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星座 交友 视频 明星 新闻 NBA 足球 体育 美图 游戏 音乐 摄影 军事 笑话
社区 招聘 地图 美食 汽车 基金 两性 女性 法律 娱乐 时尚 彩票 宠物 股票 手机
购物 健康 银行 房产 儿童 旅游 大学 宗教 公益 考试 教育 外语 留学 科技 爱好
微博 电脑 桌面 招商 聊天 硬件 软件 建站 编程 邮箱 设计 数码 曲艺 棋牌 生活
QQ 二手汽车 生活助手 天气 直播 站长 婚嫁 租厂房 服务器 租赁 互联网 农产品 修理 搬家 UI素材
保洁 面辅料 牧业 出书 代工 物流 电影 电视 综艺 动漫 全知导航-八卦 秀场 减肥 美女 母婴
团购 特卖 家居 杀毒 手机应用 找加盟 找设计 找家政 众筹 找搬家 找代理 热门应用 找代工 找工作 找物流
找回收
汽车供应链的新阶段

关键词:汽车,供应链,芯片,车企会,新能源,冲击,生产,比亚迪,疫情

汽车供应链的四类冲击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作者:周振兴、耿慧丽  编辑:董指导

研究支持: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来源:远川科技评论

今年4月份,两家车厂分别宣布停产:比亚迪宣布停产燃油车,决心满满全押新能源;而新能源新势力代表蔚来,却遗憾表示,整车生产暂时停止了。

蔚来的停产,原因主要是疫情影响。自3月份以来,公司位于吉林、上海、江苏等多地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陆续停产。而疫情影响的也不只是蔚来一家,宁德时代所在地,也发布公告,对物流进行了暂时的管控。特斯拉上海工厂、上海大众也都相应受到影响。而再往前来看,2021年的时候,理想也曾表示过,因为毫米波雷达缺货,生产减产。

对比而言,产业链多环节布局、自产自销的比亚迪,似乎受到疫情冲击较小;而令我们更想探讨的问题是:供应链遭受的外部冲击是否会过去?内部约束是否会突破?汽车供应链,是否会迎来新阶段、新业态?

汽车供应链的四类冲击

粗略来看,我国汽车供应链遭受了四类外部冲击,第一类毫无疑问是疫情。

从2020年开始,疫情首先冲击了中国国内的供应链。那时候便有新闻,北京奔驰请求批准供应商复工,不然每天会损失4亿元,也影响京津冀发展。但经过疫情防控后,中国工厂全面开工。

随后,疫情在全球扩展,继而影响海外供应链,不少订单从越南、欧洲等地回流中国,但海外工厂的减产、暂停,又通过进口影响到了我国。比如越南的线束工厂、马来西亚的芯片等。

而刚刚过去的3月,疫情正好在吉林、上海,以及波及周边的宁波、安徽等,上述地市也恰是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因而,也再次冲击了我国汽车生产,包括特斯拉上海工厂,也按下了暂停键。

疫情的冲击,总是短暂的。但在没有特效药之前,“疫情冲击”本身,也似乎会成为一种常态。

第二类冲击,是供需带来的错配。典型的便是芯片。通常情况下,手机是芯片的主要需求方,而汽车则是功率等芯片的稳定需求方。

然而,新能源汽车的爆发改变了这个状况。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电子化程度提升,加大了对芯片的需求;另一方面,新能源车销量的快速爆发,也导致芯片产能不够。加之产能扩张较慢,所以呈现出了错配。

产能的错配,通过新产线的陆续投产,是可以改善的。当然问题是,在这个疫情下,没多少企业敢大幅扩产。

第三类冲击,是地缘政治影响。芯片领域的中美摩擦、以及俄乌冲突带来的影响等。这些影响,没办法预测。但当发生的时候,却又不能忽视的。当然了,地缘政治的走向,千人千面,就不谈了。

第四类冲击,是新能源车的发展。这虽然是冲击,但更多的是机遇。电动化、智能化,带来新需求,传统零部件体系也会有70%以上面临重构。

整体来看,外部冲击有些无能为力,但整体应该都会过去。但就像本山大叔训诫的,不能只埋怨大气候。另一个值得产业关注的,是我国汽车供应链的内因。

汽车供应链的内因

我国汽车供应链的一个内因,就是多、大但不强。这也是历史遗留问题了。在燃油车时代,整车品牌也是外资、合资为主。发动机这个核心部件无法突破,只能围绕着周边做一些配套,属于中低档。所以,当液压领域我们实现了技术突破之后,相关公司的收入、市值都迎来了大涨。

这个问题,在新能源车时代有所改善。三电系统皆有突破,电池已经可以做到“以我为主”了。但机械劣势减弱的同时,电子劣势也在突出。过去两年汽车供应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芯”。

在芯片设计上,我们有了快速进步;但在制造、检测等环节,依然是受制于人。而英飞凌、意法半导体都是IDM一体化,这不仅需要资金、更需要时间来积累。当然,这不只是汽车产业的问题,更是芯片产业的问题。

而且不同于消费半导体,车规级芯片由于使用环境更恶劣、使用寿命更长,尤其是安全方面是零容忍,所以对芯片的稳定性、可靠性要求更高。但尴尬的是,芯片和汽车两大产业也都是刚发现原来对方如此重要,以前交流不足,两大产业的标准多年“各自为政”,导致车规级芯片缺乏明确、统一的标准。

除了车规级芯片的评价标准和体系有待完善,第三方测试机构也很少。过去以机械为主的汽车迭代速度没那么快,现在零部件要快速迭代,又不丧失安全性可靠性要求,矛盾就产生了。所以这个时候,第三方的认证、第三方的检测、第三方的测试服务就显得更为重要。

目前,国内能够进行AEC-Q (汽车集成电路可靠测试标准)测试认证的机构不少,但真正能够满足车规级认证的机构凤毛麟角,大多只拥有部分检测能力。国内芯片企业为了拿到专业认证,让产品尽快上车,不得不到国外做第三方认证检测,费钱又费时。

在燃油车时代,我们更关注整车,关注生产规模,对研发和零部件关注度不足,投入也不够,造成汽车产业规模上去了,却留下技术空心化的心病。在智能电动车时代、全球汽车产业迎来巨变,产业链加速重组,我们还有弥补的机会。在2020与2021年两届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都呼吁,要重视汽车零部件、供应链安全的问题:“汽车强国的底层是零部件强国”。

从柔性走向冗余

降本增效是每个行业的核心命题,汽车行业也如此,讲究柔性、讲究低库存。因而也形成了汽车供应链的两个鲜明特点:金字塔式的多级供应体系和“精益生产”的低库存供应链管理。

然而,这两种模式都在遭受挑战。

多级供应体系把多数零部件功能的研发交给了一级供应商,车企只需要对这些打包的“黑盒”模块进行验证和少量的再开发,即可装车,极大提高了效率。但新能源车的出现,正改变这种状况。

在车型研发设计阶段,车企便希望零部件能参与进来,一起构建;同时在效率、即时反馈的期待下,新能源车企开始直接接触二级三级供应商,而弱化一级地位。

“精益生产”,替车企节省了库存对空间、时间,以及资金的占用,从而实现更好的财务表现。这个模式在服装行业也很常见,JIT零库存。然而,精益生产、零库存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外部环境的稳定、确定。但当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正在大幅增加,也许,是时候放弃对“零库存”的执着,而开始考虑“冗余”了。

当供应安全成为核心时,“冗余”便成了关键,也从“成本”成为了“利润”。

比如回顾2021年,面对供应链危机,有两类车企的表现较好:从精益生产转变的传统巨无霸,和垂直一体化程度较高的新能源车企。前者可以通过绝对的话语权让小弟们替自己承担供应链压力,后者凭借全产业链的制造能力自给自足。

靠小弟的代表是丰田汽车,作为精益生产概念的创始人,丰田在2021年蝉联了全球销售冠军,全年卖出1050万辆汽车,销售体量大概是21个特斯拉。依靠的是拥有全球供应链库存。就像在2011年遇到福岛核泄漏时,也只是本土生产受到影响,而中国、北美工厂则生产如故。

然而,丰田也并非没有受到冲击、并非没有转变。2021年,丰田也不得不暂停“精益生产”,改为了BCP模式(Business Continuity Planning),以保证业务连续性计划。当然,丰田依然依靠强大的话语权,把库存压力进行了转移,要求供应商为其准备2-6个月的库存。

此外,丰田还会通过股权投资加深与供应商之间的绑定关系,加强自己的供应链地位。例如,丰田汽车是日本电装的第一大股东,而后者是2020年全球营收规模第二的Tier 1供应商。

而推行一体化模式的,则是比亚迪和特斯拉,尽量靠自己。尤其是比亚迪,依靠其几乎囊括新能源全产业链自产体系,来保障自身供应。

垂直整合并非比亚迪的初衷,只是因为吃过亏,才不得不选择了这条被行业放弃的路线。二十年前,关键的汽车零部件几乎全部被海外巨头垄断,比亚迪这样的行业新人如果不用高价采购,就只能回去自己硬啃。幸运的是,比亚迪在电池、电子、半导体等领域的辛勤耕作,终于在2021年开花结果。

凭借自身动力电池、三电系统,和汽车芯片的自供能力,比亚迪在同行因缺芯而产能紧缺的21H2逆势崛起,几乎一直维持着同比超过200%的增长速度,成为了全球新能源销量亚军。

进入2022年,新能源行业又遭遇锂电上游的供应危机,锂电材料价格暴涨令很多车企苦不堪言,而比亚迪再次凭借仅次于宁王的装机量,保障了自身车型的电池供应,在2月登上了自主品牌销售冠军的宝座。

当然,一体化模式也有弊端,越多环节的涉足,也意味着越多的竞争对手。尤其当以前的合作伙伴,发现养大了个对手时,内心一定是波折动荡的。而面对技术变革,一体化也会更加难以调头。但,放眼看下那些停产的企业,你会发现一体化只是“幸福的烦恼”。

幸福的烦恼

为什么说一体化的弊端是幸福的烦恼,因为许多车企的烦恼,是,能不能有一体化这个烦恼。

就像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总结的:绝大多数整车厂最困惑的一件事,就是在供应链上如何实现可控?特别是该不该进入电池和芯片领域?该不该去做操作系统?这是目前业内最焦虑的问题。

可以说,整车企业有充足的理由自己来主导这些关键环节,但同时又面临掉入供应链陷阱的巨大风险,因为这是车企过去不熟悉的领域。从以前做机械整车到现在进入半导体芯片产业并形成相关的能力,车企过去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在IGBT领域,我国高端市场95%需要依靠进口。专业的半导体公司也需要花时间来进行技术突破。再比如在电池领域,技术突破也许是容易的,但规模化才能有成本优势,才能形成协同效应,而不至于为了“一体化”,不顾一切地拖垮企业。再比如,操作系统,对于车企而言,且不说人才、资金、实力等禀赋的极高要求,但是理念和组织形态的改变可能都是障碍。

所以,对于大部分车企而言,一体化太难,如何能共同参与培养出中国丰富的汽车供应链,可能是更可行的方案。而这需要的不仅是车企的努力,也有行业监管部门的整体协调、调度了。但不可避免的是,汽车行业和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行业的融合会越来越多。这让供应链问题,更加复杂、突出。

尾声

这段时间,看到网上一个有趣的“反思”,说错怪父辈们了:以前看到父亲母亲存布头针线,存大米面粉,觉得他们是吝啬、或者是节约的习惯,还经常埋怨他们。但现在才觉得,也许是时代记忆。就像这一个多月,不少人恨不得家里两个冰箱。

人如此,汽车产业也会如此。当供应链遭受了数次冲击后,相信,停产、缺货,也会给车企留下“时代记忆”。而供应链的改变,正在开始。正如常说的“危机”一样,也许“危中正孕育着机遇”,但机遇一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TIP:您正在快照阅读,阅读更多点击

发布日期:2022-04-19 00:38:36

以上由全知导航为您整理呈现.删除请联系: info@404886.com     

网友观点:
马上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知头条立场。请理想发言,恶性发现将由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已为您加载完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