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星座 交友 视频 明星 新闻 NBA 足球 体育 美图 游戏 音乐 摄影 军事 笑话
社区 招聘 地图 美食 汽车 基金 两性 女性 法律 娱乐 时尚 彩票 宠物 股票 手机
购物 健康 银行 房产 儿童 旅游 大学 宗教 公益 考试 教育 外语 留学 科技 爱好
微博 电脑 桌面 招商 聊天 硬件 软件 建站 编程 邮箱 设计 数码 曲艺 棋牌 生活
QQ 二手汽车 生活助手 天气 直播 站长 婚嫁 租厂房 服务器 租赁 互联网 农产品 修理 搬家 UI素材
保洁 面辅料 牧业 出书 代工 物流 电影 电视 综艺 动漫 全知导航-八卦 秀场 减肥 美女 母婴
团购 特卖 家居 杀毒 手机应用 找加盟 找设计 找家政 众筹 找搬家 找代理 热门应用 找代工 找工作 找物流
找回收
杨昌辉:每一天都是“读书日”

关键词:杨昌辉书,读书,书柜,笔记,大漠说,论坛时中

杨昌辉读完了近千本书

27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那一年,初中生杨昌辉遇到一位语文老师。这位老师为杨昌辉打开了一扇热爱读书的窗。从那以后,杨昌辉一头扎进书的世界。

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每一天都是杨昌辉的“读书日”。27年过去,杨昌辉读完了近千本书,这些书塞满了至少3面书墙。他记录的60多本笔记,叠起来有半个成年人高。

如今,杨昌辉已成长为空军某站政委。谈及这么多年的读书感受,这位空军上校由衷感慨:“只有不停地读书、思考,你才能领略生活深层的东西,拓展生命的宽度和深度。”

看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大致可以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少年时,杨昌辉喜欢郑渊洁的《童话大王》;长大后,杨昌辉更喜欢读军事类的书籍。

在书里,杨昌辉的目光锁定在世界坐标系上,在好奇与清醒中完成自我成长。在书外,他用本领的不断提升对抗“本领恐慌”,用能力的不断重塑打败“能力焦虑”。

对话杨昌辉,审视他身后的书墙,我们可以看到一名共和国军人的视野与情怀、使命与担当。

▲杨昌辉读书近照

书 墙

“有身后那面书墙给我壮胆,我读过的书就是交流的底气”

杨昌辉的办公室内,除了一幅硕大的地图,最醒目的莫过于一组2米高的书柜。上百本政治、军事、科技类书籍,将6个隔断塞得满满当当。

书柜与肩同高位置,是以智能化战争为主题的书,那是杨昌辉最近比较关注的领域;最显旧的两本书是《战争科学论》与《战争工程论》,他各读了3遍;书柜最下层,是全套《星火燎原》,他请这20本书时刻督促并提醒自己:每天在忙什么?

杨昌辉所在的空军某站,是名副其实的科技密集型单位。成天与高学历人才打交道,杨昌辉并没有感到有太多的知识压迫感。这些埋头攻关的年轻科技工作者,都喜欢和他聊天。

在这个单位,无论是谈数据挖掘、聊算法战法,或是搞军事建模,杨昌辉总能和大家聊到一块、打成一片。“有身后那面书墙给我壮胆,我读过的书就是交流的底气。”杨昌辉说。

有战友好奇,杨政委到底读了多少书?

“至少3面书墙。”杨昌辉回答。

2009年,杨昌辉和妻子黄菁买房后,第一时间挑选了一组深胡桃色的书柜。那是他们的第一件正经家具,“2.5厘米厚的板材,花了两人近一个月工资,遮住了客厅一整面墙”。

同为军人的黄菁也喜欢读书,杨昌辉认为他们是“门当户对”,因为两人的阅读量相当。没多久,巨大的书柜就被他们的书填满了。他们又买了一组书柜,相同的款式,不同的颜色,摆在老书柜对面,遮住了客厅另一面墙。于是,客厅变成了书房。

两面书墙一直用到前两年搬家。因为新房子面积太小,摆不下书柜,杨昌辉便将它们送给了老同学。老同学是材料学博士,住在清华大学,那是杨昌辉向往的学校。“既然自己去不了,那就让书柜过去吧。”杨昌辉说。

没了书柜,杨昌辉总感觉心里空荡荡的。对他而言,书柜就像是一个安放灵魂的器皿。于是,他在办公室给自己搭设了第3面书墙。

如今,书柜里的元素变得丰富起来,更像一个承载军旅生涯、记录重要时刻的窗口。最显眼的是一些照片——有杨昌辉和空军专家教授在大漠戈壁的合影,有他与军校同学第一次接收某新型装备时的照片,有他与完成“眼镜蛇机动”的试飞员合影……每当战友来到杨昌辉的办公室,他们总会不由自主地在书柜前驻足。

书柜内还摆了些荣誉证书:国防大学首届“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发展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空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在杨昌辉看来,这些荣誉证书“既是对过去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激励”。

今年春节,在上级组织的营区灯展中,列兵刘景麟制作了一个“攀登虎”图案的展品。杨昌辉感觉非常有意义,便将灯展的小样——一张“攀登虎”的简笔画裱起来放进书柜。他在“老虎”旁琢磨出一句话:逐梦空天,如虎添翼向未来。

虽然书柜变小了,但杨昌辉还是不断选书囤书。“只要觉得有营养就淘回来,不一定会立刻读,但一定要方便阅读、读时即有。”

前不久,单位的图书馆新到一批书。杨昌辉特意跟那些书合了一张影。他挤进未拆封的书堆,开心地说:“终于做到‘深入书中’啦!”

▲读书成为杨昌辉的一种生活方式,每一天都是他的“读书日”。

笔 记

“如果一个人能坚持写100本读书笔记,那一定是件很酷的事情”

副站长赵江峰来杨昌辉办公室串门,看到了一摞半身高的笔记。他好奇地翻了翻,发现是政委的读书笔记,前后跨越时间长达20年。

赵江峰感到震惊:保持一阵子的读书状态容易,能20年如一日还真不多见。

杨昌辉记笔记的习惯是受妻子黄菁的影响。每次读完一本书,他都会用一本笔记本记录书名、作者(译者)、读完的时间、出版信息等;另一本则摘抄书中的精华——词句、数据、体例、目录,以及重要的观点。

“飞行须凭空气动力,转型要靠思想引擎。”在杨昌辉看来,记笔记是他保持前行的一种姿态。当指导员时,他曾做过一个统计,把军校毕业后所写学习笔记、所获荣誉证书按照年份分开,发现它们在数目上成正比,“哪一年学习笔记多,哪一年所获荣誉就多”。

▲一架战机在大漠起飞。空军某站政委杨昌辉常和战友们说的一句话是:“飞行须凭空气动力,转型要靠思想引擎。”

开始记笔记时,杨昌辉琢磨,按照每年4本的速度记录,写完100本笔记需要25年,那时他应该快50岁了。“如果一个人能坚持写100本读书笔记,那一定是件很酷的事情!”从记笔记中,杨昌辉懂得了坚持的力量。

2002年,杨昌辉军校毕业来到部队,他心中一直有个想法:报考研究生。但基层一线的战备任务重,他一直没有机会读研。于是,杨昌辉决定做自己的导师,开始阅读研究生教材。

对学习的渴望,让他拿起了书本,也让他在之后的10多年里,过上了一种海绵里挤时间的读书生活——

周末,战友们在宿舍聊天,杨昌辉就搬个马扎在门口看书;部队去海边驻训,他就在帐篷边看书,风夹着沙子吹在书上,似乎总也抖不干净;上高原执行任务,晚上睡不着,他就通过读书让自己镇定下来;坐运输机时,战友们塞着耳塞休息,他依旧用读书对抗噪音……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14年。2016年,36岁的杨昌辉考上了国防大学军事指挥专业硕士研究生。

翻开半身高的笔记本,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杨昌辉的军校时期。如果将时间再往前移,杨昌辉一定会加上《童话大王》等书。那是对少年时期的他影响最深的书刊,也在无意中为他播下了从军的种子。

中学时,杨昌辉就读于西安市第一中学少年班。因为喜欢踢足球,他怂恿小伙伴一起去昆明看男足训练,后来阴差阳错跑到北京转了一圈。回来一看,学校都炸锅了——不仅惊动了学校、家人,还惊动了警方。

经历这件事后,杨昌辉认识到,或许是受《童话大王》的影响,自己思想过于天马行空。之所以选择军校,就是觉得受一定的约束,才能令心智更为成熟、行动更加有力。

初入军校,杨昌辉什么类型的书都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开始大量阅读军事类书籍。同时,杨昌辉为自己定了一个阅读指导原则:一名共和国军人应该想什么、学什么、干什么。

这些年,他系统地自学马克思主义著作、读完近30本军事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教材,以及大量战略战术、战将战例、武器装备、前沿科技方面书籍,还通过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

很多人认为,杨昌辉是因为爱好阅读,所以痴迷读书。但他坦言,读书更多源于能力焦虑。杨昌辉的办公室有一张行军床,但他很少用。中午休息时间,他几乎都是在读书中度过。“有时候,书读得多了,就知道对手的强大,经常是一身冷汗,哪还能睡得着!”杨昌辉说。

随手翻开一本旧笔记,看着一行行书名,杨昌辉感慨:“噢,老朋友了。这些书名就像海上的灯塔,可以照见来时的脚印,也能指引未来的方向。”

今年年初,得知《童话大王》停刊的消息,杨昌辉有些伤感。20多年过去,当初天马行空的想法依然存在于脑海中。

望着窗外一群麻雀“叽叽喳喳”,杨昌辉心想:会不会有一只是仿生雀?雀间又是如何通信、协同?有蜂群作战,那有没有雀群战呢?两者的区别、优长又是什么?

论 坛

“研究小问题,干好具体事,照亮身边的0.5平方米”

读完《军人生来为战胜》和《远东:朝鲜战争》后,杨昌辉在大学的毕业留言册上,写下了他之后20多年从未改变的梦想:“希望未来有一天,我们能够充满敬意而又骄傲地面对长眠于地下的老兵。”

2020年,杨昌辉来到空军某站任政治委员。遥望祁连雪山、无垠大漠和千年不朽胡杨,他思绪万千:自己来到这里究竟为了什么?当初的梦想又该如何实现?

营院虽处于大漠之中,却有大小人工湖10多个。其中,官兵们最喜欢的是红柳湖。他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漠水珍贵,滋养着这里的每个人。”

散步绕行红柳湖,杨昌辉意识到,实现梦想,就要让书籍像大漠水一样滋养更多的人。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研究小问题,干好具体事,照亮身边的0.5平方米。”

杨昌辉创办了一个主题为“以前瞻为傲,与创新同行”的论坛,并起了一个饱含诗意的名字:红柳湖畔攀登论坛。

起初,论坛只有身边的几个人一起交流读书体会。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论坛的内容立意、场所设置都开始渗透拓展:他们在图书馆聊党史学习教育体会,在阶梯教室进行战争影片导视,在俱乐部分享艰苦环境中的成长感悟,也会在大漠戈壁来一场心灵独白……

▲杨昌辉交流读书体会

杨昌辉从创意者、力推者,偶尔兼主持人的身份,慢慢变成一名听众或观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上台、开始读书、开始分享。

没过多久,杨昌辉又乘胜追击,开始想方设法邀请各领域的专家教授来论坛交流。

一次吃饭,杨昌辉和某技术室主任谢阳聊到了科研立项,谢阳提到最近院校来这里跟训的空军工程大学吴云教授。于是,他们在饭桌上约定——邀请吴云教授在“红柳湖畔攀登论坛”上给大家讲一课。

饭桌,成为杨昌辉影响身边人的另一个“论坛”。

一段时间里,杨昌辉都会与同一个技术室在一桌吃饭。他会提前了解这个室最近的研究进展,翻看相关材料,研读相关理论,然后再看似不经意、实则有深意地与大家吃饭交流。从哥德尔的不完备性、海森堡的不确定性聊到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他们经常是饭都吃完了,讨论还挺热烈。饭堂一共6张大桌子,杨昌辉每张桌子坐上两三个月,一年差不多轮流一遍。

一次晚饭后,杨昌辉正准备回家属院。博士韩海艳找到他,说想申报一个全军课题,但有两个研究要点无法确定。

让杨昌辉兴奋的是,这两个研究要点正是自己长期关注的领域之一。他之前翻看过不少资料,手头正好有几本最新的论文集,并且也有一些初步的思考和分析。回到工位上,两个人谈了1个多小时,最终将研究要点确定了下来。

“照亮身边0.5平方米”的舞台,不仅有论坛和饭桌,还有微信朋友圈。

一天深夜,谢阳加完班后顺手点开微信朋友圈。很快,一张照片映入眼帘。那是杨昌辉刚看完的一本书,书名是《知识图谱:方法实践与应用》,配文是“读完即送”。

从书名判断,这是一本介绍知识架构的书。谢阳立刻来了兴趣,开始从图中寻找线索:书放在办公桌上,发布时间不足10分钟。

“书应该还没送出去!”谢阳立刻赶到政委办公室。如他所愿,杨昌辉将书送给了他。最近,谢阳又从政委那里“抢”到一本书——《情报分析:复杂环境下的思维方法》,这是杨昌辉送出去的第32本书。

在谢阳眼中,杨政委有时候特别像研究生导师,不同之处在于,“导师一次培养几个学生,政委则是带领着上百个技术干部”。

在杨昌辉看来,对某一领域的钻研可能会造成知识结构的局限性,缺少宏观思维、高端站位和大局意识。他特意邀请一位大飞机机长围绕“有机体在复杂环境中的生存与竞争”与大家交流,题目就是《开源破囿》。

“通过论坛、饭桌及微信朋友圈的分享,不少战友拓展了信息界面、开阔了思维视野,觉得在大漠深处坚守有意义、有意思。”杨昌辉说,思想政治工作“既要讲好队伍往哪里走的大道理,也要讲好专业往何处深的硬道理”。

曾经,杨昌辉喜欢存书,一本接一本地放进书柜,那是他最坚实的靠山;现在,他喜欢将书送人。最多的一次,他拿出200多本读过的书给营区新建的先锋书吧。

“人人头脑里都能装一面有用的‘书墙’,我们的队伍很容易锻造成一面铜墙铁壁。”杨昌辉说。

▲杨昌辉在“大漠书吧”参加该站技术室组织的读书交流活动。

END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TIP:您正在快照阅读,阅读更多点击

发布日期:2022-04-23 17:24:43

以上由全知导航为您整理呈现.删除请联系: info@404886.com     

网友观点:
马上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知头条立场。请理想发言,恶性发现将由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已为您加载完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