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星座 交友 视频 明星 新闻 NBA 足球 体育 美图 游戏 音乐 摄影 军事 笑话
社区 招聘 地图 美食 汽车 基金 两性 女性 法律 娱乐 时尚 彩票 宠物 股票 手机
购物 健康 银行 房产 儿童 旅游 大学 宗教 公益 考试 教育 外语 留学 科技 爱好
微博 电脑 桌面 招商 聊天 硬件 软件 建站 编程 邮箱 设计 数码 曲艺 棋牌 生活
QQ 二手汽车 生活助手 天气 直播 站长 婚嫁 租厂房 服务器 租赁 互联网 农产品 修理 搬家 UI素材
保洁 面辅料 牧业 出书 代工 物流 电影 电视 综艺 动漫 全知导航-八卦 秀场 减肥 美女 母婴
团购 特卖 家居 杀毒 手机应用 找加盟 找设计 找家政 众筹 找搬家 找代理 热门应用 找代工 找工作 找物流
找回收
日本推理四大奇书,到底“奇”在哪里?

关键词:推理,小说中,作品书,日本奇作格,太郎

但在推理小说中

明末文学家冯梦龙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本通俗小说誉为四大奇书,因为这四本书除了本身剧情、人物有相当的质量,更因为这些书有诸多先驱者的成分,分别开创了历史演义、英雄传奇、魔幻小说、世情小说等风格,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而且在故事之外,它们也包罗万象,不管什么时代的读者,不管阅读几次,都会有新的领悟。

在日本推理小说史上,也有四本书被誉为“四大奇书”,它们中最早的书完成于1934年,当时日本推理鼻祖江户川乱步正值巅峰,欧美黄金时代也正处于进行时。最晚的一本成书于1977年,彼时古典推理已经式微,新本格仍在黎明前的萌芽时期。

这四本书前后跨越四十余年,见证日本推理变迁,却因为某些特质被归于一类,成为经典。这一特质,便是这个“奇”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日本推理四大奇书,到底奇在哪里。

看不懂的炫学推理:

《黑死馆杀人事件》

1900年,小栗虫太郎出生于东京神田。小时候的虫太郎喜欢读书,并在外语学习上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被誉为“神童”。有多过人呢?初三的时候,他就自学起了高级英语教程,并且还通过关系接受了正规的法语训练。因为对文学、戏剧、电影的狂热喜欢,虫太郎一直泡在剧场和电影院当中,据说在那个时候,他和一位来自意大利的姑娘成为了朋友,对于意大利语和意大利文化的熟悉,应该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要知道,当时的日本能够接受正规学习的人还是少数,掌握一门外语已经十分不易,而小栗虫太郎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掌握了至少三门外语。多国文化的杂糅,以及过人的学习能力,让虫太郎变得十分早熟。可以说,小栗虫太郎的脑子,就是一座移动的图书馆,这一特质将伴随他的一生,并且充分体现在日后的创作当中。


小栗虫太郎(1901-1946)。原名小栗荣次郎,生于东京神田旅笼町,毕业于京华中学商科专业。1933年在《新青年》发表小说《完全犯罪》,确立了推理作家的地位。1934年4月开始在该杂志连载《黑死馆杀人事件》,这部作品被称为“日本推理四大奇书”始祖。其作品内容博杂怪诞,犹如百科全书,以深刻的学识建构出复杂的案情线索,给人以另类的阅读快感。他在日本推理小说家中被称为“超人作家”。

成人后,小栗虫太郎继承了父亲的印刷厂,同时开始进行推理小说的创作。当时日本的推理文坛正逐渐步入正轨,江户川乱步凭借在杂志上发表的多篇短篇已经确定其开创者地位,推理小说这一形式也得到了社会读者的认可和喜爱。

和欧美那边长篇本格推理小说愈演愈烈不同,推理小说传到日本之后发生了一些变化,因为经济萧条,市面上逐渐出现大量虚无主义的文学形式,体现在推理小说中,主要是追求猎奇、特意描绘奇观、逃避现实等。江户川乱步这一时期的作品也充斥着这一风格,小栗虫太郎作为当时的新锐推理作者,风格自然而然也被这一趋势影响。

沉迷于推理小说创作的小栗虫太郎并没有在一开始写出名堂,他在杂志上发表了为数不多的短篇,却没有留下令人深刻的作品,因为过度投身推理创作,他的印刷厂反而濒临倒闭。

转机出现在1933年,那一年,当时最有地位的推理杂志《新青年》原本要连载横沟正史的一部作品,但横沟正史肺结核突然发作,无法按时完成创作。急于找到替代作品的《新青年》主编水谷准,在别人的推荐下阅读了小栗虫太郎的新作《完全犯罪》,读过之后大为赞赏,立刻决定刊用。

如今,我们能在整个文艺史中找到大量这种临时顶替结果一举成名的例子,小栗虫太郎也是其中一例,但归根结底,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小栗虫太郎的准备,就是他之前吸收的各种杂学。

《完全犯罪》可以说是小栗虫太郎真正意义上出名的“出道作”,在这部小说中,他的作品风格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展现,比如他对于诡计,尤其是机械密室诡计的狂热喜爱,显然出自于他对“密室之王”约翰·迪克森·卡尔的喜爱,案件设置上,则是放到了中国的云南苗疆。

小栗虫太郎的原创密室诡计解释起来颇为复杂,且案发背景玄乎离奇,理论上似乎很难成立,但诡谲的气氛、东拉西扯的各种学科知识、不厌其烦的解释,最终还是可以说服读者。

——有点道理啊,我不理解的地方,可能是我的问题吧。

读完小栗虫太郎的作品,读者往往会发出如此感叹,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过人的天赋。

奠定地位之后,次年12月,小栗虫太郎紧接着就推出了《黑死馆杀人事件》,全书共35万字,已经超出当时正常的推理小说体量,而这么长的篇幅中,小栗虫太郎并没有将故事简化,反而在自我风格的呈现上愈加大胆。犯罪学、宗教学、心理学、医学、建筑学、神学,以及各种抽象、隐喻充斥这本书的字里行间。


《黑死馆杀人事件》,小栗虫太郎著,罗松涛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7月。

一经推出,《黑死馆杀人事件》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推理小说”这四个字似乎无法完全定义这本洋洋洒洒的炫学之作,普通读者根本无法完全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各种知识和主题。

这本穷尽小栗虫太郎毕生所学的《黑死馆杀人事件》被誉为“大推理小说”,即便读者无法完全理解书中内容,也被其压倒性的知识面所折服。纵观整个推理史,似乎只有1980年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的《玫瑰的名字》可以在炫学的程度上与之相匹敌。

《黑死馆杀人事件》对于后世作家的影响也超乎人的想象,此书之后,关于“神秘学”的研究热烈起来,日本作家中涩泽龙彦、中井英夫等人就是以此为起点开始自己的创作。而炫学推理在如今新本格时代也得到了传承,比如京极夏彦的妖怪炫学、笠井洁的哲学炫学等,我们在这些作品身上都能感受到《黑死馆杀人事件》所带来的强大影响。

令人恍惚的终极幻想:

《脑髓地狱》

一本令人啧啧称奇的作品出现,充其量只是“另类”,并不会让人有“奇书”的归类,但巧就巧在,《黑死馆杀人事件》出版的同一年,另外一本奇书《脑髓地狱》也出版了。

《脑髓地狱》的作者梦野久作,曾有数十个笔名,最终他固定了这一个,在日本博多地区的方言中,梦野久作的意思是精神恍惚、整天做白日梦的人。

江户川乱步曾写下过“浮生若梦,夜梦方为真实”,当时的推理作家沉迷幻想不可自拔似乎并不是罕事,但像梦野久作这样的作家,仍可以说是其中白日做梦的翘楚。和小栗虫太郎从小家境富裕不同,同样被誉为“神童”的梦野久作童年苦不堪言,父母早早离异,他也有了避世的想法。


梦野久作 (1889─1936),日本幻想文学作家、变格派推理大师,本名杉山植树,后改名杉山泰道,笔名梦野久作是博多地区的方言,意指精神恍惚,整天做白日梦的人。梦野久作有“妖怪作家”之称,其所属的“变格派”善于描写人性的怪奇、丑恶、战栗心理的唯美面,使得推理小说充满了文学艺术气息。

梦野久作被誉为“精神的炼金术士”,作品是他对抗现实的武器,但作品的终点并不是唯美主义,而是现实的宿命,这种虚无感是他最独特的气质。

尽管发表过不少短篇,但是在这本1926年动笔、1935年出版的《脑髓地狱》面前,梦野久作所有的短篇作品都显得暗淡无光。

和《黑死馆杀人事件》拥有物理科学层面的破案故事不同,《脑髓地狱》是纯粹以心理悬疑为主题的推理小说,这一风格被后世部分评论家称为“变格推理”,作为独属于日本推理的一个分支流派与传统本格推理区分开来,同样被归类于“变格推理”的还有横沟正史等人,但我认为“变格推理”的定义并不准确,且有以讹传讹之嫌,横沟正史很显然是沿着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脉络创作的正统本格,而像《脑髓地狱》这样纯粹以心理来制造悬念,并且谜底依然紧扣精神状态和思维状态主题的推理小说,其实几乎没有。

那么,既然《脑髓地狱》是奇书,甚至是四大奇书之首,便不可能将之归于某一种流派而做评析。


《脑髓地狱》,梦野久作著,詹慕如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1月。

整本书一共48万字,采用了作中作的形式,描绘了一个失忆的精神病患者寻找记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发生变化的故事。这个底层故事其实在推理小说中并不罕见:失忆者寻找自我,最终得到唯一正确的解答。但《脑髓地狱》的处理方式却并不“推理”,随着故事的展开,作者并没有将混沌的局面逐渐理顺,而是不断变化,逐渐变得更加剪不断理还乱。

如果说推理小说是用科学和逻辑拨乱反正,那么《脑髓地狱》则是反其道而行,通过各种实验告诉读者科学和逻辑未必能堪此大任,最终的结果、人的本质、世界的真相还是混沌难辨的。从这一点上看,与其说这是一本推理小说,不如说更像1915年芥川龙之介的短篇《罗生门》,具有纯文学的特质。

1935年,《黑死馆杀人事件》和《脑髓地狱》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义了推理小说的广度,这两本书一本比一本长,在剥离了犯罪事件的表象之后,依然可以在其中获得无穷的养分。


《脑髓地狱》的同名改编电影(1988)剧照。

元推理小说:

《献给虚无的供物》

1936年,梦野久作在一次访谈中猝然离开人世,十年之后,小栗虫太郎也因为脑溢血去世。此后数年,日本从战后的废墟中重建信仰,沉迷幻想的推理小说被松本清张的社会派所取代。

一直到1964年,一本名为《献给虚无的供物》的推理小说出版,又让人回想起了曾经那两本推理奇书。

作者中井英夫出生于1922年,深受《黑死馆杀人事件》、《脑髓地狱》及江户川乱步作品的影响,沉迷于幻想文学,和其他推理作家不同的是,中井英夫并非专攻推理小说领域,而是在纯文学、幻想小说界率先打开了名声。


中井英夫(1922-1993),1922年生于东京田端市,东京大学在读期间创办《新思潮》杂志。一九六四年以“塔晶夫”为笔名发表《献给虚无的供物》,仅仅以最初的两章参选江户川乱步奖,竟然获得了第二名,成为“日本四大推理奇书”中最优美最具文学性的作品。另著有幻想文学作品《幻想博物馆》、《噩梦的骨牌》,散文集《肯托洛伊的叹息》,日记随笔《来自远方》,短歌集《黑衣短歌史》,诗集《沉睡者的哀歌》等。1993年因肝病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战后,中井英夫创办《新思潮》,并就职于日本短歌社,与三岛由纪夫、太宰治等文学家皆有交往。对于日本推理文学,中井英夫也一直在做着自己的努力,比如1957年,江户川乱步任《宝石》杂志主编,《宝石》是日本老牌推理杂志,曾连载横沟正史出道作《本阵杀人事件》。但此时本格推理式微,《宝石》也一度陷入赤字,为了拯救杂志,江户川乱步自掏腰包,邀横沟正史连载《恶魔的彩球歌》,并欲向当时炙手可热的松本清张邀稿,而促成此事的正是中井英夫,松本清张在《宝石》上连载的小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零的焦点》。

此时,中井英夫也已经开始着手创作自己的推理小说,正是《献给虚无的供物》,1962年,此书只完成了两章,但中井英夫还是将其投给了江户川乱步奖,最终,这本只有两章的推理小说,居然获得了第二名的成绩。这在江户川乱步奖的历史上绝无仅有。

事实证明,这本书确实值得这样的期待,1964年,共计46万字的完全版《献给虚无的供物》正式出版,主线内容是四起连环密室杀人案,但作者采用作中作的方式,将现实世界与虚构的推理世界交织,原本线条单一的连环杀人案在这种布局下产生出多种分支、可能,其色彩怪诞,是当时极为罕见并且完成度极高的“元推理小说”。


《献给虚无的供物》,中井英夫著,薛军译,新星出版社2012年3月。

关于这本书的定义,中井英夫自称为“反推理小说”,即具备推理小说元素,但实质的主题、描写的细节却和推理小说的旨趣大相径庭,有一种你以为这是一本推理小说,看完后发现不是的“相反”之感。从这一定义来看,前两本奇书也满足,可以说中井英夫是沿着《黑死馆杀人事件》和《脑髓地狱》的创作之路更往前走了一步。但在推理小说中,“反推理”有其他的定义,指侦探最后的推理不是真相,这里的“反”,有“反侦探”、“反权威”、“反套路”的意味,其本身还是推理小说。而《献给虚无的供物》则更符合“元小说”的定义,即针对小说而写的小说,书中虚构的推理故事和现实中的案件互相交织,彼此影响,本身没有脱离推理小说的范畴,反而增加了“元小说”的文学趣味。

很显然,《献给虚无的供物》作为推理小说,很难不让人联想到《黑死馆杀人事件》和《脑髓地狱》,同样以推理小说为底本阐述全新的文学主题,其内容之庞杂、主题之晦涩、体量之巨大,都和其他推理小说如此格格不入。于是在1969年,各家出版社不约而同将这三本书打包出版,并冠以“三大奇书”的称号,经此营销,这三本跨越了战前战后三十年的推理奇作被绑在了一起,成为了经典。

新本格的黎明之作:

《匣中失乐》

严格意义上来讲,新本格之前日本推理只有“三大奇书”,但这个名号实在太好营销,而这三本作品也在各种程度上确确实实影响了一批后来的作者,于是,为了延展推理小说之奇,向它们致敬(或者说碰瓷)的作品也越来越多了。

这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竹本健治的《匣中失乐》。

连载此书时,竹本健治还是一个二十二岁的学生,因为受到中井英夫的赏识,便在《幻影城》上连载《匣中失乐》,我们在上一期介绍新本格的专栏中曾经提到过《幻影城》杂志,它由日籍华人傅博创办,是新本格运动萌芽时期最重要的阵地之一,也输送了很多优秀的新本格年轻作家,竹本健治就是其中一位。


竹本健治(1954-),1954年生于兵库县相生市,东洋大学肄业生。1977年创作的处女作《匣中失乐》得到诸多名家推荐,连载于日本推理杂志《幻影城》,被媒体和读者评价为“日本四大推理奇书收官之作”,对后来新本格派推理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影响。之后陆续发表神秘小说、科幻小说、怪谈小说多部,均受到无上赞誉。

只是对于竹本健治来说,《幻影城》只是一个平台,他的作品灵感和创作脉络完全是沿袭自恩师中井英夫的,《匣中失乐》在故事上和《献给虚无的供物》十分相似,只不过在作中作的运用上更加走向极端,同样的人物和故事在不同的平行世界迎来了不同的宿命,现实世界和虚构世界的界限被彻底打破,它们彼此交织影响,融为一体,对于读者来说,《匣中失乐》的神奇之处,就像把一个故事放在无数相对的镜子当中,明明是同一个故事,却在不同的镜面折射出新的样貌,最终分不清到底哪一个才是本体。

因为和《献给虚无的供物》非常相似,同时保留自己的神奇之处,同样是无法复制的推理小说,《匣中失乐》一开始就被定义成奇书来宣传,但比起之前的“三大奇书”,无论是作者的资历,还是作品的厚度,还是有一定差距,所以在一段时间内这本书被归为奇书,却难以真正被摆在同一地位看待。当然,也有评论家直接将这四本书并称为“四大奇书”,不过在当时看来,就像现在的出版社宣传“中国的东野圭吾”,“第二个阿加莎·克里斯蒂”,《匣中失乐》的“奇”确实有这个味儿,但也仅仅是有这个味儿而已。


《匣中失乐》,竹本健治著,陈涤译,新星出版社2011年1月。

不过等到1987年新本格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始,《匣中失乐》的开创性便显现了出来,因为距离新本格运动最近,这本书对于很多新本格作家来说都是启蒙一般的作品。事实上,四大奇书的“奇”在新本格时代已经算不上多奇特了,因为推理小说的范畴、玩法早就被一群更加天马行空的作者开发出任何可能。

极致炫学、冷门知识、疯狂玩梗……新本格作品中,这些标签十分常见,而《匣中失乐》中的结构玩法、双线叙述、虚实结合也是很多新本格作品常见的布局套路,勇岭薰的《机巧馆的数数歌》 、干胡桃的《匣中》就是直接以《匣中失乐》为蓝本创作,而相似玩法的作品则能举出更多。

当我们回过头看日本推理小说四大奇书,其实都奇在一个时代性上,在原创本格摸索的阶段、在社会派风靡的时代,总有这样一两本“狂妄自大”的作品,穷尽自己的浪漫想象和文学追求,不顾市场、不顾时代、甚至不顾读者的接受能力,畅所欲言。

而随着新本格时代的到来,这种特立独行的“先锋巨作”居然成为了主流,这也就是为什么,自1977年《匣中失乐》之后,奇书便不再出现,原因很简单——因为到处都是奇书。

那么,在遍地都是“奇书”的新本格时代,还会有什么样的作品能够脱颖而出,被奉为“奇中之奇”呢?下一期,我们就来聊一聊传说中的“新本格五大奇书”。

文/陆烨华

编辑/李永博、青青子

校对/王心

TIP:您正在快照阅读,阅读更多点击

发布日期:2022-06-01 17:15:03

以上由全知导航为您整理呈现.删除请联系: info@404886.com     

网友观点:
马上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知头条立场。请理想发言,恶性发现将由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已为您加载完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