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星座 交友 视频 明星 新闻 NBA 足球 体育 美图 游戏 音乐 摄影 军事 笑话
社区 招聘 地图 美食 汽车 基金 两性 女性 法律 娱乐 时尚 彩票 宠物 股票 手机
购物 健康 银行 房产 儿童 旅游 大学 宗教 公益 考试 教育 外语 留学 科技 爱好
微博 电脑 桌面 招商 聊天 硬件 软件 建站 编程 邮箱 设计 数码 曲艺 棋牌 生活
QQ 二手汽车 生活助手 天气 直播 站长 婚嫁 租厂房 服务器 租赁 互联网 农产品 修理 搬家 UI素材
保洁 面辅料 牧业 出书 代工 物流 电影 电视 综艺 动漫 全知导航-八卦 秀场 减肥 美女 母婴
团购 特卖 家居 杀毒 手机应用 找加盟 找设计 找家政 众筹 找搬家 找代理 热门应用 找代工 找工作 找物流
找回收
在战国时期,能统一全国的除秦国外还有哪些诸侯国?

关键词:赵国,齐国王,魏国赵齐国,公元前,秦国,灵王

五国即魏国、赵国、韩国、燕国、中山国

  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战国七雄中,秦国刚开始的实力不是最强的,之所以能灭亡六国一统天下,是因为商鞅变法及其后数代秦国国君,历经百余年的奋斗完成的,秦国在图强、在奋斗,那同列战国七雄的其它六国呢,在干什么,它们有没有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

  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战国七雄中,秦国刚开始的实力不是最强的,之所以能灭亡六国一统天下,是因为商鞅变法及其后数代秦国国君,历经百余年的奋斗完成的,秦国在图强、在奋斗,那同列战国七雄的其它六国呢,在干什么,它们有没有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

image.png

  纵观整个战国历史,首先排除燕国,地处偏远、弱小国穷,其次韩国,四战之地、先天不足,最后是楚国,自身原因限制了其统一天下的可能。剩下的赵、魏、齐三国,因各自的优势和努力,曾经称霸一时,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可惜都霸不长久,再加上条件不成熟,最终被秦国步步蚕食灭亡。接下来以战国初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来分析具备统一天下实力的魏、齐、赵三国。

  先说魏国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战胜智氏,先是瓜分智氏领地,接着三分晋室,晋国名存实亡,由于刚刚从晋国分离出来,此时的魏氏还未得到周王室和其它各诸侯国的承认。

  公元前446年,与赵襄子、韩康子一起三分晋国的魏桓子去世,魏桓子之孙魏斯成为魏氏新的家主,也就是后来的魏文侯。

  三家分晋时,由于赵氏灭智氏出力最大,又是主持,所以赵氏也获利最多,不但占有了晋国北部的大片领土,还向东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中牟、邯郸等地区。而魏、韩则分别占据了晋国以南的大片领土,魏氏偏西、韩氏偏东,赵氏占有的智氏领地刚好压在魏氏的脑门上,使魏氏倍感压抑。

  除了北方要防备赵氏的威胁,西边是一河之隔的秦国,东边是新兴的韩氏,至于南边越过中条山和黄河是秦、楚、郑三国正激烈争夺的陕地,可以说魏氏领地被紧紧地裹在晋西南一隅,很难有向外发展空间,虽然在东面还有几块飞地,但都不巩固,又与魏氏主邑隔着韩氏,难以建成战略发展基地。

  在地理位置上,魏氏的核心地区是运城谷地,东部是王屋山,西部有黄河天险,北部是吕梁山,南部是中条山还有黄河。整个魏氏领地地势虽易守难攻,但也很容易被压制封锁,险峻的国势和严峻的外部环境,促使刚刚成为魏氏领袖的魏文侯不得不担忧魏氏的未来,他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被列强吃掉,然后发奋自强,打破各国封锁向外发展。

  公元前425年,魏文侯二十一年,晋国正卿赵襄子赵无恤去世,魏斯继任成为晋国新的执政卿。魏文侯执掌晋国大权后,雄心勃勃,为了图谋自强,任用法家代表人物、上郡守李悝在魏氏领地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成为战国时期最早推行变法的君主。

  他还任用李悝、翟璜为相,李悝教授法经,依法治国,翟璜改革弊政;用乐羊、吴起等为将攻略秦国、楚国、齐国和中山国,带领三晋联军向西攻占了秦国河西地区,向北越过赵国,伐灭了中山国,向东打败了齐国大军,向南攻掠楚国,通过一系列战争魏氏不但得以突破封锁向外延伸,还获得了大片领土,使魏氏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image.png

  魏文侯在位期间,魏氏开始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先强盛并称霸的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魏氏得以正式立国,魏文侯成为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五十年(公元前396年),开创魏国霸业的魏文侯病重去世,太子魏击继任为魏国国君,是为魏武侯。

  魏武侯刚即位,按照父亲魏文侯和李悝制定的国策、律法治理魏国,对外延续三晋同盟,率领三晋联军南征北战,相继大败郑国、秦国和楚国,巩固了魏国霸权。

  公元前389年(魏武侯七年),秦、魏两国“阴晋之战”爆发,魏武侯亲往前线犒劳军队,魏军上下士气高昂,上将军吴起率领五万大军,包括战车五百乘、骑兵三千趁机反击秦军。魏军因有吴起为将,再加上魏武卒作战勇猛,悍不畏死,个个以一当十,于阴晋城外大败秦军,取得辉煌的战果,此战之后秦国无力抵抗,吴起率军势如破竹地攻入关中平原,横扫河西,占领了河西的大片领土,使魏国版图得以极大扩展,魏国霸业达到巅峰,诸侯各国震惧不敢与魏国为敌。

  然而,魏武侯虽在作战指挥上不逊其父魏文侯,但在用人和国家战略上没有眼光且非常短视,这一致命缺陷导致魏国霸业开始走向衰落。

  魏文侯在位时,魏国人才济济,文有李悝、翟璜、西门豹、段干木等,武有乐羊、吴起等人,文武相济,开疆拓土,魏国大治盛极一时,国势不断上升。到了魏武侯时,一改文侯任人唯贤的原则,重新回到任人唯亲、任人为贵的老路,致使朝中老臣和人才纷纷流失,去往它国,尤其他听信丞相公叔痤谗言,怀疑吴起的忠心(吴起出身寒微),最终逼得大将吴起逃离了魏国。

  魏武侯还目光短浅,为了小利与赵国决裂,导致三晋同盟瓦解,已被占领的中山国由于失去控制力也重新复国,魏国彻底失去了对赵国的影响和控制,同时在对外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时,不得不担心赵国趁虚而入,魏国自然也失去了扩展、强大的空间,这是魏武侯外交战略上的最大败笔。

  之后,魏武侯在对外战争中更是毫无战略眼光,魏国本处在中原各国的包围中,只有按照魏文侯规划的战略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而魏武侯先是放弃了与赵国的同盟关系,拆解了三晋同盟,使中山国脱离了魏国的统治,接着又四处树敌,先后发动与秦、楚、齐几大强国的战争,可国势却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战略进展,反而使魏国陷入四面受敌的窘境,其霸权地位也开始受到齐、楚、秦、赵等国的挑战,魏文侯留下的大好局面渐渐变成了死局。

  到了魏武侯的儿子魏惠王时期,魏国继续以霸主自居,但由于先前结仇于各诸侯,所以魏国一直处于各大国的夹击之中,再加上魏惠王本人昏庸,完全继承了魏武侯时代的一些错误国策和战略,不重视人才,频繁发动战争,尤其是两败于齐国的桂陵、马陵之战,使魏国国力衰竭从此一蹶不振,魏国霸业终结,一步步走向衰落。

  魏国作为“战国七雄”中最早实行变法图强的国家,在战国初期迅速崛起成为中原霸主,为了强大魏国和维持其霸主地位,魏文侯制定了一系列国策和战略,可惜魏武侯、魏惠王并没有萧规曹随,将原本一局好棋彻底毁坏了,魏国百年霸业也一步步走向终结。试想如果魏武侯、魏惠王及后代君王能坚持执行魏文侯时期的国策和战略,重用吴起、商鞅、张仪、范雎等这些魏国流失的人才,凭着魏国的实力最后一统天下会很难吗?

  其次说齐国

  公元前386年,齐太公田和被周安王册封为诸侯,田氏正式取代姜氏齐国,仍然沿用齐国国号,这是“战国七雄”之一田氏齐国的由来,田和是田齐的开国之君。

  齐太公田和之后,又历经齐侯田剡、齐桓公田午,齐桓公田午在位时,正是魏国独霸中原时期,新生的田氏齐国面对强大的魏国屡战屡败。为了摆脱战败危境,齐桓公田午在齐国都城临淄设立稷下学宫,广揽各国贤才,淳于髡、邹忌、段干纶等名士纷纷前往齐国,稷下学宫后来发展成为齐国的人才市场,同时整顿吏治,这些都为后来齐国崛起,齐威王、齐宣王称霸诸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image.png

  齐桓公田午在位十几年,虽没有使齐国强大起来,却通过几次对外战争改变了齐国屡战屡败的颓势,国势安定,顺利将齐国的棒子传递给下一代齐威王田因齐。

  公元前356年,22岁的齐威王即位(此时为齐侯),连续两年不理朝政,每日沉湎于酒色歌舞之中,身边围着一群奸佞小人,齐国大夫邹忌借讲琴理谈治国方法,指出只有上下团结一致,国家才会强大昌盛的道理,同时劝谏齐威王不要沉湎酒色、轻信奸佞小人,要广招人才,发展经济,操练兵马。齐威王听完后幡然醒悟,开始振作起来,亲贤臣远小人,拜邹忌为相协助治理国家。

  齐威王四年(公元前353年),赵国的都城邯郸被魏军重重包围攻打,随时都有陷落的可能,于是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议,经过一番争论,齐威王采取了段干朋的建议,兵分两路,一路等邯郸城破后再援救赵国,另一路则向南直接攻打魏国的襄陵来疲惫魏军,此战的目的不在救赵,而是同时削弱魏、赵两国。定好方略后,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最终在桂陵之战中大败魏军,使魏国的霸权地位进一步塌架,而赵国虽然被打残了,还要感谢齐国的援救之恩,齐国在此战中收获巨大,不但向各诸侯国表明了齐国的争霸之心,同时一举削弱了魏、赵两大中原强国。

  齐威王六年(前351年),自从打赢了桂陵之战后,齐威王愈发骄傲自满起来,又开始贪图玩乐、不理政事。周边邻国见齐国国君昏庸、不理政事,于是都蠢蠢欲动起来,鲁国、韩国、赵国、魏国、卫国先后攻打齐国,占领了齐国不少城池。齐威王九年(前348年),齐威王听了姬妾虞姬谏言,开始励精图治,他重用即墨大夫,烹杀佞臣阿大夫及其它佞臣,大夫牟辛也因举荐人才不当,被齐威王处死,一时间齐国朝野臣民都称颂其为贤君。

  公元前341年,魏国又出兵攻打韩国,企图一统三晋,韩国都城新郑被围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国答应救援,却不马上出兵,以促使韩国竭力抗魏,借魏国削弱韩国。此次出战,齐威王依然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直趋魏都大梁,围魏救赵,迫使魏国大军回救大梁,以解韩国之围,同时孙膑在中途设伏,于马陵道大败魏军,杀伤十余万,魏军主将庞涓也被斩杀。

  马陵之战齐国重创魏国,魏国霸权彻底塌架,由原来的中原霸主一步步沦落为二流国家,而经申不害变法以来的小霸韩国也被严重削弱,且齐国在此战之后还收获了韩国的友谊,再加上之前的赵国,使得其威望急剧上升,齐威王挟战胜之威厚植国力,不久取代魏国称霸东方,齐国崛起。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相王,田因齐正式由齐侯称齐王,是田齐第一位称王的国君。公元前323年,齐威王任用匡章为主将,在桑丘之战中大败入侵的秦国军队,三年后,齐威王去世,在位三十六年,享年58岁,留下一个国势鼎盛的霸主齐国。

  公元前320年,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即位,他在位期间沿袭了齐威王时期的国策,继续光大“稷下学宫”,为齐国延揽人才,间接导致了战国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子之内乱”之机,派将军匡章攻入燕国,攻破燕都,燕王哙、燕太子平及燕相子之相继被杀,齐军占领燕国大片领土,燕国几乎灭国。之后因齐国士兵军纪败坏,烧杀抢掠,掠夺民财,导致燕人纷纷反抗,再加上赵、魏、韩、楚、秦等国的一致要求退兵施压下,齐军不得已从燕国撤军,而齐军对燕国百姓的暴虐行为,最终为后来燕国发起的“五国伐齐”事件埋下伏笔。

image.png

  齐宣王在位期间虽然没有很大的作为,但基本保持了国势,齐国也在迅速向前发展,尤其是光大了“稷下学宫”,为齐国延揽了不少人才,公元前301年,在位十九年的齐宣王去世。

  齐国经过齐威王、齐宣王两代国君的励精图治,国势不断上升,到了齐湣王时期,已然是东方霸主,能够与之相抗的只有经过商鞅变法日益强大起来的秦国。

  齐湣王田地即位后,刚愎自用且无谋好战,猜忌专权的齐相孟尝君田文,田文被迫出走它国,田文的下台使燕国间谍苏秦得到齐湣王的信任和重用。苏秦为了使齐国孤立,以肥沃富裕的宋国为筹码,鼓动齐湣王攻打自己昔日的盟国,齐国与韩、赵的关系破裂。

  公元前288年,齐湣王和秦昭襄王互尊为东、西二帝,让各诸侯国分别朝见,此举让齐国在列国中成为众矢之地,虽然后来取消了,但隔阂已经形成。之后,齐、赵、魏为了夺取宋国的控制权接连发生大战,赵、魏两国不敌撤军,齐国紧接着第三次攻打宋国,宋国因为孤立无援,最终被齐国吞并,富裕肥沃的宋国的灭亡让中原各大强国纷纷侧目,担心成为下一个被灭亡的国家,于是联合在一起对抗齐国,齐国四处树敌,终于陷入四面楚歌之中。

  公元前284年,秦、燕、魏、赵、韩五国联军以燕相乐毅为统帅大举进攻齐国。面对各国联军,齐湣王急于求胜,又赏罚不明,导致士气低落,燕国上将军乐毅率领燕国军队一举攻破齐都临淄,燕军进城之后为了复仇到处烧杀抢掠,将之前齐军对燕国百姓所做的一切重复了一遍,临淄瞬间犹如地狱,而傲慢自大的齐湣王在逃亡途中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杀。

  齐湣王被杀后,齐国除了莒城、即墨等少数城池之外,几乎全部被燕国军队占领,其中齐国所占的淮北之地被楚国夺走。之后齐将田单以即墨为基地,以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七十余城,齐国之前失去的领土全部收复,田单扶持齐湣王之子田法章继位,是为齐襄王,齐国复国。

  齐国虽然复国,但经此一役已元气大伤,彻底丢掉了东方霸主的地位,逐渐沦为弱国,再也无力与列国争雄,进而一统天下。事实上,齐国在今后的四、五十年里,改变国策一心发展商业,不理会各国之间的战争,也不参与合纵伐秦,坐看秦国一步步蚕食各国,最终不战投降秦国,成为六国之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

  最后说赵国

  “三家分晋”时,赵氏原本是三家中获利最多、实力最强的一家,可自赵襄子无恤去世之后,赵氏宗室内部为了争权夺势,多次发生内乱,导致赵氏在脱离晋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未能好好巩固和发展赵氏领地,且上下不能团结一致,整个赵氏出现很明显的疲软状态,而同时期的魏国却在魏文侯的带领下,励精图治,实现变法图强,逐渐走上称霸中原的道路。

  赵烈侯六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赵、魏、韩三国的诸侯地位,赵氏正式成为诸侯国,赵烈侯成为战国时期赵国的开国君主。赵烈侯在位期间施王道仁政,举贤任能,曾联合魏文侯打退中山国骑兵的入侵,维持赵国的稳定,公元前400年,赵烈侯去世。

  之后赵国又经历了赵武公、赵敬侯、赵成侯、赵肃侯四位国君,几乎每一代国君即位,赵国都发生争位事件进而引发内乱,这在一定程度上牵扯了国家精力,且历代赵国国君虽多次参与对外扩张战争,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和目标,国势没有明显的起色。

image.png

  尤其是赵肃侯,自公元前350年即位到他去世,在位二十四年戎马一生,与各诸侯国几乎年年征战,虽然勉强稳住了局势,保全了赵国的基业,但也疲惫了赵国国力,且在战争中四面树敌,为后来继位的赵武灵王留下了烂摊子。然而其一生的果敢与武略还是值得肯定的,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带着难以完成的雄心壮志和不甘去世,其子赵雍,也就是后来的赵武灵王即位。

  赵肃侯刚去世,赵国新君年幼,魏国立即联合楚、秦、燕、齐四国以会葬名义各派精锐军队万人,俟机图谋赵国。这对年仅十五岁的少年国君赵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一旦应对出错很可能有亡国之危。

  赵雍面对危机沉着冷静,决定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应对措施,来迎接这些居心叵测的吊唁使者,对内他命令赵国军队进入一级戒备,随时准备战斗;对外他联合韩国和宋国,同时重贿越王和娄烦王牵制楚国和燕国,剩下魏、齐、秦集团对阵赵、韩、宋集团,再加上赵国早有准备,想要趁机占赵国便宜已然不可能了。

  赵武灵王布置妥当后,命令五国会葬的军队不得进入赵国境内,只允许五国使者携带各国国君的吊唁之物入境,否则视为侵国,果然五国军队在赵国边境乖乖停住,不敢向前一步,就这样一场由魏惠王发起的五国图赵阴谋被瓦解,而赵雍刚即位就以他非凡的勇气和才干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赵武灵王在位初期以赵国贫弱,徒有王之名,而无王之实,且容易四面树敌,拒绝参与魏国首倡的“五国相王”运动,五国即魏国、赵国、韩国、燕国、中山国。而缓称王,既可以避免树大招风带来的麻烦,又可以积蓄实力,为赵国的“胡服骑射”改革赢得时间。

  待国势稳定后,赵武灵王一改赵肃侯时期南下争霸国策,而是积极北向攻略,他先是与韩国联姻,然后与宋国结成同盟,让它们牵制魏国、齐国,稳定南面形势;接着说服中山国乘着燕国内乱之机攻打燕国,占领燕国数十座城池,使中山国大部分军队陷于燕、中山边境;然后又趁燕国动乱插手燕政,迎立在韩为质的燕公子职回国继位,就是后来的燕昭王,这样不但拆解了燕、韩同盟对赵国的威胁,同时又多了燕国这个盟友。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嬴荡在周王畿举鼎绝膑而死,各公子争夺王位秦国一片混乱,对秦国局势密切关注的赵武灵王又俟机插手秦政,扶持、护送在燕国为质的秦公子嬴稷回国继位,这样赵国又与秦国成为了天然的盟友。

  正当秦、楚、齐、韩、魏、越等国处于连续混战的状态,燕昭王刚即位,燕国正在筑黄金台招贤纳士、变革图强时,赵武灵王也顺利完成了外围大势,开始着手赵国领土扩张和“胡服骑射”改革。

  经过多年的准备及对赵国人力、物力的重新整合,赵国的军事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一直以来中山国都是赵国的腹心之患,灭亡中山国更是赵国几代国君的愿望,但由于齐、魏等国的干涉,每次攻打都没有成功,赵武灵王二十年(前306年),赵武灵王亲自率军攻打中山国,赵军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中山国的都城灵寿附近,彻底控制了战略要地太行山井陉地区。

image.png

  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再次大举进攻中山国,中山王投降,中山国灭亡,这个春秋初期就已存在的白狄建立的国家,历经数次复国灭国,最终被赵武灵王所灭,中山国的灭亡不但使赵国领土瞬间增加了三分之一,而且使赵国南北真正融合在一起,成为统一的国家。

  由于赵国北部边境靠近草原胡人部落,因此经常受到胡人骑兵的进犯掠夺,为了有效对抗胡人骑兵,赵武灵王决定在赵国境内推行“胡服骑射”改革,下令全国人民穿胡服、吃胡饼等,淘汰旧式战车,改习骑马射箭,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通过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领域的大改革,赵国不但建立起以骑兵为主的强大军队,而且从此国势大盛,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

  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赵国又夺取了林胡和楼烦的大片领土,建立了雁门郡和云中郡,迫使草原胡人大幅度向北迁移,之后赵武灵王派人在河套以北修筑了长城,以阻挡胡人南下侵扰。此次对胡作战不但使赵国的领土增加了一倍,对秦国北部地区构成威压之势,而且还得到了水草肥美的河套地区,使赵国有了长久、广阔的军马草场。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正当赵国国势蒸蒸日上,列国纷纷朝见之时,赵武灵王为了专心军国大事,在四十二岁盛年之际将王位禅让给了儿子赵何,自己则称“赵主父”。他的本意是自己管军,儿子赵王何管政,互不干涉,一方面是赵主父经常亲自率军征战,恐有不测之忧,担心赵国因无主发生内乱,另一方面太子赵何年纪太小,扶他一程,毕竟赵国先前数代新君继位都发生过动乱。

  想法是很好的,但最终引起的后果却是赵武灵王没有想到的。赵武灵王在禅位后不久就后悔了,因不甘心失去王权,不惜分裂国家,挑拨二子相斗,最终酿成“沙丘宫变”惨剧,长子公子章被杀,自己也被围困沙丘宫中整整三个月,活活饿死,终年四十五岁。

  赵武灵王是赵国第一个称王的国君,在位期间使赵国由一个四面树敌的弱国,一跃成为与齐、秦并列的大国、强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武灵王目光深远,认为各诸侯国中只有秦国才是赵国未来统一天下的最大竞争对手,为此他曾孤身犯险秘访秦国,考察秦国军事、民政,为将来进攻秦国做好准备,可惜赵武灵王还没来得及对秦采取行动,就在自己亲手造成的内乱中死去。

  到了赵惠文王赵何时期,由于赵武灵王打下的坚实基础,再加上赵国肥义、楼缓、虞卿、赵奢、蔺相如、廉颇、赵胜、李牧等良相名将辈出,赵国迅速成为战国中后期北方的军事强国,其崛起速度之快令其它六国震惊,在魏、齐、楚三大强国相继衰落之后,战国进入秦、赵争霸时期。

image.png

  年轻的赵惠文王对阵老练的秦昭襄王,两国之间在政治、外交等方面相互试探、暗中较劲,秦昭襄王横扫列国威震天下,却在完璧归赵与渑池相会等会盟中,不得不向赵国让步,可见他心有顾忌,这从侧面证实了赵国的强大实力。在政治、外交上,由于赵国采取的针锋相对政策,秦国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而在军事战场上,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在阏与之战中用奇计大败秦将胡阳,斩首八万,这是秦昭襄王即位以来前所未有的大败,此战之后秦军数年不敢轻举妄动。

  此时的赵国与秦国在国家实力上旗鼓相当,在军事上甚至压秦国一头,可没想到几年之后一场“长平之战”,彻底改变了赵国的国势。

  公元前262年,赵国新君赵孝成王在位第四年,赵王因贪图韩国上党郡,引得秦军进犯赵国长平,赵、秦长平之战爆发。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改守为攻,赵括率领赵军向秦军发动全面进攻,不料被秦将白起设计包围,四十五万赵军精锐被围困直到弹尽粮绝,虽多次突围都未能成功,之后赵括战死,数十万赵军被坑杀。

  赵国之所以战败,一方面赵国新君刚即位不久,经验、威望不足,不是沉稳老练、经验丰富的秦昭襄王的对手,其次年轻且经验不足的赵括也不是身经百战的名将白起对手,这些都导致了赵国的失败收场。

  经此一战,赵国元气大伤,赵武灵王、赵惠文王两代国君积累的国势迅速下滑,之后赵国虽在邯郸之战中联合各诸侯国打败秦国,却也改变不了赵国一步步走向衰落的事实,彻底失去统一天下的实力,也无法独立抵抗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纵观整个战国历史,首先排除燕国,地处偏远、弱小国穷,其次韩国,四战之地、先天不足,最后是楚国,自身原因限制了其统一天下的可能。剩下的赵、魏、齐三国,因各自的优势和努力,曾经称霸一时,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可惜都霸不长久,再加上条件不成熟,最终被秦国步步蚕食灭亡。接下来以战国初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来分析具备统一天下实力的魏、齐、赵三国。

  先说魏国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战胜智氏,先是瓜分智氏领地,接着三分晋室,晋国名存实亡,由于刚刚从晋国分离出来,此时的魏氏还未得到周王室和其它各诸侯国的承认。

  公元前446年,与赵襄子、韩康子一起三分晋国的魏桓子去世,魏桓子之孙魏斯成为魏氏新的家主,也就是后来的魏文侯。

  三家分晋时,由于赵氏灭智氏出力最大,又是主持,所以赵氏也获利最多,不但占有了晋国北部的大片领土,还向东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中牟、邯郸等地区。而魏、韩则分别占据了晋国以南的大片领土,魏氏偏西、韩氏偏东,赵氏占有的智氏领地刚好压在魏氏的脑门上,使魏氏倍感压抑。

  除了北方要防备赵氏的威胁,西边是一河之隔的秦国,东边是新兴的韩氏,至于南边越过中条山和黄河是秦、楚、郑三国正激烈争夺的陕地,可以说魏氏领地被紧紧地裹在晋西南一隅,很难有向外发展空间,虽然在东面还有几块飞地,但都不巩固,又与魏氏主邑隔着韩氏,难以建成战略发展基地。

  在地理位置上,魏氏的核心地区是运城谷地,东部是王屋山,西部有黄河天险,北部是吕梁山,南部是中条山还有黄河。整个魏氏领地地势虽易守难攻,但也很容易被压制封锁,险峻的国势和严峻的外部环境,促使刚刚成为魏氏领袖的魏文侯不得不担忧魏氏的未来,他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被列强吃掉,然后发奋自强,打破各国封锁向外发展。

  公元前425年,魏文侯二十一年,晋国正卿赵襄子赵无恤去世,魏斯继任成为晋国新的执政卿。魏文侯执掌晋国大权后,雄心勃勃,为了图谋自强,任用法家代表人物、上郡守李悝在魏氏领地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成为战国时期最早推行变法的君主。

  他还任用李悝、翟璜为相,李悝教授法经,依法治国,翟璜改革弊政;用乐羊、吴起等为将攻略秦国、楚国、齐国和中山国,带领三晋联军向西攻占了秦国河西地区,向北越过赵国,伐灭了中山国,向东打败了齐国大军,向南攻掠楚国,通过一系列战争魏氏不但得以突破封锁向外延伸,还获得了大片领土,使魏氏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战国七雄中,秦国刚开始的实力不是最强的,之所以能灭亡六国一统天下,是因为商鞅变法及其后数代秦国国君,历经百余年的奋斗完成的,秦国在图强、在奋斗,那同列战国七雄的其它六国呢,在干什么,它们有没有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

image.png

  纵观整个战国历史,首先排除燕国,地处偏远、弱小国穷,其次韩国,四战之地、先天不足,最后是楚国,自身原因限制了其统一天下的可能。剩下的赵、魏、齐三国,因各自的优势和努力,曾经称霸一时,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可惜都霸不长久,再加上条件不成熟,最终被秦国步步蚕食灭亡。接下来以战国初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来分析具备统一天下实力的魏、齐、赵三国。

  先说魏国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战胜智氏,先是瓜分智氏领地,接着三分晋室,晋国名存实亡,由于刚刚从晋国分离出来,此时的魏氏还未得到周王室和其它各诸侯国的承认。

  公元前446年,与赵襄子、韩康子一起三分晋国的魏桓子去世,魏桓子之孙魏斯成为魏氏新的家主,也就是后来的魏文侯。

  三家分晋时,由于赵氏灭智氏出力最大,又是主持,所以赵氏也获利最多,不但占有了晋国北部的大片领土,还向东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中牟、邯郸等地区。而魏、韩则分别占据了晋国以南的大片领土,魏氏偏西、韩氏偏东,赵氏占有的智氏领地刚好压在魏氏的脑门上,使魏氏倍感压抑。

  除了北方要防备赵氏的威胁,西边是一河之隔的秦国,东边是新兴的韩氏,至于南边越过中条山和黄河是秦、楚、郑三国正激烈争夺的陕地,可以说魏氏领地被紧紧地裹在晋西南一隅,很难有向外发展空间,虽然在东面还有几块飞地,但都不巩固,又与魏氏主邑隔着韩氏,难以建成战略发展基地。

  在地理位置上,魏氏的核心地区是运城谷地,东部是王屋山,西部有黄河天险,北部是吕梁山,南部是中条山还有黄河。整个魏氏领地地势虽易守难攻,但也很容易被压制封锁,险峻的国势和严峻的外部环境,促使刚刚成为魏氏领袖的魏文侯不得不担忧魏氏的未来,他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被列强吃掉,然后发奋自强,打破各国封锁向外发展。

  公元前425年,魏文侯二十一年,晋国正卿赵襄子赵无恤去世,魏斯继任成为晋国新的执政卿。魏文侯执掌晋国大权后,雄心勃勃,为了图谋自强,任用法家代表人物、上郡守李悝在魏氏领地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成为战国时期最早推行变法的君主。

  他还任用李悝、翟璜为相,李悝教授法经,依法治国,翟璜改革弊政;用乐羊、吴起等为将攻略秦国、楚国、齐国和中山国,带领三晋联军向西攻占了秦国河西地区,向北越过赵国,伐灭了中山国,向东打败了齐国大军,向南攻掠楚国,通过一系列战争魏氏不但得以突破封锁向外延伸,还获得了大片领土,使魏氏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image.png

  魏文侯在位期间,魏氏开始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先强盛并称霸的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魏氏得以正式立国,魏文侯成为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五十年(公元前396年),开创魏国霸业的魏文侯病重去世,太子魏击继任为魏国国君,是为魏武侯。

  魏武侯刚即位,按照父亲魏文侯和李悝制定的国策、律法治理魏国,对外延续三晋同盟,率领三晋联军南征北战,相继大败郑国、秦国和楚国,巩固了魏国霸权。

  公元前389年(魏武侯七年),秦、魏两国“阴晋之战”爆发,魏武侯亲往前线犒劳军队,魏军上下士气高昂,上将军吴起率领五万大军,包括战车五百乘、骑兵三千趁机反击秦军。魏军因有吴起为将,再加上魏武卒作战勇猛,悍不畏死,个个以一当十,于阴晋城外大败秦军,取得辉煌的战果,此战之后秦国无力抵抗,吴起率军势如破竹地攻入关中平原,横扫河西,占领了河西的大片领土,使魏国版图得以极大扩展,魏国霸业达到巅峰,诸侯各国震惧不敢与魏国为敌。

  然而,魏武侯虽在作战指挥上不逊其父魏文侯,但在用人和国家战略上没有眼光且非常短视,这一致命缺陷导致魏国霸业开始走向衰落。

  魏文侯在位时,魏国人才济济,文有李悝、翟璜、西门豹、段干木等,武有乐羊、吴起等人,文武相济,开疆拓土,魏国大治盛极一时,国势不断上升。到了魏武侯时,一改文侯任人唯贤的原则,重新回到任人唯亲、任人为贵的老路,致使朝中老臣和人才纷纷流失,去往它国,尤其他听信丞相公叔痤谗言,怀疑吴起的忠心(吴起出身寒微),最终逼得大将吴起逃离了魏国。

  魏武侯还目光短浅,为了小利与赵国决裂,导致三晋同盟瓦解,已被占领的中山国由于失去控制力也重新复国,魏国彻底失去了对赵国的影响和控制,同时在对外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时,不得不担心赵国趁虚而入,魏国自然也失去了扩展、强大的空间,这是魏武侯外交战略上的最大败笔。

  之后,魏武侯在对外战争中更是毫无战略眼光,魏国本处在中原各国的包围中,只有按照魏文侯规划的战略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而魏武侯先是放弃了与赵国的同盟关系,拆解了三晋同盟,使中山国脱离了魏国的统治,接着又四处树敌,先后发动与秦、楚、齐几大强国的战争,可国势却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战略进展,反而使魏国陷入四面受敌的窘境,其霸权地位也开始受到齐、楚、秦、赵等国的挑战,魏文侯留下的大好局面渐渐变成了死局。

  到了魏武侯的儿子魏惠王时期,魏国继续以霸主自居,但由于先前结仇于各诸侯,所以魏国一直处于各大国的夹击之中,再加上魏惠王本人昏庸,完全继承了魏武侯时代的一些错误国策和战略,不重视人才,频繁发动战争,尤其是两败于齐国的桂陵、马陵之战,使魏国国力衰竭从此一蹶不振,魏国霸业终结,一步步走向衰落。

  魏国作为“战国七雄”中最早实行变法图强的国家,在战国初期迅速崛起成为中原霸主,为了强大魏国和维持其霸主地位,魏文侯制定了一系列国策和战略,可惜魏武侯、魏惠王并没有萧规曹随,将原本一局好棋彻底毁坏了,魏国百年霸业也一步步走向终结。试想如果魏武侯、魏惠王及后代君王能坚持执行魏文侯时期的国策和战略,重用吴起、商鞅、张仪、范雎等这些魏国流失的人才,凭着魏国的实力最后一统天下会很难吗?

  其次说齐国

  公元前386年,齐太公田和被周安王册封为诸侯,田氏正式取代姜氏齐国,仍然沿用齐国国号,这是“战国七雄”之一田氏齐国的由来,田和是田齐的开国之君。

  齐太公田和之后,又历经齐侯田剡、齐桓公田午,齐桓公田午在位时,正是魏国独霸中原时期,新生的田氏齐国面对强大的魏国屡战屡败。为了摆脱战败危境,齐桓公田午在齐国都城临淄设立稷下学宫,广揽各国贤才,淳于髡、邹忌、段干纶等名士纷纷前往齐国,稷下学宫后来发展成为齐国的人才市场,同时整顿吏治,这些都为后来齐国崛起,齐威王、齐宣王称霸诸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image.png

  齐桓公田午在位十几年,虽没有使齐国强大起来,却通过几次对外战争改变了齐国屡战屡败的颓势,国势安定,顺利将齐国的棒子传递给下一代齐威王田因齐。

  公元前356年,22岁的齐威王即位(此时为齐侯),连续两年不理朝政,每日沉湎于酒色歌舞之中,身边围着一群奸佞小人,齐国大夫邹忌借讲琴理谈治国方法,指出只有上下团结一致,国家才会强大昌盛的道理,同时劝谏齐威王不要沉湎酒色、轻信奸佞小人,要广招人才,发展经济,操练兵马。齐威王听完后幡然醒悟,开始振作起来,亲贤臣远小人,拜邹忌为相协助治理国家。

  齐威王四年(公元前353年),赵国的都城邯郸被魏军重重包围攻打,随时都有陷落的可能,于是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议,经过一番争论,齐威王采取了段干朋的建议,兵分两路,一路等邯郸城破后再援救赵国,另一路则向南直接攻打魏国的襄陵来疲惫魏军,此战的目的不在救赵,而是同时削弱魏、赵两国。定好方略后,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最终在桂陵之战中大败魏军,使魏国的霸权地位进一步塌架,而赵国虽然被打残了,还要感谢齐国的援救之恩,齐国在此战中收获巨大,不但向各诸侯国表明了齐国的争霸之心,同时一举削弱了魏、赵两大中原强国。

  齐威王六年(前351年),自从打赢了桂陵之战后,齐威王愈发骄傲自满起来,又开始贪图玩乐、不理政事。周边邻国见齐国国君昏庸、不理政事,于是都蠢蠢欲动起来,鲁国、韩国、赵国、魏国、卫国先后攻打齐国,占领了齐国不少城池。齐威王九年(前348年),齐威王听了姬妾虞姬谏言,开始励精图治,他重用即墨大夫,烹杀佞臣阿大夫及其它佞臣,大夫牟辛也因举荐人才不当,被齐威王处死,一时间齐国朝野臣民都称颂其为贤君。

  公元前341年,魏国又出兵攻打韩国,企图一统三晋,韩国都城新郑被围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国答应救援,却不马上出兵,以促使韩国竭力抗魏,借魏国削弱韩国。此次出战,齐威王依然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直趋魏都大梁,围魏救赵,迫使魏国大军回救大梁,以解韩国之围,同时孙膑在中途设伏,于马陵道大败魏军,杀伤十余万,魏军主将庞涓也被斩杀。

  马陵之战齐国重创魏国,魏国霸权彻底塌架,由原来的中原霸主一步步沦落为二流国家,而经申不害变法以来的小霸韩国也被严重削弱,且齐国在此战之后还收获了韩国的友谊,再加上之前的赵国,使得其威望急剧上升,齐威王挟战胜之威厚植国力,不久取代魏国称霸东方,齐国崛起。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相王,田因齐正式由齐侯称齐王,是田齐第一位称王的国君。公元前323年,齐威王任用匡章为主将,在桑丘之战中大败入侵的秦国军队,三年后,齐威王去世,在位三十六年,享年58岁,留下一个国势鼎盛的霸主齐国。

  公元前320年,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即位,他在位期间沿袭了齐威王时期的国策,继续光大“稷下学宫”,为齐国延揽人才,间接导致了战国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子之内乱”之机,派将军匡章攻入燕国,攻破燕都,燕王哙、燕太子平及燕相子之相继被杀,齐军占领燕国大片领土,燕国几乎灭国。之后因齐国士兵军纪败坏,烧杀抢掠,掠夺民财,导致燕人纷纷反抗,再加上赵、魏、韩、楚、秦等国的一致要求退兵施压下,齐军不得已从燕国撤军,而齐军对燕国百姓的暴虐行为,最终为后来燕国发起的“五国伐齐”事件埋下伏笔。

image.png

  齐宣王在位期间虽然没有很大的作为,但基本保持了国势,齐国也在迅速向前发展,尤其是光大了“稷下学宫”,为齐国延揽了不少人才,公元前301年,在位十九年的齐宣王去世。

  齐国经过齐威王、齐宣王两代国君的励精图治,国势不断上升,到了齐湣王时期,已然是东方霸主,能够与之相抗的只有经过商鞅变法日益强大起来的秦国。

  齐湣王田地即位后,刚愎自用且无谋好战,猜忌专权的齐相孟尝君田文,田文被迫出走它国,田文的下台使燕国间谍苏秦得到齐湣王的信任和重用。苏秦为了使齐国孤立,以肥沃富裕的宋国为筹码,鼓动齐湣王攻打自己昔日的盟国,齐国与韩、赵的关系破裂。

  公元前288年,齐湣王和秦昭襄王互尊为东、西二帝,让各诸侯国分别朝见,此举让齐国在列国中成为众矢之地,虽然后来取消了,但隔阂已经形成。之后,齐、赵、魏为了夺取宋国的控制权接连发生大战,赵、魏两国不敌撤军,齐国紧接着第三次攻打宋国,宋国因为孤立无援,最终被齐国吞并,富裕肥沃的宋国的灭亡让中原各大强国纷纷侧目,担心成为下一个被灭亡的国家,于是联合在一起对抗齐国,齐国四处树敌,终于陷入四面楚歌之中。

  公元前284年,秦、燕、魏、赵、韩五国联军以燕相乐毅为统帅大举进攻齐国。面对各国联军,齐湣王急于求胜,又赏罚不明,导致士气低落,燕国上将军乐毅率领燕国军队一举攻破齐都临淄,燕军进城之后为了复仇到处烧杀抢掠,将之前齐军对燕国百姓所做的一切重复了一遍,临淄瞬间犹如地狱,而傲慢自大的齐湣王在逃亡途中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杀。

  齐湣王被杀后,齐国除了莒城、即墨等少数城池之外,几乎全部被燕国军队占领,其中齐国所占的淮北之地被楚国夺走。之后齐将田单以即墨为基地,以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七十余城,齐国之前失去的领土全部收复,田单扶持齐湣王之子田法章继位,是为齐襄王,齐国复国。

  齐国虽然复国,但经此一役已元气大伤,彻底丢掉了东方霸主的地位,逐渐沦为弱国,再也无力与列国争雄,进而一统天下。事实上,齐国在今后的四、五十年里,改变国策一心发展商业,不理会各国之间的战争,也不参与合纵伐秦,坐看秦国一步步蚕食各国,最终不战投降秦国,成为六国之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

  最后说赵国

  “三家分晋”时,赵氏原本是三家中获利最多、实力最强的一家,可自赵襄子无恤去世之后,赵氏宗室内部为了争权夺势,多次发生内乱,导致赵氏在脱离晋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未能好好巩固和发展赵氏领地,且上下不能团结一致,整个赵氏出现很明显的疲软状态,而同时期的魏国却在魏文侯的带领下,励精图治,实现变法图强,逐渐走上称霸中原的道路。

  赵烈侯六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赵、魏、韩三国的诸侯地位,赵氏正式成为诸侯国,赵烈侯成为战国时期赵国的开国君主。赵烈侯在位期间施王道仁政,举贤任能,曾联合魏文侯打退中山国骑兵的入侵,维持赵国的稳定,公元前400年,赵烈侯去世。

  之后赵国又经历了赵武公、赵敬侯、赵成侯、赵肃侯四位国君,几乎每一代国君即位,赵国都发生争位事件进而引发内乱,这在一定程度上牵扯了国家精力,且历代赵国国君虽多次参与对外扩张战争,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和目标,国势没有明显的起色。

image.png

  尤其是赵肃侯,自公元前350年即位到他去世,在位二十四年戎马一生,与各诸侯国几乎年年征战,虽然勉强稳住了局势,保全了赵国的基业,但也疲惫了赵国国力,且在战争中四面树敌,为后来继位的赵武灵王留下了烂摊子。然而其一生的果敢与武略还是值得肯定的,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带着难以完成的雄心壮志和不甘去世,其子赵雍,也就是后来的赵武灵王即位。

  赵肃侯刚去世,赵国新君年幼,魏国立即联合楚、秦、燕、齐四国以会葬名义各派精锐军队万人,俟机图谋赵国。这对年仅十五岁的少年国君赵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一旦应对出错很可能有亡国之危。

  赵雍面对危机沉着冷静,决定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应对措施,来迎接这些居心叵测的吊唁使者,对内他命令赵国军队进入一级戒备,随时准备战斗;对外他联合韩国和宋国,同时重贿越王和娄烦王牵制楚国和燕国,剩下魏、齐、秦集团对阵赵、韩、宋集团,再加上赵国早有准备,想要趁机占赵国便宜已然不可能了。

  赵武灵王布置妥当后,命令五国会葬的军队不得进入赵国境内,只允许五国使者携带各国国君的吊唁之物入境,否则视为侵国,果然五国军队在赵国边境乖乖停住,不敢向前一步,就这样一场由魏惠王发起的五国图赵阴谋被瓦解,而赵雍刚即位就以他非凡的勇气和才干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赵武灵王在位初期以赵国贫弱,徒有王之名,而无王之实,且容易四面树敌,拒绝参与魏国首倡的“五国相王”运动,五国即魏国、赵国、韩国、燕国、中山国。而缓称王,既可以避免树大招风带来的麻烦,又可以积蓄实力,为赵国的“胡服骑射”改革赢得时间。

  待国势稳定后,赵武灵王一改赵肃侯时期南下争霸国策,而是积极北向攻略,他先是与韩国联姻,然后与宋国结成同盟,让它们牵制魏国、齐国,稳定南面形势;接着说服中山国乘着燕国内乱之机攻打燕国,占领燕国数十座城池,使中山国大部分军队陷于燕、中山边境;然后又趁燕国动乱插手燕政,迎立在韩为质的燕公子职回国继位,就是后来的燕昭王,这样不但拆解了燕、韩同盟对赵国的威胁,同时又多了燕国这个盟友。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嬴荡在周王畿举鼎绝膑而死,各公子争夺王位秦国一片混乱,对秦国局势密切关注的赵武灵王又俟机插手秦政,扶持、护送在燕国为质的秦公子嬴稷回国继位,这样赵国又与秦国成为了天然的盟友。

  正当秦、楚、齐、韩、魏、越等国处于连续混战的状态,燕昭王刚即位,燕国正在筑黄金台招贤纳士、变革图强时,赵武灵王也顺利完成了外围大势,开始着手赵国领土扩张和“胡服骑射”改革。

  经过多年的准备及对赵国人力、物力的重新整合,赵国的军事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一直以来中山国都是赵国的腹心之患,灭亡中山国更是赵国几代国君的愿望,但由于齐、魏等国的干涉,每次攻打都没有成功,赵武灵王二十年(前306年),赵武灵王亲自率军攻打中山国,赵军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中山国的都城灵寿附近,彻底控制了战略要地太行山井陉地区。

image.png

  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再次大举进攻中山国,中山王投降,中山国灭亡,这个春秋初期就已存在的白狄建立的国家,历经数次复国灭国,最终被赵武灵王所灭,中山国的灭亡不但使赵国领土瞬间增加了三分之一,而且使赵国南北真正融合在一起,成为统一的国家。

  由于赵国北部边境靠近草原胡人部落,因此经常受到胡人骑兵的进犯掠夺,为了有效对抗胡人骑兵,赵武灵王决定在赵国境内推行“胡服骑射”改革,下令全国人民穿胡服、吃胡饼等,淘汰旧式战车,改习骑马射箭,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通过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领域的大改革,赵国不但建立起以骑兵为主的强大军队,而且从此国势大盛,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

  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赵国又夺取了林胡和楼烦的大片领土,建立了雁门郡和云中郡,迫使草原胡人大幅度向北迁移,之后赵武灵王派人在河套以北修筑了长城,以阻挡胡人南下侵扰。此次对胡作战不但使赵国的领土增加了一倍,对秦国北部地区构成威压之势,而且还得到了水草肥美的河套地区,使赵国有了长久、广阔的军马草场。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正当赵国国势蒸蒸日上,列国纷纷朝见之时,赵武灵王为了专心军国大事,在四十二岁盛年之际将王位禅让给了儿子赵何,自己则称“赵主父”。他的本意是自己管军,儿子赵王何管政,互不干涉,一方面是赵主父经常亲自率军征战,恐有不测之忧,担心赵国因无主发生内乱,另一方面太子赵何年纪太小,扶他一程,毕竟赵国先前数代新君继位都发生过动乱。

  想法是很好的,但最终引起的后果却是赵武灵王没有想到的。赵武灵王在禅位后不久就后悔了,因不甘心失去王权,不惜分裂国家,挑拨二子相斗,最终酿成“沙丘宫变”惨剧,长子公子章被杀,自己也被围困沙丘宫中整整三个月,活活饿死,终年四十五岁。

  赵武灵王是赵国第一个称王的国君,在位期间使赵国由一个四面树敌的弱国,一跃成为与齐、秦并列的大国、强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武灵王目光深远,认为各诸侯国中只有秦国才是赵国未来统一天下的最大竞争对手,为此他曾孤身犯险秘访秦国,考察秦国军事、民政,为将来进攻秦国做好准备,可惜赵武灵王还没来得及对秦采取行动,就在自己亲手造成的内乱中死去。

  到了赵惠文王赵何时期,由于赵武灵王打下的坚实基础,再加上赵国肥义、楼缓、虞卿、赵奢、蔺相如、廉颇、赵胜、李牧等良相名将辈出,赵国迅速成为战国中后期北方的军事强国,其崛起速度之快令其它六国震惊,在魏、齐、楚三大强国相继衰落之后,战国进入秦、赵争霸时期。

image.png

  年轻的赵惠文王对阵老练的秦昭襄王,两国之间在政治、外交等方面相互试探、暗中较劲,秦昭襄王横扫列国威震天下,却在完璧归赵与渑池相会等会盟中,不得不向赵国让步,可见他心有顾忌,这从侧面证实了赵国的强大实力。在政治、外交上,由于赵国采取的针锋相对政策,秦国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而在军事战场上,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在阏与之战中用奇计大败秦将胡阳,斩首八万,这是秦昭襄王即位以来前所未有的大败,此战之后秦军数年不敢轻举妄动。

  此时的赵国与秦国在国家实力上旗鼓相当,在军事上甚至压秦国一头,可没想到几年之后一场“长平之战”,彻底改变了赵国的国势。

  公元前262年,赵国新君赵孝成王在位第四年,赵王因贪图韩国上党郡,引得秦军进犯赵国长平,赵、秦长平之战爆发。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改守为攻,赵括率领赵军向秦军发动全面进攻,不料被秦将白起设计包围,四十五万赵军精锐被围困直到弹尽粮绝,虽多次突围都未能成功,之后赵括战死,数十万赵军被坑杀。

  赵国之所以战败,一方面赵国新君刚即位不久,经验、威望不足,不是沉稳老练、经验丰富的秦昭襄王的对手,其次年轻且经验不足的赵括也不是身经百战的名将白起对手,这些都导致了赵国的失败收场。

  经此一战,赵国元气大伤,赵武灵王、赵惠文王两代国君积累的国势迅速下滑,之后赵国虽在邯郸之战中联合各诸侯国打败秦国,却也改变不了赵国一步步走向衰落的事实,彻底失去统一天下的实力,也无法独立抵抗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魏文侯在位期间,魏氏开始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先强盛并称霸的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魏氏得以正式立国,魏文侯成为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五十年(公元前396年),开创魏国霸业的魏文侯病重去世,太子魏击继任为魏国国君,是为魏武侯。

  魏武侯刚即位,按照父亲魏文侯和李悝制定的国策、律法治理魏国,对外延续三晋同盟,率领三晋联军南征北战,相继大败郑国、秦国和楚国,巩固了魏国霸权。

  公元前389年(魏武侯七年),秦、魏两国“阴晋之战”爆发,魏武侯亲往前线犒劳军队,魏军上下士气高昂,上将军吴起率领五万大军,包括战车五百乘、骑兵三千趁机反击秦军。魏军因有吴起为将,再加上魏武卒作战勇猛,悍不畏死,个个以一当十,于阴晋城外大败秦军,取得辉煌的战果,此战之后秦国无力抵抗,吴起率军势如破竹地攻入关中平原,横扫河西,占领了河西的大片领土,使魏国版图得以极大扩展,魏国霸业达到巅峰,诸侯各国震惧不敢与魏国为敌。

  然而,魏武侯虽在作战指挥上不逊其父魏文侯,但在用人和国家战略上没有眼光且非常短视,这一致命缺陷导致魏国霸业开始走向衰落。

  魏文侯在位时,魏国人才济济,文有李悝、翟璜、西门豹、段干木等,武有乐羊、吴起等人,文武相济,开疆拓土,魏国大治盛极一时,国势不断上升。到了魏武侯时,一改文侯任人唯贤的原则,重新回到任人唯亲、任人为贵的老路,致使朝中老臣和人才纷纷流失,去往它国,尤其他听信丞相公叔痤谗言,怀疑吴起的忠心(吴起出身寒微),最终逼得大将吴起逃离了魏国。

  魏武侯还目光短浅,为了小利与赵国决裂,导致三晋同盟瓦解,已被占领的中山国由于失去控制力也重新复国,魏国彻底失去了对赵国的影响和控制,同时在对外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时,不得不担心赵国趁虚而入,魏国自然也失去了扩展、强大的空间,这是魏武侯外交战略上的最大败笔。

  之后,魏武侯在对外战争中更是毫无战略眼光,魏国本处在中原各国的包围中,只有按照魏文侯规划的战略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而魏武侯先是放弃了与赵国的同盟关系,拆解了三晋同盟,使中山国脱离了魏国的统治,接着又四处树敌,先后发动与秦、楚、齐几大强国的战争,可国势却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战略进展,反而使魏国陷入四面受敌的窘境,其霸权地位也开始受到齐、楚、秦、赵等国的挑战,魏文侯留下的大好局面渐渐变成了死局。

  到了魏武侯的儿子魏惠王时期,魏国继续以霸主自居,但由于先前结仇于各诸侯,所以魏国一直处于各大国的夹击之中,再加上魏惠王本人昏庸,完全继承了魏武侯时代的一些错误国策和战略,不重视人才,频繁发动战争,尤其是两败于齐国的桂陵、马陵之战,使魏国国力衰竭从此一蹶不振,魏国霸业终结,一步步走向衰落。

  魏国作为“战国七雄”中最早实行变法图强的国家,在战国初期迅速崛起成为中原霸主,为了强大魏国和维持其霸主地位,魏文侯制定了一系列国策和战略,可惜魏武侯、魏惠王并没有萧规曹随,将原本一局好棋彻底毁坏了,魏国百年霸业也一步步走向终结。试想如果魏武侯、魏惠王及后代君王能坚持执行魏文侯时期的国策和战略,重用吴起、商鞅、张仪、范雎等这些魏国流失的人才,凭着魏国的实力最后一统天下会很难吗?

  其次说齐国

  公元前386年,齐太公田和被周安王册封为诸侯,田氏正式取代姜氏齐国,仍然沿用齐国国号,这是“战国七雄”之一田氏齐国的由来,田和是田齐的开国之君。

  齐太公田和之后,又历经齐侯田剡、齐桓公田午,齐桓公田午在位时,正是魏国独霸中原时期,新生的田氏齐国面对强大的魏国屡战屡败。为了摆脱战败危境,齐桓公田午在齐国都城临淄设立稷下学宫,广揽各国贤才,淳于髡、邹忌、段干纶等名士纷纷前往齐国,稷下学宫后来发展成为齐国的人才市场,同时整顿吏治,这些都为后来齐国崛起,齐威王、齐宣王称霸诸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战国七雄中,秦国刚开始的实力不是最强的,之所以能灭亡六国一统天下,是因为商鞅变法及其后数代秦国国君,历经百余年的奋斗完成的,秦国在图强、在奋斗,那同列战国七雄的其它六国呢,在干什么,它们有没有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

image.png

  纵观整个战国历史,首先排除燕国,地处偏远、弱小国穷,其次韩国,四战之地、先天不足,最后是楚国,自身原因限制了其统一天下的可能。剩下的赵、魏、齐三国,因各自的优势和努力,曾经称霸一时,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可惜都霸不长久,再加上条件不成熟,最终被秦国步步蚕食灭亡。接下来以战国初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来分析具备统一天下实力的魏、齐、赵三国。

  先说魏国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战胜智氏,先是瓜分智氏领地,接着三分晋室,晋国名存实亡,由于刚刚从晋国分离出来,此时的魏氏还未得到周王室和其它各诸侯国的承认。

  公元前446年,与赵襄子、韩康子一起三分晋国的魏桓子去世,魏桓子之孙魏斯成为魏氏新的家主,也就是后来的魏文侯。

  三家分晋时,由于赵氏灭智氏出力最大,又是主持,所以赵氏也获利最多,不但占有了晋国北部的大片领土,还向东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中牟、邯郸等地区。而魏、韩则分别占据了晋国以南的大片领土,魏氏偏西、韩氏偏东,赵氏占有的智氏领地刚好压在魏氏的脑门上,使魏氏倍感压抑。

  除了北方要防备赵氏的威胁,西边是一河之隔的秦国,东边是新兴的韩氏,至于南边越过中条山和黄河是秦、楚、郑三国正激烈争夺的陕地,可以说魏氏领地被紧紧地裹在晋西南一隅,很难有向外发展空间,虽然在东面还有几块飞地,但都不巩固,又与魏氏主邑隔着韩氏,难以建成战略发展基地。

  在地理位置上,魏氏的核心地区是运城谷地,东部是王屋山,西部有黄河天险,北部是吕梁山,南部是中条山还有黄河。整个魏氏领地地势虽易守难攻,但也很容易被压制封锁,险峻的国势和严峻的外部环境,促使刚刚成为魏氏领袖的魏文侯不得不担忧魏氏的未来,他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被列强吃掉,然后发奋自强,打破各国封锁向外发展。

  公元前425年,魏文侯二十一年,晋国正卿赵襄子赵无恤去世,魏斯继任成为晋国新的执政卿。魏文侯执掌晋国大权后,雄心勃勃,为了图谋自强,任用法家代表人物、上郡守李悝在魏氏领地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成为战国时期最早推行变法的君主。

  他还任用李悝、翟璜为相,李悝教授法经,依法治国,翟璜改革弊政;用乐羊、吴起等为将攻略秦国、楚国、齐国和中山国,带领三晋联军向西攻占了秦国河西地区,向北越过赵国,伐灭了中山国,向东打败了齐国大军,向南攻掠楚国,通过一系列战争魏氏不但得以突破封锁向外延伸,还获得了大片领土,使魏氏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image.png

  魏文侯在位期间,魏氏开始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先强盛并称霸的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魏氏得以正式立国,魏文侯成为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五十年(公元前396年),开创魏国霸业的魏文侯病重去世,太子魏击继任为魏国国君,是为魏武侯。

  魏武侯刚即位,按照父亲魏文侯和李悝制定的国策、律法治理魏国,对外延续三晋同盟,率领三晋联军南征北战,相继大败郑国、秦国和楚国,巩固了魏国霸权。

  公元前389年(魏武侯七年),秦、魏两国“阴晋之战”爆发,魏武侯亲往前线犒劳军队,魏军上下士气高昂,上将军吴起率领五万大军,包括战车五百乘、骑兵三千趁机反击秦军。魏军因有吴起为将,再加上魏武卒作战勇猛,悍不畏死,个个以一当十,于阴晋城外大败秦军,取得辉煌的战果,此战之后秦国无力抵抗,吴起率军势如破竹地攻入关中平原,横扫河西,占领了河西的大片领土,使魏国版图得以极大扩展,魏国霸业达到巅峰,诸侯各国震惧不敢与魏国为敌。

  然而,魏武侯虽在作战指挥上不逊其父魏文侯,但在用人和国家战略上没有眼光且非常短视,这一致命缺陷导致魏国霸业开始走向衰落。

  魏文侯在位时,魏国人才济济,文有李悝、翟璜、西门豹、段干木等,武有乐羊、吴起等人,文武相济,开疆拓土,魏国大治盛极一时,国势不断上升。到了魏武侯时,一改文侯任人唯贤的原则,重新回到任人唯亲、任人为贵的老路,致使朝中老臣和人才纷纷流失,去往它国,尤其他听信丞相公叔痤谗言,怀疑吴起的忠心(吴起出身寒微),最终逼得大将吴起逃离了魏国。

  魏武侯还目光短浅,为了小利与赵国决裂,导致三晋同盟瓦解,已被占领的中山国由于失去控制力也重新复国,魏国彻底失去了对赵国的影响和控制,同时在对外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时,不得不担心赵国趁虚而入,魏国自然也失去了扩展、强大的空间,这是魏武侯外交战略上的最大败笔。

  之后,魏武侯在对外战争中更是毫无战略眼光,魏国本处在中原各国的包围中,只有按照魏文侯规划的战略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而魏武侯先是放弃了与赵国的同盟关系,拆解了三晋同盟,使中山国脱离了魏国的统治,接着又四处树敌,先后发动与秦、楚、齐几大强国的战争,可国势却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战略进展,反而使魏国陷入四面受敌的窘境,其霸权地位也开始受到齐、楚、秦、赵等国的挑战,魏文侯留下的大好局面渐渐变成了死局。

  到了魏武侯的儿子魏惠王时期,魏国继续以霸主自居,但由于先前结仇于各诸侯,所以魏国一直处于各大国的夹击之中,再加上魏惠王本人昏庸,完全继承了魏武侯时代的一些错误国策和战略,不重视人才,频繁发动战争,尤其是两败于齐国的桂陵、马陵之战,使魏国国力衰竭从此一蹶不振,魏国霸业终结,一步步走向衰落。

  魏国作为“战国七雄”中最早实行变法图强的国家,在战国初期迅速崛起成为中原霸主,为了强大魏国和维持其霸主地位,魏文侯制定了一系列国策和战略,可惜魏武侯、魏惠王并没有萧规曹随,将原本一局好棋彻底毁坏了,魏国百年霸业也一步步走向终结。试想如果魏武侯、魏惠王及后代君王能坚持执行魏文侯时期的国策和战略,重用吴起、商鞅、张仪、范雎等这些魏国流失的人才,凭着魏国的实力最后一统天下会很难吗?

  其次说齐国

  公元前386年,齐太公田和被周安王册封为诸侯,田氏正式取代姜氏齐国,仍然沿用齐国国号,这是“战国七雄”之一田氏齐国的由来,田和是田齐的开国之君。

  齐太公田和之后,又历经齐侯田剡、齐桓公田午,齐桓公田午在位时,正是魏国独霸中原时期,新生的田氏齐国面对强大的魏国屡战屡败。为了摆脱战败危境,齐桓公田午在齐国都城临淄设立稷下学宫,广揽各国贤才,淳于髡、邹忌、段干纶等名士纷纷前往齐国,稷下学宫后来发展成为齐国的人才市场,同时整顿吏治,这些都为后来齐国崛起,齐威王、齐宣王称霸诸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image.png

  齐桓公田午在位十几年,虽没有使齐国强大起来,却通过几次对外战争改变了齐国屡战屡败的颓势,国势安定,顺利将齐国的棒子传递给下一代齐威王田因齐。

  公元前356年,22岁的齐威王即位(此时为齐侯),连续两年不理朝政,每日沉湎于酒色歌舞之中,身边围着一群奸佞小人,齐国大夫邹忌借讲琴理谈治国方法,指出只有上下团结一致,国家才会强大昌盛的道理,同时劝谏齐威王不要沉湎酒色、轻信奸佞小人,要广招人才,发展经济,操练兵马。齐威王听完后幡然醒悟,开始振作起来,亲贤臣远小人,拜邹忌为相协助治理国家。

  齐威王四年(公元前353年),赵国的都城邯郸被魏军重重包围攻打,随时都有陷落的可能,于是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议,经过一番争论,齐威王采取了段干朋的建议,兵分两路,一路等邯郸城破后再援救赵国,另一路则向南直接攻打魏国的襄陵来疲惫魏军,此战的目的不在救赵,而是同时削弱魏、赵两国。定好方略后,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最终在桂陵之战中大败魏军,使魏国的霸权地位进一步塌架,而赵国虽然被打残了,还要感谢齐国的援救之恩,齐国在此战中收获巨大,不但向各诸侯国表明了齐国的争霸之心,同时一举削弱了魏、赵两大中原强国。

  齐威王六年(前351年),自从打赢了桂陵之战后,齐威王愈发骄傲自满起来,又开始贪图玩乐、不理政事。周边邻国见齐国国君昏庸、不理政事,于是都蠢蠢欲动起来,鲁国、韩国、赵国、魏国、卫国先后攻打齐国,占领了齐国不少城池。齐威王九年(前348年),齐威王听了姬妾虞姬谏言,开始励精图治,他重用即墨大夫,烹杀佞臣阿大夫及其它佞臣,大夫牟辛也因举荐人才不当,被齐威王处死,一时间齐国朝野臣民都称颂其为贤君。

  公元前341年,魏国又出兵攻打韩国,企图一统三晋,韩国都城新郑被围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国答应救援,却不马上出兵,以促使韩国竭力抗魏,借魏国削弱韩国。此次出战,齐威王依然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直趋魏都大梁,围魏救赵,迫使魏国大军回救大梁,以解韩国之围,同时孙膑在中途设伏,于马陵道大败魏军,杀伤十余万,魏军主将庞涓也被斩杀。

  马陵之战齐国重创魏国,魏国霸权彻底塌架,由原来的中原霸主一步步沦落为二流国家,而经申不害变法以来的小霸韩国也被严重削弱,且齐国在此战之后还收获了韩国的友谊,再加上之前的赵国,使得其威望急剧上升,齐威王挟战胜之威厚植国力,不久取代魏国称霸东方,齐国崛起。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相王,田因齐正式由齐侯称齐王,是田齐第一位称王的国君。公元前323年,齐威王任用匡章为主将,在桑丘之战中大败入侵的秦国军队,三年后,齐威王去世,在位三十六年,享年58岁,留下一个国势鼎盛的霸主齐国。

  公元前320年,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即位,他在位期间沿袭了齐威王时期的国策,继续光大“稷下学宫”,为齐国延揽人才,间接导致了战国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子之内乱”之机,派将军匡章攻入燕国,攻破燕都,燕王哙、燕太子平及燕相子之相继被杀,齐军占领燕国大片领土,燕国几乎灭国。之后因齐国士兵军纪败坏,烧杀抢掠,掠夺民财,导致燕人纷纷反抗,再加上赵、魏、韩、楚、秦等国的一致要求退兵施压下,齐军不得已从燕国撤军,而齐军对燕国百姓的暴虐行为,最终为后来燕国发起的“五国伐齐”事件埋下伏笔。

image.png

  齐宣王在位期间虽然没有很大的作为,但基本保持了国势,齐国也在迅速向前发展,尤其是光大了“稷下学宫”,为齐国延揽了不少人才,公元前301年,在位十九年的齐宣王去世。

  齐国经过齐威王、齐宣王两代国君的励精图治,国势不断上升,到了齐湣王时期,已然是东方霸主,能够与之相抗的只有经过商鞅变法日益强大起来的秦国。

  齐湣王田地即位后,刚愎自用且无谋好战,猜忌专权的齐相孟尝君田文,田文被迫出走它国,田文的下台使燕国间谍苏秦得到齐湣王的信任和重用。苏秦为了使齐国孤立,以肥沃富裕的宋国为筹码,鼓动齐湣王攻打自己昔日的盟国,齐国与韩、赵的关系破裂。

  公元前288年,齐湣王和秦昭襄王互尊为东、西二帝,让各诸侯国分别朝见,此举让齐国在列国中成为众矢之地,虽然后来取消了,但隔阂已经形成。之后,齐、赵、魏为了夺取宋国的控制权接连发生大战,赵、魏两国不敌撤军,齐国紧接着第三次攻打宋国,宋国因为孤立无援,最终被齐国吞并,富裕肥沃的宋国的灭亡让中原各大强国纷纷侧目,担心成为下一个被灭亡的国家,于是联合在一起对抗齐国,齐国四处树敌,终于陷入四面楚歌之中。

  公元前284年,秦、燕、魏、赵、韩五国联军以燕相乐毅为统帅大举进攻齐国。面对各国联军,齐湣王急于求胜,又赏罚不明,导致士气低落,燕国上将军乐毅率领燕国军队一举攻破齐都临淄,燕军进城之后为了复仇到处烧杀抢掠,将之前齐军对燕国百姓所做的一切重复了一遍,临淄瞬间犹如地狱,而傲慢自大的齐湣王在逃亡途中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杀。

  齐湣王被杀后,齐国除了莒城、即墨等少数城池之外,几乎全部被燕国军队占领,其中齐国所占的淮北之地被楚国夺走。之后齐将田单以即墨为基地,以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七十余城,齐国之前失去的领土全部收复,田单扶持齐湣王之子田法章继位,是为齐襄王,齐国复国。

  齐国虽然复国,但经此一役已元气大伤,彻底丢掉了东方霸主的地位,逐渐沦为弱国,再也无力与列国争雄,进而一统天下。事实上,齐国在今后的四、五十年里,改变国策一心发展商业,不理会各国之间的战争,也不参与合纵伐秦,坐看秦国一步步蚕食各国,最终不战投降秦国,成为六国之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

  最后说赵国

  “三家分晋”时,赵氏原本是三家中获利最多、实力最强的一家,可自赵襄子无恤去世之后,赵氏宗室内部为了争权夺势,多次发生内乱,导致赵氏在脱离晋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未能好好巩固和发展赵氏领地,且上下不能团结一致,整个赵氏出现很明显的疲软状态,而同时期的魏国却在魏文侯的带领下,励精图治,实现变法图强,逐渐走上称霸中原的道路。

  赵烈侯六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赵、魏、韩三国的诸侯地位,赵氏正式成为诸侯国,赵烈侯成为战国时期赵国的开国君主。赵烈侯在位期间施王道仁政,举贤任能,曾联合魏文侯打退中山国骑兵的入侵,维持赵国的稳定,公元前400年,赵烈侯去世。

  之后赵国又经历了赵武公、赵敬侯、赵成侯、赵肃侯四位国君,几乎每一代国君即位,赵国都发生争位事件进而引发内乱,这在一定程度上牵扯了国家精力,且历代赵国国君虽多次参与对外扩张战争,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和目标,国势没有明显的起色。

image.png

  尤其是赵肃侯,自公元前350年即位到他去世,在位二十四年戎马一生,与各诸侯国几乎年年征战,虽然勉强稳住了局势,保全了赵国的基业,但也疲惫了赵国国力,且在战争中四面树敌,为后来继位的赵武灵王留下了烂摊子。然而其一生的果敢与武略还是值得肯定的,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带着难以完成的雄心壮志和不甘去世,其子赵雍,也就是后来的赵武灵王即位。

  赵肃侯刚去世,赵国新君年幼,魏国立即联合楚、秦、燕、齐四国以会葬名义各派精锐军队万人,俟机图谋赵国。这对年仅十五岁的少年国君赵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一旦应对出错很可能有亡国之危。

  赵雍面对危机沉着冷静,决定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应对措施,来迎接这些居心叵测的吊唁使者,对内他命令赵国军队进入一级戒备,随时准备战斗;对外他联合韩国和宋国,同时重贿越王和娄烦王牵制楚国和燕国,剩下魏、齐、秦集团对阵赵、韩、宋集团,再加上赵国早有准备,想要趁机占赵国便宜已然不可能了。

  赵武灵王布置妥当后,命令五国会葬的军队不得进入赵国境内,只允许五国使者携带各国国君的吊唁之物入境,否则视为侵国,果然五国军队在赵国边境乖乖停住,不敢向前一步,就这样一场由魏惠王发起的五国图赵阴谋被瓦解,而赵雍刚即位就以他非凡的勇气和才干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赵武灵王在位初期以赵国贫弱,徒有王之名,而无王之实,且容易四面树敌,拒绝参与魏国首倡的“五国相王”运动,五国即魏国、赵国、韩国、燕国、中山国。而缓称王,既可以避免树大招风带来的麻烦,又可以积蓄实力,为赵国的“胡服骑射”改革赢得时间。

  待国势稳定后,赵武灵王一改赵肃侯时期南下争霸国策,而是积极北向攻略,他先是与韩国联姻,然后与宋国结成同盟,让它们牵制魏国、齐国,稳定南面形势;接着说服中山国乘着燕国内乱之机攻打燕国,占领燕国数十座城池,使中山国大部分军队陷于燕、中山边境;然后又趁燕国动乱插手燕政,迎立在韩为质的燕公子职回国继位,就是后来的燕昭王,这样不但拆解了燕、韩同盟对赵国的威胁,同时又多了燕国这个盟友。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嬴荡在周王畿举鼎绝膑而死,各公子争夺王位秦国一片混乱,对秦国局势密切关注的赵武灵王又俟机插手秦政,扶持、护送在燕国为质的秦公子嬴稷回国继位,这样赵国又与秦国成为了天然的盟友。

  正当秦、楚、齐、韩、魏、越等国处于连续混战的状态,燕昭王刚即位,燕国正在筑黄金台招贤纳士、变革图强时,赵武灵王也顺利完成了外围大势,开始着手赵国领土扩张和“胡服骑射”改革。

  经过多年的准备及对赵国人力、物力的重新整合,赵国的军事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一直以来中山国都是赵国的腹心之患,灭亡中山国更是赵国几代国君的愿望,但由于齐、魏等国的干涉,每次攻打都没有成功,赵武灵王二十年(前306年),赵武灵王亲自率军攻打中山国,赵军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中山国的都城灵寿附近,彻底控制了战略要地太行山井陉地区。

image.png

  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再次大举进攻中山国,中山王投降,中山国灭亡,这个春秋初期就已存在的白狄建立的国家,历经数次复国灭国,最终被赵武灵王所灭,中山国的灭亡不但使赵国领土瞬间增加了三分之一,而且使赵国南北真正融合在一起,成为统一的国家。

  由于赵国北部边境靠近草原胡人部落,因此经常受到胡人骑兵的进犯掠夺,为了有效对抗胡人骑兵,赵武灵王决定在赵国境内推行“胡服骑射”改革,下令全国人民穿胡服、吃胡饼等,淘汰旧式战车,改习骑马射箭,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通过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领域的大改革,赵国不但建立起以骑兵为主的强大军队,而且从此国势大盛,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

  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赵国又夺取了林胡和楼烦的大片领土,建立了雁门郡和云中郡,迫使草原胡人大幅度向北迁移,之后赵武灵王派人在河套以北修筑了长城,以阻挡胡人南下侵扰。此次对胡作战不但使赵国的领土增加了一倍,对秦国北部地区构成威压之势,而且还得到了水草肥美的河套地区,使赵国有了长久、广阔的军马草场。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正当赵国国势蒸蒸日上,列国纷纷朝见之时,赵武灵王为了专心军国大事,在四十二岁盛年之际将王位禅让给了儿子赵何,自己则称“赵主父”。他的本意是自己管军,儿子赵王何管政,互不干涉,一方面是赵主父经常亲自率军征战,恐有不测之忧,担心赵国因无主发生内乱,另一方面太子赵何年纪太小,扶他一程,毕竟赵国先前数代新君继位都发生过动乱。

  想法是很好的,但最终引起的后果却是赵武灵王没有想到的。赵武灵王在禅位后不久就后悔了,因不甘心失去王权,不惜分裂国家,挑拨二子相斗,最终酿成“沙丘宫变”惨剧,长子公子章被杀,自己也被围困沙丘宫中整整三个月,活活饿死,终年四十五岁。

  赵武灵王是赵国第一个称王的国君,在位期间使赵国由一个四面树敌的弱国,一跃成为与齐、秦并列的大国、强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武灵王目光深远,认为各诸侯国中只有秦国才是赵国未来统一天下的最大竞争对手,为此他曾孤身犯险秘访秦国,考察秦国军事、民政,为将来进攻秦国做好准备,可惜赵武灵王还没来得及对秦采取行动,就在自己亲手造成的内乱中死去。

  到了赵惠文王赵何时期,由于赵武灵王打下的坚实基础,再加上赵国肥义、楼缓、虞卿、赵奢、蔺相如、廉颇、赵胜、李牧等良相名将辈出,赵国迅速成为战国中后期北方的军事强国,其崛起速度之快令其它六国震惊,在魏、齐、楚三大强国相继衰落之后,战国进入秦、赵争霸时期。

image.png

  年轻的赵惠文王对阵老练的秦昭襄王,两国之间在政治、外交等方面相互试探、暗中较劲,秦昭襄王横扫列国威震天下,却在完璧归赵与渑池相会等会盟中,不得不向赵国让步,可见他心有顾忌,这从侧面证实了赵国的强大实力。在政治、外交上,由于赵国采取的针锋相对政策,秦国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而在军事战场上,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在阏与之战中用奇计大败秦将胡阳,斩首八万,这是秦昭襄王即位以来前所未有的大败,此战之后秦军数年不敢轻举妄动。

  此时的赵国与秦国在国家实力上旗鼓相当,在军事上甚至压秦国一头,可没想到几年之后一场“长平之战”,彻底改变了赵国的国势。

  公元前262年,赵国新君赵孝成王在位第四年,赵王因贪图韩国上党郡,引得秦军进犯赵国长平,赵、秦长平之战爆发。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改守为攻,赵括率领赵军向秦军发动全面进攻,不料被秦将白起设计包围,四十五万赵军精锐被围困直到弹尽粮绝,虽多次突围都未能成功,之后赵括战死,数十万赵军被坑杀。

  赵国之所以战败,一方面赵国新君刚即位不久,经验、威望不足,不是沉稳老练、经验丰富的秦昭襄王的对手,其次年轻且经验不足的赵括也不是身经百战的名将白起对手,这些都导致了赵国的失败收场。

  经此一战,赵国元气大伤,赵武灵王、赵惠文王两代国君积累的国势迅速下滑,之后赵国虽在邯郸之战中联合各诸侯国打败秦国,却也改变不了赵国一步步走向衰落的事实,彻底失去统一天下的实力,也无法独立抵抗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齐桓公田午在位十几年,虽没有使齐国强大起来,却通过几次对外战争改变了齐国屡战屡败的颓势,国势安定,顺利将齐国的棒子传递给下一代齐威王田因齐。

  公元前356年,22岁的齐威王即位(此时为齐侯),连续两年不理朝政,每日沉湎于酒色歌舞之中,身边围着一群奸佞小人,齐国大夫邹忌借讲琴理谈治国方法,指出只有上下团结一致,国家才会强大昌盛的道理,同时劝谏齐威王不要沉湎酒色、轻信奸佞小人,要广招人才,发展经济,操练兵马。齐威王听完后幡然醒悟,开始振作起来,亲贤臣远小人,拜邹忌为相协助治理国家。

  齐威王四年(公元前353年),赵国的都城邯郸被魏军重重包围攻打,随时都有陷落的可能,于是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议,经过一番争论,齐威王采取了段干朋的建议,兵分两路,一路等邯郸城破后再援救赵国,另一路则向南直接攻打魏国的襄陵来疲惫魏军,此战的目的不在救赵,而是同时削弱魏、赵两国。定好方略后,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最终在桂陵之战中大败魏军,使魏国的霸权地位进一步塌架,而赵国虽然被打残了,还要感谢齐国的援救之恩,齐国在此战中收获巨大,不但向各诸侯国表明了齐国的争霸之心,同时一举削弱了魏、赵两大中原强国。

  齐威王六年(前351年),自从打赢了桂陵之战后,齐威王愈发骄傲自满起来,又开始贪图玩乐、不理政事。周边邻国见齐国国君昏庸、不理政事,于是都蠢蠢欲动起来,鲁国、韩国、赵国、魏国、卫国先后攻打齐国,占领了齐国不少城池。齐威王九年(前348年),齐威王听了姬妾虞姬谏言,开始励精图治,他重用即墨大夫,烹杀佞臣阿大夫及其它佞臣,大夫牟辛也因举荐人才不当,被齐威王处死,一时间齐国朝野臣民都称颂其为贤君。

  公元前341年,魏国又出兵攻打韩国,企图一统三晋,韩国都城新郑被围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国答应救援,却不马上出兵,以促使韩国竭力抗魏,借魏国削弱韩国。此次出战,齐威王依然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直趋魏都大梁,围魏救赵,迫使魏国大军回救大梁,以解韩国之围,同时孙膑在中途设伏,于马陵道大败魏军,杀伤十余万,魏军主将庞涓也被斩杀。

  马陵之战齐国重创魏国,魏国霸权彻底塌架,由原来的中原霸主一步步沦落为二流国家,而经申不害变法以来的小霸韩国也被严重削弱,且齐国在此战之后还收获了韩国的友谊,再加上之前的赵国,使得其威望急剧上升,齐威王挟战胜之威厚植国力,不久取代魏国称霸东方,齐国崛起。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相王,田因齐正式由齐侯称齐王,是田齐第一位称王的国君。公元前323年,齐威王任用匡章为主将,在桑丘之战中大败入侵的秦国军队,三年后,齐威王去世,在位三十六年,享年58岁,留下一个国势鼎盛的霸主齐国。

  公元前320年,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即位,他在位期间沿袭了齐威王时期的国策,继续光大“稷下学宫”,为齐国延揽人才,间接导致了战国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子之内乱”之机,派将军匡章攻入燕国,攻破燕都,燕王哙、燕太子平及燕相子之相继被杀,齐军占领燕国大片领土,燕国几乎灭国。之后因齐国士兵军纪败坏,烧杀抢掠,掠夺民财,导致燕人纷纷反抗,再加上赵、魏、韩、楚、秦等国的一致要求退兵施压下,齐军不得已从燕国撤军,而齐军对燕国百姓的暴虐行为,最终为后来燕国发起的“五国伐齐”事件埋下伏笔。

  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战国七雄中,秦国刚开始的实力不是最强的,之所以能灭亡六国一统天下,是因为商鞅变法及其后数代秦国国君,历经百余年的奋斗完成的,秦国在图强、在奋斗,那同列战国七雄的其它六国呢,在干什么,它们有没有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

image.png

  纵观整个战国历史,首先排除燕国,地处偏远、弱小国穷,其次韩国,四战之地、先天不足,最后是楚国,自身原因限制了其统一天下的可能。剩下的赵、魏、齐三国,因各自的优势和努力,曾经称霸一时,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可惜都霸不长久,再加上条件不成熟,最终被秦国步步蚕食灭亡。接下来以战国初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来分析具备统一天下实力的魏、齐、赵三国。

  先说魏国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战胜智氏,先是瓜分智氏领地,接着三分晋室,晋国名存实亡,由于刚刚从晋国分离出来,此时的魏氏还未得到周王室和其它各诸侯国的承认。

  公元前446年,与赵襄子、韩康子一起三分晋国的魏桓子去世,魏桓子之孙魏斯成为魏氏新的家主,也就是后来的魏文侯。

  三家分晋时,由于赵氏灭智氏出力最大,又是主持,所以赵氏也获利最多,不但占有了晋国北部的大片领土,还向东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中牟、邯郸等地区。而魏、韩则分别占据了晋国以南的大片领土,魏氏偏西、韩氏偏东,赵氏占有的智氏领地刚好压在魏氏的脑门上,使魏氏倍感压抑。

  除了北方要防备赵氏的威胁,西边是一河之隔的秦国,东边是新兴的韩氏,至于南边越过中条山和黄河是秦、楚、郑三国正激烈争夺的陕地,可以说魏氏领地被紧紧地裹在晋西南一隅,很难有向外发展空间,虽然在东面还有几块飞地,但都不巩固,又与魏氏主邑隔着韩氏,难以建成战略发展基地。

  在地理位置上,魏氏的核心地区是运城谷地,东部是王屋山,西部有黄河天险,北部是吕梁山,南部是中条山还有黄河。整个魏氏领地地势虽易守难攻,但也很容易被压制封锁,险峻的国势和严峻的外部环境,促使刚刚成为魏氏领袖的魏文侯不得不担忧魏氏的未来,他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被列强吃掉,然后发奋自强,打破各国封锁向外发展。

  公元前425年,魏文侯二十一年,晋国正卿赵襄子赵无恤去世,魏斯继任成为晋国新的执政卿。魏文侯执掌晋国大权后,雄心勃勃,为了图谋自强,任用法家代表人物、上郡守李悝在魏氏领地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成为战国时期最早推行变法的君主。

  他还任用李悝、翟璜为相,李悝教授法经,依法治国,翟璜改革弊政;用乐羊、吴起等为将攻略秦国、楚国、齐国和中山国,带领三晋联军向西攻占了秦国河西地区,向北越过赵国,伐灭了中山国,向东打败了齐国大军,向南攻掠楚国,通过一系列战争魏氏不但得以突破封锁向外延伸,还获得了大片领土,使魏氏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image.png

  魏文侯在位期间,魏氏开始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先强盛并称霸的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魏氏得以正式立国,魏文侯成为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五十年(公元前396年),开创魏国霸业的魏文侯病重去世,太子魏击继任为魏国国君,是为魏武侯。

  魏武侯刚即位,按照父亲魏文侯和李悝制定的国策、律法治理魏国,对外延续三晋同盟,率领三晋联军南征北战,相继大败郑国、秦国和楚国,巩固了魏国霸权。

  公元前389年(魏武侯七年),秦、魏两国“阴晋之战”爆发,魏武侯亲往前线犒劳军队,魏军上下士气高昂,上将军吴起率领五万大军,包括战车五百乘、骑兵三千趁机反击秦军。魏军因有吴起为将,再加上魏武卒作战勇猛,悍不畏死,个个以一当十,于阴晋城外大败秦军,取得辉煌的战果,此战之后秦国无力抵抗,吴起率军势如破竹地攻入关中平原,横扫河西,占领了河西的大片领土,使魏国版图得以极大扩展,魏国霸业达到巅峰,诸侯各国震惧不敢与魏国为敌。

  然而,魏武侯虽在作战指挥上不逊其父魏文侯,但在用人和国家战略上没有眼光且非常短视,这一致命缺陷导致魏国霸业开始走向衰落。

  魏文侯在位时,魏国人才济济,文有李悝、翟璜、西门豹、段干木等,武有乐羊、吴起等人,文武相济,开疆拓土,魏国大治盛极一时,国势不断上升。到了魏武侯时,一改文侯任人唯贤的原则,重新回到任人唯亲、任人为贵的老路,致使朝中老臣和人才纷纷流失,去往它国,尤其他听信丞相公叔痤谗言,怀疑吴起的忠心(吴起出身寒微),最终逼得大将吴起逃离了魏国。

  魏武侯还目光短浅,为了小利与赵国决裂,导致三晋同盟瓦解,已被占领的中山国由于失去控制力也重新复国,魏国彻底失去了对赵国的影响和控制,同时在对外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时,不得不担心赵国趁虚而入,魏国自然也失去了扩展、强大的空间,这是魏武侯外交战略上的最大败笔。

  之后,魏武侯在对外战争中更是毫无战略眼光,魏国本处在中原各国的包围中,只有按照魏文侯规划的战略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而魏武侯先是放弃了与赵国的同盟关系,拆解了三晋同盟,使中山国脱离了魏国的统治,接着又四处树敌,先后发动与秦、楚、齐几大强国的战争,可国势却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战略进展,反而使魏国陷入四面受敌的窘境,其霸权地位也开始受到齐、楚、秦、赵等国的挑战,魏文侯留下的大好局面渐渐变成了死局。

  到了魏武侯的儿子魏惠王时期,魏国继续以霸主自居,但由于先前结仇于各诸侯,所以魏国一直处于各大国的夹击之中,再加上魏惠王本人昏庸,完全继承了魏武侯时代的一些错误国策和战略,不重视人才,频繁发动战争,尤其是两败于齐国的桂陵、马陵之战,使魏国国力衰竭从此一蹶不振,魏国霸业终结,一步步走向衰落。

  魏国作为“战国七雄”中最早实行变法图强的国家,在战国初期迅速崛起成为中原霸主,为了强大魏国和维持其霸主地位,魏文侯制定了一系列国策和战略,可惜魏武侯、魏惠王并没有萧规曹随,将原本一局好棋彻底毁坏了,魏国百年霸业也一步步走向终结。试想如果魏武侯、魏惠王及后代君王能坚持执行魏文侯时期的国策和战略,重用吴起、商鞅、张仪、范雎等这些魏国流失的人才,凭着魏国的实力最后一统天下会很难吗?

  其次说齐国

  公元前386年,齐太公田和被周安王册封为诸侯,田氏正式取代姜氏齐国,仍然沿用齐国国号,这是“战国七雄”之一田氏齐国的由来,田和是田齐的开国之君。

  齐太公田和之后,又历经齐侯田剡、齐桓公田午,齐桓公田午在位时,正是魏国独霸中原时期,新生的田氏齐国面对强大的魏国屡战屡败。为了摆脱战败危境,齐桓公田午在齐国都城临淄设立稷下学宫,广揽各国贤才,淳于髡、邹忌、段干纶等名士纷纷前往齐国,稷下学宫后来发展成为齐国的人才市场,同时整顿吏治,这些都为后来齐国崛起,齐威王、齐宣王称霸诸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image.png

  齐桓公田午在位十几年,虽没有使齐国强大起来,却通过几次对外战争改变了齐国屡战屡败的颓势,国势安定,顺利将齐国的棒子传递给下一代齐威王田因齐。

  公元前356年,22岁的齐威王即位(此时为齐侯),连续两年不理朝政,每日沉湎于酒色歌舞之中,身边围着一群奸佞小人,齐国大夫邹忌借讲琴理谈治国方法,指出只有上下团结一致,国家才会强大昌盛的道理,同时劝谏齐威王不要沉湎酒色、轻信奸佞小人,要广招人才,发展经济,操练兵马。齐威王听完后幡然醒悟,开始振作起来,亲贤臣远小人,拜邹忌为相协助治理国家。

  齐威王四年(公元前353年),赵国的都城邯郸被魏军重重包围攻打,随时都有陷落的可能,于是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议,经过一番争论,齐威王采取了段干朋的建议,兵分两路,一路等邯郸城破后再援救赵国,另一路则向南直接攻打魏国的襄陵来疲惫魏军,此战的目的不在救赵,而是同时削弱魏、赵两国。定好方略后,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最终在桂陵之战中大败魏军,使魏国的霸权地位进一步塌架,而赵国虽然被打残了,还要感谢齐国的援救之恩,齐国在此战中收获巨大,不但向各诸侯国表明了齐国的争霸之心,同时一举削弱了魏、赵两大中原强国。

  齐威王六年(前351年),自从打赢了桂陵之战后,齐威王愈发骄傲自满起来,又开始贪图玩乐、不理政事。周边邻国见齐国国君昏庸、不理政事,于是都蠢蠢欲动起来,鲁国、韩国、赵国、魏国、卫国先后攻打齐国,占领了齐国不少城池。齐威王九年(前348年),齐威王听了姬妾虞姬谏言,开始励精图治,他重用即墨大夫,烹杀佞臣阿大夫及其它佞臣,大夫牟辛也因举荐人才不当,被齐威王处死,一时间齐国朝野臣民都称颂其为贤君。

  公元前341年,魏国又出兵攻打韩国,企图一统三晋,韩国都城新郑被围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国答应救援,却不马上出兵,以促使韩国竭力抗魏,借魏国削弱韩国。此次出战,齐威王依然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直趋魏都大梁,围魏救赵,迫使魏国大军回救大梁,以解韩国之围,同时孙膑在中途设伏,于马陵道大败魏军,杀伤十余万,魏军主将庞涓也被斩杀。

  马陵之战齐国重创魏国,魏国霸权彻底塌架,由原来的中原霸主一步步沦落为二流国家,而经申不害变法以来的小霸韩国也被严重削弱,且齐国在此战之后还收获了韩国的友谊,再加上之前的赵国,使得其威望急剧上升,齐威王挟战胜之威厚植国力,不久取代魏国称霸东方,齐国崛起。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相王,田因齐正式由齐侯称齐王,是田齐第一位称王的国君。公元前323年,齐威王任用匡章为主将,在桑丘之战中大败入侵的秦国军队,三年后,齐威王去世,在位三十六年,享年58岁,留下一个国势鼎盛的霸主齐国。

  公元前320年,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即位,他在位期间沿袭了齐威王时期的国策,继续光大“稷下学宫”,为齐国延揽人才,间接导致了战国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子之内乱”之机,派将军匡章攻入燕国,攻破燕都,燕王哙、燕太子平及燕相子之相继被杀,齐军占领燕国大片领土,燕国几乎灭国。之后因齐国士兵军纪败坏,烧杀抢掠,掠夺民财,导致燕人纷纷反抗,再加上赵、魏、韩、楚、秦等国的一致要求退兵施压下,齐军不得已从燕国撤军,而齐军对燕国百姓的暴虐行为,最终为后来燕国发起的“五国伐齐”事件埋下伏笔。

image.png

  齐宣王在位期间虽然没有很大的作为,但基本保持了国势,齐国也在迅速向前发展,尤其是光大了“稷下学宫”,为齐国延揽了不少人才,公元前301年,在位十九年的齐宣王去世。

  齐国经过齐威王、齐宣王两代国君的励精图治,国势不断上升,到了齐湣王时期,已然是东方霸主,能够与之相抗的只有经过商鞅变法日益强大起来的秦国。

  齐湣王田地即位后,刚愎自用且无谋好战,猜忌专权的齐相孟尝君田文,田文被迫出走它国,田文的下台使燕国间谍苏秦得到齐湣王的信任和重用。苏秦为了使齐国孤立,以肥沃富裕的宋国为筹码,鼓动齐湣王攻打自己昔日的盟国,齐国与韩、赵的关系破裂。

  公元前288年,齐湣王和秦昭襄王互尊为东、西二帝,让各诸侯国分别朝见,此举让齐国在列国中成为众矢之地,虽然后来取消了,但隔阂已经形成。之后,齐、赵、魏为了夺取宋国的控制权接连发生大战,赵、魏两国不敌撤军,齐国紧接着第三次攻打宋国,宋国因为孤立无援,最终被齐国吞并,富裕肥沃的宋国的灭亡让中原各大强国纷纷侧目,担心成为下一个被灭亡的国家,于是联合在一起对抗齐国,齐国四处树敌,终于陷入四面楚歌之中。

  公元前284年,秦、燕、魏、赵、韩五国联军以燕相乐毅为统帅大举进攻齐国。面对各国联军,齐湣王急于求胜,又赏罚不明,导致士气低落,燕国上将军乐毅率领燕国军队一举攻破齐都临淄,燕军进城之后为了复仇到处烧杀抢掠,将之前齐军对燕国百姓所做的一切重复了一遍,临淄瞬间犹如地狱,而傲慢自大的齐湣王在逃亡途中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杀。

  齐湣王被杀后,齐国除了莒城、即墨等少数城池之外,几乎全部被燕国军队占领,其中齐国所占的淮北之地被楚国夺走。之后齐将田单以即墨为基地,以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七十余城,齐国之前失去的领土全部收复,田单扶持齐湣王之子田法章继位,是为齐襄王,齐国复国。

  齐国虽然复国,但经此一役已元气大伤,彻底丢掉了东方霸主的地位,逐渐沦为弱国,再也无力与列国争雄,进而一统天下。事实上,齐国在今后的四、五十年里,改变国策一心发展商业,不理会各国之间的战争,也不参与合纵伐秦,坐看秦国一步步蚕食各国,最终不战投降秦国,成为六国之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

  最后说赵国

  “三家分晋”时,赵氏原本是三家中获利最多、实力最强的一家,可自赵襄子无恤去世之后,赵氏宗室内部为了争权夺势,多次发生内乱,导致赵氏在脱离晋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未能好好巩固和发展赵氏领地,且上下不能团结一致,整个赵氏出现很明显的疲软状态,而同时期的魏国却在魏文侯的带领下,励精图治,实现变法图强,逐渐走上称霸中原的道路。

  赵烈侯六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赵、魏、韩三国的诸侯地位,赵氏正式成为诸侯国,赵烈侯成为战国时期赵国的开国君主。赵烈侯在位期间施王道仁政,举贤任能,曾联合魏文侯打退中山国骑兵的入侵,维持赵国的稳定,公元前400年,赵烈侯去世。

  之后赵国又经历了赵武公、赵敬侯、赵成侯、赵肃侯四位国君,几乎每一代国君即位,赵国都发生争位事件进而引发内乱,这在一定程度上牵扯了国家精力,且历代赵国国君虽多次参与对外扩张战争,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和目标,国势没有明显的起色。

image.png

  尤其是赵肃侯,自公元前350年即位到他去世,在位二十四年戎马一生,与各诸侯国几乎年年征战,虽然勉强稳住了局势,保全了赵国的基业,但也疲惫了赵国国力,且在战争中四面树敌,为后来继位的赵武灵王留下了烂摊子。然而其一生的果敢与武略还是值得肯定的,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带着难以完成的雄心壮志和不甘去世,其子赵雍,也就是后来的赵武灵王即位。

  赵肃侯刚去世,赵国新君年幼,魏国立即联合楚、秦、燕、齐四国以会葬名义各派精锐军队万人,俟机图谋赵国。这对年仅十五岁的少年国君赵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一旦应对出错很可能有亡国之危。

  赵雍面对危机沉着冷静,决定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应对措施,来迎接这些居心叵测的吊唁使者,对内他命令赵国军队进入一级戒备,随时准备战斗;对外他联合韩国和宋国,同时重贿越王和娄烦王牵制楚国和燕国,剩下魏、齐、秦集团对阵赵、韩、宋集团,再加上赵国早有准备,想要趁机占赵国便宜已然不可能了。

  赵武灵王布置妥当后,命令五国会葬的军队不得进入赵国境内,只允许五国使者携带各国国君的吊唁之物入境,否则视为侵国,果然五国军队在赵国边境乖乖停住,不敢向前一步,就这样一场由魏惠王发起的五国图赵阴谋被瓦解,而赵雍刚即位就以他非凡的勇气和才干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赵武灵王在位初期以赵国贫弱,徒有王之名,而无王之实,且容易四面树敌,拒绝参与魏国首倡的“五国相王”运动,五国即魏国、赵国、韩国、燕国、中山国。而缓称王,既可以避免树大招风带来的麻烦,又可以积蓄实力,为赵国的“胡服骑射”改革赢得时间。

  待国势稳定后,赵武灵王一改赵肃侯时期南下争霸国策,而是积极北向攻略,他先是与韩国联姻,然后与宋国结成同盟,让它们牵制魏国、齐国,稳定南面形势;接着说服中山国乘着燕国内乱之机攻打燕国,占领燕国数十座城池,使中山国大部分军队陷于燕、中山边境;然后又趁燕国动乱插手燕政,迎立在韩为质的燕公子职回国继位,就是后来的燕昭王,这样不但拆解了燕、韩同盟对赵国的威胁,同时又多了燕国这个盟友。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嬴荡在周王畿举鼎绝膑而死,各公子争夺王位秦国一片混乱,对秦国局势密切关注的赵武灵王又俟机插手秦政,扶持、护送在燕国为质的秦公子嬴稷回国继位,这样赵国又与秦国成为了天然的盟友。

  正当秦、楚、齐、韩、魏、越等国处于连续混战的状态,燕昭王刚即位,燕国正在筑黄金台招贤纳士、变革图强时,赵武灵王也顺利完成了外围大势,开始着手赵国领土扩张和“胡服骑射”改革。

  经过多年的准备及对赵国人力、物力的重新整合,赵国的军事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一直以来中山国都是赵国的腹心之患,灭亡中山国更是赵国几代国君的愿望,但由于齐、魏等国的干涉,每次攻打都没有成功,赵武灵王二十年(前306年),赵武灵王亲自率军攻打中山国,赵军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中山国的都城灵寿附近,彻底控制了战略要地太行山井陉地区。

image.png

  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再次大举进攻中山国,中山王投降,中山国灭亡,这个春秋初期就已存在的白狄建立的国家,历经数次复国灭国,最终被赵武灵王所灭,中山国的灭亡不但使赵国领土瞬间增加了三分之一,而且使赵国南北真正融合在一起,成为统一的国家。

  由于赵国北部边境靠近草原胡人部落,因此经常受到胡人骑兵的进犯掠夺,为了有效对抗胡人骑兵,赵武灵王决定在赵国境内推行“胡服骑射”改革,下令全国人民穿胡服、吃胡饼等,淘汰旧式战车,改习骑马射箭,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通过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领域的大改革,赵国不但建立起以骑兵为主的强大军队,而且从此国势大盛,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

  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赵国又夺取了林胡和楼烦的大片领土,建立了雁门郡和云中郡,迫使草原胡人大幅度向北迁移,之后赵武灵王派人在河套以北修筑了长城,以阻挡胡人南下侵扰。此次对胡作战不但使赵国的领土增加了一倍,对秦国北部地区构成威压之势,而且还得到了水草肥美的河套地区,使赵国有了长久、广阔的军马草场。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正当赵国国势蒸蒸日上,列国纷纷朝见之时,赵武灵王为了专心军国大事,在四十二岁盛年之际将王位禅让给了儿子赵何,自己则称“赵主父”。他的本意是自己管军,儿子赵王何管政,互不干涉,一方面是赵主父经常亲自率军征战,恐有不测之忧,担心赵国因无主发生内乱,另一方面太子赵何年纪太小,扶他一程,毕竟赵国先前数代新君继位都发生过动乱。

  想法是很好的,但最终引起的后果却是赵武灵王没有想到的。赵武灵王在禅位后不久就后悔了,因不甘心失去王权,不惜分裂国家,挑拨二子相斗,最终酿成“沙丘宫变”惨剧,长子公子章被杀,自己也被围困沙丘宫中整整三个月,活活饿死,终年四十五岁。

  赵武灵王是赵国第一个称王的国君,在位期间使赵国由一个四面树敌的弱国,一跃成为与齐、秦并列的大国、强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武灵王目光深远,认为各诸侯国中只有秦国才是赵国未来统一天下的最大竞争对手,为此他曾孤身犯险秘访秦国,考察秦国军事、民政,为将来进攻秦国做好准备,可惜赵武灵王还没来得及对秦采取行动,就在自己亲手造成的内乱中死去。

  到了赵惠文王赵何时期,由于赵武灵王打下的坚实基础,再加上赵国肥义、楼缓、虞卿、赵奢、蔺相如、廉颇、赵胜、李牧等良相名将辈出,赵国迅速成为战国中后期北方的军事强国,其崛起速度之快令其它六国震惊,在魏、齐、楚三大强国相继衰落之后,战国进入秦、赵争霸时期。

image.png

  年轻的赵惠文王对阵老练的秦昭襄王,两国之间在政治、外交等方面相互试探、暗中较劲,秦昭襄王横扫列国威震天下,却在完璧归赵与渑池相会等会盟中,不得不向赵国让步,可见他心有顾忌,这从侧面证实了赵国的强大实力。在政治、外交上,由于赵国采取的针锋相对政策,秦国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而在军事战场上,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在阏与之战中用奇计大败秦将胡阳,斩首八万,这是秦昭襄王即位以来前所未有的大败,此战之后秦军数年不敢轻举妄动。

  此时的赵国与秦国在国家实力上旗鼓相当,在军事上甚至压秦国一头,可没想到几年之后一场“长平之战”,彻底改变了赵国的国势。

  公元前262年,赵国新君赵孝成王在位第四年,赵王因贪图韩国上党郡,引得秦军进犯赵国长平,赵、秦长平之战爆发。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改守为攻,赵括率领赵军向秦军发动全面进攻,不料被秦将白起设计包围,四十五万赵军精锐被围困直到弹尽粮绝,虽多次突围都未能成功,之后赵括战死,数十万赵军被坑杀。

  赵国之所以战败,一方面赵国新君刚即位不久,经验、威望不足,不是沉稳老练、经验丰富的秦昭襄王的对手,其次年轻且经验不足的赵括也不是身经百战的名将白起对手,这些都导致了赵国的失败收场。

  经此一战,赵国元气大伤,赵武灵王、赵惠文王两代国君积累的国势迅速下滑,之后赵国虽在邯郸之战中联合各诸侯国打败秦国,却也改变不了赵国一步步走向衰落的事实,彻底失去统一天下的实力,也无法独立抵抗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齐宣王在位期间虽然没有很大的作为,但基本保持了国势,齐国也在迅速向前发展,尤其是光大了“稷下学宫”,为齐国延揽了不少人才,公元前301年,在位十九年的齐宣王去世。

  齐国经过齐威王、齐宣王两代国君的励精图治,国势不断上升,到了齐湣王时期,已然是东方霸主,能够与之相抗的只有经过商鞅变法日益强大起来的秦国。

  齐湣王田地即位后,刚愎自用且无谋好战,猜忌专权的齐相孟尝君田文,田文被迫出走它国,田文的下台使燕国间谍苏秦得到齐湣王的信任和重用。苏秦为了使齐国孤立,以肥沃富裕的宋国为筹码,鼓动齐湣王攻打自己昔日的盟国,齐国与韩、赵的关系破裂。

  公元前288年,齐湣王和秦昭襄王互尊为东、西二帝,让各诸侯国分别朝见,此举让齐国在列国中成为众矢之地,虽然后来取消了,但隔阂已经形成。之后,齐、赵、魏为了夺取宋国的控制权接连发生大战,赵、魏两国不敌撤军,齐国紧接着第三次攻打宋国,宋国因为孤立无援,最终被齐国吞并,富裕肥沃的宋国的灭亡让中原各大强国纷纷侧目,担心成为下一个被灭亡的国家,于是联合在一起对抗齐国,齐国四处树敌,终于陷入四面楚歌之中。

  公元前284年,秦、燕、魏、赵、韩五国联军以燕相乐毅为统帅大举进攻齐国。面对各国联军,齐湣王急于求胜,又赏罚不明,导致士气低落,燕国上将军乐毅率领燕国军队一举攻破齐都临淄,燕军进城之后为了复仇到处烧杀抢掠,将之前齐军对燕国百姓所做的一切重复了一遍,临淄瞬间犹如地狱,而傲慢自大的齐湣王在逃亡途中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杀。

  齐湣王被杀后,齐国除了莒城、即墨等少数城池之外,几乎全部被燕国军队占领,其中齐国所占的淮北之地被楚国夺走。之后齐将田单以即墨为基地,以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七十余城,齐国之前失去的领土全部收复,田单扶持齐湣王之子田法章继位,是为齐襄王,齐国复国。

  齐国虽然复国,但经此一役已元气大伤,彻底丢掉了东方霸主的地位,逐渐沦为弱国,再也无力与列国争雄,进而一统天下。事实上,齐国在今后的四、五十年里,改变国策一心发展商业,不理会各国之间的战争,也不参与合纵伐秦,坐看秦国一步步蚕食各国,最终不战投降秦国,成为六国之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

  最后说赵国

  “三家分晋”时,赵氏原本是三家中获利最多、实力最强的一家,可自赵襄子无恤去世之后,赵氏宗室内部为了争权夺势,多次发生内乱,导致赵氏在脱离晋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未能好好巩固和发展赵氏领地,且上下不能团结一致,整个赵氏出现很明显的疲软状态,而同时期的魏国却在魏文侯的带领下,励精图治,实现变法图强,逐渐走上称霸中原的道路。

  赵烈侯六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赵、魏、韩三国的诸侯地位,赵氏正式成为诸侯国,赵烈侯成为战国时期赵国的开国君主。赵烈侯在位期间施王道仁政,举贤任能,曾联合魏文侯打退中山国骑兵的入侵,维持赵国的稳定,公元前400年,赵烈侯去世。

  之后赵国又经历了赵武公、赵敬侯、赵成侯、赵肃侯四位国君,几乎每一代国君即位,赵国都发生争位事件进而引发内乱,这在一定程度上牵扯了国家精力,且历代赵国国君虽多次参与对外扩张战争,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和目标,国势没有明显的起色。

  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战国七雄中,秦国刚开始的实力不是最强的,之所以能灭亡六国一统天下,是因为商鞅变法及其后数代秦国国君,历经百余年的奋斗完成的,秦国在图强、在奋斗,那同列战国七雄的其它六国呢,在干什么,它们有没有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

image.png

  纵观整个战国历史,首先排除燕国,地处偏远、弱小国穷,其次韩国,四战之地、先天不足,最后是楚国,自身原因限制了其统一天下的可能。剩下的赵、魏、齐三国,因各自的优势和努力,曾经称霸一时,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可惜都霸不长久,再加上条件不成熟,最终被秦国步步蚕食灭亡。接下来以战国初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来分析具备统一天下实力的魏、齐、赵三国。

  先说魏国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战胜智氏,先是瓜分智氏领地,接着三分晋室,晋国名存实亡,由于刚刚从晋国分离出来,此时的魏氏还未得到周王室和其它各诸侯国的承认。

  公元前446年,与赵襄子、韩康子一起三分晋国的魏桓子去世,魏桓子之孙魏斯成为魏氏新的家主,也就是后来的魏文侯。

  三家分晋时,由于赵氏灭智氏出力最大,又是主持,所以赵氏也获利最多,不但占有了晋国北部的大片领土,还向东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中牟、邯郸等地区。而魏、韩则分别占据了晋国以南的大片领土,魏氏偏西、韩氏偏东,赵氏占有的智氏领地刚好压在魏氏的脑门上,使魏氏倍感压抑。

  除了北方要防备赵氏的威胁,西边是一河之隔的秦国,东边是新兴的韩氏,至于南边越过中条山和黄河是秦、楚、郑三国正激烈争夺的陕地,可以说魏氏领地被紧紧地裹在晋西南一隅,很难有向外发展空间,虽然在东面还有几块飞地,但都不巩固,又与魏氏主邑隔着韩氏,难以建成战略发展基地。

  在地理位置上,魏氏的核心地区是运城谷地,东部是王屋山,西部有黄河天险,北部是吕梁山,南部是中条山还有黄河。整个魏氏领地地势虽易守难攻,但也很容易被压制封锁,险峻的国势和严峻的外部环境,促使刚刚成为魏氏领袖的魏文侯不得不担忧魏氏的未来,他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被列强吃掉,然后发奋自强,打破各国封锁向外发展。

  公元前425年,魏文侯二十一年,晋国正卿赵襄子赵无恤去世,魏斯继任成为晋国新的执政卿。魏文侯执掌晋国大权后,雄心勃勃,为了图谋自强,任用法家代表人物、上郡守李悝在魏氏领地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成为战国时期最早推行变法的君主。

  他还任用李悝、翟璜为相,李悝教授法经,依法治国,翟璜改革弊政;用乐羊、吴起等为将攻略秦国、楚国、齐国和中山国,带领三晋联军向西攻占了秦国河西地区,向北越过赵国,伐灭了中山国,向东打败了齐国大军,向南攻掠楚国,通过一系列战争魏氏不但得以突破封锁向外延伸,还获得了大片领土,使魏氏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image.png

  魏文侯在位期间,魏氏开始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先强盛并称霸的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魏氏得以正式立国,魏文侯成为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五十年(公元前396年),开创魏国霸业的魏文侯病重去世,太子魏击继任为魏国国君,是为魏武侯。

  魏武侯刚即位,按照父亲魏文侯和李悝制定的国策、律法治理魏国,对外延续三晋同盟,率领三晋联军南征北战,相继大败郑国、秦国和楚国,巩固了魏国霸权。

  公元前389年(魏武侯七年),秦、魏两国“阴晋之战”爆发,魏武侯亲往前线犒劳军队,魏军上下士气高昂,上将军吴起率领五万大军,包括战车五百乘、骑兵三千趁机反击秦军。魏军因有吴起为将,再加上魏武卒作战勇猛,悍不畏死,个个以一当十,于阴晋城外大败秦军,取得辉煌的战果,此战之后秦国无力抵抗,吴起率军势如破竹地攻入关中平原,横扫河西,占领了河西的大片领土,使魏国版图得以极大扩展,魏国霸业达到巅峰,诸侯各国震惧不敢与魏国为敌。

  然而,魏武侯虽在作战指挥上不逊其父魏文侯,但在用人和国家战略上没有眼光且非常短视,这一致命缺陷导致魏国霸业开始走向衰落。

  魏文侯在位时,魏国人才济济,文有李悝、翟璜、西门豹、段干木等,武有乐羊、吴起等人,文武相济,开疆拓土,魏国大治盛极一时,国势不断上升。到了魏武侯时,一改文侯任人唯贤的原则,重新回到任人唯亲、任人为贵的老路,致使朝中老臣和人才纷纷流失,去往它国,尤其他听信丞相公叔痤谗言,怀疑吴起的忠心(吴起出身寒微),最终逼得大将吴起逃离了魏国。

  魏武侯还目光短浅,为了小利与赵国决裂,导致三晋同盟瓦解,已被占领的中山国由于失去控制力也重新复国,魏国彻底失去了对赵国的影响和控制,同时在对外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时,不得不担心赵国趁虚而入,魏国自然也失去了扩展、强大的空间,这是魏武侯外交战略上的最大败笔。

  之后,魏武侯在对外战争中更是毫无战略眼光,魏国本处在中原各国的包围中,只有按照魏文侯规划的战略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而魏武侯先是放弃了与赵国的同盟关系,拆解了三晋同盟,使中山国脱离了魏国的统治,接着又四处树敌,先后发动与秦、楚、齐几大强国的战争,可国势却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战略进展,反而使魏国陷入四面受敌的窘境,其霸权地位也开始受到齐、楚、秦、赵等国的挑战,魏文侯留下的大好局面渐渐变成了死局。

  到了魏武侯的儿子魏惠王时期,魏国继续以霸主自居,但由于先前结仇于各诸侯,所以魏国一直处于各大国的夹击之中,再加上魏惠王本人昏庸,完全继承了魏武侯时代的一些错误国策和战略,不重视人才,频繁发动战争,尤其是两败于齐国的桂陵、马陵之战,使魏国国力衰竭从此一蹶不振,魏国霸业终结,一步步走向衰落。

  魏国作为“战国七雄”中最早实行变法图强的国家,在战国初期迅速崛起成为中原霸主,为了强大魏国和维持其霸主地位,魏文侯制定了一系列国策和战略,可惜魏武侯、魏惠王并没有萧规曹随,将原本一局好棋彻底毁坏了,魏国百年霸业也一步步走向终结。试想如果魏武侯、魏惠王及后代君王能坚持执行魏文侯时期的国策和战略,重用吴起、商鞅、张仪、范雎等这些魏国流失的人才,凭着魏国的实力最后一统天下会很难吗?

  其次说齐国

  公元前386年,齐太公田和被周安王册封为诸侯,田氏正式取代姜氏齐国,仍然沿用齐国国号,这是“战国七雄”之一田氏齐国的由来,田和是田齐的开国之君。

  齐太公田和之后,又历经齐侯田剡、齐桓公田午,齐桓公田午在位时,正是魏国独霸中原时期,新生的田氏齐国面对强大的魏国屡战屡败。为了摆脱战败危境,齐桓公田午在齐国都城临淄设立稷下学宫,广揽各国贤才,淳于髡、邹忌、段干纶等名士纷纷前往齐国,稷下学宫后来发展成为齐国的人才市场,同时整顿吏治,这些都为后来齐国崛起,齐威王、齐宣王称霸诸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image.png

  齐桓公田午在位十几年,虽没有使齐国强大起来,却通过几次对外战争改变了齐国屡战屡败的颓势,国势安定,顺利将齐国的棒子传递给下一代齐威王田因齐。

  公元前356年,22岁的齐威王即位(此时为齐侯),连续两年不理朝政,每日沉湎于酒色歌舞之中,身边围着一群奸佞小人,齐国大夫邹忌借讲琴理谈治国方法,指出只有上下团结一致,国家才会强大昌盛的道理,同时劝谏齐威王不要沉湎酒色、轻信奸佞小人,要广招人才,发展经济,操练兵马。齐威王听完后幡然醒悟,开始振作起来,亲贤臣远小人,拜邹忌为相协助治理国家。

  齐威王四年(公元前353年),赵国的都城邯郸被魏军重重包围攻打,随时都有陷落的可能,于是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议,经过一番争论,齐威王采取了段干朋的建议,兵分两路,一路等邯郸城破后再援救赵国,另一路则向南直接攻打魏国的襄陵来疲惫魏军,此战的目的不在救赵,而是同时削弱魏、赵两国。定好方略后,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最终在桂陵之战中大败魏军,使魏国的霸权地位进一步塌架,而赵国虽然被打残了,还要感谢齐国的援救之恩,齐国在此战中收获巨大,不但向各诸侯国表明了齐国的争霸之心,同时一举削弱了魏、赵两大中原强国。

  齐威王六年(前351年),自从打赢了桂陵之战后,齐威王愈发骄傲自满起来,又开始贪图玩乐、不理政事。周边邻国见齐国国君昏庸、不理政事,于是都蠢蠢欲动起来,鲁国、韩国、赵国、魏国、卫国先后攻打齐国,占领了齐国不少城池。齐威王九年(前348年),齐威王听了姬妾虞姬谏言,开始励精图治,他重用即墨大夫,烹杀佞臣阿大夫及其它佞臣,大夫牟辛也因举荐人才不当,被齐威王处死,一时间齐国朝野臣民都称颂其为贤君。

  公元前341年,魏国又出兵攻打韩国,企图一统三晋,韩国都城新郑被围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国答应救援,却不马上出兵,以促使韩国竭力抗魏,借魏国削弱韩国。此次出战,齐威王依然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直趋魏都大梁,围魏救赵,迫使魏国大军回救大梁,以解韩国之围,同时孙膑在中途设伏,于马陵道大败魏军,杀伤十余万,魏军主将庞涓也被斩杀。

  马陵之战齐国重创魏国,魏国霸权彻底塌架,由原来的中原霸主一步步沦落为二流国家,而经申不害变法以来的小霸韩国也被严重削弱,且齐国在此战之后还收获了韩国的友谊,再加上之前的赵国,使得其威望急剧上升,齐威王挟战胜之威厚植国力,不久取代魏国称霸东方,齐国崛起。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相王,田因齐正式由齐侯称齐王,是田齐第一位称王的国君。公元前323年,齐威王任用匡章为主将,在桑丘之战中大败入侵的秦国军队,三年后,齐威王去世,在位三十六年,享年58岁,留下一个国势鼎盛的霸主齐国。

  公元前320年,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即位,他在位期间沿袭了齐威王时期的国策,继续光大“稷下学宫”,为齐国延揽人才,间接导致了战国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子之内乱”之机,派将军匡章攻入燕国,攻破燕都,燕王哙、燕太子平及燕相子之相继被杀,齐军占领燕国大片领土,燕国几乎灭国。之后因齐国士兵军纪败坏,烧杀抢掠,掠夺民财,导致燕人纷纷反抗,再加上赵、魏、韩、楚、秦等国的一致要求退兵施压下,齐军不得已从燕国撤军,而齐军对燕国百姓的暴虐行为,最终为后来燕国发起的“五国伐齐”事件埋下伏笔。

image.png

  齐宣王在位期间虽然没有很大的作为,但基本保持了国势,齐国也在迅速向前发展,尤其是光大了“稷下学宫”,为齐国延揽了不少人才,公元前301年,在位十九年的齐宣王去世。

  齐国经过齐威王、齐宣王两代国君的励精图治,国势不断上升,到了齐湣王时期,已然是东方霸主,能够与之相抗的只有经过商鞅变法日益强大起来的秦国。

  齐湣王田地即位后,刚愎自用且无谋好战,猜忌专权的齐相孟尝君田文,田文被迫出走它国,田文的下台使燕国间谍苏秦得到齐湣王的信任和重用。苏秦为了使齐国孤立,以肥沃富裕的宋国为筹码,鼓动齐湣王攻打自己昔日的盟国,齐国与韩、赵的关系破裂。

  公元前288年,齐湣王和秦昭襄王互尊为东、西二帝,让各诸侯国分别朝见,此举让齐国在列国中成为众矢之地,虽然后来取消了,但隔阂已经形成。之后,齐、赵、魏为了夺取宋国的控制权接连发生大战,赵、魏两国不敌撤军,齐国紧接着第三次攻打宋国,宋国因为孤立无援,最终被齐国吞并,富裕肥沃的宋国的灭亡让中原各大强国纷纷侧目,担心成为下一个被灭亡的国家,于是联合在一起对抗齐国,齐国四处树敌,终于陷入四面楚歌之中。

  公元前284年,秦、燕、魏、赵、韩五国联军以燕相乐毅为统帅大举进攻齐国。面对各国联军,齐湣王急于求胜,又赏罚不明,导致士气低落,燕国上将军乐毅率领燕国军队一举攻破齐都临淄,燕军进城之后为了复仇到处烧杀抢掠,将之前齐军对燕国百姓所做的一切重复了一遍,临淄瞬间犹如地狱,而傲慢自大的齐湣王在逃亡途中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杀。

  齐湣王被杀后,齐国除了莒城、即墨等少数城池之外,几乎全部被燕国军队占领,其中齐国所占的淮北之地被楚国夺走。之后齐将田单以即墨为基地,以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七十余城,齐国之前失去的领土全部收复,田单扶持齐湣王之子田法章继位,是为齐襄王,齐国复国。

  齐国虽然复国,但经此一役已元气大伤,彻底丢掉了东方霸主的地位,逐渐沦为弱国,再也无力与列国争雄,进而一统天下。事实上,齐国在今后的四、五十年里,改变国策一心发展商业,不理会各国之间的战争,也不参与合纵伐秦,坐看秦国一步步蚕食各国,最终不战投降秦国,成为六国之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

  最后说赵国

  “三家分晋”时,赵氏原本是三家中获利最多、实力最强的一家,可自赵襄子无恤去世之后,赵氏宗室内部为了争权夺势,多次发生内乱,导致赵氏在脱离晋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未能好好巩固和发展赵氏领地,且上下不能团结一致,整个赵氏出现很明显的疲软状态,而同时期的魏国却在魏文侯的带领下,励精图治,实现变法图强,逐渐走上称霸中原的道路。

  赵烈侯六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赵、魏、韩三国的诸侯地位,赵氏正式成为诸侯国,赵烈侯成为战国时期赵国的开国君主。赵烈侯在位期间施王道仁政,举贤任能,曾联合魏文侯打退中山国骑兵的入侵,维持赵国的稳定,公元前400年,赵烈侯去世。

  之后赵国又经历了赵武公、赵敬侯、赵成侯、赵肃侯四位国君,几乎每一代国君即位,赵国都发生争位事件进而引发内乱,这在一定程度上牵扯了国家精力,且历代赵国国君虽多次参与对外扩张战争,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和目标,国势没有明显的起色。

image.png

  尤其是赵肃侯,自公元前350年即位到他去世,在位二十四年戎马一生,与各诸侯国几乎年年征战,虽然勉强稳住了局势,保全了赵国的基业,但也疲惫了赵国国力,且在战争中四面树敌,为后来继位的赵武灵王留下了烂摊子。然而其一生的果敢与武略还是值得肯定的,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带着难以完成的雄心壮志和不甘去世,其子赵雍,也就是后来的赵武灵王即位。

  赵肃侯刚去世,赵国新君年幼,魏国立即联合楚、秦、燕、齐四国以会葬名义各派精锐军队万人,俟机图谋赵国。这对年仅十五岁的少年国君赵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一旦应对出错很可能有亡国之危。

  赵雍面对危机沉着冷静,决定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应对措施,来迎接这些居心叵测的吊唁使者,对内他命令赵国军队进入一级戒备,随时准备战斗;对外他联合韩国和宋国,同时重贿越王和娄烦王牵制楚国和燕国,剩下魏、齐、秦集团对阵赵、韩、宋集团,再加上赵国早有准备,想要趁机占赵国便宜已然不可能了。

  赵武灵王布置妥当后,命令五国会葬的军队不得进入赵国境内,只允许五国使者携带各国国君的吊唁之物入境,否则视为侵国,果然五国军队在赵国边境乖乖停住,不敢向前一步,就这样一场由魏惠王发起的五国图赵阴谋被瓦解,而赵雍刚即位就以他非凡的勇气和才干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赵武灵王在位初期以赵国贫弱,徒有王之名,而无王之实,且容易四面树敌,拒绝参与魏国首倡的“五国相王”运动,五国即魏国、赵国、韩国、燕国、中山国。而缓称王,既可以避免树大招风带来的麻烦,又可以积蓄实力,为赵国的“胡服骑射”改革赢得时间。

  待国势稳定后,赵武灵王一改赵肃侯时期南下争霸国策,而是积极北向攻略,他先是与韩国联姻,然后与宋国结成同盟,让它们牵制魏国、齐国,稳定南面形势;接着说服中山国乘着燕国内乱之机攻打燕国,占领燕国数十座城池,使中山国大部分军队陷于燕、中山边境;然后又趁燕国动乱插手燕政,迎立在韩为质的燕公子职回国继位,就是后来的燕昭王,这样不但拆解了燕、韩同盟对赵国的威胁,同时又多了燕国这个盟友。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嬴荡在周王畿举鼎绝膑而死,各公子争夺王位秦国一片混乱,对秦国局势密切关注的赵武灵王又俟机插手秦政,扶持、护送在燕国为质的秦公子嬴稷回国继位,这样赵国又与秦国成为了天然的盟友。

  正当秦、楚、齐、韩、魏、越等国处于连续混战的状态,燕昭王刚即位,燕国正在筑黄金台招贤纳士、变革图强时,赵武灵王也顺利完成了外围大势,开始着手赵国领土扩张和“胡服骑射”改革。

  经过多年的准备及对赵国人力、物力的重新整合,赵国的军事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一直以来中山国都是赵国的腹心之患,灭亡中山国更是赵国几代国君的愿望,但由于齐、魏等国的干涉,每次攻打都没有成功,赵武灵王二十年(前306年),赵武灵王亲自率军攻打中山国,赵军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中山国的都城灵寿附近,彻底控制了战略要地太行山井陉地区。

image.png

  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再次大举进攻中山国,中山王投降,中山国灭亡,这个春秋初期就已存在的白狄建立的国家,历经数次复国灭国,最终被赵武灵王所灭,中山国的灭亡不但使赵国领土瞬间增加了三分之一,而且使赵国南北真正融合在一起,成为统一的国家。

  由于赵国北部边境靠近草原胡人部落,因此经常受到胡人骑兵的进犯掠夺,为了有效对抗胡人骑兵,赵武灵王决定在赵国境内推行“胡服骑射”改革,下令全国人民穿胡服、吃胡饼等,淘汰旧式战车,改习骑马射箭,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通过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领域的大改革,赵国不但建立起以骑兵为主的强大军队,而且从此国势大盛,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

  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赵国又夺取了林胡和楼烦的大片领土,建立了雁门郡和云中郡,迫使草原胡人大幅度向北迁移,之后赵武灵王派人在河套以北修筑了长城,以阻挡胡人南下侵扰。此次对胡作战不但使赵国的领土增加了一倍,对秦国北部地区构成威压之势,而且还得到了水草肥美的河套地区,使赵国有了长久、广阔的军马草场。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正当赵国国势蒸蒸日上,列国纷纷朝见之时,赵武灵王为了专心军国大事,在四十二岁盛年之际将王位禅让给了儿子赵何,自己则称“赵主父”。他的本意是自己管军,儿子赵王何管政,互不干涉,一方面是赵主父经常亲自率军征战,恐有不测之忧,担心赵国因无主发生内乱,另一方面太子赵何年纪太小,扶他一程,毕竟赵国先前数代新君继位都发生过动乱。

  想法是很好的,但最终引起的后果却是赵武灵王没有想到的。赵武灵王在禅位后不久就后悔了,因不甘心失去王权,不惜分裂国家,挑拨二子相斗,最终酿成“沙丘宫变”惨剧,长子公子章被杀,自己也被围困沙丘宫中整整三个月,活活饿死,终年四十五岁。

  赵武灵王是赵国第一个称王的国君,在位期间使赵国由一个四面树敌的弱国,一跃成为与齐、秦并列的大国、强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武灵王目光深远,认为各诸侯国中只有秦国才是赵国未来统一天下的最大竞争对手,为此他曾孤身犯险秘访秦国,考察秦国军事、民政,为将来进攻秦国做好准备,可惜赵武灵王还没来得及对秦采取行动,就在自己亲手造成的内乱中死去。

  到了赵惠文王赵何时期,由于赵武灵王打下的坚实基础,再加上赵国肥义、楼缓、虞卿、赵奢、蔺相如、廉颇、赵胜、李牧等良相名将辈出,赵国迅速成为战国中后期北方的军事强国,其崛起速度之快令其它六国震惊,在魏、齐、楚三大强国相继衰落之后,战国进入秦、赵争霸时期。

image.png

  年轻的赵惠文王对阵老练的秦昭襄王,两国之间在政治、外交等方面相互试探、暗中较劲,秦昭襄王横扫列国威震天下,却在完璧归赵与渑池相会等会盟中,不得不向赵国让步,可见他心有顾忌,这从侧面证实了赵国的强大实力。在政治、外交上,由于赵国采取的针锋相对政策,秦国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而在军事战场上,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在阏与之战中用奇计大败秦将胡阳,斩首八万,这是秦昭襄王即位以来前所未有的大败,此战之后秦军数年不敢轻举妄动。

  此时的赵国与秦国在国家实力上旗鼓相当,在军事上甚至压秦国一头,可没想到几年之后一场“长平之战”,彻底改变了赵国的国势。

  公元前262年,赵国新君赵孝成王在位第四年,赵王因贪图韩国上党郡,引得秦军进犯赵国长平,赵、秦长平之战爆发。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改守为攻,赵括率领赵军向秦军发动全面进攻,不料被秦将白起设计包围,四十五万赵军精锐被围困直到弹尽粮绝,虽多次突围都未能成功,之后赵括战死,数十万赵军被坑杀。

  赵国之所以战败,一方面赵国新君刚即位不久,经验、威望不足,不是沉稳老练、经验丰富的秦昭襄王的对手,其次年轻且经验不足的赵括也不是身经百战的名将白起对手,这些都导致了赵国的失败收场。

  经此一战,赵国元气大伤,赵武灵王、赵惠文王两代国君积累的国势迅速下滑,之后赵国虽在邯郸之战中联合各诸侯国打败秦国,却也改变不了赵国一步步走向衰落的事实,彻底失去统一天下的实力,也无法独立抵抗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尤其是赵肃侯,自公元前350年即位到他去世,在位二十四年戎马一生,与各诸侯国几乎年年征战,虽然勉强稳住了局势,保全了赵国的基业,但也疲惫了赵国国力,且在战争中四面树敌,为后来继位的赵武灵王留下了烂摊子。然而其一生的果敢与武略还是值得肯定的,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带着难以完成的雄心壮志和不甘去世,其子赵雍,也就是后来的赵武灵王即位。

  赵肃侯刚去世,赵国新君年幼,魏国立即联合楚、秦、燕、齐四国以会葬名义各派精锐军队万人,俟机图谋赵国。这对年仅十五岁的少年国君赵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一旦应对出错很可能有亡国之危。

  赵雍面对危机沉着冷静,决定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应对措施,来迎接这些居心叵测的吊唁使者,对内他命令赵国军队进入一级戒备,随时准备战斗;对外他联合韩国和宋国,同时重贿越王和娄烦王牵制楚国和燕国,剩下魏、齐、秦集团对阵赵、韩、宋集团,再加上赵国早有准备,想要趁机占赵国便宜已然不可能了。

  赵武灵王布置妥当后,命令五国会葬的军队不得进入赵国境内,只允许五国使者携带各国国君的吊唁之物入境,否则视为侵国,果然五国军队在赵国边境乖乖停住,不敢向前一步,就这样一场由魏惠王发起的五国图赵阴谋被瓦解,而赵雍刚即位就以他非凡的勇气和才干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赵武灵王在位初期以赵国贫弱,徒有王之名,而无王之实,且容易四面树敌,拒绝参与魏国首倡的“五国相王”运动,五国即魏国、赵国、韩国、燕国、中山国。而缓称王,既可以避免树大招风带来的麻烦,又可以积蓄实力,为赵国的“胡服骑射”改革赢得时间。

  待国势稳定后,赵武灵王一改赵肃侯时期南下争霸国策,而是积极北向攻略,他先是与韩国联姻,然后与宋国结成同盟,让它们牵制魏国、齐国,稳定南面形势;接着说服中山国乘着燕国内乱之机攻打燕国,占领燕国数十座城池,使中山国大部分军队陷于燕、中山边境;然后又趁燕国动乱插手燕政,迎立在韩为质的燕公子职回国继位,就是后来的燕昭王,这样不但拆解了燕、韩同盟对赵国的威胁,同时又多了燕国这个盟友。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嬴荡在周王畿举鼎绝膑而死,各公子争夺王位秦国一片混乱,对秦国局势密切关注的赵武灵王又俟机插手秦政,扶持、护送在燕国为质的秦公子嬴稷回国继位,这样赵国又与秦国成为了天然的盟友。

  正当秦、楚、齐、韩、魏、越等国处于连续混战的状态,燕昭王刚即位,燕国正在筑黄金台招贤纳士、变革图强时,赵武灵王也顺利完成了外围大势,开始着手赵国领土扩张和“胡服骑射”改革。

  经过多年的准备及对赵国人力、物力的重新整合,赵国的军事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一直以来中山国都是赵国的腹心之患,灭亡中山国更是赵国几代国君的愿望,但由于齐、魏等国的干涉,每次攻打都没有成功,赵武灵王二十年(前306年),赵武灵王亲自率军攻打中山国,赵军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中山国的都城灵寿附近,彻底控制了战略要地太行山井陉地区。

  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战国七雄中,秦国刚开始的实力不是最强的,之所以能灭亡六国一统天下,是因为商鞅变法及其后数代秦国国君,历经百余年的奋斗完成的,秦国在图强、在奋斗,那同列战国七雄的其它六国呢,在干什么,它们有没有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

image.png

  纵观整个战国历史,首先排除燕国,地处偏远、弱小国穷,其次韩国,四战之地、先天不足,最后是楚国,自身原因限制了其统一天下的可能。剩下的赵、魏、齐三国,因各自的优势和努力,曾经称霸一时,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可惜都霸不长久,再加上条件不成熟,最终被秦国步步蚕食灭亡。接下来以战国初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来分析具备统一天下实力的魏、齐、赵三国。

  先说魏国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战胜智氏,先是瓜分智氏领地,接着三分晋室,晋国名存实亡,由于刚刚从晋国分离出来,此时的魏氏还未得到周王室和其它各诸侯国的承认。

  公元前446年,与赵襄子、韩康子一起三分晋国的魏桓子去世,魏桓子之孙魏斯成为魏氏新的家主,也就是后来的魏文侯。

  三家分晋时,由于赵氏灭智氏出力最大,又是主持,所以赵氏也获利最多,不但占有了晋国北部的大片领土,还向东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中牟、邯郸等地区。而魏、韩则分别占据了晋国以南的大片领土,魏氏偏西、韩氏偏东,赵氏占有的智氏领地刚好压在魏氏的脑门上,使魏氏倍感压抑。

  除了北方要防备赵氏的威胁,西边是一河之隔的秦国,东边是新兴的韩氏,至于南边越过中条山和黄河是秦、楚、郑三国正激烈争夺的陕地,可以说魏氏领地被紧紧地裹在晋西南一隅,很难有向外发展空间,虽然在东面还有几块飞地,但都不巩固,又与魏氏主邑隔着韩氏,难以建成战略发展基地。

  在地理位置上,魏氏的核心地区是运城谷地,东部是王屋山,西部有黄河天险,北部是吕梁山,南部是中条山还有黄河。整个魏氏领地地势虽易守难攻,但也很容易被压制封锁,险峻的国势和严峻的外部环境,促使刚刚成为魏氏领袖的魏文侯不得不担忧魏氏的未来,他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被列强吃掉,然后发奋自强,打破各国封锁向外发展。

  公元前425年,魏文侯二十一年,晋国正卿赵襄子赵无恤去世,魏斯继任成为晋国新的执政卿。魏文侯执掌晋国大权后,雄心勃勃,为了图谋自强,任用法家代表人物、上郡守李悝在魏氏领地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成为战国时期最早推行变法的君主。

  他还任用李悝、翟璜为相,李悝教授法经,依法治国,翟璜改革弊政;用乐羊、吴起等为将攻略秦国、楚国、齐国和中山国,带领三晋联军向西攻占了秦国河西地区,向北越过赵国,伐灭了中山国,向东打败了齐国大军,向南攻掠楚国,通过一系列战争魏氏不但得以突破封锁向外延伸,还获得了大片领土,使魏氏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image.png

  魏文侯在位期间,魏氏开始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先强盛并称霸的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魏氏得以正式立国,魏文侯成为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五十年(公元前396年),开创魏国霸业的魏文侯病重去世,太子魏击继任为魏国国君,是为魏武侯。

  魏武侯刚即位,按照父亲魏文侯和李悝制定的国策、律法治理魏国,对外延续三晋同盟,率领三晋联军南征北战,相继大败郑国、秦国和楚国,巩固了魏国霸权。

  公元前389年(魏武侯七年),秦、魏两国“阴晋之战”爆发,魏武侯亲往前线犒劳军队,魏军上下士气高昂,上将军吴起率领五万大军,包括战车五百乘、骑兵三千趁机反击秦军。魏军因有吴起为将,再加上魏武卒作战勇猛,悍不畏死,个个以一当十,于阴晋城外大败秦军,取得辉煌的战果,此战之后秦国无力抵抗,吴起率军势如破竹地攻入关中平原,横扫河西,占领了河西的大片领土,使魏国版图得以极大扩展,魏国霸业达到巅峰,诸侯各国震惧不敢与魏国为敌。

  然而,魏武侯虽在作战指挥上不逊其父魏文侯,但在用人和国家战略上没有眼光且非常短视,这一致命缺陷导致魏国霸业开始走向衰落。

  魏文侯在位时,魏国人才济济,文有李悝、翟璜、西门豹、段干木等,武有乐羊、吴起等人,文武相济,开疆拓土,魏国大治盛极一时,国势不断上升。到了魏武侯时,一改文侯任人唯贤的原则,重新回到任人唯亲、任人为贵的老路,致使朝中老臣和人才纷纷流失,去往它国,尤其他听信丞相公叔痤谗言,怀疑吴起的忠心(吴起出身寒微),最终逼得大将吴起逃离了魏国。

  魏武侯还目光短浅,为了小利与赵国决裂,导致三晋同盟瓦解,已被占领的中山国由于失去控制力也重新复国,魏国彻底失去了对赵国的影响和控制,同时在对外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时,不得不担心赵国趁虚而入,魏国自然也失去了扩展、强大的空间,这是魏武侯外交战略上的最大败笔。

  之后,魏武侯在对外战争中更是毫无战略眼光,魏国本处在中原各国的包围中,只有按照魏文侯规划的战略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而魏武侯先是放弃了与赵国的同盟关系,拆解了三晋同盟,使中山国脱离了魏国的统治,接着又四处树敌,先后发动与秦、楚、齐几大强国的战争,可国势却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战略进展,反而使魏国陷入四面受敌的窘境,其霸权地位也开始受到齐、楚、秦、赵等国的挑战,魏文侯留下的大好局面渐渐变成了死局。

  到了魏武侯的儿子魏惠王时期,魏国继续以霸主自居,但由于先前结仇于各诸侯,所以魏国一直处于各大国的夹击之中,再加上魏惠王本人昏庸,完全继承了魏武侯时代的一些错误国策和战略,不重视人才,频繁发动战争,尤其是两败于齐国的桂陵、马陵之战,使魏国国力衰竭从此一蹶不振,魏国霸业终结,一步步走向衰落。

  魏国作为“战国七雄”中最早实行变法图强的国家,在战国初期迅速崛起成为中原霸主,为了强大魏国和维持其霸主地位,魏文侯制定了一系列国策和战略,可惜魏武侯、魏惠王并没有萧规曹随,将原本一局好棋彻底毁坏了,魏国百年霸业也一步步走向终结。试想如果魏武侯、魏惠王及后代君王能坚持执行魏文侯时期的国策和战略,重用吴起、商鞅、张仪、范雎等这些魏国流失的人才,凭着魏国的实力最后一统天下会很难吗?

  其次说齐国

  公元前386年,齐太公田和被周安王册封为诸侯,田氏正式取代姜氏齐国,仍然沿用齐国国号,这是“战国七雄”之一田氏齐国的由来,田和是田齐的开国之君。

  齐太公田和之后,又历经齐侯田剡、齐桓公田午,齐桓公田午在位时,正是魏国独霸中原时期,新生的田氏齐国面对强大的魏国屡战屡败。为了摆脱战败危境,齐桓公田午在齐国都城临淄设立稷下学宫,广揽各国贤才,淳于髡、邹忌、段干纶等名士纷纷前往齐国,稷下学宫后来发展成为齐国的人才市场,同时整顿吏治,这些都为后来齐国崛起,齐威王、齐宣王称霸诸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image.png

  齐桓公田午在位十几年,虽没有使齐国强大起来,却通过几次对外战争改变了齐国屡战屡败的颓势,国势安定,顺利将齐国的棒子传递给下一代齐威王田因齐。

  公元前356年,22岁的齐威王即位(此时为齐侯),连续两年不理朝政,每日沉湎于酒色歌舞之中,身边围着一群奸佞小人,齐国大夫邹忌借讲琴理谈治国方法,指出只有上下团结一致,国家才会强大昌盛的道理,同时劝谏齐威王不要沉湎酒色、轻信奸佞小人,要广招人才,发展经济,操练兵马。齐威王听完后幡然醒悟,开始振作起来,亲贤臣远小人,拜邹忌为相协助治理国家。

  齐威王四年(公元前353年),赵国的都城邯郸被魏军重重包围攻打,随时都有陷落的可能,于是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议,经过一番争论,齐威王采取了段干朋的建议,兵分两路,一路等邯郸城破后再援救赵国,另一路则向南直接攻打魏国的襄陵来疲惫魏军,此战的目的不在救赵,而是同时削弱魏、赵两国。定好方略后,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最终在桂陵之战中大败魏军,使魏国的霸权地位进一步塌架,而赵国虽然被打残了,还要感谢齐国的援救之恩,齐国在此战中收获巨大,不但向各诸侯国表明了齐国的争霸之心,同时一举削弱了魏、赵两大中原强国。

  齐威王六年(前351年),自从打赢了桂陵之战后,齐威王愈发骄傲自满起来,又开始贪图玩乐、不理政事。周边邻国见齐国国君昏庸、不理政事,于是都蠢蠢欲动起来,鲁国、韩国、赵国、魏国、卫国先后攻打齐国,占领了齐国不少城池。齐威王九年(前348年),齐威王听了姬妾虞姬谏言,开始励精图治,他重用即墨大夫,烹杀佞臣阿大夫及其它佞臣,大夫牟辛也因举荐人才不当,被齐威王处死,一时间齐国朝野臣民都称颂其为贤君。

  公元前341年,魏国又出兵攻打韩国,企图一统三晋,韩国都城新郑被围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国答应救援,却不马上出兵,以促使韩国竭力抗魏,借魏国削弱韩国。此次出战,齐威王依然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直趋魏都大梁,围魏救赵,迫使魏国大军回救大梁,以解韩国之围,同时孙膑在中途设伏,于马陵道大败魏军,杀伤十余万,魏军主将庞涓也被斩杀。

  马陵之战齐国重创魏国,魏国霸权彻底塌架,由原来的中原霸主一步步沦落为二流国家,而经申不害变法以来的小霸韩国也被严重削弱,且齐国在此战之后还收获了韩国的友谊,再加上之前的赵国,使得其威望急剧上升,齐威王挟战胜之威厚植国力,不久取代魏国称霸东方,齐国崛起。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相王,田因齐正式由齐侯称齐王,是田齐第一位称王的国君。公元前323年,齐威王任用匡章为主将,在桑丘之战中大败入侵的秦国军队,三年后,齐威王去世,在位三十六年,享年58岁,留下一个国势鼎盛的霸主齐国。

  公元前320年,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即位,他在位期间沿袭了齐威王时期的国策,继续光大“稷下学宫”,为齐国延揽人才,间接导致了战国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子之内乱”之机,派将军匡章攻入燕国,攻破燕都,燕王哙、燕太子平及燕相子之相继被杀,齐军占领燕国大片领土,燕国几乎灭国。之后因齐国士兵军纪败坏,烧杀抢掠,掠夺民财,导致燕人纷纷反抗,再加上赵、魏、韩、楚、秦等国的一致要求退兵施压下,齐军不得已从燕国撤军,而齐军对燕国百姓的暴虐行为,最终为后来燕国发起的“五国伐齐”事件埋下伏笔。

image.png

  齐宣王在位期间虽然没有很大的作为,但基本保持了国势,齐国也在迅速向前发展,尤其是光大了“稷下学宫”,为齐国延揽了不少人才,公元前301年,在位十九年的齐宣王去世。

  齐国经过齐威王、齐宣王两代国君的励精图治,国势不断上升,到了齐湣王时期,已然是东方霸主,能够与之相抗的只有经过商鞅变法日益强大起来的秦国。

  齐湣王田地即位后,刚愎自用且无谋好战,猜忌专权的齐相孟尝君田文,田文被迫出走它国,田文的下台使燕国间谍苏秦得到齐湣王的信任和重用。苏秦为了使齐国孤立,以肥沃富裕的宋国为筹码,鼓动齐湣王攻打自己昔日的盟国,齐国与韩、赵的关系破裂。

  公元前288年,齐湣王和秦昭襄王互尊为东、西二帝,让各诸侯国分别朝见,此举让齐国在列国中成为众矢之地,虽然后来取消了,但隔阂已经形成。之后,齐、赵、魏为了夺取宋国的控制权接连发生大战,赵、魏两国不敌撤军,齐国紧接着第三次攻打宋国,宋国因为孤立无援,最终被齐国吞并,富裕肥沃的宋国的灭亡让中原各大强国纷纷侧目,担心成为下一个被灭亡的国家,于是联合在一起对抗齐国,齐国四处树敌,终于陷入四面楚歌之中。

  公元前284年,秦、燕、魏、赵、韩五国联军以燕相乐毅为统帅大举进攻齐国。面对各国联军,齐湣王急于求胜,又赏罚不明,导致士气低落,燕国上将军乐毅率领燕国军队一举攻破齐都临淄,燕军进城之后为了复仇到处烧杀抢掠,将之前齐军对燕国百姓所做的一切重复了一遍,临淄瞬间犹如地狱,而傲慢自大的齐湣王在逃亡途中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杀。

  齐湣王被杀后,齐国除了莒城、即墨等少数城池之外,几乎全部被燕国军队占领,其中齐国所占的淮北之地被楚国夺走。之后齐将田单以即墨为基地,以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七十余城,齐国之前失去的领土全部收复,田单扶持齐湣王之子田法章继位,是为齐襄王,齐国复国。

  齐国虽然复国,但经此一役已元气大伤,彻底丢掉了东方霸主的地位,逐渐沦为弱国,再也无力与列国争雄,进而一统天下。事实上,齐国在今后的四、五十年里,改变国策一心发展商业,不理会各国之间的战争,也不参与合纵伐秦,坐看秦国一步步蚕食各国,最终不战投降秦国,成为六国之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

  最后说赵国

  “三家分晋”时,赵氏原本是三家中获利最多、实力最强的一家,可自赵襄子无恤去世之后,赵氏宗室内部为了争权夺势,多次发生内乱,导致赵氏在脱离晋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未能好好巩固和发展赵氏领地,且上下不能团结一致,整个赵氏出现很明显的疲软状态,而同时期的魏国却在魏文侯的带领下,励精图治,实现变法图强,逐渐走上称霸中原的道路。

  赵烈侯六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赵、魏、韩三国的诸侯地位,赵氏正式成为诸侯国,赵烈侯成为战国时期赵国的开国君主。赵烈侯在位期间施王道仁政,举贤任能,曾联合魏文侯打退中山国骑兵的入侵,维持赵国的稳定,公元前400年,赵烈侯去世。

  之后赵国又经历了赵武公、赵敬侯、赵成侯、赵肃侯四位国君,几乎每一代国君即位,赵国都发生争位事件进而引发内乱,这在一定程度上牵扯了国家精力,且历代赵国国君虽多次参与对外扩张战争,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和目标,国势没有明显的起色。

image.png

  尤其是赵肃侯,自公元前350年即位到他去世,在位二十四年戎马一生,与各诸侯国几乎年年征战,虽然勉强稳住了局势,保全了赵国的基业,但也疲惫了赵国国力,且在战争中四面树敌,为后来继位的赵武灵王留下了烂摊子。然而其一生的果敢与武略还是值得肯定的,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带着难以完成的雄心壮志和不甘去世,其子赵雍,也就是后来的赵武灵王即位。

  赵肃侯刚去世,赵国新君年幼,魏国立即联合楚、秦、燕、齐四国以会葬名义各派精锐军队万人,俟机图谋赵国。这对年仅十五岁的少年国君赵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一旦应对出错很可能有亡国之危。

  赵雍面对危机沉着冷静,决定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应对措施,来迎接这些居心叵测的吊唁使者,对内他命令赵国军队进入一级戒备,随时准备战斗;对外他联合韩国和宋国,同时重贿越王和娄烦王牵制楚国和燕国,剩下魏、齐、秦集团对阵赵、韩、宋集团,再加上赵国早有准备,想要趁机占赵国便宜已然不可能了。

  赵武灵王布置妥当后,命令五国会葬的军队不得进入赵国境内,只允许五国使者携带各国国君的吊唁之物入境,否则视为侵国,果然五国军队在赵国边境乖乖停住,不敢向前一步,就这样一场由魏惠王发起的五国图赵阴谋被瓦解,而赵雍刚即位就以他非凡的勇气和才干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赵武灵王在位初期以赵国贫弱,徒有王之名,而无王之实,且容易四面树敌,拒绝参与魏国首倡的“五国相王”运动,五国即魏国、赵国、韩国、燕国、中山国。而缓称王,既可以避免树大招风带来的麻烦,又可以积蓄实力,为赵国的“胡服骑射”改革赢得时间。

  待国势稳定后,赵武灵王一改赵肃侯时期南下争霸国策,而是积极北向攻略,他先是与韩国联姻,然后与宋国结成同盟,让它们牵制魏国、齐国,稳定南面形势;接着说服中山国乘着燕国内乱之机攻打燕国,占领燕国数十座城池,使中山国大部分军队陷于燕、中山边境;然后又趁燕国动乱插手燕政,迎立在韩为质的燕公子职回国继位,就是后来的燕昭王,这样不但拆解了燕、韩同盟对赵国的威胁,同时又多了燕国这个盟友。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嬴荡在周王畿举鼎绝膑而死,各公子争夺王位秦国一片混乱,对秦国局势密切关注的赵武灵王又俟机插手秦政,扶持、护送在燕国为质的秦公子嬴稷回国继位,这样赵国又与秦国成为了天然的盟友。

  正当秦、楚、齐、韩、魏、越等国处于连续混战的状态,燕昭王刚即位,燕国正在筑黄金台招贤纳士、变革图强时,赵武灵王也顺利完成了外围大势,开始着手赵国领土扩张和“胡服骑射”改革。

  经过多年的准备及对赵国人力、物力的重新整合,赵国的军事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一直以来中山国都是赵国的腹心之患,灭亡中山国更是赵国几代国君的愿望,但由于齐、魏等国的干涉,每次攻打都没有成功,赵武灵王二十年(前306年),赵武灵王亲自率军攻打中山国,赵军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中山国的都城灵寿附近,彻底控制了战略要地太行山井陉地区。

image.png

  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再次大举进攻中山国,中山王投降,中山国灭亡,这个春秋初期就已存在的白狄建立的国家,历经数次复国灭国,最终被赵武灵王所灭,中山国的灭亡不但使赵国领土瞬间增加了三分之一,而且使赵国南北真正融合在一起,成为统一的国家。

  由于赵国北部边境靠近草原胡人部落,因此经常受到胡人骑兵的进犯掠夺,为了有效对抗胡人骑兵,赵武灵王决定在赵国境内推行“胡服骑射”改革,下令全国人民穿胡服、吃胡饼等,淘汰旧式战车,改习骑马射箭,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通过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领域的大改革,赵国不但建立起以骑兵为主的强大军队,而且从此国势大盛,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

  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赵国又夺取了林胡和楼烦的大片领土,建立了雁门郡和云中郡,迫使草原胡人大幅度向北迁移,之后赵武灵王派人在河套以北修筑了长城,以阻挡胡人南下侵扰。此次对胡作战不但使赵国的领土增加了一倍,对秦国北部地区构成威压之势,而且还得到了水草肥美的河套地区,使赵国有了长久、广阔的军马草场。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正当赵国国势蒸蒸日上,列国纷纷朝见之时,赵武灵王为了专心军国大事,在四十二岁盛年之际将王位禅让给了儿子赵何,自己则称“赵主父”。他的本意是自己管军,儿子赵王何管政,互不干涉,一方面是赵主父经常亲自率军征战,恐有不测之忧,担心赵国因无主发生内乱,另一方面太子赵何年纪太小,扶他一程,毕竟赵国先前数代新君继位都发生过动乱。

  想法是很好的,但最终引起的后果却是赵武灵王没有想到的。赵武灵王在禅位后不久就后悔了,因不甘心失去王权,不惜分裂国家,挑拨二子相斗,最终酿成“沙丘宫变”惨剧,长子公子章被杀,自己也被围困沙丘宫中整整三个月,活活饿死,终年四十五岁。

  赵武灵王是赵国第一个称王的国君,在位期间使赵国由一个四面树敌的弱国,一跃成为与齐、秦并列的大国、强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武灵王目光深远,认为各诸侯国中只有秦国才是赵国未来统一天下的最大竞争对手,为此他曾孤身犯险秘访秦国,考察秦国军事、民政,为将来进攻秦国做好准备,可惜赵武灵王还没来得及对秦采取行动,就在自己亲手造成的内乱中死去。

  到了赵惠文王赵何时期,由于赵武灵王打下的坚实基础,再加上赵国肥义、楼缓、虞卿、赵奢、蔺相如、廉颇、赵胜、李牧等良相名将辈出,赵国迅速成为战国中后期北方的军事强国,其崛起速度之快令其它六国震惊,在魏、齐、楚三大强国相继衰落之后,战国进入秦、赵争霸时期。

image.png

  年轻的赵惠文王对阵老练的秦昭襄王,两国之间在政治、外交等方面相互试探、暗中较劲,秦昭襄王横扫列国威震天下,却在完璧归赵与渑池相会等会盟中,不得不向赵国让步,可见他心有顾忌,这从侧面证实了赵国的强大实力。在政治、外交上,由于赵国采取的针锋相对政策,秦国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而在军事战场上,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在阏与之战中用奇计大败秦将胡阳,斩首八万,这是秦昭襄王即位以来前所未有的大败,此战之后秦军数年不敢轻举妄动。

  此时的赵国与秦国在国家实力上旗鼓相当,在军事上甚至压秦国一头,可没想到几年之后一场“长平之战”,彻底改变了赵国的国势。

  公元前262年,赵国新君赵孝成王在位第四年,赵王因贪图韩国上党郡,引得秦军进犯赵国长平,赵、秦长平之战爆发。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改守为攻,赵括率领赵军向秦军发动全面进攻,不料被秦将白起设计包围,四十五万赵军精锐被围困直到弹尽粮绝,虽多次突围都未能成功,之后赵括战死,数十万赵军被坑杀。

  赵国之所以战败,一方面赵国新君刚即位不久,经验、威望不足,不是沉稳老练、经验丰富的秦昭襄王的对手,其次年轻且经验不足的赵括也不是身经百战的名将白起对手,这些都导致了赵国的失败收场。

  经此一战,赵国元气大伤,赵武灵王、赵惠文王两代国君积累的国势迅速下滑,之后赵国虽在邯郸之战中联合各诸侯国打败秦国,却也改变不了赵国一步步走向衰落的事实,彻底失去统一天下的实力,也无法独立抵抗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再次大举进攻中山国,中山王投降,中山国灭亡,这个春秋初期就已存在的白狄建立的国家,历经数次复国灭国,最终被赵武灵王所灭,中山国的灭亡不但使赵国领土瞬间增加了三分之一,而且使赵国南北真正融合在一起,成为统一的国家。

  由于赵国北部边境靠近草原胡人部落,因此经常受到胡人骑兵的进犯掠夺,为了有效对抗胡人骑兵,赵武灵王决定在赵国境内推行“胡服骑射”改革,下令全国人民穿胡服、吃胡饼等,淘汰旧式战车,改习骑马射箭,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通过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领域的大改革,赵国不但建立起以骑兵为主的强大军队,而且从此国势大盛,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

  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赵国又夺取了林胡和楼烦的大片领土,建立了雁门郡和云中郡,迫使草原胡人大幅度向北迁移,之后赵武灵王派人在河套以北修筑了长城,以阻挡胡人南下侵扰。此次对胡作战不但使赵国的领土增加了一倍,对秦国北部地区构成威压之势,而且还得到了水草肥美的河套地区,使赵国有了长久、广阔的军马草场。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正当赵国国势蒸蒸日上,列国纷纷朝见之时,赵武灵王为了专心军国大事,在四十二岁盛年之际将王位禅让给了儿子赵何,自己则称“赵主父”。他的本意是自己管军,儿子赵王何管政,互不干涉,一方面是赵主父经常亲自率军征战,恐有不测之忧,担心赵国因无主发生内乱,另一方面太子赵何年纪太小,扶他一程,毕竟赵国先前数代新君继位都发生过动乱。

  想法是很好的,但最终引起的后果却是赵武灵王没有想到的。赵武灵王在禅位后不久就后悔了,因不甘心失去王权,不惜分裂国家,挑拨二子相斗,最终酿成“沙丘宫变”惨剧,长子公子章被杀,自己也被围困沙丘宫中整整三个月,活活饿死,终年四十五岁。

  赵武灵王是赵国第一个称王的国君,在位期间使赵国由一个四面树敌的弱国,一跃成为与齐、秦并列的大国、强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武灵王目光深远,认为各诸侯国中只有秦国才是赵国未来统一天下的最大竞争对手,为此他曾孤身犯险秘访秦国,考察秦国军事、民政,为将来进攻秦国做好准备,可惜赵武灵王还没来得及对秦采取行动,就在自己亲手造成的内乱中死去。

  到了赵惠文王赵何时期,由于赵武灵王打下的坚实基础,再加上赵国肥义、楼缓、虞卿、赵奢、蔺相如、廉颇、赵胜、李牧等良相名将辈出,赵国迅速成为战国中后期北方的军事强国,其崛起速度之快令其它六国震惊,在魏、齐、楚三大强国相继衰落之后,战国进入秦、赵争霸时期。

  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战国七雄中,秦国刚开始的实力不是最强的,之所以能灭亡六国一统天下,是因为商鞅变法及其后数代秦国国君,历经百余年的奋斗完成的,秦国在图强、在奋斗,那同列战国七雄的其它六国呢,在干什么,它们有没有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

image.png

  纵观整个战国历史,首先排除燕国,地处偏远、弱小国穷,其次韩国,四战之地、先天不足,最后是楚国,自身原因限制了其统一天下的可能。剩下的赵、魏、齐三国,因各自的优势和努力,曾经称霸一时,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可惜都霸不长久,再加上条件不成熟,最终被秦国步步蚕食灭亡。接下来以战国初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来分析具备统一天下实力的魏、齐、赵三国。

  先说魏国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战胜智氏,先是瓜分智氏领地,接着三分晋室,晋国名存实亡,由于刚刚从晋国分离出来,此时的魏氏还未得到周王室和其它各诸侯国的承认。

  公元前446年,与赵襄子、韩康子一起三分晋国的魏桓子去世,魏桓子之孙魏斯成为魏氏新的家主,也就是后来的魏文侯。

  三家分晋时,由于赵氏灭智氏出力最大,又是主持,所以赵氏也获利最多,不但占有了晋国北部的大片领土,还向东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中牟、邯郸等地区。而魏、韩则分别占据了晋国以南的大片领土,魏氏偏西、韩氏偏东,赵氏占有的智氏领地刚好压在魏氏的脑门上,使魏氏倍感压抑。

  除了北方要防备赵氏的威胁,西边是一河之隔的秦国,东边是新兴的韩氏,至于南边越过中条山和黄河是秦、楚、郑三国正激烈争夺的陕地,可以说魏氏领地被紧紧地裹在晋西南一隅,很难有向外发展空间,虽然在东面还有几块飞地,但都不巩固,又与魏氏主邑隔着韩氏,难以建成战略发展基地。

  在地理位置上,魏氏的核心地区是运城谷地,东部是王屋山,西部有黄河天险,北部是吕梁山,南部是中条山还有黄河。整个魏氏领地地势虽易守难攻,但也很容易被压制封锁,险峻的国势和严峻的外部环境,促使刚刚成为魏氏领袖的魏文侯不得不担忧魏氏的未来,他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被列强吃掉,然后发奋自强,打破各国封锁向外发展。

  公元前425年,魏文侯二十一年,晋国正卿赵襄子赵无恤去世,魏斯继任成为晋国新的执政卿。魏文侯执掌晋国大权后,雄心勃勃,为了图谋自强,任用法家代表人物、上郡守李悝在魏氏领地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成为战国时期最早推行变法的君主。

  他还任用李悝、翟璜为相,李悝教授法经,依法治国,翟璜改革弊政;用乐羊、吴起等为将攻略秦国、楚国、齐国和中山国,带领三晋联军向西攻占了秦国河西地区,向北越过赵国,伐灭了中山国,向东打败了齐国大军,向南攻掠楚国,通过一系列战争魏氏不但得以突破封锁向外延伸,还获得了大片领土,使魏氏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image.png

  魏文侯在位期间,魏氏开始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先强盛并称霸的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魏氏得以正式立国,魏文侯成为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五十年(公元前396年),开创魏国霸业的魏文侯病重去世,太子魏击继任为魏国国君,是为魏武侯。

  魏武侯刚即位,按照父亲魏文侯和李悝制定的国策、律法治理魏国,对外延续三晋同盟,率领三晋联军南征北战,相继大败郑国、秦国和楚国,巩固了魏国霸权。

  公元前389年(魏武侯七年),秦、魏两国“阴晋之战”爆发,魏武侯亲往前线犒劳军队,魏军上下士气高昂,上将军吴起率领五万大军,包括战车五百乘、骑兵三千趁机反击秦军。魏军因有吴起为将,再加上魏武卒作战勇猛,悍不畏死,个个以一当十,于阴晋城外大败秦军,取得辉煌的战果,此战之后秦国无力抵抗,吴起率军势如破竹地攻入关中平原,横扫河西,占领了河西的大片领土,使魏国版图得以极大扩展,魏国霸业达到巅峰,诸侯各国震惧不敢与魏国为敌。

  然而,魏武侯虽在作战指挥上不逊其父魏文侯,但在用人和国家战略上没有眼光且非常短视,这一致命缺陷导致魏国霸业开始走向衰落。

  魏文侯在位时,魏国人才济济,文有李悝、翟璜、西门豹、段干木等,武有乐羊、吴起等人,文武相济,开疆拓土,魏国大治盛极一时,国势不断上升。到了魏武侯时,一改文侯任人唯贤的原则,重新回到任人唯亲、任人为贵的老路,致使朝中老臣和人才纷纷流失,去往它国,尤其他听信丞相公叔痤谗言,怀疑吴起的忠心(吴起出身寒微),最终逼得大将吴起逃离了魏国。

  魏武侯还目光短浅,为了小利与赵国决裂,导致三晋同盟瓦解,已被占领的中山国由于失去控制力也重新复国,魏国彻底失去了对赵国的影响和控制,同时在对外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时,不得不担心赵国趁虚而入,魏国自然也失去了扩展、强大的空间,这是魏武侯外交战略上的最大败笔。

  之后,魏武侯在对外战争中更是毫无战略眼光,魏国本处在中原各国的包围中,只有按照魏文侯规划的战略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而魏武侯先是放弃了与赵国的同盟关系,拆解了三晋同盟,使中山国脱离了魏国的统治,接着又四处树敌,先后发动与秦、楚、齐几大强国的战争,可国势却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战略进展,反而使魏国陷入四面受敌的窘境,其霸权地位也开始受到齐、楚、秦、赵等国的挑战,魏文侯留下的大好局面渐渐变成了死局。

  到了魏武侯的儿子魏惠王时期,魏国继续以霸主自居,但由于先前结仇于各诸侯,所以魏国一直处于各大国的夹击之中,再加上魏惠王本人昏庸,完全继承了魏武侯时代的一些错误国策和战略,不重视人才,频繁发动战争,尤其是两败于齐国的桂陵、马陵之战,使魏国国力衰竭从此一蹶不振,魏国霸业终结,一步步走向衰落。

  魏国作为“战国七雄”中最早实行变法图强的国家,在战国初期迅速崛起成为中原霸主,为了强大魏国和维持其霸主地位,魏文侯制定了一系列国策和战略,可惜魏武侯、魏惠王并没有萧规曹随,将原本一局好棋彻底毁坏了,魏国百年霸业也一步步走向终结。试想如果魏武侯、魏惠王及后代君王能坚持执行魏文侯时期的国策和战略,重用吴起、商鞅、张仪、范雎等这些魏国流失的人才,凭着魏国的实力最后一统天下会很难吗?

  其次说齐国

  公元前386年,齐太公田和被周安王册封为诸侯,田氏正式取代姜氏齐国,仍然沿用齐国国号,这是“战国七雄”之一田氏齐国的由来,田和是田齐的开国之君。

  齐太公田和之后,又历经齐侯田剡、齐桓公田午,齐桓公田午在位时,正是魏国独霸中原时期,新生的田氏齐国面对强大的魏国屡战屡败。为了摆脱战败危境,齐桓公田午在齐国都城临淄设立稷下学宫,广揽各国贤才,淳于髡、邹忌、段干纶等名士纷纷前往齐国,稷下学宫后来发展成为齐国的人才市场,同时整顿吏治,这些都为后来齐国崛起,齐威王、齐宣王称霸诸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image.png

  齐桓公田午在位十几年,虽没有使齐国强大起来,却通过几次对外战争改变了齐国屡战屡败的颓势,国势安定,顺利将齐国的棒子传递给下一代齐威王田因齐。

  公元前356年,22岁的齐威王即位(此时为齐侯),连续两年不理朝政,每日沉湎于酒色歌舞之中,身边围着一群奸佞小人,齐国大夫邹忌借讲琴理谈治国方法,指出只有上下团结一致,国家才会强大昌盛的道理,同时劝谏齐威王不要沉湎酒色、轻信奸佞小人,要广招人才,发展经济,操练兵马。齐威王听完后幡然醒悟,开始振作起来,亲贤臣远小人,拜邹忌为相协助治理国家。

  齐威王四年(公元前353年),赵国的都城邯郸被魏军重重包围攻打,随时都有陷落的可能,于是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议,经过一番争论,齐威王采取了段干朋的建议,兵分两路,一路等邯郸城破后再援救赵国,另一路则向南直接攻打魏国的襄陵来疲惫魏军,此战的目的不在救赵,而是同时削弱魏、赵两国。定好方略后,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最终在桂陵之战中大败魏军,使魏国的霸权地位进一步塌架,而赵国虽然被打残了,还要感谢齐国的援救之恩,齐国在此战中收获巨大,不但向各诸侯国表明了齐国的争霸之心,同时一举削弱了魏、赵两大中原强国。

  齐威王六年(前351年),自从打赢了桂陵之战后,齐威王愈发骄傲自满起来,又开始贪图玩乐、不理政事。周边邻国见齐国国君昏庸、不理政事,于是都蠢蠢欲动起来,鲁国、韩国、赵国、魏国、卫国先后攻打齐国,占领了齐国不少城池。齐威王九年(前348年),齐威王听了姬妾虞姬谏言,开始励精图治,他重用即墨大夫,烹杀佞臣阿大夫及其它佞臣,大夫牟辛也因举荐人才不当,被齐威王处死,一时间齐国朝野臣民都称颂其为贤君。

  公元前341年,魏国又出兵攻打韩国,企图一统三晋,韩国都城新郑被围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国答应救援,却不马上出兵,以促使韩国竭力抗魏,借魏国削弱韩国。此次出战,齐威王依然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直趋魏都大梁,围魏救赵,迫使魏国大军回救大梁,以解韩国之围,同时孙膑在中途设伏,于马陵道大败魏军,杀伤十余万,魏军主将庞涓也被斩杀。

  马陵之战齐国重创魏国,魏国霸权彻底塌架,由原来的中原霸主一步步沦落为二流国家,而经申不害变法以来的小霸韩国也被严重削弱,且齐国在此战之后还收获了韩国的友谊,再加上之前的赵国,使得其威望急剧上升,齐威王挟战胜之威厚植国力,不久取代魏国称霸东方,齐国崛起。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相王,田因齐正式由齐侯称齐王,是田齐第一位称王的国君。公元前323年,齐威王任用匡章为主将,在桑丘之战中大败入侵的秦国军队,三年后,齐威王去世,在位三十六年,享年58岁,留下一个国势鼎盛的霸主齐国。

  公元前320年,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即位,他在位期间沿袭了齐威王时期的国策,继续光大“稷下学宫”,为齐国延揽人才,间接导致了战国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子之内乱”之机,派将军匡章攻入燕国,攻破燕都,燕王哙、燕太子平及燕相子之相继被杀,齐军占领燕国大片领土,燕国几乎灭国。之后因齐国士兵军纪败坏,烧杀抢掠,掠夺民财,导致燕人纷纷反抗,再加上赵、魏、韩、楚、秦等国的一致要求退兵施压下,齐军不得已从燕国撤军,而齐军对燕国百姓的暴虐行为,最终为后来燕国发起的“五国伐齐”事件埋下伏笔。

image.png

  齐宣王在位期间虽然没有很大的作为,但基本保持了国势,齐国也在迅速向前发展,尤其是光大了“稷下学宫”,为齐国延揽了不少人才,公元前301年,在位十九年的齐宣王去世。

  齐国经过齐威王、齐宣王两代国君的励精图治,国势不断上升,到了齐湣王时期,已然是东方霸主,能够与之相抗的只有经过商鞅变法日益强大起来的秦国。

  齐湣王田地即位后,刚愎自用且无谋好战,猜忌专权的齐相孟尝君田文,田文被迫出走它国,田文的下台使燕国间谍苏秦得到齐湣王的信任和重用。苏秦为了使齐国孤立,以肥沃富裕的宋国为筹码,鼓动齐湣王攻打自己昔日的盟国,齐国与韩、赵的关系破裂。

  公元前288年,齐湣王和秦昭襄王互尊为东、西二帝,让各诸侯国分别朝见,此举让齐国在列国中成为众矢之地,虽然后来取消了,但隔阂已经形成。之后,齐、赵、魏为了夺取宋国的控制权接连发生大战,赵、魏两国不敌撤军,齐国紧接着第三次攻打宋国,宋国因为孤立无援,最终被齐国吞并,富裕肥沃的宋国的灭亡让中原各大强国纷纷侧目,担心成为下一个被灭亡的国家,于是联合在一起对抗齐国,齐国四处树敌,终于陷入四面楚歌之中。

  公元前284年,秦、燕、魏、赵、韩五国联军以燕相乐毅为统帅大举进攻齐国。面对各国联军,齐湣王急于求胜,又赏罚不明,导致士气低落,燕国上将军乐毅率领燕国军队一举攻破齐都临淄,燕军进城之后为了复仇到处烧杀抢掠,将之前齐军对燕国百姓所做的一切重复了一遍,临淄瞬间犹如地狱,而傲慢自大的齐湣王在逃亡途中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杀。

  齐湣王被杀后,齐国除了莒城、即墨等少数城池之外,几乎全部被燕国军队占领,其中齐国所占的淮北之地被楚国夺走。之后齐将田单以即墨为基地,以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七十余城,齐国之前失去的领土全部收复,田单扶持齐湣王之子田法章继位,是为齐襄王,齐国复国。

  齐国虽然复国,但经此一役已元气大伤,彻底丢掉了东方霸主的地位,逐渐沦为弱国,再也无力与列国争雄,进而一统天下。事实上,齐国在今后的四、五十年里,改变国策一心发展商业,不理会各国之间的战争,也不参与合纵伐秦,坐看秦国一步步蚕食各国,最终不战投降秦国,成为六国之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

  最后说赵国

  “三家分晋”时,赵氏原本是三家中获利最多、实力最强的一家,可自赵襄子无恤去世之后,赵氏宗室内部为了争权夺势,多次发生内乱,导致赵氏在脱离晋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未能好好巩固和发展赵氏领地,且上下不能团结一致,整个赵氏出现很明显的疲软状态,而同时期的魏国却在魏文侯的带领下,励精图治,实现变法图强,逐渐走上称霸中原的道路。

  赵烈侯六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赵、魏、韩三国的诸侯地位,赵氏正式成为诸侯国,赵烈侯成为战国时期赵国的开国君主。赵烈侯在位期间施王道仁政,举贤任能,曾联合魏文侯打退中山国骑兵的入侵,维持赵国的稳定,公元前400年,赵烈侯去世。

  之后赵国又经历了赵武公、赵敬侯、赵成侯、赵肃侯四位国君,几乎每一代国君即位,赵国都发生争位事件进而引发内乱,这在一定程度上牵扯了国家精力,且历代赵国国君虽多次参与对外扩张战争,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和目标,国势没有明显的起色。

image.png

  尤其是赵肃侯,自公元前350年即位到他去世,在位二十四年戎马一生,与各诸侯国几乎年年征战,虽然勉强稳住了局势,保全了赵国的基业,但也疲惫了赵国国力,且在战争中四面树敌,为后来继位的赵武灵王留下了烂摊子。然而其一生的果敢与武略还是值得肯定的,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带着难以完成的雄心壮志和不甘去世,其子赵雍,也就是后来的赵武灵王即位。

  赵肃侯刚去世,赵国新君年幼,魏国立即联合楚、秦、燕、齐四国以会葬名义各派精锐军队万人,俟机图谋赵国。这对年仅十五岁的少年国君赵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一旦应对出错很可能有亡国之危。

  赵雍面对危机沉着冷静,决定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应对措施,来迎接这些居心叵测的吊唁使者,对内他命令赵国军队进入一级戒备,随时准备战斗;对外他联合韩国和宋国,同时重贿越王和娄烦王牵制楚国和燕国,剩下魏、齐、秦集团对阵赵、韩、宋集团,再加上赵国早有准备,想要趁机占赵国便宜已然不可能了。

  赵武灵王布置妥当后,命令五国会葬的军队不得进入赵国境内,只允许五国使者携带各国国君的吊唁之物入境,否则视为侵国,果然五国军队在赵国边境乖乖停住,不敢向前一步,就这样一场由魏惠王发起的五国图赵阴谋被瓦解,而赵雍刚即位就以他非凡的勇气和才干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赵武灵王在位初期以赵国贫弱,徒有王之名,而无王之实,且容易四面树敌,拒绝参与魏国首倡的“五国相王”运动,五国即魏国、赵国、韩国、燕国、中山国。而缓称王,既可以避免树大招风带来的麻烦,又可以积蓄实力,为赵国的“胡服骑射”改革赢得时间。

  待国势稳定后,赵武灵王一改赵肃侯时期南下争霸国策,而是积极北向攻略,他先是与韩国联姻,然后与宋国结成同盟,让它们牵制魏国、齐国,稳定南面形势;接着说服中山国乘着燕国内乱之机攻打燕国,占领燕国数十座城池,使中山国大部分军队陷于燕、中山边境;然后又趁燕国动乱插手燕政,迎立在韩为质的燕公子职回国继位,就是后来的燕昭王,这样不但拆解了燕、韩同盟对赵国的威胁,同时又多了燕国这个盟友。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嬴荡在周王畿举鼎绝膑而死,各公子争夺王位秦国一片混乱,对秦国局势密切关注的赵武灵王又俟机插手秦政,扶持、护送在燕国为质的秦公子嬴稷回国继位,这样赵国又与秦国成为了天然的盟友。

  正当秦、楚、齐、韩、魏、越等国处于连续混战的状态,燕昭王刚即位,燕国正在筑黄金台招贤纳士、变革图强时,赵武灵王也顺利完成了外围大势,开始着手赵国领土扩张和“胡服骑射”改革。

  经过多年的准备及对赵国人力、物力的重新整合,赵国的军事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一直以来中山国都是赵国的腹心之患,灭亡中山国更是赵国几代国君的愿望,但由于齐、魏等国的干涉,每次攻打都没有成功,赵武灵王二十年(前306年),赵武灵王亲自率军攻打中山国,赵军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中山国的都城灵寿附近,彻底控制了战略要地太行山井陉地区。

image.png

  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再次大举进攻中山国,中山王投降,中山国灭亡,这个春秋初期就已存在的白狄建立的国家,历经数次复国灭国,最终被赵武灵王所灭,中山国的灭亡不但使赵国领土瞬间增加了三分之一,而且使赵国南北真正融合在一起,成为统一的国家。

  由于赵国北部边境靠近草原胡人部落,因此经常受到胡人骑兵的进犯掠夺,为了有效对抗胡人骑兵,赵武灵王决定在赵国境内推行“胡服骑射”改革,下令全国人民穿胡服、吃胡饼等,淘汰旧式战车,改习骑马射箭,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通过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领域的大改革,赵国不但建立起以骑兵为主的强大军队,而且从此国势大盛,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

  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赵国又夺取了林胡和楼烦的大片领土,建立了雁门郡和云中郡,迫使草原胡人大幅度向北迁移,之后赵武灵王派人在河套以北修筑了长城,以阻挡胡人南下侵扰。此次对胡作战不但使赵国的领土增加了一倍,对秦国北部地区构成威压之势,而且还得到了水草肥美的河套地区,使赵国有了长久、广阔的军马草场。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正当赵国国势蒸蒸日上,列国纷纷朝见之时,赵武灵王为了专心军国大事,在四十二岁盛年之际将王位禅让给了儿子赵何,自己则称“赵主父”。他的本意是自己管军,儿子赵王何管政,互不干涉,一方面是赵主父经常亲自率军征战,恐有不测之忧,担心赵国因无主发生内乱,另一方面太子赵何年纪太小,扶他一程,毕竟赵国先前数代新君继位都发生过动乱。

  想法是很好的,但最终引起的后果却是赵武灵王没有想到的。赵武灵王在禅位后不久就后悔了,因不甘心失去王权,不惜分裂国家,挑拨二子相斗,最终酿成“沙丘宫变”惨剧,长子公子章被杀,自己也被围困沙丘宫中整整三个月,活活饿死,终年四十五岁。

  赵武灵王是赵国第一个称王的国君,在位期间使赵国由一个四面树敌的弱国,一跃成为与齐、秦并列的大国、强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武灵王目光深远,认为各诸侯国中只有秦国才是赵国未来统一天下的最大竞争对手,为此他曾孤身犯险秘访秦国,考察秦国军事、民政,为将来进攻秦国做好准备,可惜赵武灵王还没来得及对秦采取行动,就在自己亲手造成的内乱中死去。

  到了赵惠文王赵何时期,由于赵武灵王打下的坚实基础,再加上赵国肥义、楼缓、虞卿、赵奢、蔺相如、廉颇、赵胜、李牧等良相名将辈出,赵国迅速成为战国中后期北方的军事强国,其崛起速度之快令其它六国震惊,在魏、齐、楚三大强国相继衰落之后,战国进入秦、赵争霸时期。

image.png

  年轻的赵惠文王对阵老练的秦昭襄王,两国之间在政治、外交等方面相互试探、暗中较劲,秦昭襄王横扫列国威震天下,却在完璧归赵与渑池相会等会盟中,不得不向赵国让步,可见他心有顾忌,这从侧面证实了赵国的强大实力。在政治、外交上,由于赵国采取的针锋相对政策,秦国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而在军事战场上,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在阏与之战中用奇计大败秦将胡阳,斩首八万,这是秦昭襄王即位以来前所未有的大败,此战之后秦军数年不敢轻举妄动。

  此时的赵国与秦国在国家实力上旗鼓相当,在军事上甚至压秦国一头,可没想到几年之后一场“长平之战”,彻底改变了赵国的国势。

  公元前262年,赵国新君赵孝成王在位第四年,赵王因贪图韩国上党郡,引得秦军进犯赵国长平,赵、秦长平之战爆发。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改守为攻,赵括率领赵军向秦军发动全面进攻,不料被秦将白起设计包围,四十五万赵军精锐被围困直到弹尽粮绝,虽多次突围都未能成功,之后赵括战死,数十万赵军被坑杀。

  赵国之所以战败,一方面赵国新君刚即位不久,经验、威望不足,不是沉稳老练、经验丰富的秦昭襄王的对手,其次年轻且经验不足的赵括也不是身经百战的名将白起对手,这些都导致了赵国的失败收场。

  经此一战,赵国元气大伤,赵武灵王、赵惠文王两代国君积累的国势迅速下滑,之后赵国虽在邯郸之战中联合各诸侯国打败秦国,却也改变不了赵国一步步走向衰落的事实,彻底失去统一天下的实力,也无法独立抵抗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年轻的赵惠文王对阵老练的秦昭襄王,两国之间在政治、外交等方面相互试探、暗中较劲,秦昭襄王横扫列国威震天下,却在完璧归赵与渑池相会等会盟中,不得不向赵国让步,可见他心有顾忌,这从侧面证实了赵国的强大实力。在政治、外交上,由于赵国采取的针锋相对政策,秦国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而在军事战场上,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在阏与之战中用奇计大败秦将胡阳,斩首八万,这是秦昭襄王即位以来前所未有的大败,此战之后秦军数年不敢轻举妄动。

  此时的赵国与秦国在国家实力上旗鼓相当,在军事上甚至压秦国一头,可没想到几年之后一场“长平之战”,彻底改变了赵国的国势。

  公元前262年,赵国新君赵孝成王在位第四年,赵王因贪图韩国上党郡,引得秦军进犯赵国长平,赵、秦长平之战爆发。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改守为攻,赵括率领赵军向秦军发动全面进攻,不料被秦将白起设计包围,四十五万赵军精锐被围困直到弹尽粮绝,虽多次突围都未能成功,之后赵括战死,数十万赵军被坑杀。

  赵国之所以战败,一方面赵国新君刚即位不久,经验、威望不足,不是沉稳老练、经验丰富的秦昭襄王的对手,其次年轻且经验不足的赵括也不是身经百战的名将白起对手,这些都导致了赵国的失败收场。

  经此一战,赵国元气大伤,赵武灵王、赵惠文王两代国君积累的国势迅速下滑,之后赵国虽在邯郸之战中联合各诸侯国打败秦国,却也改变不了赵国一步步走向衰落的事实,彻底失去统一天下的实力,也无法独立抵抗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TIP:您正在快照阅读,阅读更多点击

发布日期:2022-04-11 12:13:28

以上由全知导航为您整理呈现.删除请联系: info@404886.com     

网友观点:
马上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知头条立场。请理想发言,恶性发现将由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已为您加载完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