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星座 交友 视频 明星 新闻 NBA 足球 体育 美图 游戏 音乐 摄影 军事 笑话
社区 招聘 地图 美食 汽车 基金 两性 女性 法律 娱乐 时尚 彩票 宠物 股票 手机
购物 健康 银行 房产 儿童 旅游 大学 宗教 公益 考试 教育 外语 留学 科技 爱好
微博 电脑 桌面 招商 聊天 硬件 软件 建站 编程 邮箱 设计 数码 曲艺 棋牌 生活
QQ 二手汽车 生活助手 天气 直播 站长 婚嫁 租厂房 服务器 租赁 互联网 农产品 修理 搬家 UI素材
保洁 面辅料 牧业 出书 代工 物流 电影 电视 综艺 动漫 全知导航-八卦 秀场 减肥 美女 母婴
团购 特卖 家居 杀毒 手机应用 找加盟 找设计 找家政 众筹 找搬家 找代理 热门应用 找代工 找工作 找物流
找回收
古代三妻四妾分别指的是什么这种说法又是怎么出来的

关键词:妻妾,平妻正嫡,古代,地位,法律娶,时期

但是侍妾在家族中身份地位并不高

对古代的三妻是哪三妻,四妾是指哪四妾?哪些人能拥有三妻四妾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三妻四妾其实是明朝中后期到清朝时期才出现的说法,在明朝之前中国是标准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因此才会有匹夫匹妇之称,只不过中国古代的法律虽然明确规定是一夫一妻制,但是在后面还有一句就是可以适当纳妾,所以古人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为何后来又会流传出三妻四妾的说法呢?

中国古代礼法就是一夫一妻制

中国古代其实是非常讲究一夫一妻制,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君无二后,也就是说从皇帝到老百姓都只能娶一个妻子,即便皇帝也不能多娶。从西周时期法律就明确规定男子只能一夫一妻,但是不限纳妾,也就是说男人家中妻子只能有一人,其余女人可以当妾,如果男子多娶嫡妻,那么法律是要追究他的重婚罪责的。

但是随着后来王公贵族生活奢侈,于是纳妾之风流行起来,既然古之礼法不允许男人多娶妻子,可是又没限制纳妾人数,所以纳妾之风在古代随之盛行,当然,也只限于有钱人和王公贵族,普通老百姓大多还是一夫一妻。

对古代的三妻是哪三妻,四妾是指哪四妾?哪些人能拥有三妻四妾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三妻四妾其实是明朝中后期到清朝时期才出现的说法,在明朝之前中国是标准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因此才会有匹夫匹妇之称,只不过中国古代的法律虽然明确规定是一夫一妻制,但是在后面还有一句就是可以适当纳妾,所以古人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为何后来又会流传出三妻四妾的说法呢?

中国古代礼法就是一夫一妻制

中国古代其实是非常讲究一夫一妻制,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君无二后,也就是说从皇帝到老百姓都只能娶一个妻子,即便皇帝也不能多娶。从西周时期法律就明确规定男子只能一夫一妻,但是不限纳妾,也就是说男人家中妻子只能有一人,其余女人可以当妾,如果男子多娶嫡妻,那么法律是要追究他的重婚罪责的。

但是随着后来王公贵族生活奢侈,于是纳妾之风流行起来,既然古之礼法不允许男人多娶妻子,可是又没限制纳妾人数,所以纳妾之风在古代随之盛行,当然,也只限于有钱人和王公贵族,普通老百姓大多还是一夫一妻。

image.png

可是一夫一妻的制度在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掌权者希望改变它,春秋时期齐国某位国君就戏言想立三位王后,惹得朝臣们议论纷纷,后来这个计划还没实行,这位齐国国君就英年早逝了,后世也由此认为极贵之人可以立三妻,即正宫、东宫、西宫,民间也称为一正妻,二平妻,也由此出现了平妻的概念。

但是在明清时期之前,虽有平妻的概念,可法律却不支持,只有极少数特殊情况的人才允许其娶平妻。

像西晋的开国元勋贾充曾经先娶了名门望族李氏家族的李婉为妻,但是后来因李家出了大事,整个家族都受牵连,李婉也被判流放之刑,因此司法部门允许贾充与原配妻子李婉离异。

贾充与李婉离异后,又继娶了郭槐为嫡妻,后来李婉被晋武帝司马炎特赦,司马炎考虑到贾充已经继娶了郭槐为妻,于是特意下旨允许贾充再迎回李婉,两人并为嫡妻,也就是并嫡之风。

但是贾充的继妻郭槐认为自己帮助了贾充成就事业,而李婉现在却要回来和自己均分贾充那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她坚决反对贾充迎回原配妻子李婉,而贾充惧内,于是他婉拒了晋武帝司马炎特许自己两位嫡妻并立的旨意,他说的很冠冕堂皇,以不可违背礼法为理由,拒绝了重新娶李婉为妻。

不过贾充对李婉也还算比较不错了,贾充后来给李婉买了一套房子,安置在外面,并按月给她钱花,养下人服侍她,还允许自己与李婉的儿女经常去探望,只是贾充自己却因惧怕郭槐从不登门。

晋武帝司马炎特许贾充并娶两位嫡妻这是很少见的事,也只有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两位嫡妻并立的情况,这也叫作并嫡之风。

但是并嫡之风并没有在当时流行起来,毕竟统治者是不提倡的,直到后来男女观念极为开放的唐朝时期并嫡之风才开始兴起。

虽然唐朝的法律是保护一夫一妻制,禁止男人在现有妻子的情况下再娶妻子,但是唐朝经济繁荣,文化鼎盛,人民生活水平还算不错,尤其是有钱人比较多,在民间一些土豪暴发户就流行起了并嫡之风,而且在并嫡之风的影响下,也让后世明朝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平妻,其意就是和正妻名义相等。

image.png

因此在唐朝多妻并立逐渐形成一种社会风气,虽然唐朝法律始终是坚持一夫一妻,也就是说多妻并立的风气并不合法,但是这属于民不举官不究的事,官府也是默许了这种风气,但是嫡妻的合法性在唐朝还是不容置疑,嫡妻和平妻如果产生家庭经济纠纷闹到官府,那么官府还是偏袒于嫡妻。

到了宋朝还是承袭了唐朝的法律,而且宋朝有鉴于唐朝并嫡之风的流行,因此还特意出台律法严禁民间私下多妻并立,在宋朝如果多妻并立,被官府查出来是很严重的罪名,男子会被判流放,而作为平妻的女子则会被强制离婚,宋朝对古代礼法十分看重,因此一夫一妻执行的也很严格。

当然,纳妾还是很随意的,但是宋朝律法明确规定妾的地位不得高于妻,如果有妻子告到官府,丈夫偏向小妾,刻薄妻子,那后果也很严重,小妾会被强制离婚,丈夫也会被罚。

宋元时期基本都是如此,到了明朝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在《大明律》中也规定已有妻子的男人,在外面再娶妻子,就会被判杖刑九十,后娶之妻强制离异,这也算是中国古代对重婚罪最严厉的刑罚了,要知道杖刑九十很可能都会把人打残,可见大明律法中对男人重婚罪惩罚有多么严厉。

但是平妻的称呼还就起源于最严厉的大明,这主要由于明朝中后期中国商业经济越来越发达,商人越来越多,有不少商人经常要在外地经商,老家有正妻照顾家庭,那么在外面经商也得需要女人啊,于是就会糊弄一些女人称其为外室平妻,这意思就是说她们的身份地位和正妻对等,只是不进祖宅属于外室而已。

因此外室平妻这个称呼逐渐出现,这也就是传承于唐朝时期的并嫡之风,同样在明朝也是由于民间这种平妻风气逐渐盛行,官府也是默认,只要民不举官就不究,尤其是那些两江盐商富可敌国,他们可不止娶一个平妻,几乎是每到一处就养一房外室平妻,谁让他们有钱呢。

清朝基本承袭了明朝制度和律法,而明朝民间这个包养外室平妻的社会风气也被清朝所继承,尤其是到了乾隆时期,清朝国力达到顶峰,商业经济比明朝有过之无不及,虽然清朝律法对于多妻并立惩处也是很严格,但还是民不举官不究,那些有钱人也就肆无忌惮的继续包养外室平妻。

乾隆后期,乾隆皇帝鉴于民风如此,他也就放松了关于一夫一妻的律法,乾隆后期在《大清律》附例中规定在嫡妻不能孕育的情况下,允许男人可以在拥有一名平妻,但是平妻所生的孩子将来要兼祧两房,就是既是平妻的孩子,也是嫡妻的孩子,要给嫡妻养老送终。

因此乾隆后期这条附例推出,虽然不是基本律法所规定,只是以附例形式出台,但也等于间接在法律上认可了平妻的地位,而在民间也让正妻与平妻之间以妯娌关系相论,可以说乾隆后期推出的这条大清律法的附例非常奇葩。

image.png

由于这条附例的奇葩,也让很多司法官员在执法时产生分歧,清朝的最高法院大理寺就承认平妻的地位,但是刑部却坚持按照《大清律》中一夫一妻的基本大法执行,不承认平妻的地位,刑部始终认为平妻的身份就是妾,不是妻,只是男人用于糊弄女人的借口而已。

因此在这一时期虽然《大清律》附例中承认了平妻地位,但是民间还是不敢明目张胆地娶平妻,直到道光中后期,清朝陷入列强侵略之际,国家制度也逐渐混乱起来,对于正妻与平妻的法律约束才越发宽松。

到了晚清时期,民间的有钱人已经完全可以明目张胆,按照娶正妻的规格迎娶平妻了,所以平妻一词也在晚清开始越来越响亮,民间也称之为对房。

但是清朝在基本法律上从来没承认过平妻的合法地位,这里就要说一说为什么非要得到法律的承认。

因为在古代正妻是受到法律保护,在分家产的时候是有话语权的,只有正妻所生之子才能继承遗产,而且正妻不是随便就能休弃的,必须要满足七出之条才能休妻,并且在法律上满足七出之后还有三种情况下还不能休妻,一是主持了公婆丧礼的媳妇即便满足七出之条也不能被休弃;二是糟糠之妻不可弃,也就是女人与男人共患难,男人发达后即便女人满足七出之条也不能将其休弃;三是娘家已经家破人亡,离婚之后没有依靠了,这样的情况即便满足七出之条也不许休弃。

所以可以看出正妻在律法上受到很大的保护和利益,而妾则不同,妾可以随便就被男人休弃,即便不满足七出之条也可以被休弃,甚至正妻都有权利将妾赶出家门。而且妾的身份在法律上得不到保护,只有高级妾在官府与男人登记注册了,才能受到保护,主要也就是她的子女可以分取一部分遗产,但也只是在不触及正妻利益情况下,如果妻妾产生矛盾冲突告到官府,那官府基本都是保护正妻利益的。

因此从古代的律法中就能看出,平妻如果能受到法律认可,那会获得很大的地位提升和利益。

不过任何朝代的基本律法都没有承认过平妻的合法地位,即便盛行平妻的明清时期也没有过,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平妻就是高级妾侍,就像是清朝刑部说的那样就是男人用来骗女人的花言巧语,她们的婚姻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这种平妻的风气在明清时期虽然很流行,但只局限于一些没有文化底蕴的商人或者土豪暴发户家族,那些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顾及礼法,还是依然遵循一夫一妻的礼法制度,不会出现多妻并立的事情。

image.png

三妻四妾具体如何解释?

其实在古代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中妾是有着严格的身份等级,在古代礼法中妾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贵妾和良妾以及贱妾。

贵妾分为媵室、侧室、副室。

媵室是古代最初的高级妾侍制度,在先秦时期有一种风俗,女子出嫁后,娘家都会再陪嫁一名女性,或是她亲妹妹或是堂妹、表妹,必须是得有血缘关系的女性,就相当于姐妹同嫁一夫,姐姐为正妻,妹妹为媵室。

image.png

因此媵室在家族中地位很高,是仅次于正妻的地位,不过后来随着历史变迁,已经很少姐妹同嫁了,取而代之的就是陪嫁丫环,虽然陪嫁丫环后来也能成为男主人的妾侍,但是在家族中的地位比先秦时期的媵室可要差很多了。

侧室和副室主要都是指家族地位出身显赫,但是是庶出之女,嫁进来就只能成为侧室或副室。

不过媵室也好,还是侧室或副室,她们在家族中的地位都非常高,仅次于正妻,在正妻不在时,她们可以替正妻管理家事,她们与男主人结婚时是需要到官府登记备案的,她们可以陪同正妻一同出席宴会等社交场合,她们死后名字可以被写进祖谱也能葬进祖坟,可以入享家族祠堂,受家族后世子孙供奉香火的,她们的子女是有财产继承权的,在正妻去世后,她们是优先要被扶正的,而且她们还受到法律保护,所以称为贵妾。

第二级别是良妾,在古代良妾也称为偏房,相对于侧室和副室都是家族出身显赫,但却是庶女身份,偏房则是家族出身一般,大多是平民百姓人家出身的平民女子,由于家族出身地位不高,虽然嫁进了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但是却没有资格成为正妻或者贵妾,就成为比贵妾身份低一级的良妾。

按照礼法良妾也就是偏房的名字是可以写进祖谱的,死后可以葬入祖坟,但是她们与男主人结婚时是不需要到官府登记备案,而且她们还不能出席酒席宴会这种公开的社交场合,不过在家族中的地位偏房仅次于侧室和副室。

image.png

上面说过平妻在古代大多是商人或者土豪暴发户才流行的称呼,真正的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是从来没有平妻的说法,所以平妻属于民间称呼,只有像身份等级森严的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才会给妾定出这么多等级,古代的普通老百姓哪有这么讲究,穷苦人家连媳妇儿都娶不到,哪还可能纳妾,而一般的商人或者土豪暴发户也不懂那么多礼法,只知道糊弄女人就编出一个平妻的称呼来。

因此在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中媵室、侧室、副室就相当于民间的平妻,但媵室随着历史变迁被淘汰之后,侧室和副室就成了最高级别的妾侍,加上地位仅次于侧室和副室的偏房,所以民间的三妻也就是指侧室、副室还有偏方这三个高级别的妾侍。

而四妾其实指的就是最低级的四类贱妾,分别是陪房、侍妾、婢妾、通房。

陪房就是指的嫡妻出嫁的时候陪嫁丫环,如果男主人喜欢,可以纳之为妾,陪房也就是在历史演变中替代了媵室,只不过先秦时期的媵室都是嫡妻的妹妹,而陪房则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丫环,因此地位也就比媵室低了很多。

但是陪嫁丫环毕竟与嫡妻关系亲密,虽然是属于贱妾,可是在家族中有嫡妻撑腰的话,甚至都会比侧室、副室、偏房还硬气,而且陪房在生育儿子之后,其名字可以写进祖谱,死后可以葬入祖坟,并进入家族祠堂的。

侍妾大多是男主人看中了自己家中的丫环,纳之为妾就是侍妾,但是侍妾在家族中身份地位并不高,而且从侍妾这一级别之下即便生育子女,其子女在家族中地位也不会太高,并且侍妾这一级往下,就算生育了儿子在她们死后名字也不能写入祖谱,不能葬入祖坟,也不能进入家族祠堂接受香火供奉。

image.png

婢妾一般都是贱籍出身的女子,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把人群分为三六九等,贱籍就是指的乐籍、奴籍、妓籍女子,就比如男主人包养女戏子,或者从青楼赎出了一位小姐姐,再或者买回的奴籍女子,这些女人被男主人带回家中,就算是婢妾了。

但是由于婢妾本身社会地位低贱,因此到了家中地位也很低下,侍妾虽然地位低下,但好歹只要生育了子女也能被当作家人看待,可婢妾却不一样,在宋代之前,婢妾就如同男主人的万物一般,即便生育了子女,男主人玩腻了,想把她送人也能像送出一件礼物一样将她送给别人。

通房丫环是妾中的最低级的妾,属于类似于没有名分的侍妾,本身就是家中丫环,白天要在家中干活,但是偶尔还要晚上陪男主人过夜,在身份上属于丫环,但实际却和男主人发生了关系,只是没有名分而已,算是候补侍妾。

image.png

写在最后

所以中国古代礼法一直都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只是不限制纳妾,而所谓的三妻四妾其实都指的是妾,只不过妾也是有身份等级地位区分的,三妻就是指的家庭地位比较高的贵妾和良妾这两类高级别妾,四妾就是指的贱妾那四类低级妾。

说到底还是古代社会的身份等级森严,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而社会上的地位等级也随之套进家中,按照社会地位等级将妾也分为三六九等,而三妻四妾就是最好的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可是一夫一妻的制度在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掌权者希望改变它,春秋时期齐国某位国君就戏言想立三位王后,惹得朝臣们议论纷纷,后来这个计划还没实行,这位齐国国君就英年早逝了,后世也由此认为极贵之人可以立三妻,即正宫、东宫、西宫,民间也称为一正妻,二平妻,也由此出现了平妻的概念。

但是在明清时期之前,虽有平妻的概念,可法律却不支持,只有极少数特殊情况的人才允许其娶平妻。

像西晋的开国元勋贾充曾经先娶了名门望族李氏家族的李婉为妻,但是后来因李家出了大事,整个家族都受牵连,李婉也被判流放之刑,因此司法部门允许贾充与原配妻子李婉离异。

贾充与李婉离异后,又继娶了郭槐为嫡妻,后来李婉被晋武帝司马炎特赦,司马炎考虑到贾充已经继娶了郭槐为妻,于是特意下旨允许贾充再迎回李婉,两人并为嫡妻,也就是并嫡之风。

但是贾充的继妻郭槐认为自己帮助了贾充成就事业,而李婉现在却要回来和自己均分贾充那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她坚决反对贾充迎回原配妻子李婉,而贾充惧内,于是他婉拒了晋武帝司马炎特许自己两位嫡妻并立的旨意,他说的很冠冕堂皇,以不可违背礼法为理由,拒绝了重新娶李婉为妻。

不过贾充对李婉也还算比较不错了,贾充后来给李婉买了一套房子,安置在外面,并按月给她钱花,养下人服侍她,还允许自己与李婉的儿女经常去探望,只是贾充自己却因惧怕郭槐从不登门。

晋武帝司马炎特许贾充并娶两位嫡妻这是很少见的事,也只有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两位嫡妻并立的情况,这也叫作并嫡之风。

但是并嫡之风并没有在当时流行起来,毕竟统治者是不提倡的,直到后来男女观念极为开放的唐朝时期并嫡之风才开始兴起。

虽然唐朝的法律是保护一夫一妻制,禁止男人在现有妻子的情况下再娶妻子,但是唐朝经济繁荣,文化鼎盛,人民生活水平还算不错,尤其是有钱人比较多,在民间一些土豪暴发户就流行起了并嫡之风,而且在并嫡之风的影响下,也让后世明朝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平妻,其意就是和正妻名义相等。

对古代的三妻是哪三妻,四妾是指哪四妾?哪些人能拥有三妻四妾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三妻四妾其实是明朝中后期到清朝时期才出现的说法,在明朝之前中国是标准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因此才会有匹夫匹妇之称,只不过中国古代的法律虽然明确规定是一夫一妻制,但是在后面还有一句就是可以适当纳妾,所以古人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为何后来又会流传出三妻四妾的说法呢?

中国古代礼法就是一夫一妻制

中国古代其实是非常讲究一夫一妻制,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君无二后,也就是说从皇帝到老百姓都只能娶一个妻子,即便皇帝也不能多娶。从西周时期法律就明确规定男子只能一夫一妻,但是不限纳妾,也就是说男人家中妻子只能有一人,其余女人可以当妾,如果男子多娶嫡妻,那么法律是要追究他的重婚罪责的。

但是随着后来王公贵族生活奢侈,于是纳妾之风流行起来,既然古之礼法不允许男人多娶妻子,可是又没限制纳妾人数,所以纳妾之风在古代随之盛行,当然,也只限于有钱人和王公贵族,普通老百姓大多还是一夫一妻。

image.png

可是一夫一妻的制度在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掌权者希望改变它,春秋时期齐国某位国君就戏言想立三位王后,惹得朝臣们议论纷纷,后来这个计划还没实行,这位齐国国君就英年早逝了,后世也由此认为极贵之人可以立三妻,即正宫、东宫、西宫,民间也称为一正妻,二平妻,也由此出现了平妻的概念。

但是在明清时期之前,虽有平妻的概念,可法律却不支持,只有极少数特殊情况的人才允许其娶平妻。

像西晋的开国元勋贾充曾经先娶了名门望族李氏家族的李婉为妻,但是后来因李家出了大事,整个家族都受牵连,李婉也被判流放之刑,因此司法部门允许贾充与原配妻子李婉离异。

贾充与李婉离异后,又继娶了郭槐为嫡妻,后来李婉被晋武帝司马炎特赦,司马炎考虑到贾充已经继娶了郭槐为妻,于是特意下旨允许贾充再迎回李婉,两人并为嫡妻,也就是并嫡之风。

但是贾充的继妻郭槐认为自己帮助了贾充成就事业,而李婉现在却要回来和自己均分贾充那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她坚决反对贾充迎回原配妻子李婉,而贾充惧内,于是他婉拒了晋武帝司马炎特许自己两位嫡妻并立的旨意,他说的很冠冕堂皇,以不可违背礼法为理由,拒绝了重新娶李婉为妻。

不过贾充对李婉也还算比较不错了,贾充后来给李婉买了一套房子,安置在外面,并按月给她钱花,养下人服侍她,还允许自己与李婉的儿女经常去探望,只是贾充自己却因惧怕郭槐从不登门。

晋武帝司马炎特许贾充并娶两位嫡妻这是很少见的事,也只有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两位嫡妻并立的情况,这也叫作并嫡之风。

但是并嫡之风并没有在当时流行起来,毕竟统治者是不提倡的,直到后来男女观念极为开放的唐朝时期并嫡之风才开始兴起。

虽然唐朝的法律是保护一夫一妻制,禁止男人在现有妻子的情况下再娶妻子,但是唐朝经济繁荣,文化鼎盛,人民生活水平还算不错,尤其是有钱人比较多,在民间一些土豪暴发户就流行起了并嫡之风,而且在并嫡之风的影响下,也让后世明朝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平妻,其意就是和正妻名义相等。

image.png

因此在唐朝多妻并立逐渐形成一种社会风气,虽然唐朝法律始终是坚持一夫一妻,也就是说多妻并立的风气并不合法,但是这属于民不举官不究的事,官府也是默许了这种风气,但是嫡妻的合法性在唐朝还是不容置疑,嫡妻和平妻如果产生家庭经济纠纷闹到官府,那么官府还是偏袒于嫡妻。

到了宋朝还是承袭了唐朝的法律,而且宋朝有鉴于唐朝并嫡之风的流行,因此还特意出台律法严禁民间私下多妻并立,在宋朝如果多妻并立,被官府查出来是很严重的罪名,男子会被判流放,而作为平妻的女子则会被强制离婚,宋朝对古代礼法十分看重,因此一夫一妻执行的也很严格。

当然,纳妾还是很随意的,但是宋朝律法明确规定妾的地位不得高于妻,如果有妻子告到官府,丈夫偏向小妾,刻薄妻子,那后果也很严重,小妾会被强制离婚,丈夫也会被罚。

宋元时期基本都是如此,到了明朝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在《大明律》中也规定已有妻子的男人,在外面再娶妻子,就会被判杖刑九十,后娶之妻强制离异,这也算是中国古代对重婚罪最严厉的刑罚了,要知道杖刑九十很可能都会把人打残,可见大明律法中对男人重婚罪惩罚有多么严厉。

但是平妻的称呼还就起源于最严厉的大明,这主要由于明朝中后期中国商业经济越来越发达,商人越来越多,有不少商人经常要在外地经商,老家有正妻照顾家庭,那么在外面经商也得需要女人啊,于是就会糊弄一些女人称其为外室平妻,这意思就是说她们的身份地位和正妻对等,只是不进祖宅属于外室而已。

因此外室平妻这个称呼逐渐出现,这也就是传承于唐朝时期的并嫡之风,同样在明朝也是由于民间这种平妻风气逐渐盛行,官府也是默认,只要民不举官就不究,尤其是那些两江盐商富可敌国,他们可不止娶一个平妻,几乎是每到一处就养一房外室平妻,谁让他们有钱呢。

清朝基本承袭了明朝制度和律法,而明朝民间这个包养外室平妻的社会风气也被清朝所继承,尤其是到了乾隆时期,清朝国力达到顶峰,商业经济比明朝有过之无不及,虽然清朝律法对于多妻并立惩处也是很严格,但还是民不举官不究,那些有钱人也就肆无忌惮的继续包养外室平妻。

乾隆后期,乾隆皇帝鉴于民风如此,他也就放松了关于一夫一妻的律法,乾隆后期在《大清律》附例中规定在嫡妻不能孕育的情况下,允许男人可以在拥有一名平妻,但是平妻所生的孩子将来要兼祧两房,就是既是平妻的孩子,也是嫡妻的孩子,要给嫡妻养老送终。

因此乾隆后期这条附例推出,虽然不是基本律法所规定,只是以附例形式出台,但也等于间接在法律上认可了平妻的地位,而在民间也让正妻与平妻之间以妯娌关系相论,可以说乾隆后期推出的这条大清律法的附例非常奇葩。

image.png

由于这条附例的奇葩,也让很多司法官员在执法时产生分歧,清朝的最高法院大理寺就承认平妻的地位,但是刑部却坚持按照《大清律》中一夫一妻的基本大法执行,不承认平妻的地位,刑部始终认为平妻的身份就是妾,不是妻,只是男人用于糊弄女人的借口而已。

因此在这一时期虽然《大清律》附例中承认了平妻地位,但是民间还是不敢明目张胆地娶平妻,直到道光中后期,清朝陷入列强侵略之际,国家制度也逐渐混乱起来,对于正妻与平妻的法律约束才越发宽松。

到了晚清时期,民间的有钱人已经完全可以明目张胆,按照娶正妻的规格迎娶平妻了,所以平妻一词也在晚清开始越来越响亮,民间也称之为对房。

但是清朝在基本法律上从来没承认过平妻的合法地位,这里就要说一说为什么非要得到法律的承认。

因为在古代正妻是受到法律保护,在分家产的时候是有话语权的,只有正妻所生之子才能继承遗产,而且正妻不是随便就能休弃的,必须要满足七出之条才能休妻,并且在法律上满足七出之后还有三种情况下还不能休妻,一是主持了公婆丧礼的媳妇即便满足七出之条也不能被休弃;二是糟糠之妻不可弃,也就是女人与男人共患难,男人发达后即便女人满足七出之条也不能将其休弃;三是娘家已经家破人亡,离婚之后没有依靠了,这样的情况即便满足七出之条也不许休弃。

所以可以看出正妻在律法上受到很大的保护和利益,而妾则不同,妾可以随便就被男人休弃,即便不满足七出之条也可以被休弃,甚至正妻都有权利将妾赶出家门。而且妾的身份在法律上得不到保护,只有高级妾在官府与男人登记注册了,才能受到保护,主要也就是她的子女可以分取一部分遗产,但也只是在不触及正妻利益情况下,如果妻妾产生矛盾冲突告到官府,那官府基本都是保护正妻利益的。

因此从古代的律法中就能看出,平妻如果能受到法律认可,那会获得很大的地位提升和利益。

不过任何朝代的基本律法都没有承认过平妻的合法地位,即便盛行平妻的明清时期也没有过,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平妻就是高级妾侍,就像是清朝刑部说的那样就是男人用来骗女人的花言巧语,她们的婚姻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这种平妻的风气在明清时期虽然很流行,但只局限于一些没有文化底蕴的商人或者土豪暴发户家族,那些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顾及礼法,还是依然遵循一夫一妻的礼法制度,不会出现多妻并立的事情。

image.png

三妻四妾具体如何解释?

其实在古代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中妾是有着严格的身份等级,在古代礼法中妾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贵妾和良妾以及贱妾。

贵妾分为媵室、侧室、副室。

媵室是古代最初的高级妾侍制度,在先秦时期有一种风俗,女子出嫁后,娘家都会再陪嫁一名女性,或是她亲妹妹或是堂妹、表妹,必须是得有血缘关系的女性,就相当于姐妹同嫁一夫,姐姐为正妻,妹妹为媵室。

image.png

因此媵室在家族中地位很高,是仅次于正妻的地位,不过后来随着历史变迁,已经很少姐妹同嫁了,取而代之的就是陪嫁丫环,虽然陪嫁丫环后来也能成为男主人的妾侍,但是在家族中的地位比先秦时期的媵室可要差很多了。

侧室和副室主要都是指家族地位出身显赫,但是是庶出之女,嫁进来就只能成为侧室或副室。

不过媵室也好,还是侧室或副室,她们在家族中的地位都非常高,仅次于正妻,在正妻不在时,她们可以替正妻管理家事,她们与男主人结婚时是需要到官府登记备案的,她们可以陪同正妻一同出席宴会等社交场合,她们死后名字可以被写进祖谱也能葬进祖坟,可以入享家族祠堂,受家族后世子孙供奉香火的,她们的子女是有财产继承权的,在正妻去世后,她们是优先要被扶正的,而且她们还受到法律保护,所以称为贵妾。

第二级别是良妾,在古代良妾也称为偏房,相对于侧室和副室都是家族出身显赫,但却是庶女身份,偏房则是家族出身一般,大多是平民百姓人家出身的平民女子,由于家族出身地位不高,虽然嫁进了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但是却没有资格成为正妻或者贵妾,就成为比贵妾身份低一级的良妾。

按照礼法良妾也就是偏房的名字是可以写进祖谱的,死后可以葬入祖坟,但是她们与男主人结婚时是不需要到官府登记备案,而且她们还不能出席酒席宴会这种公开的社交场合,不过在家族中的地位偏房仅次于侧室和副室。

image.png

上面说过平妻在古代大多是商人或者土豪暴发户才流行的称呼,真正的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是从来没有平妻的说法,所以平妻属于民间称呼,只有像身份等级森严的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才会给妾定出这么多等级,古代的普通老百姓哪有这么讲究,穷苦人家连媳妇儿都娶不到,哪还可能纳妾,而一般的商人或者土豪暴发户也不懂那么多礼法,只知道糊弄女人就编出一个平妻的称呼来。

因此在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中媵室、侧室、副室就相当于民间的平妻,但媵室随着历史变迁被淘汰之后,侧室和副室就成了最高级别的妾侍,加上地位仅次于侧室和副室的偏房,所以民间的三妻也就是指侧室、副室还有偏方这三个高级别的妾侍。

而四妾其实指的就是最低级的四类贱妾,分别是陪房、侍妾、婢妾、通房。

陪房就是指的嫡妻出嫁的时候陪嫁丫环,如果男主人喜欢,可以纳之为妾,陪房也就是在历史演变中替代了媵室,只不过先秦时期的媵室都是嫡妻的妹妹,而陪房则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丫环,因此地位也就比媵室低了很多。

但是陪嫁丫环毕竟与嫡妻关系亲密,虽然是属于贱妾,可是在家族中有嫡妻撑腰的话,甚至都会比侧室、副室、偏房还硬气,而且陪房在生育儿子之后,其名字可以写进祖谱,死后可以葬入祖坟,并进入家族祠堂的。

侍妾大多是男主人看中了自己家中的丫环,纳之为妾就是侍妾,但是侍妾在家族中身份地位并不高,而且从侍妾这一级别之下即便生育子女,其子女在家族中地位也不会太高,并且侍妾这一级往下,就算生育了儿子在她们死后名字也不能写入祖谱,不能葬入祖坟,也不能进入家族祠堂接受香火供奉。

image.png

婢妾一般都是贱籍出身的女子,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把人群分为三六九等,贱籍就是指的乐籍、奴籍、妓籍女子,就比如男主人包养女戏子,或者从青楼赎出了一位小姐姐,再或者买回的奴籍女子,这些女人被男主人带回家中,就算是婢妾了。

但是由于婢妾本身社会地位低贱,因此到了家中地位也很低下,侍妾虽然地位低下,但好歹只要生育了子女也能被当作家人看待,可婢妾却不一样,在宋代之前,婢妾就如同男主人的万物一般,即便生育了子女,男主人玩腻了,想把她送人也能像送出一件礼物一样将她送给别人。

通房丫环是妾中的最低级的妾,属于类似于没有名分的侍妾,本身就是家中丫环,白天要在家中干活,但是偶尔还要晚上陪男主人过夜,在身份上属于丫环,但实际却和男主人发生了关系,只是没有名分而已,算是候补侍妾。

image.png

写在最后

所以中国古代礼法一直都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只是不限制纳妾,而所谓的三妻四妾其实都指的是妾,只不过妾也是有身份等级地位区分的,三妻就是指的家庭地位比较高的贵妾和良妾这两类高级别妾,四妾就是指的贱妾那四类低级妾。

说到底还是古代社会的身份等级森严,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而社会上的地位等级也随之套进家中,按照社会地位等级将妾也分为三六九等,而三妻四妾就是最好的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因此在唐朝多妻并立逐渐形成一种社会风气,虽然唐朝法律始终是坚持一夫一妻,也就是说多妻并立的风气并不合法,但是这属于民不举官不究的事,官府也是默许了这种风气,但是嫡妻的合法性在唐朝还是不容置疑,嫡妻和平妻如果产生家庭经济纠纷闹到官府,那么官府还是偏袒于嫡妻。

到了宋朝还是承袭了唐朝的法律,而且宋朝有鉴于唐朝并嫡之风的流行,因此还特意出台律法严禁民间私下多妻并立,在宋朝如果多妻并立,被官府查出来是很严重的罪名,男子会被判流放,而作为平妻的女子则会被强制离婚,宋朝对古代礼法十分看重,因此一夫一妻执行的也很严格。

当然,纳妾还是很随意的,但是宋朝律法明确规定妾的地位不得高于妻,如果有妻子告到官府,丈夫偏向小妾,刻薄妻子,那后果也很严重,小妾会被强制离婚,丈夫也会被罚。

宋元时期基本都是如此,到了明朝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在《大明律》中也规定已有妻子的男人,在外面再娶妻子,就会被判杖刑九十,后娶之妻强制离异,这也算是中国古代对重婚罪最严厉的刑罚了,要知道杖刑九十很可能都会把人打残,可见大明律法中对男人重婚罪惩罚有多么严厉。

但是平妻的称呼还就起源于最严厉的大明,这主要由于明朝中后期中国商业经济越来越发达,商人越来越多,有不少商人经常要在外地经商,老家有正妻照顾家庭,那么在外面经商也得需要女人啊,于是就会糊弄一些女人称其为外室平妻,这意思就是说她们的身份地位和正妻对等,只是不进祖宅属于外室而已。

因此外室平妻这个称呼逐渐出现,这也就是传承于唐朝时期的并嫡之风,同样在明朝也是由于民间这种平妻风气逐渐盛行,官府也是默认,只要民不举官就不究,尤其是那些两江盐商富可敌国,他们可不止娶一个平妻,几乎是每到一处就养一房外室平妻,谁让他们有钱呢。

清朝基本承袭了明朝制度和律法,而明朝民间这个包养外室平妻的社会风气也被清朝所继承,尤其是到了乾隆时期,清朝国力达到顶峰,商业经济比明朝有过之无不及,虽然清朝律法对于多妻并立惩处也是很严格,但还是民不举官不究,那些有钱人也就肆无忌惮的继续包养外室平妻。

乾隆后期,乾隆皇帝鉴于民风如此,他也就放松了关于一夫一妻的律法,乾隆后期在《大清律》附例中规定在嫡妻不能孕育的情况下,允许男人可以在拥有一名平妻,但是平妻所生的孩子将来要兼祧两房,就是既是平妻的孩子,也是嫡妻的孩子,要给嫡妻养老送终。

因此乾隆后期这条附例推出,虽然不是基本律法所规定,只是以附例形式出台,但也等于间接在法律上认可了平妻的地位,而在民间也让正妻与平妻之间以妯娌关系相论,可以说乾隆后期推出的这条大清律法的附例非常奇葩。

对古代的三妻是哪三妻,四妾是指哪四妾?哪些人能拥有三妻四妾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三妻四妾其实是明朝中后期到清朝时期才出现的说法,在明朝之前中国是标准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因此才会有匹夫匹妇之称,只不过中国古代的法律虽然明确规定是一夫一妻制,但是在后面还有一句就是可以适当纳妾,所以古人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为何后来又会流传出三妻四妾的说法呢?

中国古代礼法就是一夫一妻制

中国古代其实是非常讲究一夫一妻制,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君无二后,也就是说从皇帝到老百姓都只能娶一个妻子,即便皇帝也不能多娶。从西周时期法律就明确规定男子只能一夫一妻,但是不限纳妾,也就是说男人家中妻子只能有一人,其余女人可以当妾,如果男子多娶嫡妻,那么法律是要追究他的重婚罪责的。

但是随着后来王公贵族生活奢侈,于是纳妾之风流行起来,既然古之礼法不允许男人多娶妻子,可是又没限制纳妾人数,所以纳妾之风在古代随之盛行,当然,也只限于有钱人和王公贵族,普通老百姓大多还是一夫一妻。

image.png

可是一夫一妻的制度在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掌权者希望改变它,春秋时期齐国某位国君就戏言想立三位王后,惹得朝臣们议论纷纷,后来这个计划还没实行,这位齐国国君就英年早逝了,后世也由此认为极贵之人可以立三妻,即正宫、东宫、西宫,民间也称为一正妻,二平妻,也由此出现了平妻的概念。

但是在明清时期之前,虽有平妻的概念,可法律却不支持,只有极少数特殊情况的人才允许其娶平妻。

像西晋的开国元勋贾充曾经先娶了名门望族李氏家族的李婉为妻,但是后来因李家出了大事,整个家族都受牵连,李婉也被判流放之刑,因此司法部门允许贾充与原配妻子李婉离异。

贾充与李婉离异后,又继娶了郭槐为嫡妻,后来李婉被晋武帝司马炎特赦,司马炎考虑到贾充已经继娶了郭槐为妻,于是特意下旨允许贾充再迎回李婉,两人并为嫡妻,也就是并嫡之风。

但是贾充的继妻郭槐认为自己帮助了贾充成就事业,而李婉现在却要回来和自己均分贾充那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她坚决反对贾充迎回原配妻子李婉,而贾充惧内,于是他婉拒了晋武帝司马炎特许自己两位嫡妻并立的旨意,他说的很冠冕堂皇,以不可违背礼法为理由,拒绝了重新娶李婉为妻。

不过贾充对李婉也还算比较不错了,贾充后来给李婉买了一套房子,安置在外面,并按月给她钱花,养下人服侍她,还允许自己与李婉的儿女经常去探望,只是贾充自己却因惧怕郭槐从不登门。

晋武帝司马炎特许贾充并娶两位嫡妻这是很少见的事,也只有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两位嫡妻并立的情况,这也叫作并嫡之风。

但是并嫡之风并没有在当时流行起来,毕竟统治者是不提倡的,直到后来男女观念极为开放的唐朝时期并嫡之风才开始兴起。

虽然唐朝的法律是保护一夫一妻制,禁止男人在现有妻子的情况下再娶妻子,但是唐朝经济繁荣,文化鼎盛,人民生活水平还算不错,尤其是有钱人比较多,在民间一些土豪暴发户就流行起了并嫡之风,而且在并嫡之风的影响下,也让后世明朝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平妻,其意就是和正妻名义相等。

image.png

因此在唐朝多妻并立逐渐形成一种社会风气,虽然唐朝法律始终是坚持一夫一妻,也就是说多妻并立的风气并不合法,但是这属于民不举官不究的事,官府也是默许了这种风气,但是嫡妻的合法性在唐朝还是不容置疑,嫡妻和平妻如果产生家庭经济纠纷闹到官府,那么官府还是偏袒于嫡妻。

到了宋朝还是承袭了唐朝的法律,而且宋朝有鉴于唐朝并嫡之风的流行,因此还特意出台律法严禁民间私下多妻并立,在宋朝如果多妻并立,被官府查出来是很严重的罪名,男子会被判流放,而作为平妻的女子则会被强制离婚,宋朝对古代礼法十分看重,因此一夫一妻执行的也很严格。

当然,纳妾还是很随意的,但是宋朝律法明确规定妾的地位不得高于妻,如果有妻子告到官府,丈夫偏向小妾,刻薄妻子,那后果也很严重,小妾会被强制离婚,丈夫也会被罚。

宋元时期基本都是如此,到了明朝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在《大明律》中也规定已有妻子的男人,在外面再娶妻子,就会被判杖刑九十,后娶之妻强制离异,这也算是中国古代对重婚罪最严厉的刑罚了,要知道杖刑九十很可能都会把人打残,可见大明律法中对男人重婚罪惩罚有多么严厉。

但是平妻的称呼还就起源于最严厉的大明,这主要由于明朝中后期中国商业经济越来越发达,商人越来越多,有不少商人经常要在外地经商,老家有正妻照顾家庭,那么在外面经商也得需要女人啊,于是就会糊弄一些女人称其为外室平妻,这意思就是说她们的身份地位和正妻对等,只是不进祖宅属于外室而已。

因此外室平妻这个称呼逐渐出现,这也就是传承于唐朝时期的并嫡之风,同样在明朝也是由于民间这种平妻风气逐渐盛行,官府也是默认,只要民不举官就不究,尤其是那些两江盐商富可敌国,他们可不止娶一个平妻,几乎是每到一处就养一房外室平妻,谁让他们有钱呢。

清朝基本承袭了明朝制度和律法,而明朝民间这个包养外室平妻的社会风气也被清朝所继承,尤其是到了乾隆时期,清朝国力达到顶峰,商业经济比明朝有过之无不及,虽然清朝律法对于多妻并立惩处也是很严格,但还是民不举官不究,那些有钱人也就肆无忌惮的继续包养外室平妻。

乾隆后期,乾隆皇帝鉴于民风如此,他也就放松了关于一夫一妻的律法,乾隆后期在《大清律》附例中规定在嫡妻不能孕育的情况下,允许男人可以在拥有一名平妻,但是平妻所生的孩子将来要兼祧两房,就是既是平妻的孩子,也是嫡妻的孩子,要给嫡妻养老送终。

因此乾隆后期这条附例推出,虽然不是基本律法所规定,只是以附例形式出台,但也等于间接在法律上认可了平妻的地位,而在民间也让正妻与平妻之间以妯娌关系相论,可以说乾隆后期推出的这条大清律法的附例非常奇葩。

image.png

由于这条附例的奇葩,也让很多司法官员在执法时产生分歧,清朝的最高法院大理寺就承认平妻的地位,但是刑部却坚持按照《大清律》中一夫一妻的基本大法执行,不承认平妻的地位,刑部始终认为平妻的身份就是妾,不是妻,只是男人用于糊弄女人的借口而已。

因此在这一时期虽然《大清律》附例中承认了平妻地位,但是民间还是不敢明目张胆地娶平妻,直到道光中后期,清朝陷入列强侵略之际,国家制度也逐渐混乱起来,对于正妻与平妻的法律约束才越发宽松。

到了晚清时期,民间的有钱人已经完全可以明目张胆,按照娶正妻的规格迎娶平妻了,所以平妻一词也在晚清开始越来越响亮,民间也称之为对房。

但是清朝在基本法律上从来没承认过平妻的合法地位,这里就要说一说为什么非要得到法律的承认。

因为在古代正妻是受到法律保护,在分家产的时候是有话语权的,只有正妻所生之子才能继承遗产,而且正妻不是随便就能休弃的,必须要满足七出之条才能休妻,并且在法律上满足七出之后还有三种情况下还不能休妻,一是主持了公婆丧礼的媳妇即便满足七出之条也不能被休弃;二是糟糠之妻不可弃,也就是女人与男人共患难,男人发达后即便女人满足七出之条也不能将其休弃;三是娘家已经家破人亡,离婚之后没有依靠了,这样的情况即便满足七出之条也不许休弃。

所以可以看出正妻在律法上受到很大的保护和利益,而妾则不同,妾可以随便就被男人休弃,即便不满足七出之条也可以被休弃,甚至正妻都有权利将妾赶出家门。而且妾的身份在法律上得不到保护,只有高级妾在官府与男人登记注册了,才能受到保护,主要也就是她的子女可以分取一部分遗产,但也只是在不触及正妻利益情况下,如果妻妾产生矛盾冲突告到官府,那官府基本都是保护正妻利益的。

因此从古代的律法中就能看出,平妻如果能受到法律认可,那会获得很大的地位提升和利益。

不过任何朝代的基本律法都没有承认过平妻的合法地位,即便盛行平妻的明清时期也没有过,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平妻就是高级妾侍,就像是清朝刑部说的那样就是男人用来骗女人的花言巧语,她们的婚姻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这种平妻的风气在明清时期虽然很流行,但只局限于一些没有文化底蕴的商人或者土豪暴发户家族,那些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顾及礼法,还是依然遵循一夫一妻的礼法制度,不会出现多妻并立的事情。

image.png

三妻四妾具体如何解释?

其实在古代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中妾是有着严格的身份等级,在古代礼法中妾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贵妾和良妾以及贱妾。

贵妾分为媵室、侧室、副室。

媵室是古代最初的高级妾侍制度,在先秦时期有一种风俗,女子出嫁后,娘家都会再陪嫁一名女性,或是她亲妹妹或是堂妹、表妹,必须是得有血缘关系的女性,就相当于姐妹同嫁一夫,姐姐为正妻,妹妹为媵室。

image.png

因此媵室在家族中地位很高,是仅次于正妻的地位,不过后来随着历史变迁,已经很少姐妹同嫁了,取而代之的就是陪嫁丫环,虽然陪嫁丫环后来也能成为男主人的妾侍,但是在家族中的地位比先秦时期的媵室可要差很多了。

侧室和副室主要都是指家族地位出身显赫,但是是庶出之女,嫁进来就只能成为侧室或副室。

不过媵室也好,还是侧室或副室,她们在家族中的地位都非常高,仅次于正妻,在正妻不在时,她们可以替正妻管理家事,她们与男主人结婚时是需要到官府登记备案的,她们可以陪同正妻一同出席宴会等社交场合,她们死后名字可以被写进祖谱也能葬进祖坟,可以入享家族祠堂,受家族后世子孙供奉香火的,她们的子女是有财产继承权的,在正妻去世后,她们是优先要被扶正的,而且她们还受到法律保护,所以称为贵妾。

第二级别是良妾,在古代良妾也称为偏房,相对于侧室和副室都是家族出身显赫,但却是庶女身份,偏房则是家族出身一般,大多是平民百姓人家出身的平民女子,由于家族出身地位不高,虽然嫁进了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但是却没有资格成为正妻或者贵妾,就成为比贵妾身份低一级的良妾。

按照礼法良妾也就是偏房的名字是可以写进祖谱的,死后可以葬入祖坟,但是她们与男主人结婚时是不需要到官府登记备案,而且她们还不能出席酒席宴会这种公开的社交场合,不过在家族中的地位偏房仅次于侧室和副室。

image.png

上面说过平妻在古代大多是商人或者土豪暴发户才流行的称呼,真正的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是从来没有平妻的说法,所以平妻属于民间称呼,只有像身份等级森严的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才会给妾定出这么多等级,古代的普通老百姓哪有这么讲究,穷苦人家连媳妇儿都娶不到,哪还可能纳妾,而一般的商人或者土豪暴发户也不懂那么多礼法,只知道糊弄女人就编出一个平妻的称呼来。

因此在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中媵室、侧室、副室就相当于民间的平妻,但媵室随着历史变迁被淘汰之后,侧室和副室就成了最高级别的妾侍,加上地位仅次于侧室和副室的偏房,所以民间的三妻也就是指侧室、副室还有偏方这三个高级别的妾侍。

而四妾其实指的就是最低级的四类贱妾,分别是陪房、侍妾、婢妾、通房。

陪房就是指的嫡妻出嫁的时候陪嫁丫环,如果男主人喜欢,可以纳之为妾,陪房也就是在历史演变中替代了媵室,只不过先秦时期的媵室都是嫡妻的妹妹,而陪房则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丫环,因此地位也就比媵室低了很多。

但是陪嫁丫环毕竟与嫡妻关系亲密,虽然是属于贱妾,可是在家族中有嫡妻撑腰的话,甚至都会比侧室、副室、偏房还硬气,而且陪房在生育儿子之后,其名字可以写进祖谱,死后可以葬入祖坟,并进入家族祠堂的。

侍妾大多是男主人看中了自己家中的丫环,纳之为妾就是侍妾,但是侍妾在家族中身份地位并不高,而且从侍妾这一级别之下即便生育子女,其子女在家族中地位也不会太高,并且侍妾这一级往下,就算生育了儿子在她们死后名字也不能写入祖谱,不能葬入祖坟,也不能进入家族祠堂接受香火供奉。

image.png

婢妾一般都是贱籍出身的女子,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把人群分为三六九等,贱籍就是指的乐籍、奴籍、妓籍女子,就比如男主人包养女戏子,或者从青楼赎出了一位小姐姐,再或者买回的奴籍女子,这些女人被男主人带回家中,就算是婢妾了。

但是由于婢妾本身社会地位低贱,因此到了家中地位也很低下,侍妾虽然地位低下,但好歹只要生育了子女也能被当作家人看待,可婢妾却不一样,在宋代之前,婢妾就如同男主人的万物一般,即便生育了子女,男主人玩腻了,想把她送人也能像送出一件礼物一样将她送给别人。

通房丫环是妾中的最低级的妾,属于类似于没有名分的侍妾,本身就是家中丫环,白天要在家中干活,但是偶尔还要晚上陪男主人过夜,在身份上属于丫环,但实际却和男主人发生了关系,只是没有名分而已,算是候补侍妾。

image.png

写在最后

所以中国古代礼法一直都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只是不限制纳妾,而所谓的三妻四妾其实都指的是妾,只不过妾也是有身份等级地位区分的,三妻就是指的家庭地位比较高的贵妾和良妾这两类高级别妾,四妾就是指的贱妾那四类低级妾。

说到底还是古代社会的身份等级森严,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而社会上的地位等级也随之套进家中,按照社会地位等级将妾也分为三六九等,而三妻四妾就是最好的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由于这条附例的奇葩,也让很多司法官员在执法时产生分歧,清朝的最高法院大理寺就承认平妻的地位,但是刑部却坚持按照《大清律》中一夫一妻的基本大法执行,不承认平妻的地位,刑部始终认为平妻的身份就是妾,不是妻,只是男人用于糊弄女人的借口而已。

因此在这一时期虽然《大清律》附例中承认了平妻地位,但是民间还是不敢明目张胆地娶平妻,直到道光中后期,清朝陷入列强侵略之际,国家制度也逐渐混乱起来,对于正妻与平妻的法律约束才越发宽松。

到了晚清时期,民间的有钱人已经完全可以明目张胆,按照娶正妻的规格迎娶平妻了,所以平妻一词也在晚清开始越来越响亮,民间也称之为对房。

但是清朝在基本法律上从来没承认过平妻的合法地位,这里就要说一说为什么非要得到法律的承认。

因为在古代正妻是受到法律保护,在分家产的时候是有话语权的,只有正妻所生之子才能继承遗产,而且正妻不是随便就能休弃的,必须要满足七出之条才能休妻,并且在法律上满足七出之后还有三种情况下还不能休妻,一是主持了公婆丧礼的媳妇即便满足七出之条也不能被休弃;二是糟糠之妻不可弃,也就是女人与男人共患难,男人发达后即便女人满足七出之条也不能将其休弃;三是娘家已经家破人亡,离婚之后没有依靠了,这样的情况即便满足七出之条也不许休弃。

所以可以看出正妻在律法上受到很大的保护和利益,而妾则不同,妾可以随便就被男人休弃,即便不满足七出之条也可以被休弃,甚至正妻都有权利将妾赶出家门。而且妾的身份在法律上得不到保护,只有高级妾在官府与男人登记注册了,才能受到保护,主要也就是她的子女可以分取一部分遗产,但也只是在不触及正妻利益情况下,如果妻妾产生矛盾冲突告到官府,那官府基本都是保护正妻利益的。

因此从古代的律法中就能看出,平妻如果能受到法律认可,那会获得很大的地位提升和利益。

不过任何朝代的基本律法都没有承认过平妻的合法地位,即便盛行平妻的明清时期也没有过,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平妻就是高级妾侍,就像是清朝刑部说的那样就是男人用来骗女人的花言巧语,她们的婚姻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这种平妻的风气在明清时期虽然很流行,但只局限于一些没有文化底蕴的商人或者土豪暴发户家族,那些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顾及礼法,还是依然遵循一夫一妻的礼法制度,不会出现多妻并立的事情。

对古代的三妻是哪三妻,四妾是指哪四妾?哪些人能拥有三妻四妾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三妻四妾其实是明朝中后期到清朝时期才出现的说法,在明朝之前中国是标准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因此才会有匹夫匹妇之称,只不过中国古代的法律虽然明确规定是一夫一妻制,但是在后面还有一句就是可以适当纳妾,所以古人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为何后来又会流传出三妻四妾的说法呢?

中国古代礼法就是一夫一妻制

中国古代其实是非常讲究一夫一妻制,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君无二后,也就是说从皇帝到老百姓都只能娶一个妻子,即便皇帝也不能多娶。从西周时期法律就明确规定男子只能一夫一妻,但是不限纳妾,也就是说男人家中妻子只能有一人,其余女人可以当妾,如果男子多娶嫡妻,那么法律是要追究他的重婚罪责的。

但是随着后来王公贵族生活奢侈,于是纳妾之风流行起来,既然古之礼法不允许男人多娶妻子,可是又没限制纳妾人数,所以纳妾之风在古代随之盛行,当然,也只限于有钱人和王公贵族,普通老百姓大多还是一夫一妻。

image.png

可是一夫一妻的制度在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掌权者希望改变它,春秋时期齐国某位国君就戏言想立三位王后,惹得朝臣们议论纷纷,后来这个计划还没实行,这位齐国国君就英年早逝了,后世也由此认为极贵之人可以立三妻,即正宫、东宫、西宫,民间也称为一正妻,二平妻,也由此出现了平妻的概念。

但是在明清时期之前,虽有平妻的概念,可法律却不支持,只有极少数特殊情况的人才允许其娶平妻。

像西晋的开国元勋贾充曾经先娶了名门望族李氏家族的李婉为妻,但是后来因李家出了大事,整个家族都受牵连,李婉也被判流放之刑,因此司法部门允许贾充与原配妻子李婉离异。

贾充与李婉离异后,又继娶了郭槐为嫡妻,后来李婉被晋武帝司马炎特赦,司马炎考虑到贾充已经继娶了郭槐为妻,于是特意下旨允许贾充再迎回李婉,两人并为嫡妻,也就是并嫡之风。

但是贾充的继妻郭槐认为自己帮助了贾充成就事业,而李婉现在却要回来和自己均分贾充那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她坚决反对贾充迎回原配妻子李婉,而贾充惧内,于是他婉拒了晋武帝司马炎特许自己两位嫡妻并立的旨意,他说的很冠冕堂皇,以不可违背礼法为理由,拒绝了重新娶李婉为妻。

不过贾充对李婉也还算比较不错了,贾充后来给李婉买了一套房子,安置在外面,并按月给她钱花,养下人服侍她,还允许自己与李婉的儿女经常去探望,只是贾充自己却因惧怕郭槐从不登门。

晋武帝司马炎特许贾充并娶两位嫡妻这是很少见的事,也只有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两位嫡妻并立的情况,这也叫作并嫡之风。

但是并嫡之风并没有在当时流行起来,毕竟统治者是不提倡的,直到后来男女观念极为开放的唐朝时期并嫡之风才开始兴起。

虽然唐朝的法律是保护一夫一妻制,禁止男人在现有妻子的情况下再娶妻子,但是唐朝经济繁荣,文化鼎盛,人民生活水平还算不错,尤其是有钱人比较多,在民间一些土豪暴发户就流行起了并嫡之风,而且在并嫡之风的影响下,也让后世明朝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平妻,其意就是和正妻名义相等。

image.png

因此在唐朝多妻并立逐渐形成一种社会风气,虽然唐朝法律始终是坚持一夫一妻,也就是说多妻并立的风气并不合法,但是这属于民不举官不究的事,官府也是默许了这种风气,但是嫡妻的合法性在唐朝还是不容置疑,嫡妻和平妻如果产生家庭经济纠纷闹到官府,那么官府还是偏袒于嫡妻。

到了宋朝还是承袭了唐朝的法律,而且宋朝有鉴于唐朝并嫡之风的流行,因此还特意出台律法严禁民间私下多妻并立,在宋朝如果多妻并立,被官府查出来是很严重的罪名,男子会被判流放,而作为平妻的女子则会被强制离婚,宋朝对古代礼法十分看重,因此一夫一妻执行的也很严格。

当然,纳妾还是很随意的,但是宋朝律法明确规定妾的地位不得高于妻,如果有妻子告到官府,丈夫偏向小妾,刻薄妻子,那后果也很严重,小妾会被强制离婚,丈夫也会被罚。

宋元时期基本都是如此,到了明朝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在《大明律》中也规定已有妻子的男人,在外面再娶妻子,就会被判杖刑九十,后娶之妻强制离异,这也算是中国古代对重婚罪最严厉的刑罚了,要知道杖刑九十很可能都会把人打残,可见大明律法中对男人重婚罪惩罚有多么严厉。

但是平妻的称呼还就起源于最严厉的大明,这主要由于明朝中后期中国商业经济越来越发达,商人越来越多,有不少商人经常要在外地经商,老家有正妻照顾家庭,那么在外面经商也得需要女人啊,于是就会糊弄一些女人称其为外室平妻,这意思就是说她们的身份地位和正妻对等,只是不进祖宅属于外室而已。

因此外室平妻这个称呼逐渐出现,这也就是传承于唐朝时期的并嫡之风,同样在明朝也是由于民间这种平妻风气逐渐盛行,官府也是默认,只要民不举官就不究,尤其是那些两江盐商富可敌国,他们可不止娶一个平妻,几乎是每到一处就养一房外室平妻,谁让他们有钱呢。

清朝基本承袭了明朝制度和律法,而明朝民间这个包养外室平妻的社会风气也被清朝所继承,尤其是到了乾隆时期,清朝国力达到顶峰,商业经济比明朝有过之无不及,虽然清朝律法对于多妻并立惩处也是很严格,但还是民不举官不究,那些有钱人也就肆无忌惮的继续包养外室平妻。

乾隆后期,乾隆皇帝鉴于民风如此,他也就放松了关于一夫一妻的律法,乾隆后期在《大清律》附例中规定在嫡妻不能孕育的情况下,允许男人可以在拥有一名平妻,但是平妻所生的孩子将来要兼祧两房,就是既是平妻的孩子,也是嫡妻的孩子,要给嫡妻养老送终。

因此乾隆后期这条附例推出,虽然不是基本律法所规定,只是以附例形式出台,但也等于间接在法律上认可了平妻的地位,而在民间也让正妻与平妻之间以妯娌关系相论,可以说乾隆后期推出的这条大清律法的附例非常奇葩。

image.png

由于这条附例的奇葩,也让很多司法官员在执法时产生分歧,清朝的最高法院大理寺就承认平妻的地位,但是刑部却坚持按照《大清律》中一夫一妻的基本大法执行,不承认平妻的地位,刑部始终认为平妻的身份就是妾,不是妻,只是男人用于糊弄女人的借口而已。

因此在这一时期虽然《大清律》附例中承认了平妻地位,但是民间还是不敢明目张胆地娶平妻,直到道光中后期,清朝陷入列强侵略之际,国家制度也逐渐混乱起来,对于正妻与平妻的法律约束才越发宽松。

到了晚清时期,民间的有钱人已经完全可以明目张胆,按照娶正妻的规格迎娶平妻了,所以平妻一词也在晚清开始越来越响亮,民间也称之为对房。

但是清朝在基本法律上从来没承认过平妻的合法地位,这里就要说一说为什么非要得到法律的承认。

因为在古代正妻是受到法律保护,在分家产的时候是有话语权的,只有正妻所生之子才能继承遗产,而且正妻不是随便就能休弃的,必须要满足七出之条才能休妻,并且在法律上满足七出之后还有三种情况下还不能休妻,一是主持了公婆丧礼的媳妇即便满足七出之条也不能被休弃;二是糟糠之妻不可弃,也就是女人与男人共患难,男人发达后即便女人满足七出之条也不能将其休弃;三是娘家已经家破人亡,离婚之后没有依靠了,这样的情况即便满足七出之条也不许休弃。

所以可以看出正妻在律法上受到很大的保护和利益,而妾则不同,妾可以随便就被男人休弃,即便不满足七出之条也可以被休弃,甚至正妻都有权利将妾赶出家门。而且妾的身份在法律上得不到保护,只有高级妾在官府与男人登记注册了,才能受到保护,主要也就是她的子女可以分取一部分遗产,但也只是在不触及正妻利益情况下,如果妻妾产生矛盾冲突告到官府,那官府基本都是保护正妻利益的。

因此从古代的律法中就能看出,平妻如果能受到法律认可,那会获得很大的地位提升和利益。

不过任何朝代的基本律法都没有承认过平妻的合法地位,即便盛行平妻的明清时期也没有过,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平妻就是高级妾侍,就像是清朝刑部说的那样就是男人用来骗女人的花言巧语,她们的婚姻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这种平妻的风气在明清时期虽然很流行,但只局限于一些没有文化底蕴的商人或者土豪暴发户家族,那些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顾及礼法,还是依然遵循一夫一妻的礼法制度,不会出现多妻并立的事情。

image.png

三妻四妾具体如何解释?

其实在古代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中妾是有着严格的身份等级,在古代礼法中妾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贵妾和良妾以及贱妾。

贵妾分为媵室、侧室、副室。

媵室是古代最初的高级妾侍制度,在先秦时期有一种风俗,女子出嫁后,娘家都会再陪嫁一名女性,或是她亲妹妹或是堂妹、表妹,必须是得有血缘关系的女性,就相当于姐妹同嫁一夫,姐姐为正妻,妹妹为媵室。

image.png

因此媵室在家族中地位很高,是仅次于正妻的地位,不过后来随着历史变迁,已经很少姐妹同嫁了,取而代之的就是陪嫁丫环,虽然陪嫁丫环后来也能成为男主人的妾侍,但是在家族中的地位比先秦时期的媵室可要差很多了。

侧室和副室主要都是指家族地位出身显赫,但是是庶出之女,嫁进来就只能成为侧室或副室。

不过媵室也好,还是侧室或副室,她们在家族中的地位都非常高,仅次于正妻,在正妻不在时,她们可以替正妻管理家事,她们与男主人结婚时是需要到官府登记备案的,她们可以陪同正妻一同出席宴会等社交场合,她们死后名字可以被写进祖谱也能葬进祖坟,可以入享家族祠堂,受家族后世子孙供奉香火的,她们的子女是有财产继承权的,在正妻去世后,她们是优先要被扶正的,而且她们还受到法律保护,所以称为贵妾。

第二级别是良妾,在古代良妾也称为偏房,相对于侧室和副室都是家族出身显赫,但却是庶女身份,偏房则是家族出身一般,大多是平民百姓人家出身的平民女子,由于家族出身地位不高,虽然嫁进了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但是却没有资格成为正妻或者贵妾,就成为比贵妾身份低一级的良妾。

按照礼法良妾也就是偏房的名字是可以写进祖谱的,死后可以葬入祖坟,但是她们与男主人结婚时是不需要到官府登记备案,而且她们还不能出席酒席宴会这种公开的社交场合,不过在家族中的地位偏房仅次于侧室和副室。

image.png

上面说过平妻在古代大多是商人或者土豪暴发户才流行的称呼,真正的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是从来没有平妻的说法,所以平妻属于民间称呼,只有像身份等级森严的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才会给妾定出这么多等级,古代的普通老百姓哪有这么讲究,穷苦人家连媳妇儿都娶不到,哪还可能纳妾,而一般的商人或者土豪暴发户也不懂那么多礼法,只知道糊弄女人就编出一个平妻的称呼来。

因此在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中媵室、侧室、副室就相当于民间的平妻,但媵室随着历史变迁被淘汰之后,侧室和副室就成了最高级别的妾侍,加上地位仅次于侧室和副室的偏房,所以民间的三妻也就是指侧室、副室还有偏方这三个高级别的妾侍。

而四妾其实指的就是最低级的四类贱妾,分别是陪房、侍妾、婢妾、通房。

陪房就是指的嫡妻出嫁的时候陪嫁丫环,如果男主人喜欢,可以纳之为妾,陪房也就是在历史演变中替代了媵室,只不过先秦时期的媵室都是嫡妻的妹妹,而陪房则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丫环,因此地位也就比媵室低了很多。

但是陪嫁丫环毕竟与嫡妻关系亲密,虽然是属于贱妾,可是在家族中有嫡妻撑腰的话,甚至都会比侧室、副室、偏房还硬气,而且陪房在生育儿子之后,其名字可以写进祖谱,死后可以葬入祖坟,并进入家族祠堂的。

侍妾大多是男主人看中了自己家中的丫环,纳之为妾就是侍妾,但是侍妾在家族中身份地位并不高,而且从侍妾这一级别之下即便生育子女,其子女在家族中地位也不会太高,并且侍妾这一级往下,就算生育了儿子在她们死后名字也不能写入祖谱,不能葬入祖坟,也不能进入家族祠堂接受香火供奉。

image.png

婢妾一般都是贱籍出身的女子,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把人群分为三六九等,贱籍就是指的乐籍、奴籍、妓籍女子,就比如男主人包养女戏子,或者从青楼赎出了一位小姐姐,再或者买回的奴籍女子,这些女人被男主人带回家中,就算是婢妾了。

但是由于婢妾本身社会地位低贱,因此到了家中地位也很低下,侍妾虽然地位低下,但好歹只要生育了子女也能被当作家人看待,可婢妾却不一样,在宋代之前,婢妾就如同男主人的万物一般,即便生育了子女,男主人玩腻了,想把她送人也能像送出一件礼物一样将她送给别人。

通房丫环是妾中的最低级的妾,属于类似于没有名分的侍妾,本身就是家中丫环,白天要在家中干活,但是偶尔还要晚上陪男主人过夜,在身份上属于丫环,但实际却和男主人发生了关系,只是没有名分而已,算是候补侍妾。

image.png

写在最后

所以中国古代礼法一直都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只是不限制纳妾,而所谓的三妻四妾其实都指的是妾,只不过妾也是有身份等级地位区分的,三妻就是指的家庭地位比较高的贵妾和良妾这两类高级别妾,四妾就是指的贱妾那四类低级妾。

说到底还是古代社会的身份等级森严,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而社会上的地位等级也随之套进家中,按照社会地位等级将妾也分为三六九等,而三妻四妾就是最好的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妻四妾具体如何解释?

其实在古代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中妾是有着严格的身份等级,在古代礼法中妾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贵妾和良妾以及贱妾。

贵妾分为媵室、侧室、副室。

媵室是古代最初的高级妾侍制度,在先秦时期有一种风俗,女子出嫁后,娘家都会再陪嫁一名女性,或是她亲妹妹或是堂妹、表妹,必须是得有血缘关系的女性,就相当于姐妹同嫁一夫,姐姐为正妻,妹妹为媵室。

对古代的三妻是哪三妻,四妾是指哪四妾?哪些人能拥有三妻四妾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三妻四妾其实是明朝中后期到清朝时期才出现的说法,在明朝之前中国是标准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因此才会有匹夫匹妇之称,只不过中国古代的法律虽然明确规定是一夫一妻制,但是在后面还有一句就是可以适当纳妾,所以古人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为何后来又会流传出三妻四妾的说法呢?

中国古代礼法就是一夫一妻制

中国古代其实是非常讲究一夫一妻制,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君无二后,也就是说从皇帝到老百姓都只能娶一个妻子,即便皇帝也不能多娶。从西周时期法律就明确规定男子只能一夫一妻,但是不限纳妾,也就是说男人家中妻子只能有一人,其余女人可以当妾,如果男子多娶嫡妻,那么法律是要追究他的重婚罪责的。

但是随着后来王公贵族生活奢侈,于是纳妾之风流行起来,既然古之礼法不允许男人多娶妻子,可是又没限制纳妾人数,所以纳妾之风在古代随之盛行,当然,也只限于有钱人和王公贵族,普通老百姓大多还是一夫一妻。

image.png

可是一夫一妻的制度在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掌权者希望改变它,春秋时期齐国某位国君就戏言想立三位王后,惹得朝臣们议论纷纷,后来这个计划还没实行,这位齐国国君就英年早逝了,后世也由此认为极贵之人可以立三妻,即正宫、东宫、西宫,民间也称为一正妻,二平妻,也由此出现了平妻的概念。

但是在明清时期之前,虽有平妻的概念,可法律却不支持,只有极少数特殊情况的人才允许其娶平妻。

像西晋的开国元勋贾充曾经先娶了名门望族李氏家族的李婉为妻,但是后来因李家出了大事,整个家族都受牵连,李婉也被判流放之刑,因此司法部门允许贾充与原配妻子李婉离异。

贾充与李婉离异后,又继娶了郭槐为嫡妻,后来李婉被晋武帝司马炎特赦,司马炎考虑到贾充已经继娶了郭槐为妻,于是特意下旨允许贾充再迎回李婉,两人并为嫡妻,也就是并嫡之风。

但是贾充的继妻郭槐认为自己帮助了贾充成就事业,而李婉现在却要回来和自己均分贾充那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她坚决反对贾充迎回原配妻子李婉,而贾充惧内,于是他婉拒了晋武帝司马炎特许自己两位嫡妻并立的旨意,他说的很冠冕堂皇,以不可违背礼法为理由,拒绝了重新娶李婉为妻。

不过贾充对李婉也还算比较不错了,贾充后来给李婉买了一套房子,安置在外面,并按月给她钱花,养下人服侍她,还允许自己与李婉的儿女经常去探望,只是贾充自己却因惧怕郭槐从不登门。

晋武帝司马炎特许贾充并娶两位嫡妻这是很少见的事,也只有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两位嫡妻并立的情况,这也叫作并嫡之风。

但是并嫡之风并没有在当时流行起来,毕竟统治者是不提倡的,直到后来男女观念极为开放的唐朝时期并嫡之风才开始兴起。

虽然唐朝的法律是保护一夫一妻制,禁止男人在现有妻子的情况下再娶妻子,但是唐朝经济繁荣,文化鼎盛,人民生活水平还算不错,尤其是有钱人比较多,在民间一些土豪暴发户就流行起了并嫡之风,而且在并嫡之风的影响下,也让后世明朝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平妻,其意就是和正妻名义相等。

image.png

因此在唐朝多妻并立逐渐形成一种社会风气,虽然唐朝法律始终是坚持一夫一妻,也就是说多妻并立的风气并不合法,但是这属于民不举官不究的事,官府也是默许了这种风气,但是嫡妻的合法性在唐朝还是不容置疑,嫡妻和平妻如果产生家庭经济纠纷闹到官府,那么官府还是偏袒于嫡妻。

到了宋朝还是承袭了唐朝的法律,而且宋朝有鉴于唐朝并嫡之风的流行,因此还特意出台律法严禁民间私下多妻并立,在宋朝如果多妻并立,被官府查出来是很严重的罪名,男子会被判流放,而作为平妻的女子则会被强制离婚,宋朝对古代礼法十分看重,因此一夫一妻执行的也很严格。

当然,纳妾还是很随意的,但是宋朝律法明确规定妾的地位不得高于妻,如果有妻子告到官府,丈夫偏向小妾,刻薄妻子,那后果也很严重,小妾会被强制离婚,丈夫也会被罚。

宋元时期基本都是如此,到了明朝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在《大明律》中也规定已有妻子的男人,在外面再娶妻子,就会被判杖刑九十,后娶之妻强制离异,这也算是中国古代对重婚罪最严厉的刑罚了,要知道杖刑九十很可能都会把人打残,可见大明律法中对男人重婚罪惩罚有多么严厉。

但是平妻的称呼还就起源于最严厉的大明,这主要由于明朝中后期中国商业经济越来越发达,商人越来越多,有不少商人经常要在外地经商,老家有正妻照顾家庭,那么在外面经商也得需要女人啊,于是就会糊弄一些女人称其为外室平妻,这意思就是说她们的身份地位和正妻对等,只是不进祖宅属于外室而已。

因此外室平妻这个称呼逐渐出现,这也就是传承于唐朝时期的并嫡之风,同样在明朝也是由于民间这种平妻风气逐渐盛行,官府也是默认,只要民不举官就不究,尤其是那些两江盐商富可敌国,他们可不止娶一个平妻,几乎是每到一处就养一房外室平妻,谁让他们有钱呢。

清朝基本承袭了明朝制度和律法,而明朝民间这个包养外室平妻的社会风气也被清朝所继承,尤其是到了乾隆时期,清朝国力达到顶峰,商业经济比明朝有过之无不及,虽然清朝律法对于多妻并立惩处也是很严格,但还是民不举官不究,那些有钱人也就肆无忌惮的继续包养外室平妻。

乾隆后期,乾隆皇帝鉴于民风如此,他也就放松了关于一夫一妻的律法,乾隆后期在《大清律》附例中规定在嫡妻不能孕育的情况下,允许男人可以在拥有一名平妻,但是平妻所生的孩子将来要兼祧两房,就是既是平妻的孩子,也是嫡妻的孩子,要给嫡妻养老送终。

因此乾隆后期这条附例推出,虽然不是基本律法所规定,只是以附例形式出台,但也等于间接在法律上认可了平妻的地位,而在民间也让正妻与平妻之间以妯娌关系相论,可以说乾隆后期推出的这条大清律法的附例非常奇葩。

image.png

由于这条附例的奇葩,也让很多司法官员在执法时产生分歧,清朝的最高法院大理寺就承认平妻的地位,但是刑部却坚持按照《大清律》中一夫一妻的基本大法执行,不承认平妻的地位,刑部始终认为平妻的身份就是妾,不是妻,只是男人用于糊弄女人的借口而已。

因此在这一时期虽然《大清律》附例中承认了平妻地位,但是民间还是不敢明目张胆地娶平妻,直到道光中后期,清朝陷入列强侵略之际,国家制度也逐渐混乱起来,对于正妻与平妻的法律约束才越发宽松。

到了晚清时期,民间的有钱人已经完全可以明目张胆,按照娶正妻的规格迎娶平妻了,所以平妻一词也在晚清开始越来越响亮,民间也称之为对房。

但是清朝在基本法律上从来没承认过平妻的合法地位,这里就要说一说为什么非要得到法律的承认。

因为在古代正妻是受到法律保护,在分家产的时候是有话语权的,只有正妻所生之子才能继承遗产,而且正妻不是随便就能休弃的,必须要满足七出之条才能休妻,并且在法律上满足七出之后还有三种情况下还不能休妻,一是主持了公婆丧礼的媳妇即便满足七出之条也不能被休弃;二是糟糠之妻不可弃,也就是女人与男人共患难,男人发达后即便女人满足七出之条也不能将其休弃;三是娘家已经家破人亡,离婚之后没有依靠了,这样的情况即便满足七出之条也不许休弃。

所以可以看出正妻在律法上受到很大的保护和利益,而妾则不同,妾可以随便就被男人休弃,即便不满足七出之条也可以被休弃,甚至正妻都有权利将妾赶出家门。而且妾的身份在法律上得不到保护,只有高级妾在官府与男人登记注册了,才能受到保护,主要也就是她的子女可以分取一部分遗产,但也只是在不触及正妻利益情况下,如果妻妾产生矛盾冲突告到官府,那官府基本都是保护正妻利益的。

因此从古代的律法中就能看出,平妻如果能受到法律认可,那会获得很大的地位提升和利益。

不过任何朝代的基本律法都没有承认过平妻的合法地位,即便盛行平妻的明清时期也没有过,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平妻就是高级妾侍,就像是清朝刑部说的那样就是男人用来骗女人的花言巧语,她们的婚姻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这种平妻的风气在明清时期虽然很流行,但只局限于一些没有文化底蕴的商人或者土豪暴发户家族,那些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顾及礼法,还是依然遵循一夫一妻的礼法制度,不会出现多妻并立的事情。

image.png

三妻四妾具体如何解释?

其实在古代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中妾是有着严格的身份等级,在古代礼法中妾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贵妾和良妾以及贱妾。

贵妾分为媵室、侧室、副室。

媵室是古代最初的高级妾侍制度,在先秦时期有一种风俗,女子出嫁后,娘家都会再陪嫁一名女性,或是她亲妹妹或是堂妹、表妹,必须是得有血缘关系的女性,就相当于姐妹同嫁一夫,姐姐为正妻,妹妹为媵室。

image.png

因此媵室在家族中地位很高,是仅次于正妻的地位,不过后来随着历史变迁,已经很少姐妹同嫁了,取而代之的就是陪嫁丫环,虽然陪嫁丫环后来也能成为男主人的妾侍,但是在家族中的地位比先秦时期的媵室可要差很多了。

侧室和副室主要都是指家族地位出身显赫,但是是庶出之女,嫁进来就只能成为侧室或副室。

不过媵室也好,还是侧室或副室,她们在家族中的地位都非常高,仅次于正妻,在正妻不在时,她们可以替正妻管理家事,她们与男主人结婚时是需要到官府登记备案的,她们可以陪同正妻一同出席宴会等社交场合,她们死后名字可以被写进祖谱也能葬进祖坟,可以入享家族祠堂,受家族后世子孙供奉香火的,她们的子女是有财产继承权的,在正妻去世后,她们是优先要被扶正的,而且她们还受到法律保护,所以称为贵妾。

第二级别是良妾,在古代良妾也称为偏房,相对于侧室和副室都是家族出身显赫,但却是庶女身份,偏房则是家族出身一般,大多是平民百姓人家出身的平民女子,由于家族出身地位不高,虽然嫁进了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但是却没有资格成为正妻或者贵妾,就成为比贵妾身份低一级的良妾。

按照礼法良妾也就是偏房的名字是可以写进祖谱的,死后可以葬入祖坟,但是她们与男主人结婚时是不需要到官府登记备案,而且她们还不能出席酒席宴会这种公开的社交场合,不过在家族中的地位偏房仅次于侧室和副室。

image.png

上面说过平妻在古代大多是商人或者土豪暴发户才流行的称呼,真正的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是从来没有平妻的说法,所以平妻属于民间称呼,只有像身份等级森严的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才会给妾定出这么多等级,古代的普通老百姓哪有这么讲究,穷苦人家连媳妇儿都娶不到,哪还可能纳妾,而一般的商人或者土豪暴发户也不懂那么多礼法,只知道糊弄女人就编出一个平妻的称呼来。

因此在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中媵室、侧室、副室就相当于民间的平妻,但媵室随着历史变迁被淘汰之后,侧室和副室就成了最高级别的妾侍,加上地位仅次于侧室和副室的偏房,所以民间的三妻也就是指侧室、副室还有偏方这三个高级别的妾侍。

而四妾其实指的就是最低级的四类贱妾,分别是陪房、侍妾、婢妾、通房。

陪房就是指的嫡妻出嫁的时候陪嫁丫环,如果男主人喜欢,可以纳之为妾,陪房也就是在历史演变中替代了媵室,只不过先秦时期的媵室都是嫡妻的妹妹,而陪房则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丫环,因此地位也就比媵室低了很多。

但是陪嫁丫环毕竟与嫡妻关系亲密,虽然是属于贱妾,可是在家族中有嫡妻撑腰的话,甚至都会比侧室、副室、偏房还硬气,而且陪房在生育儿子之后,其名字可以写进祖谱,死后可以葬入祖坟,并进入家族祠堂的。

侍妾大多是男主人看中了自己家中的丫环,纳之为妾就是侍妾,但是侍妾在家族中身份地位并不高,而且从侍妾这一级别之下即便生育子女,其子女在家族中地位也不会太高,并且侍妾这一级往下,就算生育了儿子在她们死后名字也不能写入祖谱,不能葬入祖坟,也不能进入家族祠堂接受香火供奉。

image.png

婢妾一般都是贱籍出身的女子,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把人群分为三六九等,贱籍就是指的乐籍、奴籍、妓籍女子,就比如男主人包养女戏子,或者从青楼赎出了一位小姐姐,再或者买回的奴籍女子,这些女人被男主人带回家中,就算是婢妾了。

但是由于婢妾本身社会地位低贱,因此到了家中地位也很低下,侍妾虽然地位低下,但好歹只要生育了子女也能被当作家人看待,可婢妾却不一样,在宋代之前,婢妾就如同男主人的万物一般,即便生育了子女,男主人玩腻了,想把她送人也能像送出一件礼物一样将她送给别人。

通房丫环是妾中的最低级的妾,属于类似于没有名分的侍妾,本身就是家中丫环,白天要在家中干活,但是偶尔还要晚上陪男主人过夜,在身份上属于丫环,但实际却和男主人发生了关系,只是没有名分而已,算是候补侍妾。

image.png

写在最后

所以中国古代礼法一直都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只是不限制纳妾,而所谓的三妻四妾其实都指的是妾,只不过妾也是有身份等级地位区分的,三妻就是指的家庭地位比较高的贵妾和良妾这两类高级别妾,四妾就是指的贱妾那四类低级妾。

说到底还是古代社会的身份等级森严,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而社会上的地位等级也随之套进家中,按照社会地位等级将妾也分为三六九等,而三妻四妾就是最好的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因此媵室在家族中地位很高,是仅次于正妻的地位,不过后来随着历史变迁,已经很少姐妹同嫁了,取而代之的就是陪嫁丫环,虽然陪嫁丫环后来也能成为男主人的妾侍,但是在家族中的地位比先秦时期的媵室可要差很多了。

侧室和副室主要都是指家族地位出身显赫,但是是庶出之女,嫁进来就只能成为侧室或副室。

不过媵室也好,还是侧室或副室,她们在家族中的地位都非常高,仅次于正妻,在正妻不在时,她们可以替正妻管理家事,她们与男主人结婚时是需要到官府登记备案的,她们可以陪同正妻一同出席宴会等社交场合,她们死后名字可以被写进祖谱也能葬进祖坟,可以入享家族祠堂,受家族后世子孙供奉香火的,她们的子女是有财产继承权的,在正妻去世后,她们是优先要被扶正的,而且她们还受到法律保护,所以称为贵妾。

第二级别是良妾,在古代良妾也称为偏房,相对于侧室和副室都是家族出身显赫,但却是庶女身份,偏房则是家族出身一般,大多是平民百姓人家出身的平民女子,由于家族出身地位不高,虽然嫁进了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但是却没有资格成为正妻或者贵妾,就成为比贵妾身份低一级的良妾。

按照礼法良妾也就是偏房的名字是可以写进祖谱的,死后可以葬入祖坟,但是她们与男主人结婚时是不需要到官府登记备案,而且她们还不能出席酒席宴会这种公开的社交场合,不过在家族中的地位偏房仅次于侧室和副室。

对古代的三妻是哪三妻,四妾是指哪四妾?哪些人能拥有三妻四妾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三妻四妾其实是明朝中后期到清朝时期才出现的说法,在明朝之前中国是标准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因此才会有匹夫匹妇之称,只不过中国古代的法律虽然明确规定是一夫一妻制,但是在后面还有一句就是可以适当纳妾,所以古人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为何后来又会流传出三妻四妾的说法呢?

中国古代礼法就是一夫一妻制

中国古代其实是非常讲究一夫一妻制,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君无二后,也就是说从皇帝到老百姓都只能娶一个妻子,即便皇帝也不能多娶。从西周时期法律就明确规定男子只能一夫一妻,但是不限纳妾,也就是说男人家中妻子只能有一人,其余女人可以当妾,如果男子多娶嫡妻,那么法律是要追究他的重婚罪责的。

但是随着后来王公贵族生活奢侈,于是纳妾之风流行起来,既然古之礼法不允许男人多娶妻子,可是又没限制纳妾人数,所以纳妾之风在古代随之盛行,当然,也只限于有钱人和王公贵族,普通老百姓大多还是一夫一妻。

image.png

可是一夫一妻的制度在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掌权者希望改变它,春秋时期齐国某位国君就戏言想立三位王后,惹得朝臣们议论纷纷,后来这个计划还没实行,这位齐国国君就英年早逝了,后世也由此认为极贵之人可以立三妻,即正宫、东宫、西宫,民间也称为一正妻,二平妻,也由此出现了平妻的概念。

但是在明清时期之前,虽有平妻的概念,可法律却不支持,只有极少数特殊情况的人才允许其娶平妻。

像西晋的开国元勋贾充曾经先娶了名门望族李氏家族的李婉为妻,但是后来因李家出了大事,整个家族都受牵连,李婉也被判流放之刑,因此司法部门允许贾充与原配妻子李婉离异。

贾充与李婉离异后,又继娶了郭槐为嫡妻,后来李婉被晋武帝司马炎特赦,司马炎考虑到贾充已经继娶了郭槐为妻,于是特意下旨允许贾充再迎回李婉,两人并为嫡妻,也就是并嫡之风。

但是贾充的继妻郭槐认为自己帮助了贾充成就事业,而李婉现在却要回来和自己均分贾充那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她坚决反对贾充迎回原配妻子李婉,而贾充惧内,于是他婉拒了晋武帝司马炎特许自己两位嫡妻并立的旨意,他说的很冠冕堂皇,以不可违背礼法为理由,拒绝了重新娶李婉为妻。

不过贾充对李婉也还算比较不错了,贾充后来给李婉买了一套房子,安置在外面,并按月给她钱花,养下人服侍她,还允许自己与李婉的儿女经常去探望,只是贾充自己却因惧怕郭槐从不登门。

晋武帝司马炎特许贾充并娶两位嫡妻这是很少见的事,也只有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两位嫡妻并立的情况,这也叫作并嫡之风。

但是并嫡之风并没有在当时流行起来,毕竟统治者是不提倡的,直到后来男女观念极为开放的唐朝时期并嫡之风才开始兴起。

虽然唐朝的法律是保护一夫一妻制,禁止男人在现有妻子的情况下再娶妻子,但是唐朝经济繁荣,文化鼎盛,人民生活水平还算不错,尤其是有钱人比较多,在民间一些土豪暴发户就流行起了并嫡之风,而且在并嫡之风的影响下,也让后世明朝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平妻,其意就是和正妻名义相等。

image.png

因此在唐朝多妻并立逐渐形成一种社会风气,虽然唐朝法律始终是坚持一夫一妻,也就是说多妻并立的风气并不合法,但是这属于民不举官不究的事,官府也是默许了这种风气,但是嫡妻的合法性在唐朝还是不容置疑,嫡妻和平妻如果产生家庭经济纠纷闹到官府,那么官府还是偏袒于嫡妻。

到了宋朝还是承袭了唐朝的法律,而且宋朝有鉴于唐朝并嫡之风的流行,因此还特意出台律法严禁民间私下多妻并立,在宋朝如果多妻并立,被官府查出来是很严重的罪名,男子会被判流放,而作为平妻的女子则会被强制离婚,宋朝对古代礼法十分看重,因此一夫一妻执行的也很严格。

当然,纳妾还是很随意的,但是宋朝律法明确规定妾的地位不得高于妻,如果有妻子告到官府,丈夫偏向小妾,刻薄妻子,那后果也很严重,小妾会被强制离婚,丈夫也会被罚。

宋元时期基本都是如此,到了明朝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在《大明律》中也规定已有妻子的男人,在外面再娶妻子,就会被判杖刑九十,后娶之妻强制离异,这也算是中国古代对重婚罪最严厉的刑罚了,要知道杖刑九十很可能都会把人打残,可见大明律法中对男人重婚罪惩罚有多么严厉。

但是平妻的称呼还就起源于最严厉的大明,这主要由于明朝中后期中国商业经济越来越发达,商人越来越多,有不少商人经常要在外地经商,老家有正妻照顾家庭,那么在外面经商也得需要女人啊,于是就会糊弄一些女人称其为外室平妻,这意思就是说她们的身份地位和正妻对等,只是不进祖宅属于外室而已。

因此外室平妻这个称呼逐渐出现,这也就是传承于唐朝时期的并嫡之风,同样在明朝也是由于民间这种平妻风气逐渐盛行,官府也是默认,只要民不举官就不究,尤其是那些两江盐商富可敌国,他们可不止娶一个平妻,几乎是每到一处就养一房外室平妻,谁让他们有钱呢。

清朝基本承袭了明朝制度和律法,而明朝民间这个包养外室平妻的社会风气也被清朝所继承,尤其是到了乾隆时期,清朝国力达到顶峰,商业经济比明朝有过之无不及,虽然清朝律法对于多妻并立惩处也是很严格,但还是民不举官不究,那些有钱人也就肆无忌惮的继续包养外室平妻。

乾隆后期,乾隆皇帝鉴于民风如此,他也就放松了关于一夫一妻的律法,乾隆后期在《大清律》附例中规定在嫡妻不能孕育的情况下,允许男人可以在拥有一名平妻,但是平妻所生的孩子将来要兼祧两房,就是既是平妻的孩子,也是嫡妻的孩子,要给嫡妻养老送终。

因此乾隆后期这条附例推出,虽然不是基本律法所规定,只是以附例形式出台,但也等于间接在法律上认可了平妻的地位,而在民间也让正妻与平妻之间以妯娌关系相论,可以说乾隆后期推出的这条大清律法的附例非常奇葩。

image.png

由于这条附例的奇葩,也让很多司法官员在执法时产生分歧,清朝的最高法院大理寺就承认平妻的地位,但是刑部却坚持按照《大清律》中一夫一妻的基本大法执行,不承认平妻的地位,刑部始终认为平妻的身份就是妾,不是妻,只是男人用于糊弄女人的借口而已。

因此在这一时期虽然《大清律》附例中承认了平妻地位,但是民间还是不敢明目张胆地娶平妻,直到道光中后期,清朝陷入列强侵略之际,国家制度也逐渐混乱起来,对于正妻与平妻的法律约束才越发宽松。

到了晚清时期,民间的有钱人已经完全可以明目张胆,按照娶正妻的规格迎娶平妻了,所以平妻一词也在晚清开始越来越响亮,民间也称之为对房。

但是清朝在基本法律上从来没承认过平妻的合法地位,这里就要说一说为什么非要得到法律的承认。

因为在古代正妻是受到法律保护,在分家产的时候是有话语权的,只有正妻所生之子才能继承遗产,而且正妻不是随便就能休弃的,必须要满足七出之条才能休妻,并且在法律上满足七出之后还有三种情况下还不能休妻,一是主持了公婆丧礼的媳妇即便满足七出之条也不能被休弃;二是糟糠之妻不可弃,也就是女人与男人共患难,男人发达后即便女人满足七出之条也不能将其休弃;三是娘家已经家破人亡,离婚之后没有依靠了,这样的情况即便满足七出之条也不许休弃。

所以可以看出正妻在律法上受到很大的保护和利益,而妾则不同,妾可以随便就被男人休弃,即便不满足七出之条也可以被休弃,甚至正妻都有权利将妾赶出家门。而且妾的身份在法律上得不到保护,只有高级妾在官府与男人登记注册了,才能受到保护,主要也就是她的子女可以分取一部分遗产,但也只是在不触及正妻利益情况下,如果妻妾产生矛盾冲突告到官府,那官府基本都是保护正妻利益的。

因此从古代的律法中就能看出,平妻如果能受到法律认可,那会获得很大的地位提升和利益。

不过任何朝代的基本律法都没有承认过平妻的合法地位,即便盛行平妻的明清时期也没有过,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平妻就是高级妾侍,就像是清朝刑部说的那样就是男人用来骗女人的花言巧语,她们的婚姻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这种平妻的风气在明清时期虽然很流行,但只局限于一些没有文化底蕴的商人或者土豪暴发户家族,那些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顾及礼法,还是依然遵循一夫一妻的礼法制度,不会出现多妻并立的事情。

image.png

三妻四妾具体如何解释?

其实在古代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中妾是有着严格的身份等级,在古代礼法中妾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贵妾和良妾以及贱妾。

贵妾分为媵室、侧室、副室。

媵室是古代最初的高级妾侍制度,在先秦时期有一种风俗,女子出嫁后,娘家都会再陪嫁一名女性,或是她亲妹妹或是堂妹、表妹,必须是得有血缘关系的女性,就相当于姐妹同嫁一夫,姐姐为正妻,妹妹为媵室。

image.png

因此媵室在家族中地位很高,是仅次于正妻的地位,不过后来随着历史变迁,已经很少姐妹同嫁了,取而代之的就是陪嫁丫环,虽然陪嫁丫环后来也能成为男主人的妾侍,但是在家族中的地位比先秦时期的媵室可要差很多了。

侧室和副室主要都是指家族地位出身显赫,但是是庶出之女,嫁进来就只能成为侧室或副室。

不过媵室也好,还是侧室或副室,她们在家族中的地位都非常高,仅次于正妻,在正妻不在时,她们可以替正妻管理家事,她们与男主人结婚时是需要到官府登记备案的,她们可以陪同正妻一同出席宴会等社交场合,她们死后名字可以被写进祖谱也能葬进祖坟,可以入享家族祠堂,受家族后世子孙供奉香火的,她们的子女是有财产继承权的,在正妻去世后,她们是优先要被扶正的,而且她们还受到法律保护,所以称为贵妾。

第二级别是良妾,在古代良妾也称为偏房,相对于侧室和副室都是家族出身显赫,但却是庶女身份,偏房则是家族出身一般,大多是平民百姓人家出身的平民女子,由于家族出身地位不高,虽然嫁进了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但是却没有资格成为正妻或者贵妾,就成为比贵妾身份低一级的良妾。

按照礼法良妾也就是偏房的名字是可以写进祖谱的,死后可以葬入祖坟,但是她们与男主人结婚时是不需要到官府登记备案,而且她们还不能出席酒席宴会这种公开的社交场合,不过在家族中的地位偏房仅次于侧室和副室。

image.png

上面说过平妻在古代大多是商人或者土豪暴发户才流行的称呼,真正的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是从来没有平妻的说法,所以平妻属于民间称呼,只有像身份等级森严的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才会给妾定出这么多等级,古代的普通老百姓哪有这么讲究,穷苦人家连媳妇儿都娶不到,哪还可能纳妾,而一般的商人或者土豪暴发户也不懂那么多礼法,只知道糊弄女人就编出一个平妻的称呼来。

因此在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中媵室、侧室、副室就相当于民间的平妻,但媵室随着历史变迁被淘汰之后,侧室和副室就成了最高级别的妾侍,加上地位仅次于侧室和副室的偏房,所以民间的三妻也就是指侧室、副室还有偏方这三个高级别的妾侍。

而四妾其实指的就是最低级的四类贱妾,分别是陪房、侍妾、婢妾、通房。

陪房就是指的嫡妻出嫁的时候陪嫁丫环,如果男主人喜欢,可以纳之为妾,陪房也就是在历史演变中替代了媵室,只不过先秦时期的媵室都是嫡妻的妹妹,而陪房则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丫环,因此地位也就比媵室低了很多。

但是陪嫁丫环毕竟与嫡妻关系亲密,虽然是属于贱妾,可是在家族中有嫡妻撑腰的话,甚至都会比侧室、副室、偏房还硬气,而且陪房在生育儿子之后,其名字可以写进祖谱,死后可以葬入祖坟,并进入家族祠堂的。

侍妾大多是男主人看中了自己家中的丫环,纳之为妾就是侍妾,但是侍妾在家族中身份地位并不高,而且从侍妾这一级别之下即便生育子女,其子女在家族中地位也不会太高,并且侍妾这一级往下,就算生育了儿子在她们死后名字也不能写入祖谱,不能葬入祖坟,也不能进入家族祠堂接受香火供奉。

image.png

婢妾一般都是贱籍出身的女子,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把人群分为三六九等,贱籍就是指的乐籍、奴籍、妓籍女子,就比如男主人包养女戏子,或者从青楼赎出了一位小姐姐,再或者买回的奴籍女子,这些女人被男主人带回家中,就算是婢妾了。

但是由于婢妾本身社会地位低贱,因此到了家中地位也很低下,侍妾虽然地位低下,但好歹只要生育了子女也能被当作家人看待,可婢妾却不一样,在宋代之前,婢妾就如同男主人的万物一般,即便生育了子女,男主人玩腻了,想把她送人也能像送出一件礼物一样将她送给别人。

通房丫环是妾中的最低级的妾,属于类似于没有名分的侍妾,本身就是家中丫环,白天要在家中干活,但是偶尔还要晚上陪男主人过夜,在身份上属于丫环,但实际却和男主人发生了关系,只是没有名分而已,算是候补侍妾。

image.png

写在最后

所以中国古代礼法一直都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只是不限制纳妾,而所谓的三妻四妾其实都指的是妾,只不过妾也是有身份等级地位区分的,三妻就是指的家庭地位比较高的贵妾和良妾这两类高级别妾,四妾就是指的贱妾那四类低级妾。

说到底还是古代社会的身份等级森严,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而社会上的地位等级也随之套进家中,按照社会地位等级将妾也分为三六九等,而三妻四妾就是最好的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面说过平妻在古代大多是商人或者土豪暴发户才流行的称呼,真正的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是从来没有平妻的说法,所以平妻属于民间称呼,只有像身份等级森严的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才会给妾定出这么多等级,古代的普通老百姓哪有这么讲究,穷苦人家连媳妇儿都娶不到,哪还可能纳妾,而一般的商人或者土豪暴发户也不懂那么多礼法,只知道糊弄女人就编出一个平妻的称呼来。

因此在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中媵室、侧室、副室就相当于民间的平妻,但媵室随着历史变迁被淘汰之后,侧室和副室就成了最高级别的妾侍,加上地位仅次于侧室和副室的偏房,所以民间的三妻也就是指侧室、副室还有偏方这三个高级别的妾侍。

而四妾其实指的就是最低级的四类贱妾,分别是陪房、侍妾、婢妾、通房。

陪房就是指的嫡妻出嫁的时候陪嫁丫环,如果男主人喜欢,可以纳之为妾,陪房也就是在历史演变中替代了媵室,只不过先秦时期的媵室都是嫡妻的妹妹,而陪房则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丫环,因此地位也就比媵室低了很多。

但是陪嫁丫环毕竟与嫡妻关系亲密,虽然是属于贱妾,可是在家族中有嫡妻撑腰的话,甚至都会比侧室、副室、偏房还硬气,而且陪房在生育儿子之后,其名字可以写进祖谱,死后可以葬入祖坟,并进入家族祠堂的。

侍妾大多是男主人看中了自己家中的丫环,纳之为妾就是侍妾,但是侍妾在家族中身份地位并不高,而且从侍妾这一级别之下即便生育子女,其子女在家族中地位也不会太高,并且侍妾这一级往下,就算生育了儿子在她们死后名字也不能写入祖谱,不能葬入祖坟,也不能进入家族祠堂接受香火供奉。

对古代的三妻是哪三妻,四妾是指哪四妾?哪些人能拥有三妻四妾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三妻四妾其实是明朝中后期到清朝时期才出现的说法,在明朝之前中国是标准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因此才会有匹夫匹妇之称,只不过中国古代的法律虽然明确规定是一夫一妻制,但是在后面还有一句就是可以适当纳妾,所以古人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为何后来又会流传出三妻四妾的说法呢?

中国古代礼法就是一夫一妻制

中国古代其实是非常讲究一夫一妻制,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君无二后,也就是说从皇帝到老百姓都只能娶一个妻子,即便皇帝也不能多娶。从西周时期法律就明确规定男子只能一夫一妻,但是不限纳妾,也就是说男人家中妻子只能有一人,其余女人可以当妾,如果男子多娶嫡妻,那么法律是要追究他的重婚罪责的。

但是随着后来王公贵族生活奢侈,于是纳妾之风流行起来,既然古之礼法不允许男人多娶妻子,可是又没限制纳妾人数,所以纳妾之风在古代随之盛行,当然,也只限于有钱人和王公贵族,普通老百姓大多还是一夫一妻。

image.png

可是一夫一妻的制度在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掌权者希望改变它,春秋时期齐国某位国君就戏言想立三位王后,惹得朝臣们议论纷纷,后来这个计划还没实行,这位齐国国君就英年早逝了,后世也由此认为极贵之人可以立三妻,即正宫、东宫、西宫,民间也称为一正妻,二平妻,也由此出现了平妻的概念。

但是在明清时期之前,虽有平妻的概念,可法律却不支持,只有极少数特殊情况的人才允许其娶平妻。

像西晋的开国元勋贾充曾经先娶了名门望族李氏家族的李婉为妻,但是后来因李家出了大事,整个家族都受牵连,李婉也被判流放之刑,因此司法部门允许贾充与原配妻子李婉离异。

贾充与李婉离异后,又继娶了郭槐为嫡妻,后来李婉被晋武帝司马炎特赦,司马炎考虑到贾充已经继娶了郭槐为妻,于是特意下旨允许贾充再迎回李婉,两人并为嫡妻,也就是并嫡之风。

但是贾充的继妻郭槐认为自己帮助了贾充成就事业,而李婉现在却要回来和自己均分贾充那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她坚决反对贾充迎回原配妻子李婉,而贾充惧内,于是他婉拒了晋武帝司马炎特许自己两位嫡妻并立的旨意,他说的很冠冕堂皇,以不可违背礼法为理由,拒绝了重新娶李婉为妻。

不过贾充对李婉也还算比较不错了,贾充后来给李婉买了一套房子,安置在外面,并按月给她钱花,养下人服侍她,还允许自己与李婉的儿女经常去探望,只是贾充自己却因惧怕郭槐从不登门。

晋武帝司马炎特许贾充并娶两位嫡妻这是很少见的事,也只有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两位嫡妻并立的情况,这也叫作并嫡之风。

但是并嫡之风并没有在当时流行起来,毕竟统治者是不提倡的,直到后来男女观念极为开放的唐朝时期并嫡之风才开始兴起。

虽然唐朝的法律是保护一夫一妻制,禁止男人在现有妻子的情况下再娶妻子,但是唐朝经济繁荣,文化鼎盛,人民生活水平还算不错,尤其是有钱人比较多,在民间一些土豪暴发户就流行起了并嫡之风,而且在并嫡之风的影响下,也让后世明朝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平妻,其意就是和正妻名义相等。

image.png

因此在唐朝多妻并立逐渐形成一种社会风气,虽然唐朝法律始终是坚持一夫一妻,也就是说多妻并立的风气并不合法,但是这属于民不举官不究的事,官府也是默许了这种风气,但是嫡妻的合法性在唐朝还是不容置疑,嫡妻和平妻如果产生家庭经济纠纷闹到官府,那么官府还是偏袒于嫡妻。

到了宋朝还是承袭了唐朝的法律,而且宋朝有鉴于唐朝并嫡之风的流行,因此还特意出台律法严禁民间私下多妻并立,在宋朝如果多妻并立,被官府查出来是很严重的罪名,男子会被判流放,而作为平妻的女子则会被强制离婚,宋朝对古代礼法十分看重,因此一夫一妻执行的也很严格。

当然,纳妾还是很随意的,但是宋朝律法明确规定妾的地位不得高于妻,如果有妻子告到官府,丈夫偏向小妾,刻薄妻子,那后果也很严重,小妾会被强制离婚,丈夫也会被罚。

宋元时期基本都是如此,到了明朝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在《大明律》中也规定已有妻子的男人,在外面再娶妻子,就会被判杖刑九十,后娶之妻强制离异,这也算是中国古代对重婚罪最严厉的刑罚了,要知道杖刑九十很可能都会把人打残,可见大明律法中对男人重婚罪惩罚有多么严厉。

但是平妻的称呼还就起源于最严厉的大明,这主要由于明朝中后期中国商业经济越来越发达,商人越来越多,有不少商人经常要在外地经商,老家有正妻照顾家庭,那么在外面经商也得需要女人啊,于是就会糊弄一些女人称其为外室平妻,这意思就是说她们的身份地位和正妻对等,只是不进祖宅属于外室而已。

因此外室平妻这个称呼逐渐出现,这也就是传承于唐朝时期的并嫡之风,同样在明朝也是由于民间这种平妻风气逐渐盛行,官府也是默认,只要民不举官就不究,尤其是那些两江盐商富可敌国,他们可不止娶一个平妻,几乎是每到一处就养一房外室平妻,谁让他们有钱呢。

清朝基本承袭了明朝制度和律法,而明朝民间这个包养外室平妻的社会风气也被清朝所继承,尤其是到了乾隆时期,清朝国力达到顶峰,商业经济比明朝有过之无不及,虽然清朝律法对于多妻并立惩处也是很严格,但还是民不举官不究,那些有钱人也就肆无忌惮的继续包养外室平妻。

乾隆后期,乾隆皇帝鉴于民风如此,他也就放松了关于一夫一妻的律法,乾隆后期在《大清律》附例中规定在嫡妻不能孕育的情况下,允许男人可以在拥有一名平妻,但是平妻所生的孩子将来要兼祧两房,就是既是平妻的孩子,也是嫡妻的孩子,要给嫡妻养老送终。

因此乾隆后期这条附例推出,虽然不是基本律法所规定,只是以附例形式出台,但也等于间接在法律上认可了平妻的地位,而在民间也让正妻与平妻之间以妯娌关系相论,可以说乾隆后期推出的这条大清律法的附例非常奇葩。

image.png

由于这条附例的奇葩,也让很多司法官员在执法时产生分歧,清朝的最高法院大理寺就承认平妻的地位,但是刑部却坚持按照《大清律》中一夫一妻的基本大法执行,不承认平妻的地位,刑部始终认为平妻的身份就是妾,不是妻,只是男人用于糊弄女人的借口而已。

因此在这一时期虽然《大清律》附例中承认了平妻地位,但是民间还是不敢明目张胆地娶平妻,直到道光中后期,清朝陷入列强侵略之际,国家制度也逐渐混乱起来,对于正妻与平妻的法律约束才越发宽松。

到了晚清时期,民间的有钱人已经完全可以明目张胆,按照娶正妻的规格迎娶平妻了,所以平妻一词也在晚清开始越来越响亮,民间也称之为对房。

但是清朝在基本法律上从来没承认过平妻的合法地位,这里就要说一说为什么非要得到法律的承认。

因为在古代正妻是受到法律保护,在分家产的时候是有话语权的,只有正妻所生之子才能继承遗产,而且正妻不是随便就能休弃的,必须要满足七出之条才能休妻,并且在法律上满足七出之后还有三种情况下还不能休妻,一是主持了公婆丧礼的媳妇即便满足七出之条也不能被休弃;二是糟糠之妻不可弃,也就是女人与男人共患难,男人发达后即便女人满足七出之条也不能将其休弃;三是娘家已经家破人亡,离婚之后没有依靠了,这样的情况即便满足七出之条也不许休弃。

所以可以看出正妻在律法上受到很大的保护和利益,而妾则不同,妾可以随便就被男人休弃,即便不满足七出之条也可以被休弃,甚至正妻都有权利将妾赶出家门。而且妾的身份在法律上得不到保护,只有高级妾在官府与男人登记注册了,才能受到保护,主要也就是她的子女可以分取一部分遗产,但也只是在不触及正妻利益情况下,如果妻妾产生矛盾冲突告到官府,那官府基本都是保护正妻利益的。

因此从古代的律法中就能看出,平妻如果能受到法律认可,那会获得很大的地位提升和利益。

不过任何朝代的基本律法都没有承认过平妻的合法地位,即便盛行平妻的明清时期也没有过,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平妻就是高级妾侍,就像是清朝刑部说的那样就是男人用来骗女人的花言巧语,她们的婚姻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这种平妻的风气在明清时期虽然很流行,但只局限于一些没有文化底蕴的商人或者土豪暴发户家族,那些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顾及礼法,还是依然遵循一夫一妻的礼法制度,不会出现多妻并立的事情。

image.png

三妻四妾具体如何解释?

其实在古代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中妾是有着严格的身份等级,在古代礼法中妾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贵妾和良妾以及贱妾。

贵妾分为媵室、侧室、副室。

媵室是古代最初的高级妾侍制度,在先秦时期有一种风俗,女子出嫁后,娘家都会再陪嫁一名女性,或是她亲妹妹或是堂妹、表妹,必须是得有血缘关系的女性,就相当于姐妹同嫁一夫,姐姐为正妻,妹妹为媵室。

image.png

因此媵室在家族中地位很高,是仅次于正妻的地位,不过后来随着历史变迁,已经很少姐妹同嫁了,取而代之的就是陪嫁丫环,虽然陪嫁丫环后来也能成为男主人的妾侍,但是在家族中的地位比先秦时期的媵室可要差很多了。

侧室和副室主要都是指家族地位出身显赫,但是是庶出之女,嫁进来就只能成为侧室或副室。

不过媵室也好,还是侧室或副室,她们在家族中的地位都非常高,仅次于正妻,在正妻不在时,她们可以替正妻管理家事,她们与男主人结婚时是需要到官府登记备案的,她们可以陪同正妻一同出席宴会等社交场合,她们死后名字可以被写进祖谱也能葬进祖坟,可以入享家族祠堂,受家族后世子孙供奉香火的,她们的子女是有财产继承权的,在正妻去世后,她们是优先要被扶正的,而且她们还受到法律保护,所以称为贵妾。

第二级别是良妾,在古代良妾也称为偏房,相对于侧室和副室都是家族出身显赫,但却是庶女身份,偏房则是家族出身一般,大多是平民百姓人家出身的平民女子,由于家族出身地位不高,虽然嫁进了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但是却没有资格成为正妻或者贵妾,就成为比贵妾身份低一级的良妾。

按照礼法良妾也就是偏房的名字是可以写进祖谱的,死后可以葬入祖坟,但是她们与男主人结婚时是不需要到官府登记备案,而且她们还不能出席酒席宴会这种公开的社交场合,不过在家族中的地位偏房仅次于侧室和副室。

image.png

上面说过平妻在古代大多是商人或者土豪暴发户才流行的称呼,真正的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是从来没有平妻的说法,所以平妻属于民间称呼,只有像身份等级森严的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才会给妾定出这么多等级,古代的普通老百姓哪有这么讲究,穷苦人家连媳妇儿都娶不到,哪还可能纳妾,而一般的商人或者土豪暴发户也不懂那么多礼法,只知道糊弄女人就编出一个平妻的称呼来。

因此在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中媵室、侧室、副室就相当于民间的平妻,但媵室随着历史变迁被淘汰之后,侧室和副室就成了最高级别的妾侍,加上地位仅次于侧室和副室的偏房,所以民间的三妻也就是指侧室、副室还有偏方这三个高级别的妾侍。

而四妾其实指的就是最低级的四类贱妾,分别是陪房、侍妾、婢妾、通房。

陪房就是指的嫡妻出嫁的时候陪嫁丫环,如果男主人喜欢,可以纳之为妾,陪房也就是在历史演变中替代了媵室,只不过先秦时期的媵室都是嫡妻的妹妹,而陪房则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丫环,因此地位也就比媵室低了很多。

但是陪嫁丫环毕竟与嫡妻关系亲密,虽然是属于贱妾,可是在家族中有嫡妻撑腰的话,甚至都会比侧室、副室、偏房还硬气,而且陪房在生育儿子之后,其名字可以写进祖谱,死后可以葬入祖坟,并进入家族祠堂的。

侍妾大多是男主人看中了自己家中的丫环,纳之为妾就是侍妾,但是侍妾在家族中身份地位并不高,而且从侍妾这一级别之下即便生育子女,其子女在家族中地位也不会太高,并且侍妾这一级往下,就算生育了儿子在她们死后名字也不能写入祖谱,不能葬入祖坟,也不能进入家族祠堂接受香火供奉。

image.png

婢妾一般都是贱籍出身的女子,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把人群分为三六九等,贱籍就是指的乐籍、奴籍、妓籍女子,就比如男主人包养女戏子,或者从青楼赎出了一位小姐姐,再或者买回的奴籍女子,这些女人被男主人带回家中,就算是婢妾了。

但是由于婢妾本身社会地位低贱,因此到了家中地位也很低下,侍妾虽然地位低下,但好歹只要生育了子女也能被当作家人看待,可婢妾却不一样,在宋代之前,婢妾就如同男主人的万物一般,即便生育了子女,男主人玩腻了,想把她送人也能像送出一件礼物一样将她送给别人。

通房丫环是妾中的最低级的妾,属于类似于没有名分的侍妾,本身就是家中丫环,白天要在家中干活,但是偶尔还要晚上陪男主人过夜,在身份上属于丫环,但实际却和男主人发生了关系,只是没有名分而已,算是候补侍妾。

image.png

写在最后

所以中国古代礼法一直都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只是不限制纳妾,而所谓的三妻四妾其实都指的是妾,只不过妾也是有身份等级地位区分的,三妻就是指的家庭地位比较高的贵妾和良妾这两类高级别妾,四妾就是指的贱妾那四类低级妾。

说到底还是古代社会的身份等级森严,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而社会上的地位等级也随之套进家中,按照社会地位等级将妾也分为三六九等,而三妻四妾就是最好的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婢妾一般都是贱籍出身的女子,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把人群分为三六九等,贱籍就是指的乐籍、奴籍、妓籍女子,就比如男主人包养女戏子,或者从青楼赎出了一位小姐姐,再或者买回的奴籍女子,这些女人被男主人带回家中,就算是婢妾了。

但是由于婢妾本身社会地位低贱,因此到了家中地位也很低下,侍妾虽然地位低下,但好歹只要生育了子女也能被当作家人看待,可婢妾却不一样,在宋代之前,婢妾就如同男主人的万物一般,即便生育了子女,男主人玩腻了,想把她送人也能像送出一件礼物一样将她送给别人。

通房丫环是妾中的最低级的妾,属于类似于没有名分的侍妾,本身就是家中丫环,白天要在家中干活,但是偶尔还要晚上陪男主人过夜,在身份上属于丫环,但实际却和男主人发生了关系,只是没有名分而已,算是候补侍妾。

对古代的三妻是哪三妻,四妾是指哪四妾?哪些人能拥有三妻四妾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三妻四妾其实是明朝中后期到清朝时期才出现的说法,在明朝之前中国是标准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因此才会有匹夫匹妇之称,只不过中国古代的法律虽然明确规定是一夫一妻制,但是在后面还有一句就是可以适当纳妾,所以古人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为何后来又会流传出三妻四妾的说法呢?

中国古代礼法就是一夫一妻制

中国古代其实是非常讲究一夫一妻制,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君无二后,也就是说从皇帝到老百姓都只能娶一个妻子,即便皇帝也不能多娶。从西周时期法律就明确规定男子只能一夫一妻,但是不限纳妾,也就是说男人家中妻子只能有一人,其余女人可以当妾,如果男子多娶嫡妻,那么法律是要追究他的重婚罪责的。

但是随着后来王公贵族生活奢侈,于是纳妾之风流行起来,既然古之礼法不允许男人多娶妻子,可是又没限制纳妾人数,所以纳妾之风在古代随之盛行,当然,也只限于有钱人和王公贵族,普通老百姓大多还是一夫一妻。

image.png

可是一夫一妻的制度在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掌权者希望改变它,春秋时期齐国某位国君就戏言想立三位王后,惹得朝臣们议论纷纷,后来这个计划还没实行,这位齐国国君就英年早逝了,后世也由此认为极贵之人可以立三妻,即正宫、东宫、西宫,民间也称为一正妻,二平妻,也由此出现了平妻的概念。

但是在明清时期之前,虽有平妻的概念,可法律却不支持,只有极少数特殊情况的人才允许其娶平妻。

像西晋的开国元勋贾充曾经先娶了名门望族李氏家族的李婉为妻,但是后来因李家出了大事,整个家族都受牵连,李婉也被判流放之刑,因此司法部门允许贾充与原配妻子李婉离异。

贾充与李婉离异后,又继娶了郭槐为嫡妻,后来李婉被晋武帝司马炎特赦,司马炎考虑到贾充已经继娶了郭槐为妻,于是特意下旨允许贾充再迎回李婉,两人并为嫡妻,也就是并嫡之风。

但是贾充的继妻郭槐认为自己帮助了贾充成就事业,而李婉现在却要回来和自己均分贾充那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她坚决反对贾充迎回原配妻子李婉,而贾充惧内,于是他婉拒了晋武帝司马炎特许自己两位嫡妻并立的旨意,他说的很冠冕堂皇,以不可违背礼法为理由,拒绝了重新娶李婉为妻。

不过贾充对李婉也还算比较不错了,贾充后来给李婉买了一套房子,安置在外面,并按月给她钱花,养下人服侍她,还允许自己与李婉的儿女经常去探望,只是贾充自己却因惧怕郭槐从不登门。

晋武帝司马炎特许贾充并娶两位嫡妻这是很少见的事,也只有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两位嫡妻并立的情况,这也叫作并嫡之风。

但是并嫡之风并没有在当时流行起来,毕竟统治者是不提倡的,直到后来男女观念极为开放的唐朝时期并嫡之风才开始兴起。

虽然唐朝的法律是保护一夫一妻制,禁止男人在现有妻子的情况下再娶妻子,但是唐朝经济繁荣,文化鼎盛,人民生活水平还算不错,尤其是有钱人比较多,在民间一些土豪暴发户就流行起了并嫡之风,而且在并嫡之风的影响下,也让后世明朝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平妻,其意就是和正妻名义相等。

image.png

因此在唐朝多妻并立逐渐形成一种社会风气,虽然唐朝法律始终是坚持一夫一妻,也就是说多妻并立的风气并不合法,但是这属于民不举官不究的事,官府也是默许了这种风气,但是嫡妻的合法性在唐朝还是不容置疑,嫡妻和平妻如果产生家庭经济纠纷闹到官府,那么官府还是偏袒于嫡妻。

到了宋朝还是承袭了唐朝的法律,而且宋朝有鉴于唐朝并嫡之风的流行,因此还特意出台律法严禁民间私下多妻并立,在宋朝如果多妻并立,被官府查出来是很严重的罪名,男子会被判流放,而作为平妻的女子则会被强制离婚,宋朝对古代礼法十分看重,因此一夫一妻执行的也很严格。

当然,纳妾还是很随意的,但是宋朝律法明确规定妾的地位不得高于妻,如果有妻子告到官府,丈夫偏向小妾,刻薄妻子,那后果也很严重,小妾会被强制离婚,丈夫也会被罚。

宋元时期基本都是如此,到了明朝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在《大明律》中也规定已有妻子的男人,在外面再娶妻子,就会被判杖刑九十,后娶之妻强制离异,这也算是中国古代对重婚罪最严厉的刑罚了,要知道杖刑九十很可能都会把人打残,可见大明律法中对男人重婚罪惩罚有多么严厉。

但是平妻的称呼还就起源于最严厉的大明,这主要由于明朝中后期中国商业经济越来越发达,商人越来越多,有不少商人经常要在外地经商,老家有正妻照顾家庭,那么在外面经商也得需要女人啊,于是就会糊弄一些女人称其为外室平妻,这意思就是说她们的身份地位和正妻对等,只是不进祖宅属于外室而已。

因此外室平妻这个称呼逐渐出现,这也就是传承于唐朝时期的并嫡之风,同样在明朝也是由于民间这种平妻风气逐渐盛行,官府也是默认,只要民不举官就不究,尤其是那些两江盐商富可敌国,他们可不止娶一个平妻,几乎是每到一处就养一房外室平妻,谁让他们有钱呢。

清朝基本承袭了明朝制度和律法,而明朝民间这个包养外室平妻的社会风气也被清朝所继承,尤其是到了乾隆时期,清朝国力达到顶峰,商业经济比明朝有过之无不及,虽然清朝律法对于多妻并立惩处也是很严格,但还是民不举官不究,那些有钱人也就肆无忌惮的继续包养外室平妻。

乾隆后期,乾隆皇帝鉴于民风如此,他也就放松了关于一夫一妻的律法,乾隆后期在《大清律》附例中规定在嫡妻不能孕育的情况下,允许男人可以在拥有一名平妻,但是平妻所生的孩子将来要兼祧两房,就是既是平妻的孩子,也是嫡妻的孩子,要给嫡妻养老送终。

因此乾隆后期这条附例推出,虽然不是基本律法所规定,只是以附例形式出台,但也等于间接在法律上认可了平妻的地位,而在民间也让正妻与平妻之间以妯娌关系相论,可以说乾隆后期推出的这条大清律法的附例非常奇葩。

image.png

由于这条附例的奇葩,也让很多司法官员在执法时产生分歧,清朝的最高法院大理寺就承认平妻的地位,但是刑部却坚持按照《大清律》中一夫一妻的基本大法执行,不承认平妻的地位,刑部始终认为平妻的身份就是妾,不是妻,只是男人用于糊弄女人的借口而已。

因此在这一时期虽然《大清律》附例中承认了平妻地位,但是民间还是不敢明目张胆地娶平妻,直到道光中后期,清朝陷入列强侵略之际,国家制度也逐渐混乱起来,对于正妻与平妻的法律约束才越发宽松。

到了晚清时期,民间的有钱人已经完全可以明目张胆,按照娶正妻的规格迎娶平妻了,所以平妻一词也在晚清开始越来越响亮,民间也称之为对房。

但是清朝在基本法律上从来没承认过平妻的合法地位,这里就要说一说为什么非要得到法律的承认。

因为在古代正妻是受到法律保护,在分家产的时候是有话语权的,只有正妻所生之子才能继承遗产,而且正妻不是随便就能休弃的,必须要满足七出之条才能休妻,并且在法律上满足七出之后还有三种情况下还不能休妻,一是主持了公婆丧礼的媳妇即便满足七出之条也不能被休弃;二是糟糠之妻不可弃,也就是女人与男人共患难,男人发达后即便女人满足七出之条也不能将其休弃;三是娘家已经家破人亡,离婚之后没有依靠了,这样的情况即便满足七出之条也不许休弃。

所以可以看出正妻在律法上受到很大的保护和利益,而妾则不同,妾可以随便就被男人休弃,即便不满足七出之条也可以被休弃,甚至正妻都有权利将妾赶出家门。而且妾的身份在法律上得不到保护,只有高级妾在官府与男人登记注册了,才能受到保护,主要也就是她的子女可以分取一部分遗产,但也只是在不触及正妻利益情况下,如果妻妾产生矛盾冲突告到官府,那官府基本都是保护正妻利益的。

因此从古代的律法中就能看出,平妻如果能受到法律认可,那会获得很大的地位提升和利益。

不过任何朝代的基本律法都没有承认过平妻的合法地位,即便盛行平妻的明清时期也没有过,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平妻就是高级妾侍,就像是清朝刑部说的那样就是男人用来骗女人的花言巧语,她们的婚姻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这种平妻的风气在明清时期虽然很流行,但只局限于一些没有文化底蕴的商人或者土豪暴发户家族,那些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顾及礼法,还是依然遵循一夫一妻的礼法制度,不会出现多妻并立的事情。

image.png

三妻四妾具体如何解释?

其实在古代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中妾是有着严格的身份等级,在古代礼法中妾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贵妾和良妾以及贱妾。

贵妾分为媵室、侧室、副室。

媵室是古代最初的高级妾侍制度,在先秦时期有一种风俗,女子出嫁后,娘家都会再陪嫁一名女性,或是她亲妹妹或是堂妹、表妹,必须是得有血缘关系的女性,就相当于姐妹同嫁一夫,姐姐为正妻,妹妹为媵室。

image.png

因此媵室在家族中地位很高,是仅次于正妻的地位,不过后来随着历史变迁,已经很少姐妹同嫁了,取而代之的就是陪嫁丫环,虽然陪嫁丫环后来也能成为男主人的妾侍,但是在家族中的地位比先秦时期的媵室可要差很多了。

侧室和副室主要都是指家族地位出身显赫,但是是庶出之女,嫁进来就只能成为侧室或副室。

不过媵室也好,还是侧室或副室,她们在家族中的地位都非常高,仅次于正妻,在正妻不在时,她们可以替正妻管理家事,她们与男主人结婚时是需要到官府登记备案的,她们可以陪同正妻一同出席宴会等社交场合,她们死后名字可以被写进祖谱也能葬进祖坟,可以入享家族祠堂,受家族后世子孙供奉香火的,她们的子女是有财产继承权的,在正妻去世后,她们是优先要被扶正的,而且她们还受到法律保护,所以称为贵妾。

第二级别是良妾,在古代良妾也称为偏房,相对于侧室和副室都是家族出身显赫,但却是庶女身份,偏房则是家族出身一般,大多是平民百姓人家出身的平民女子,由于家族出身地位不高,虽然嫁进了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但是却没有资格成为正妻或者贵妾,就成为比贵妾身份低一级的良妾。

按照礼法良妾也就是偏房的名字是可以写进祖谱的,死后可以葬入祖坟,但是她们与男主人结婚时是不需要到官府登记备案,而且她们还不能出席酒席宴会这种公开的社交场合,不过在家族中的地位偏房仅次于侧室和副室。

image.png

上面说过平妻在古代大多是商人或者土豪暴发户才流行的称呼,真正的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是从来没有平妻的说法,所以平妻属于民间称呼,只有像身份等级森严的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才会给妾定出这么多等级,古代的普通老百姓哪有这么讲究,穷苦人家连媳妇儿都娶不到,哪还可能纳妾,而一般的商人或者土豪暴发户也不懂那么多礼法,只知道糊弄女人就编出一个平妻的称呼来。

因此在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中媵室、侧室、副室就相当于民间的平妻,但媵室随着历史变迁被淘汰之后,侧室和副室就成了最高级别的妾侍,加上地位仅次于侧室和副室的偏房,所以民间的三妻也就是指侧室、副室还有偏方这三个高级别的妾侍。

而四妾其实指的就是最低级的四类贱妾,分别是陪房、侍妾、婢妾、通房。

陪房就是指的嫡妻出嫁的时候陪嫁丫环,如果男主人喜欢,可以纳之为妾,陪房也就是在历史演变中替代了媵室,只不过先秦时期的媵室都是嫡妻的妹妹,而陪房则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丫环,因此地位也就比媵室低了很多。

但是陪嫁丫环毕竟与嫡妻关系亲密,虽然是属于贱妾,可是在家族中有嫡妻撑腰的话,甚至都会比侧室、副室、偏房还硬气,而且陪房在生育儿子之后,其名字可以写进祖谱,死后可以葬入祖坟,并进入家族祠堂的。

侍妾大多是男主人看中了自己家中的丫环,纳之为妾就是侍妾,但是侍妾在家族中身份地位并不高,而且从侍妾这一级别之下即便生育子女,其子女在家族中地位也不会太高,并且侍妾这一级往下,就算生育了儿子在她们死后名字也不能写入祖谱,不能葬入祖坟,也不能进入家族祠堂接受香火供奉。

image.png

婢妾一般都是贱籍出身的女子,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把人群分为三六九等,贱籍就是指的乐籍、奴籍、妓籍女子,就比如男主人包养女戏子,或者从青楼赎出了一位小姐姐,再或者买回的奴籍女子,这些女人被男主人带回家中,就算是婢妾了。

但是由于婢妾本身社会地位低贱,因此到了家中地位也很低下,侍妾虽然地位低下,但好歹只要生育了子女也能被当作家人看待,可婢妾却不一样,在宋代之前,婢妾就如同男主人的万物一般,即便生育了子女,男主人玩腻了,想把她送人也能像送出一件礼物一样将她送给别人。

通房丫环是妾中的最低级的妾,属于类似于没有名分的侍妾,本身就是家中丫环,白天要在家中干活,但是偶尔还要晚上陪男主人过夜,在身份上属于丫环,但实际却和男主人发生了关系,只是没有名分而已,算是候补侍妾。

image.png

写在最后

所以中国古代礼法一直都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只是不限制纳妾,而所谓的三妻四妾其实都指的是妾,只不过妾也是有身份等级地位区分的,三妻就是指的家庭地位比较高的贵妾和良妾这两类高级别妾,四妾就是指的贱妾那四类低级妾。

说到底还是古代社会的身份等级森严,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而社会上的地位等级也随之套进家中,按照社会地位等级将妾也分为三六九等,而三妻四妾就是最好的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写在最后

所以中国古代礼法一直都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只是不限制纳妾,而所谓的三妻四妾其实都指的是妾,只不过妾也是有身份等级地位区分的,三妻就是指的家庭地位比较高的贵妾和良妾这两类高级别妾,四妾就是指的贱妾那四类低级妾。

说到底还是古代社会的身份等级森严,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而社会上的地位等级也随之套进家中,按照社会地位等级将妾也分为三六九等,而三妻四妾就是最好的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TIP:您正在快照阅读,阅读更多点击

发布日期:2022-12-28 12:45:14

以上由全知导航为您整理呈现.删除请联系: info@404886.com     

网友观点:
马上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知头条立场。请理想发言,恶性发现将由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已为您加载完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