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创新,言败,不能,意义,生产率,社会,经济学,失败,中国,战略
如果市场主体不能言败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诗萌 北京报道
3月25—27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在北京举行。在25日下午举行的“促进创新要素全球流动”主题分会场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以“如何让创新成为创新”为题发表了演讲。
首先,他对“创新”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剖析。一般意义上说的“创新”,内涵包括科技发明、创造、研究、开发等等,是社会进步、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但如果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创新,也就是“创新理论”鼻祖约瑟夫·熊彼特所说的“创新”,其内涵实际上指的是创造性破坏,外延可以延伸到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的应用、新的组织形式、新的原料、新的创新因素的应用等等。
蔡昉关注的就是后者,即如何让创新成为经济学意义上“创新”。“中国人口已经负增长了,所以我们必须得靠生产率驱动经济增长,必须靠创新。因此,让创新成为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最为重要。”他说。
在他看来,实现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不许失败”。不许失败,就没有创造性破坏,就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也就不能够转化成生产率,甚至会出现所谓的“索洛悖论”——到处都是新技术,但是生产率得不到提高。
对此,他提出三点建议:首先,要将战略目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应用等不同的机制区分开,让政府、企业和市场在其中各司其职,不能越俎代庖。这其中,有些是不可以言败的,比如统领性的战略目标,通过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是不能失败的;也有些是可以失败的,比如在推动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具体的一个科研项目,应该允许失败,因为这个失败是客观因素,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
其次,不要把“不言败”的特权赋予任何具体的部门和单位,更不能把这个特权赋予市场主体。如果市场主体不能言败,往往会造成垄断。不言败本身不是我们的产业政策,也不是扶持政策的应有之义。
最后,要拥抱创造性的破坏。过剩产能是应该被淘汰的,传统的技术是应该被替代掉的,企业应该被允许退出和死亡,甚至过时的岗位也可以被淘汰掉,但是唯独人要在社会层面上得到保护。一旦人在社会层面得到保护,就不需要在微观层面将保护人作为不言败的借口。
©2010-2019 全知导航-网址全搜罗,
资讯全知道。
苏ICP备10224953号-2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知头条立场。请理想发言,恶性发现将由个人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