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星座 交友 视频 明星 新闻 NBA 足球 体育 美图 游戏 音乐 摄影 军事 笑话
社区 招聘 地图 美食 汽车 基金 两性 女性 法律 娱乐 时尚 彩票 宠物 股票 手机
购物 健康 银行 房产 儿童 旅游 大学 宗教 公益 考试 教育 外语 留学 科技 爱好
微博 电脑 桌面 招商 聊天 硬件 软件 建站 编程 邮箱 设计 数码 曲艺 棋牌 生活
QQ 二手汽车 生活助手 天气 直播 站长 婚嫁 租厂房 服务器 租赁 互联网 农产品 修理 搬家 UI素材
保洁 面辅料 牧业 出书 代工 物流 电影 电视 综艺 动漫 全知导航-八卦 秀场 减肥 美女 母婴
团购 特卖 家居 杀毒 手机应用 找加盟 找设计 找家政 众筹 找搬家 找代理 热门应用 找代工 找工作 找物流
找回收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关键词:御史,巡按,权力,朱元璋,机构,明太祖,地方,监察,官员,皇帝

巡按御史的权力越来越大

在古代庞大的官僚机构,是皇帝统御天下的必要配置之一,毕竟皇帝是人不是神,所以肯定需要官僚机构协助他治理这庞大的天下。

但官僚机构往往代表的是朝廷代表的是天子,如果官僚机构贪污腐败成风,那么搞的地方上是民怨四起,甚至经常激起民变的话,那么这个帝国也就距离分崩离析不远了,所以历代王朝中反腐是一个不时提起的话题,统治者经常是间隔一段时间,进行大规模的反腐行动,使官僚机构保持一定程度的清廉和执行力。

同时除了反腐行动以外,通过监察制度来监察百官,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那么今天宋安之就来给大家说说明代的监察机构,还有御史为何最初只能骑驴,后来却可以骑马的冷历史。

大明洪武十三年,随着胡惟庸案的发生,明太祖朱元璋不只是除掉了丞相胡惟庸,更是废除了一直耿耿于怀的丞相制度,使自己进一步大权独揽。

在古代庞大的官僚机构,是皇帝统御天下的必要配置之一,毕竟皇帝是人不是神,所以肯定需要官僚机构协助他治理这庞大的天下。

但官僚机构往往代表的是朝廷代表的是天子,如果官僚机构贪污腐败成风,那么搞的地方上是民怨四起,甚至经常激起民变的话,那么这个帝国也就距离分崩离析不远了,所以历代王朝中反腐是一个不时提起的话题,统治者经常是间隔一段时间,进行大规模的反腐行动,使官僚机构保持一定程度的清廉和执行力。

同时除了反腐行动以外,通过监察制度来监察百官,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那么今天宋安之就来给大家说说明代的监察机构,还有御史为何最初只能骑驴,后来却可以骑马的冷历史。

大明洪武十三年,随着胡惟庸案的发生,明太祖朱元璋不只是除掉了丞相胡惟庸,更是废除了一直耿耿于怀的丞相制度,使自己进一步大权独揽。

image.png

说起这段历史,很多人以为只是废除丞相制度,皇帝权力从而更大而已,其实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只是对于改革制度的一个开始,之后朱元璋又陆续对其他制度进行了改革。

那么到底有哪些改革了呢,宋安之先给大家来说说洪武十三年之前的朝廷权力分配:掌管民政的最高机构是中书省、掌管军事的最高机构是大都督府、掌管监察百官的最高机构是御史台。

很明显朱元璋是对这三个最高机构都动手了,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制,罢中书省的同时,提高了中书省之下的六部权力,由六部尚书直接向皇帝负责;同时大都府也被拆分为前、后、左、中、右五军都督府,也就是将大都督府的权力分散到了五个机构,而且权力也被削减,五军都督府只掌军政,没有调兵之权,而铨选和军令之权在六部中的兵部手中,当然兵部并没有指挥军队之权,两者之间互相牵制平衡,最终的大权则是在于皇帝手中。

御史台这个最高监察机构也被明太祖朱元璋撤销,当然这只是暂时的,在两年以后的洪武十五年,与御史台一样性质的都察院成立,不过都察院的最高领导者不再像御史台那般只是一个御史中丞,而是左、右都御史,地位很是尊崇,与六部共称为七卿。

至于为什么是两位长官呢,这样做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形成两足鼎立,互相牵制之意。

都察院下设了十三道监察御史,其主要职责是:“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还建立了御史巡按制度,巡按御史的权力很大“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这些巡按御史的权力有多大呢,通俗来说就跟大家在电视剧上经常看到的钦差大臣差不多。

一般自布政司等省级三品以下官员,其政绩和才能皆都由其考核。处理地方事务上,小事情自己就可以当机立断,大的事情上奏朝廷,请旨再行,像哪怕是三品的地方官员,只要御史弹劾,证据充足的话,也是分分钟可以让其罢官归故里的。

image.png

当然明太祖朱元璋也是一个心思缜密之人,正因为巡按御史的权力太大,为了平衡之道,所以他在其他方面有着诸多限制,比如说御史只是官阶七品,一般要按照品级拜见地方官员;巡按御史如果与布政使这种三品大员出行的话,布政使可以骑马前行,而御史则是骑着驴随后;因为当时鹅比较稀少,朱元璋这个务实主义者,甚至规定巡按御史不能吃鹅,免得铺张浪费。

明太祖朱元璋通过这种限制巡按御史的品级等方法,但给予其很大的权力,以达到以小制大的效果,从而与地方官员互相牵制,免得巡按御史一家独大,可谓是很好的方法。

当然这样做还有一重考虑,那便是明太祖朱元璋参考借鉴了历朝历代的权臣乱政,乃至篡位的教训,为了避免将来出现权臣,然后封王再加九锡什么的,所以很是限制文臣,在《大明律》之中就规定“文臣不得封侯”,像巡按御史品级低,也可以视为明太祖朱元璋限制文臣权力的一面。

所以说明初的巡按御史其实挺悲剧的,皇帝为了平衡,所以虽然给了他们不小的权力,但他们却是跟着布政使等大官时只能骑驴,还不能吃鹅。

不过任何朝代,经过开国初期以后,都会偃武修文,而文官的地位肯定会水涨船高的,明朝历经太祖、成祖两朝以后,国家进入平世,文官地位上涨,这些巡按御史自然也跟着地位上涨。

像到了明宣宗在位时期,巡按御史终于扬眉吐气了,最起码不用骑驴了,跟着出巡时也可以骑马了;到了明英宗正统时期,巡按御史更是可以与布政使这种三品大员平起平坐,虽然依旧是七品官员,但不用再以品级拜见地方官员,四五品的官员见了巡按御史反而是需要拜见了。

从此以后,随着文官地位越来越高,巡按御史除了官阶七品没有升,权力是越来越大,可以对布政使和按察使等三品大员有着考察和举荐之权,甚至可以影响到总督和总兵等武将。

巡按御史的权力越来越大,而地方官员是为了升官,则是对其越来越卑微,这样一来,明太祖朱元璋处心积虑设下的巡按御史和地方官员互相牵制的平衡开始被打破,终于是形成了巡按御史一家独大的情况。

巡按御史虽然是监察官员的存在,但他毕竟还是属于百官,所以自然会如同百官一般腐败,更何况到了明朝后期巡按御史的权力在地方上一家独大,于是巡按御史对于肃清不正之风起不了什么作用,反而摇身一变,成为贪官,是在一方作威作福甚至鱼肉百姓。

像明末魏忠贤的阉党五虎之首崔呈秀,在担任巡按御史时,不仅没有刷新当地吏治,反而是公开索贿,甚至明码标价,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巡按御史这种由骑驴到骑马,由互相平衡到一家独大的情况,意味着晚明的监察体系崩溃,而当一个王朝的监察体系崩溃,甚至监察体系的执法者御史都加入贪污大军之中时,意味着这个王朝的官僚机构已经腐烂到了极点,文官爱钱,还无人监督的话,就意味着帝国的人心开始涣散,而这也是亡国的开始,果然不久以后明朝亡国。

从另一面来看,任何王朝的灭亡并非是一朝一夕而成的,而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比如说从明朝巡按御史的慢慢腐败之路,就可以看出很多弊端随着时间推移会越来越明显,危害会越来越大,最后诸多弊端累积之下,王朝积重难返,自然只有灭亡一途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说起这段历史,很多人以为只是废除丞相制度,皇帝权力从而更大而已,其实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只是对于改革制度的一个开始,之后朱元璋又陆续对其他制度进行了改革。

那么到底有哪些改革了呢,宋安之先给大家来说说洪武十三年之前的朝廷权力分配:掌管民政的最高机构是中书省、掌管军事的最高机构是大都督府、掌管监察百官的最高机构是御史台。

很明显朱元璋是对这三个最高机构都动手了,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制,罢中书省的同时,提高了中书省之下的六部权力,由六部尚书直接向皇帝负责;同时大都府也被拆分为前、后、左、中、右五军都督府,也就是将大都督府的权力分散到了五个机构,而且权力也被削减,五军都督府只掌军政,没有调兵之权,而铨选和军令之权在六部中的兵部手中,当然兵部并没有指挥军队之权,两者之间互相牵制平衡,最终的大权则是在于皇帝手中。

御史台这个最高监察机构也被明太祖朱元璋撤销,当然这只是暂时的,在两年以后的洪武十五年,与御史台一样性质的都察院成立,不过都察院的最高领导者不再像御史台那般只是一个御史中丞,而是左、右都御史,地位很是尊崇,与六部共称为七卿。

至于为什么是两位长官呢,这样做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形成两足鼎立,互相牵制之意。

都察院下设了十三道监察御史,其主要职责是:“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还建立了御史巡按制度,巡按御史的权力很大“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这些巡按御史的权力有多大呢,通俗来说就跟大家在电视剧上经常看到的钦差大臣差不多。

一般自布政司等省级三品以下官员,其政绩和才能皆都由其考核。处理地方事务上,小事情自己就可以当机立断,大的事情上奏朝廷,请旨再行,像哪怕是三品的地方官员,只要御史弹劾,证据充足的话,也是分分钟可以让其罢官归故里的。

在古代庞大的官僚机构,是皇帝统御天下的必要配置之一,毕竟皇帝是人不是神,所以肯定需要官僚机构协助他治理这庞大的天下。

但官僚机构往往代表的是朝廷代表的是天子,如果官僚机构贪污腐败成风,那么搞的地方上是民怨四起,甚至经常激起民变的话,那么这个帝国也就距离分崩离析不远了,所以历代王朝中反腐是一个不时提起的话题,统治者经常是间隔一段时间,进行大规模的反腐行动,使官僚机构保持一定程度的清廉和执行力。

同时除了反腐行动以外,通过监察制度来监察百官,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那么今天宋安之就来给大家说说明代的监察机构,还有御史为何最初只能骑驴,后来却可以骑马的冷历史。

大明洪武十三年,随着胡惟庸案的发生,明太祖朱元璋不只是除掉了丞相胡惟庸,更是废除了一直耿耿于怀的丞相制度,使自己进一步大权独揽。

image.png

说起这段历史,很多人以为只是废除丞相制度,皇帝权力从而更大而已,其实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只是对于改革制度的一个开始,之后朱元璋又陆续对其他制度进行了改革。

那么到底有哪些改革了呢,宋安之先给大家来说说洪武十三年之前的朝廷权力分配:掌管民政的最高机构是中书省、掌管军事的最高机构是大都督府、掌管监察百官的最高机构是御史台。

很明显朱元璋是对这三个最高机构都动手了,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制,罢中书省的同时,提高了中书省之下的六部权力,由六部尚书直接向皇帝负责;同时大都府也被拆分为前、后、左、中、右五军都督府,也就是将大都督府的权力分散到了五个机构,而且权力也被削减,五军都督府只掌军政,没有调兵之权,而铨选和军令之权在六部中的兵部手中,当然兵部并没有指挥军队之权,两者之间互相牵制平衡,最终的大权则是在于皇帝手中。

御史台这个最高监察机构也被明太祖朱元璋撤销,当然这只是暂时的,在两年以后的洪武十五年,与御史台一样性质的都察院成立,不过都察院的最高领导者不再像御史台那般只是一个御史中丞,而是左、右都御史,地位很是尊崇,与六部共称为七卿。

至于为什么是两位长官呢,这样做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形成两足鼎立,互相牵制之意。

都察院下设了十三道监察御史,其主要职责是:“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还建立了御史巡按制度,巡按御史的权力很大“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这些巡按御史的权力有多大呢,通俗来说就跟大家在电视剧上经常看到的钦差大臣差不多。

一般自布政司等省级三品以下官员,其政绩和才能皆都由其考核。处理地方事务上,小事情自己就可以当机立断,大的事情上奏朝廷,请旨再行,像哪怕是三品的地方官员,只要御史弹劾,证据充足的话,也是分分钟可以让其罢官归故里的。

image.png

当然明太祖朱元璋也是一个心思缜密之人,正因为巡按御史的权力太大,为了平衡之道,所以他在其他方面有着诸多限制,比如说御史只是官阶七品,一般要按照品级拜见地方官员;巡按御史如果与布政使这种三品大员出行的话,布政使可以骑马前行,而御史则是骑着驴随后;因为当时鹅比较稀少,朱元璋这个务实主义者,甚至规定巡按御史不能吃鹅,免得铺张浪费。

明太祖朱元璋通过这种限制巡按御史的品级等方法,但给予其很大的权力,以达到以小制大的效果,从而与地方官员互相牵制,免得巡按御史一家独大,可谓是很好的方法。

当然这样做还有一重考虑,那便是明太祖朱元璋参考借鉴了历朝历代的权臣乱政,乃至篡位的教训,为了避免将来出现权臣,然后封王再加九锡什么的,所以很是限制文臣,在《大明律》之中就规定“文臣不得封侯”,像巡按御史品级低,也可以视为明太祖朱元璋限制文臣权力的一面。

所以说明初的巡按御史其实挺悲剧的,皇帝为了平衡,所以虽然给了他们不小的权力,但他们却是跟着布政使等大官时只能骑驴,还不能吃鹅。

不过任何朝代,经过开国初期以后,都会偃武修文,而文官的地位肯定会水涨船高的,明朝历经太祖、成祖两朝以后,国家进入平世,文官地位上涨,这些巡按御史自然也跟着地位上涨。

像到了明宣宗在位时期,巡按御史终于扬眉吐气了,最起码不用骑驴了,跟着出巡时也可以骑马了;到了明英宗正统时期,巡按御史更是可以与布政使这种三品大员平起平坐,虽然依旧是七品官员,但不用再以品级拜见地方官员,四五品的官员见了巡按御史反而是需要拜见了。

从此以后,随着文官地位越来越高,巡按御史除了官阶七品没有升,权力是越来越大,可以对布政使和按察使等三品大员有着考察和举荐之权,甚至可以影响到总督和总兵等武将。

巡按御史的权力越来越大,而地方官员是为了升官,则是对其越来越卑微,这样一来,明太祖朱元璋处心积虑设下的巡按御史和地方官员互相牵制的平衡开始被打破,终于是形成了巡按御史一家独大的情况。

巡按御史虽然是监察官员的存在,但他毕竟还是属于百官,所以自然会如同百官一般腐败,更何况到了明朝后期巡按御史的权力在地方上一家独大,于是巡按御史对于肃清不正之风起不了什么作用,反而摇身一变,成为贪官,是在一方作威作福甚至鱼肉百姓。

像明末魏忠贤的阉党五虎之首崔呈秀,在担任巡按御史时,不仅没有刷新当地吏治,反而是公开索贿,甚至明码标价,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巡按御史这种由骑驴到骑马,由互相平衡到一家独大的情况,意味着晚明的监察体系崩溃,而当一个王朝的监察体系崩溃,甚至监察体系的执法者御史都加入贪污大军之中时,意味着这个王朝的官僚机构已经腐烂到了极点,文官爱钱,还无人监督的话,就意味着帝国的人心开始涣散,而这也是亡国的开始,果然不久以后明朝亡国。

从另一面来看,任何王朝的灭亡并非是一朝一夕而成的,而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比如说从明朝巡按御史的慢慢腐败之路,就可以看出很多弊端随着时间推移会越来越明显,危害会越来越大,最后诸多弊端累积之下,王朝积重难返,自然只有灭亡一途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当然明太祖朱元璋也是一个心思缜密之人,正因为巡按御史的权力太大,为了平衡之道,所以他在其他方面有着诸多限制,比如说御史只是官阶七品,一般要按照品级拜见地方官员;巡按御史如果与布政使这种三品大员出行的话,布政使可以骑马前行,而御史则是骑着驴随后;因为当时鹅比较稀少,朱元璋这个务实主义者,甚至规定巡按御史不能吃鹅,免得铺张浪费。

明太祖朱元璋通过这种限制巡按御史的品级等方法,但给予其很大的权力,以达到以小制大的效果,从而与地方官员互相牵制,免得巡按御史一家独大,可谓是很好的方法。

当然这样做还有一重考虑,那便是明太祖朱元璋参考借鉴了历朝历代的权臣乱政,乃至篡位的教训,为了避免将来出现权臣,然后封王再加九锡什么的,所以很是限制文臣,在《大明律》之中就规定“文臣不得封侯”,像巡按御史品级低,也可以视为明太祖朱元璋限制文臣权力的一面。

所以说明初的巡按御史其实挺悲剧的,皇帝为了平衡,所以虽然给了他们不小的权力,但他们却是跟着布政使等大官时只能骑驴,还不能吃鹅。

不过任何朝代,经过开国初期以后,都会偃武修文,而文官的地位肯定会水涨船高的,明朝历经太祖、成祖两朝以后,国家进入平世,文官地位上涨,这些巡按御史自然也跟着地位上涨。

像到了明宣宗在位时期,巡按御史终于扬眉吐气了,最起码不用骑驴了,跟着出巡时也可以骑马了;到了明英宗正统时期,巡按御史更是可以与布政使这种三品大员平起平坐,虽然依旧是七品官员,但不用再以品级拜见地方官员,四五品的官员见了巡按御史反而是需要拜见了。

从此以后,随着文官地位越来越高,巡按御史除了官阶七品没有升,权力是越来越大,可以对布政使和按察使等三品大员有着考察和举荐之权,甚至可以影响到总督和总兵等武将。

巡按御史的权力越来越大,而地方官员是为了升官,则是对其越来越卑微,这样一来,明太祖朱元璋处心积虑设下的巡按御史和地方官员互相牵制的平衡开始被打破,终于是形成了巡按御史一家独大的情况。

巡按御史虽然是监察官员的存在,但他毕竟还是属于百官,所以自然会如同百官一般腐败,更何况到了明朝后期巡按御史的权力在地方上一家独大,于是巡按御史对于肃清不正之风起不了什么作用,反而摇身一变,成为贪官,是在一方作威作福甚至鱼肉百姓。

像明末魏忠贤的阉党五虎之首崔呈秀,在担任巡按御史时,不仅没有刷新当地吏治,反而是公开索贿,甚至明码标价,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巡按御史这种由骑驴到骑马,由互相平衡到一家独大的情况,意味着晚明的监察体系崩溃,而当一个王朝的监察体系崩溃,甚至监察体系的执法者御史都加入贪污大军之中时,意味着这个王朝的官僚机构已经腐烂到了极点,文官爱钱,还无人监督的话,就意味着帝国的人心开始涣散,而这也是亡国的开始,果然不久以后明朝亡国。

从另一面来看,任何王朝的灭亡并非是一朝一夕而成的,而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比如说从明朝巡按御史的慢慢腐败之路,就可以看出很多弊端随着时间推移会越来越明显,危害会越来越大,最后诸多弊端累积之下,王朝积重难返,自然只有灭亡一途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TIP:您正在快照阅读,阅读更多点击

发布日期:2022-10-16 10:41:04

以上由全知导航为您整理呈现.删除请联系: info@404886.com     

网友观点:
马上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知头条立场。请理想发言,恶性发现将由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已为您加载完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