这是主线。同时还会叠加有城市存量住房盘活、城市面貌提升等各种“支线”任务。
驱动力和出发点的不同,决定了社会资本和政府对统租项目的利润诉求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无论是集中式还是分散式长租品牌,做统租的最终目标都是从改造后的出租溢价当中,获取利润。
但当年万村计划停止,以及其他大小企业机构也跟着大退潮,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实在很难赚钱。
不过地方政府做统租,就像这次深圳回应的那样,对于利润的诉求是“增供低价、保本微利”。
在不同的利润诉求之下,对于各界所担忧的租金上涨问题,这二者当然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前几天深圳曾明确回应,改造后的房源原则上租金不涨,个别上涨的情况也会控制在10%的幅度内。但民企品牌改造后出租的房源,较以往上涨一半甚至翻倍的情况都很常见,这会是将来二者的一个核心区别。
但对于这个回应,仍有不少人持保留态度,认为如此大规模的去收房改造,很难真正实现保本微利,或者很难长期保持。
对此小明认为,之所以地方政府做统租敢于提出保本微利,首先不排除会在财政上对保租房的增供过程进行补贴。但同时也有其他的关键原因,包括融资优势和成本优势。
首先在融资方面,许多城市的城中村住房是没有红本的,并不能作为资产抵押物。但由政府成立的国企作为主体去融资,这事就更好推进。
实际上目前深圳微棠已经获得了多家银行的授信支持,但如果换作是社会资本独立介入去做,想必很难这么顺利。
所以在长期的资金支持这方面,社会资本的底气没有那么足 ,自然很难承受“微利”模式,但国企却有望落实。
其次, 纯粹的社会资本做统租,在招采上很难形成规模效应,成本极其不可控,所以导致后来多数长租企业的经济账算不过来。
但国企做的是批量的保租房改造,可以形成巨大的采购优势,从而降低改造投入成本,并得以在租金端实现让利。
同时,批量的统租改造涉及到大规模的投资,这必然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包括建筑、家装、智能化、景观等领域在 内的各类企业,都有机会参与。
与社会资本全然不同的融资与成本优势,确实能给到地方政府更足的底气,敢于提出保本微利的承诺。
其实听到这样的承诺,小明第一反应也是下意识地认为这只能靠财政补贴。但细想其实不然,国资牵头做统租改造,和社会资本独立介入的难度,本来就是不一样的。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社会资本和地方政府,对于城中村的整体改造能力,也是比不了的。
因为传统的地产开发或旧改,在技术层面上没什么难度,要么全拆干净了完事、要么净地盖楼,对房企来说早就轻车熟路了。
但城中村的现状改造,情况则复杂得多。各地城中村建筑绝大多数都存在违建、违规情况。 真要改造起来, 活儿是 又杂又细。
工作包括但不仅限于建筑安全评定与改造、消防改造、水电气管网改造等等。不仅要逐户摸排现状,还涉及到和各类管理部门的沟通,社会资本想独立完成难度很大。
先不说一般的长租机构,哪怕经验丰富的房企来,也会面临很多难题。如果对本土城中村的情况没有足够的了解,就贸然去统租改造,不仅技术难度很大,在后续经营过程中的违规风险也很高
但地方政府牵头来做,情况则全然不同。
先不说深圳人才安居集团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才房建设经验,即使涉及到复杂的改造问题,也更容易拉通各类管理部门进行快速协调、审批、验收。
毕竟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统租项目,还是城市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绝不是单一一个主体的事情。所以地方会更积极地调动各部门共同合力完成,这是社会资本无法做到的。
从这些方面看来,政府牵头做统租,与社会资本独立去做有许多的区别。二者在利润诉求、成本控制与融资优势方面的差异,最终都会反映在租金上。
其实不仅仅是深圳, 全国不少城市都曾提及过要推动城中村统租这件事。 比如早在去年下半年,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就发布了关于印发《支持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提升 “城中村”租赁住房品质指导意见》的通知,其中提到鼓励专业化、规模化的住房租赁企业,整租运营“城中村”房源,作为保障性租赁住房。
当时小明在一文中曾具体分析过,也预测沉睡数年的城中村租赁改造潮,很可能会大规模回归。
就在上个月底,天津市也提出要对接新市民、青年人和住房困难家庭的租购需求,加快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不断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在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底期间,天津共引入12家国有企业、13家民营企业参与保租房的房源筹集和建设运营工作,利用存量住宅房屋改建项目14个。
各地之所以都开始盘存量住房,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愈发紧迫的保障房筹集任务。
今年2月初,深圳住建局提高了“十四五”规划的任务目标,将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原目标54万套(间)提高到不少于74万套(间),其中保障性租赁住房增加了20万套。
而筹集保租房能有哪些方法呢?无非两种:建增量、盘存量。
在增量方面,深圳本就土地资源奇缺,要通过新建的方式去完成筹集任务难度很大。
如果政府自己建吧,建安成本就得投出去天量资金。一方面成本升高、另一方面又得维持较低的租金水平,对财政补贴的需求只会更大,模式可能更难以持续。
要求房企配建吧,做地产的朋友们都清楚,这些年开发项目中的保障房占比越来越大,账已经很难算了。指望继续增加房企的配建任务,这同样很难持续。
但存量改造则快得多,成本相比新建来说也更低。所以各地想要完成保障房的筹集任务,盘活存量房屋是绝对绕不开的路径。
统租新闻一出,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认为租金会上涨、低收入群体会被清退。
但小明认为,城中村统租并不会导致低收入群体的生存空间消失;相反地,政府统租型出租房,只会是一种用于满足特定租客群体需求的产品。 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结合深圳租赁市场的实际供需现状,以及城中村保租房筹集量来看,也许大家会获得不一样的视角。
首先从统租的规模来看,目前深圳一共约有470万套(间)的城中村住房用于出租,而今年深圳计划“统租”的城中村住房总量是5.2万套(间),只占了城中村出租房总量的1.1%。
另根据媒体统计,深圳微棠目前已经进驻了深圳近40个城中村。作为对比,可以看看当年万村计划的进度。万科在2017年成立深圳市万村发展有限公司后,仅一年时间业务就已涉足超80个深圳城中村。
从筹集规模和速度来看,其实深圳是循序渐进在推进统租的,在城中村的筹集计划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普通住房仍然是未来城中村的主流形态。
其次我们再从统租房所解决的需求来看,在深圳有过租房经验的朋友想必清楚,如果刨除城中村改造公寓这种品类,那么年轻白领在深圳租房市场中基本只有两种选择:
一是小区房,二是普通城中村出租房。二者各有优劣。
小区房无论是在房屋品质、生活环境与治安条件上都较好,但伴随着更高的租金。如果不想付出高租金,就必须选择与人合租,自己租住一个卧室,承担一定的不便和风险。
城中村租住环境相对要差许多,建筑大多是握手楼、很少有专门的保安。无论楼内还是周边,卫生条件都比较堪忧,更别说还有消防等隐藏问题。但胜在租金便宜,才会成为不少应届生来到深圳的第一个居所。
但这二者之间,不能有第三种选择吗?显然已经有了。
自从自如、泊寓等公寓品牌涌现后,白领群体有了第三种选择:支付介于一般城中村和小区房之间的租金,住进一套品质和环境也介于二者之间的独立房屋。
自如、泊寓等品牌能够一直经营至今,说明租客对这种出租房品类的接受度并不低,并不像许多人想的那样,租金贵几百一千,年轻人就绝对不会去租。
毕竟白领群体和真正的城市低收入群体,在价值取向上是有差别的。
低收入群体对租金价格的敏感性极强,几乎没有弹性。让他们为了所谓的品质、环境,每个月多支出几百上千块钱,是绝对不可能接受的。
但青年白领的价格承受能力相对有一些弹性,虽然不多。为了更好的租住环境和品质,他们会更愿意每个月适当多掏一些钱。但一定要适当,不能太多。
目前这个“适当”的金额,站在城中村内部来看,就等于改造后的公寓与周边普通出租房之间的差价。前面也说了,目前这个差价通常会达到50%甚至是100%。
但现在新的供应主体出现了。政府统租的房源陆续开始进入租赁市场,品质与其他的城中村长租公寓持平,但租金却低于后者。
这就相当于把白领群体的第三种租住选择,给进一步优化了,对于广大白领群体来说是件好事。
再结合前面提到的,有限的政府统租规模来看,政府主导的城中村统租房,注定是一种满足特定群体需求的小众品类。
各地推动保租房筹集的初衷,本就是希望提高城市租住环境,为白领群体提供更多价位合理、品质可靠的租赁住房选择,达到留住人才的目的。
如今从深圳租住市场的产品供应现状来看,政府统租产品的推出,确实可以解决一大批青年租客的需求,拓宽租住选择。
但之所以深圳这次统租事件会引起剧烈讨论,小明认为主要问题出在清租环节的沟通与安置问题上。
在租赁关系中,租客本就是相对弱势的一方。一些房东下清租通知过于强势、突发,租客对此毫无办法,而且还需要承担搬迁成本、时间成本,花费大量精力另寻住处,当然会有不满情绪。 如果在统租开始之前,就提前做好各类宣传、答疑和安置工作,相信能更好地消除疑虑。
当前,许多城市的保租房筹集任务,其实都挺重的。在筹集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进程过快、安置工作部署不足、未能及时回应民众疑问等情况。
在后续各地筹集保租房的过程中,以上这些问题当然都需要严肃对待、提前部署,并真正落实解决。
但有一说一,政府牵头来做城中村统租,优势和益处确实也很多,我们需要看到事件的两面性。
首先在对城中村住房的品质改善、安全隐患消除、管理化方面,政府牵头的作用和效果自不必说。
前面小明也提到了,对于城中村住房的现状改造,政府成立国企来做,有绝对的多部门沟通协同优势。
同时,在国企的管理下,各类租赁乱象如租赁合同不合规、随意涨价、乱收水电气费等现象,也都能彻底杜绝。
其次,国企旗下统租房的经营稳定性更强。前两年蛋壳等长租品牌暴雷潮还历历在目,当时结结实实坑了一大批青年租客。
一些中小长租品牌,和房东拿房一般签三至五年已经算长,更有甚者一年一签,一年后根本不知道品牌还能否经营。
但由政府统租的房源,在这方面就不需要担心。《深圳市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管理工作指引(试行)》明确指出,通过租赁或者合作经营收储房源,属于城中村房屋的,房源收储合同或者委托运营合同期限原则上不少于十年。
最后,政府牵头做城中村改造,还能够为城中村注入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一般的社会资本做统租、长租公寓,再怎么进取、创新,所能提供的服务也多只限于项目内部,比如提供一些公共空间、家政服务、社群运营服务等等。
但政府或城投公司的介入,就有望将服务的范畴进一步拓宽,提供更全面的公共服务配套。与民营租赁品牌相比,前者拥有更强的市政资源整合优势。
比如成都城投旗下的“城投臻寓”,就积极整合了内外部资源,与成都燃气、天府市民云、中国电信等多家市政服务企业合作,为旗下的租赁社区打通了一站式的居住服务体系。
入住该社区能够快速、便捷、一次性地搞定水电气网等入住之初需要处理的琐碎事项,非常省心。
又比如广州曾提出,经过品质化提升后已形成相对统一管理模式的“城中村”,可由交通主管部门根据人流规模,按照规定优化设置公交站点;由城管部门协调提供垃圾转运站清运服务等……
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来看,政府参与城中村统租改造,有其非常积极的一面。如果能够借助改造的契机,提升片区的综合市政配套,那么周边居民也都能够因此获益。
结 语
保租房的筹集,是各地“十四五”的重要任务。增加价格合理、品质可靠的租赁住房供应,是各城市留住人才的重要方法。
然而推进这件事,确实需要讲求方法,需要做好各类协调安置工作的部署,积极答疑、消除民众忧虑。
但我们也要看到,政府牵头做保租房会带来各种积极作用。这次事件引发的讨论和各方观点,对于许多城市都有参考意义。相信接下来各地的保租房筹集工作,会开展地更加有序。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2010-2019 全知导航-网址全搜罗,
资讯全知道。
苏ICP备10224953号-2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知头条立场。请理想发言,恶性发现将由个人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