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星座 交友 视频 明星 新闻 NBA 足球 体育 美图 游戏 音乐 摄影 军事 笑话
社区 招聘 地图 美食 汽车 基金 两性 女性 法律 娱乐 时尚 彩票 宠物 股票 手机
购物 健康 银行 房产 儿童 旅游 大学 宗教 公益 考试 教育 外语 留学 科技 爱好
微博 电脑 桌面 招商 聊天 硬件 软件 建站 编程 邮箱 设计 数码 曲艺 棋牌 生活
QQ 二手汽车 生活助手 天气 直播 站长 婚嫁 租厂房 服务器 租赁 互联网 农产品 修理 搬家 UI素材
保洁 面辅料 牧业 出书 代工 物流 电影 电视 综艺 动漫 全知导航-八卦 秀场 减肥 美女 母婴
团购 特卖 家居 杀毒 手机应用 找加盟 找设计 找家政 众筹 找搬家 找代理 热门应用 找代工 找工作 找物流
找回收
诸葛亮如何不杀马谡,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呢?

关键词:诸葛亮,马谡说杀臣,姜维,晋国,楚国,刘备,将领

  诸葛亮流泪杀了马谡

  建兴六年春天(公元228),诸葛亮北伐中原,亲自率军攻打祁山。由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归降诸葛亮,引起了关中巨大震动。魏明帝曹睿亲率大军坐镇西安,手下大将张郃与马谡在街亭交战。由于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行动失当,被张郃打败,街亭也丢失了。诸葛亮的大军退回到汉中以后,诸葛亮处死了马谡。为此事,诸葛亮还自贬三级,由丞相降为右将军。在处斩马谡时,三军垂泪,诸葛亮也是垂泪而为,这就是有名的典故“挥泪斩马谡”。

  在有些史书记载当中,说马谡临刑时,十万人为他流泪。马谡下狱时,有人替马谡求情,诸葛亮没有答应。后来接替诸葛亮执政的蒋琬来到汉中,对诸葛亮说:“春秋时楚国杀了大将得臣,然后文公才高兴,这是很清楚的事情。现在天下还没有安定,这个时候杀了一个有智慧有计谋的人,难道不是太可惜了吗?”诸葛亮哭着说:“兵圣孙武所以能够制胜天下,就在于他用法明确。”

  建兴六年春天(公元228),诸葛亮北伐中原,亲自率军攻打祁山。由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归降诸葛亮,引起了关中巨大震动。魏明帝曹睿亲率大军坐镇西安,手下大将张郃与马谡在街亭交战。由于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行动失当,被张郃打败,街亭也丢失了。诸葛亮的大军退回到汉中以后,诸葛亮处死了马谡。为此事,诸葛亮还自贬三级,由丞相降为右将军。在处斩马谡时,三军垂泪,诸葛亮也是垂泪而为,这就是有名的典故“挥泪斩马谡”。

  在有些史书记载当中,说马谡临刑时,十万人为他流泪。马谡下狱时,有人替马谡求情,诸葛亮没有答应。后来接替诸葛亮执政的蒋琬来到汉中,对诸葛亮说:“春秋时楚国杀了大将得臣,然后文公才高兴,这是很清楚的事情。现在天下还没有安定,这个时候杀了一个有智慧有计谋的人,难道不是太可惜了吗?”诸葛亮哭着说:“兵圣孙武所以能够制胜天下,就在于他用法明确。”

image.png

  楚国杀大将得臣是发生在楚成王时期的事情。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城濮发生了一场大战。战前,楚成王本来打算撤兵回国,但大将得臣不同意,要求和晋国作战,楚成王给了他很少一部分兵力,自己回国去了。战争期间,晋国军队实行了“退避三舍”办法,既是兑现晋文公当初在楚国时的诺言,又是一种麻痹敌军的战术,果然将楚军打败。得臣带着残兵逃走。不过,楚国这一次的失败并没有大伤元气,楚国的令尹成得臣又是一位治军有方,屡立战功的大将,所以,晋国大臣都很高兴,独独晋文公秋眉不展。不用说,他非常担心,一旦有一天再和楚国军队相遇,得臣必然会用打胜仗来一雪前耻。但是,回到国内以后,楚成王责备得臣,得臣无以自辩,自杀身亡。消息传到晋军,晋文公说:“我在外部打击楚国,楚国在内部诛杀大将,这就叫内外呼应!”这才面露喜色,然后北渡黄河回到晋国,论功行赏。

  按照这个“历史教训”,马谡可以不杀吗?

  很明显,蒋琬的意思是说,马谡可以不杀。

  一个将领由于自己的失误,使将士的性命白白丢在战场上,活着的人皆曰可杀,这样的将领应该杀。而马谡临死,有十万将士为他落泪,可见,不杀马谡,蜀国军心不会受到影响。

  诸葛亮流泪杀了马谡,也可见他有痛惜之情。

  马谡死后,诸葛亮给刘禅上了一道奏疏,说“街亭违背军令的错误”,责任在于他“用人不当”。还说“按照《春秋》军事失利责罚主帅的原则”,他自己承担全部责任,请求“自贬三级”。

  这当中有两个问题:用人不当和承担全责。用人不当是说,刘备临终前曾经叮嘱过诸葛亮,说:“马谡这人言过其实,不可委以重任。”按照蒋琬的说法,这个人是个很好的谋士。诸葛亮让他带兵独当一面,这就是用人不当。承担全责这个事情说起来有点儿复杂。春秋时期,秦穆公要攻打郑国,大臣劝阻他,说“劳师袭远”不可能不走漏消息,这样很难取得胜利。且奔袭千里,要越过其他国家,没有后援,一旦出事,就是灭顶之灾。秦穆公不听,还是决定偷袭郑国。结果秦军失败,带兵将领做了晋国(途经之国)的俘虏,后来在文赢(晋襄公母,秦国女子)的干预下得以释放回国。按照军法,秦国的这些将领最低的处罚就是要处死本人,但秦穆公承担了全责,说一切责任都由自己来负,赦免了这些带兵将领。而这些将领也不负秦穆公,日后果然奋勇杀敌,打败了强敌晋国。这可以说是一种担全责吧!还有的担全责就是,主帅负领导责任,具体方面的将领负主要责任,就好像是一种倒逼机制。

  如果按照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做法,马谡也可以不杀。

  马谡还有一种可能可以不杀,那就是将马谡押回成都,让刘禅来处理。这样,只要有人出面讲情,诸葛亮可以借皇帝之口,赦免马谡。

  但是,诸葛亮却是“先斩后奏”,杀了马谡。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杀了马谡呢?当然,我们不是要说马谡该杀不该杀,而是为什么要杀。

  关键在于,马谡之死,在于他违背了诸葛亮的“调动指挥”(违亮节度),这才是诸葛亮绝对不能容忍的。“节度”一词很有意思,是部署还是指挥调度?本来,刘备曾经告诫过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不能重用,但诸葛亮还是用了,为什么?他就是想用新人,树权威。当时蜀国没有人了吗?有。赵云、邓芝这些人只能作为偏师疑兵,魏延、吴壹只能是随军而行,而马谡却得到了这样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如果说赵云老了,那魏延呢?他可是时刻想着能够担当的!“诸葛平生唯谨慎”,按照诸葛亮的性格,他也不可能在这样一场大战中用生不用熟啊!关键在于,以上所说的人都是刘备的“老人”,是在刘备时期就已经成名的人。还有那个李严,他是刘备托孤的重臣之一,刘备让他“统内外军事”。但刘备死后,像北伐这样的对外军事,他能够“统领”吗?诸葛亮本来是想让这个刘备不让用的“老人”一个机会,让他成为“新人”,可惜马谡不但不争气,还不听话,败了又怎能不死?仅仅从军事上来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次失利需要以马谡以命来担责吗?果真如此,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到底也没有看见过长安,胜利又在哪里?师出无功,责任又该谁来担?何况,这次出师,蜀汉攻克了原来属于魏国的三个郡,街亭失利后,还带走了一千家百姓回汉中,这也不能算是完败吧!

  在这次北伐中,诸葛亮得到了一个人——姜维。诸葛亮给留守丞相府的人写信说:“姜伯约……所具有的才能,永南、季常那些人都比不上他。”还说:“姜维在军事方面非常机智能干,他既有胆量和义气,又深深地懂得兵法。”永南就是李邵,和哥哥弟弟一同被称为“李氏三龙”;季常就是马谡的哥哥马良,年少有才名,刘备入蜀,马良留守荆州,被任命为左将军掾。出使东吴,为孙权所敬重。就是这样的两个人都比不上姜维,可见诸葛亮对姜维是多么器重。得到了姜维,诸葛亮封他为义将军,还封他为当阳亭侯。此后更是一路高升,六年后诸葛亮去世,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并“统帅各路军马,加封平襄侯”。

image.png

  姜维只是一个例证,说明诸葛亮在选拔培养新人。姜维归蜀时,年龄二十七岁。对比这个懂军事的新人姜维,一个令诸葛亮伤心失望的马谡还想活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楚国杀大将得臣是发生在楚成王时期的事情。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城濮发生了一场大战。战前,楚成王本来打算撤兵回国,但大将得臣不同意,要求和晋国作战,楚成王给了他很少一部分兵力,自己回国去了。战争期间,晋国军队实行了“退避三舍”办法,既是兑现晋文公当初在楚国时的诺言,又是一种麻痹敌军的战术,果然将楚军打败。得臣带着残兵逃走。不过,楚国这一次的失败并没有大伤元气,楚国的令尹成得臣又是一位治军有方,屡立战功的大将,所以,晋国大臣都很高兴,独独晋文公秋眉不展。不用说,他非常担心,一旦有一天再和楚国军队相遇,得臣必然会用打胜仗来一雪前耻。但是,回到国内以后,楚成王责备得臣,得臣无以自辩,自杀身亡。消息传到晋军,晋文公说:“我在外部打击楚国,楚国在内部诛杀大将,这就叫内外呼应!”这才面露喜色,然后北渡黄河回到晋国,论功行赏。

  按照这个“历史教训”,马谡可以不杀吗?

  很明显,蒋琬的意思是说,马谡可以不杀。

  一个将领由于自己的失误,使将士的性命白白丢在战场上,活着的人皆曰可杀,这样的将领应该杀。而马谡临死,有十万将士为他落泪,可见,不杀马谡,蜀国军心不会受到影响。

  诸葛亮流泪杀了马谡,也可见他有痛惜之情。

  马谡死后,诸葛亮给刘禅上了一道奏疏,说“街亭违背军令的错误”,责任在于他“用人不当”。还说“按照《春秋》军事失利责罚主帅的原则”,他自己承担全部责任,请求“自贬三级”。

  这当中有两个问题:用人不当和承担全责。用人不当是说,刘备临终前曾经叮嘱过诸葛亮,说:“马谡这人言过其实,不可委以重任。”按照蒋琬的说法,这个人是个很好的谋士。诸葛亮让他带兵独当一面,这就是用人不当。承担全责这个事情说起来有点儿复杂。春秋时期,秦穆公要攻打郑国,大臣劝阻他,说“劳师袭远”不可能不走漏消息,这样很难取得胜利。且奔袭千里,要越过其他国家,没有后援,一旦出事,就是灭顶之灾。秦穆公不听,还是决定偷袭郑国。结果秦军失败,带兵将领做了晋国(途经之国)的俘虏,后来在文赢(晋襄公母,秦国女子)的干预下得以释放回国。按照军法,秦国的这些将领最低的处罚就是要处死本人,但秦穆公承担了全责,说一切责任都由自己来负,赦免了这些带兵将领。而这些将领也不负秦穆公,日后果然奋勇杀敌,打败了强敌晋国。这可以说是一种担全责吧!还有的担全责就是,主帅负领导责任,具体方面的将领负主要责任,就好像是一种倒逼机制。

  如果按照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做法,马谡也可以不杀。

  马谡还有一种可能可以不杀,那就是将马谡押回成都,让刘禅来处理。这样,只要有人出面讲情,诸葛亮可以借皇帝之口,赦免马谡。

  但是,诸葛亮却是“先斩后奏”,杀了马谡。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杀了马谡呢?当然,我们不是要说马谡该杀不该杀,而是为什么要杀。

  关键在于,马谡之死,在于他违背了诸葛亮的“调动指挥”(违亮节度),这才是诸葛亮绝对不能容忍的。“节度”一词很有意思,是部署还是指挥调度?本来,刘备曾经告诫过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不能重用,但诸葛亮还是用了,为什么?他就是想用新人,树权威。当时蜀国没有人了吗?有。赵云、邓芝这些人只能作为偏师疑兵,魏延、吴壹只能是随军而行,而马谡却得到了这样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如果说赵云老了,那魏延呢?他可是时刻想着能够担当的!“诸葛平生唯谨慎”,按照诸葛亮的性格,他也不可能在这样一场大战中用生不用熟啊!关键在于,以上所说的人都是刘备的“老人”,是在刘备时期就已经成名的人。还有那个李严,他是刘备托孤的重臣之一,刘备让他“统内外军事”。但刘备死后,像北伐这样的对外军事,他能够“统领”吗?诸葛亮本来是想让这个刘备不让用的“老人”一个机会,让他成为“新人”,可惜马谡不但不争气,还不听话,败了又怎能不死?仅仅从军事上来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次失利需要以马谡以命来担责吗?果真如此,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到底也没有看见过长安,胜利又在哪里?师出无功,责任又该谁来担?何况,这次出师,蜀汉攻克了原来属于魏国的三个郡,街亭失利后,还带走了一千家百姓回汉中,这也不能算是完败吧!

  在这次北伐中,诸葛亮得到了一个人——姜维。诸葛亮给留守丞相府的人写信说:“姜伯约……所具有的才能,永南、季常那些人都比不上他。”还说:“姜维在军事方面非常机智能干,他既有胆量和义气,又深深地懂得兵法。”永南就是李邵,和哥哥弟弟一同被称为“李氏三龙”;季常就是马谡的哥哥马良,年少有才名,刘备入蜀,马良留守荆州,被任命为左将军掾。出使东吴,为孙权所敬重。就是这样的两个人都比不上姜维,可见诸葛亮对姜维是多么器重。得到了姜维,诸葛亮封他为义将军,还封他为当阳亭侯。此后更是一路高升,六年后诸葛亮去世,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并“统帅各路军马,加封平襄侯”。

  建兴六年春天(公元228),诸葛亮北伐中原,亲自率军攻打祁山。由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归降诸葛亮,引起了关中巨大震动。魏明帝曹睿亲率大军坐镇西安,手下大将张郃与马谡在街亭交战。由于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行动失当,被张郃打败,街亭也丢失了。诸葛亮的大军退回到汉中以后,诸葛亮处死了马谡。为此事,诸葛亮还自贬三级,由丞相降为右将军。在处斩马谡时,三军垂泪,诸葛亮也是垂泪而为,这就是有名的典故“挥泪斩马谡”。

  在有些史书记载当中,说马谡临刑时,十万人为他流泪。马谡下狱时,有人替马谡求情,诸葛亮没有答应。后来接替诸葛亮执政的蒋琬来到汉中,对诸葛亮说:“春秋时楚国杀了大将得臣,然后文公才高兴,这是很清楚的事情。现在天下还没有安定,这个时候杀了一个有智慧有计谋的人,难道不是太可惜了吗?”诸葛亮哭着说:“兵圣孙武所以能够制胜天下,就在于他用法明确。”

image.png

  楚国杀大将得臣是发生在楚成王时期的事情。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城濮发生了一场大战。战前,楚成王本来打算撤兵回国,但大将得臣不同意,要求和晋国作战,楚成王给了他很少一部分兵力,自己回国去了。战争期间,晋国军队实行了“退避三舍”办法,既是兑现晋文公当初在楚国时的诺言,又是一种麻痹敌军的战术,果然将楚军打败。得臣带着残兵逃走。不过,楚国这一次的失败并没有大伤元气,楚国的令尹成得臣又是一位治军有方,屡立战功的大将,所以,晋国大臣都很高兴,独独晋文公秋眉不展。不用说,他非常担心,一旦有一天再和楚国军队相遇,得臣必然会用打胜仗来一雪前耻。但是,回到国内以后,楚成王责备得臣,得臣无以自辩,自杀身亡。消息传到晋军,晋文公说:“我在外部打击楚国,楚国在内部诛杀大将,这就叫内外呼应!”这才面露喜色,然后北渡黄河回到晋国,论功行赏。

  按照这个“历史教训”,马谡可以不杀吗?

  很明显,蒋琬的意思是说,马谡可以不杀。

  一个将领由于自己的失误,使将士的性命白白丢在战场上,活着的人皆曰可杀,这样的将领应该杀。而马谡临死,有十万将士为他落泪,可见,不杀马谡,蜀国军心不会受到影响。

  诸葛亮流泪杀了马谡,也可见他有痛惜之情。

  马谡死后,诸葛亮给刘禅上了一道奏疏,说“街亭违背军令的错误”,责任在于他“用人不当”。还说“按照《春秋》军事失利责罚主帅的原则”,他自己承担全部责任,请求“自贬三级”。

  这当中有两个问题:用人不当和承担全责。用人不当是说,刘备临终前曾经叮嘱过诸葛亮,说:“马谡这人言过其实,不可委以重任。”按照蒋琬的说法,这个人是个很好的谋士。诸葛亮让他带兵独当一面,这就是用人不当。承担全责这个事情说起来有点儿复杂。春秋时期,秦穆公要攻打郑国,大臣劝阻他,说“劳师袭远”不可能不走漏消息,这样很难取得胜利。且奔袭千里,要越过其他国家,没有后援,一旦出事,就是灭顶之灾。秦穆公不听,还是决定偷袭郑国。结果秦军失败,带兵将领做了晋国(途经之国)的俘虏,后来在文赢(晋襄公母,秦国女子)的干预下得以释放回国。按照军法,秦国的这些将领最低的处罚就是要处死本人,但秦穆公承担了全责,说一切责任都由自己来负,赦免了这些带兵将领。而这些将领也不负秦穆公,日后果然奋勇杀敌,打败了强敌晋国。这可以说是一种担全责吧!还有的担全责就是,主帅负领导责任,具体方面的将领负主要责任,就好像是一种倒逼机制。

  如果按照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做法,马谡也可以不杀。

  马谡还有一种可能可以不杀,那就是将马谡押回成都,让刘禅来处理。这样,只要有人出面讲情,诸葛亮可以借皇帝之口,赦免马谡。

  但是,诸葛亮却是“先斩后奏”,杀了马谡。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杀了马谡呢?当然,我们不是要说马谡该杀不该杀,而是为什么要杀。

  关键在于,马谡之死,在于他违背了诸葛亮的“调动指挥”(违亮节度),这才是诸葛亮绝对不能容忍的。“节度”一词很有意思,是部署还是指挥调度?本来,刘备曾经告诫过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不能重用,但诸葛亮还是用了,为什么?他就是想用新人,树权威。当时蜀国没有人了吗?有。赵云、邓芝这些人只能作为偏师疑兵,魏延、吴壹只能是随军而行,而马谡却得到了这样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如果说赵云老了,那魏延呢?他可是时刻想着能够担当的!“诸葛平生唯谨慎”,按照诸葛亮的性格,他也不可能在这样一场大战中用生不用熟啊!关键在于,以上所说的人都是刘备的“老人”,是在刘备时期就已经成名的人。还有那个李严,他是刘备托孤的重臣之一,刘备让他“统内外军事”。但刘备死后,像北伐这样的对外军事,他能够“统领”吗?诸葛亮本来是想让这个刘备不让用的“老人”一个机会,让他成为“新人”,可惜马谡不但不争气,还不听话,败了又怎能不死?仅仅从军事上来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次失利需要以马谡以命来担责吗?果真如此,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到底也没有看见过长安,胜利又在哪里?师出无功,责任又该谁来担?何况,这次出师,蜀汉攻克了原来属于魏国的三个郡,街亭失利后,还带走了一千家百姓回汉中,这也不能算是完败吧!

  在这次北伐中,诸葛亮得到了一个人——姜维。诸葛亮给留守丞相府的人写信说:“姜伯约……所具有的才能,永南、季常那些人都比不上他。”还说:“姜维在军事方面非常机智能干,他既有胆量和义气,又深深地懂得兵法。”永南就是李邵,和哥哥弟弟一同被称为“李氏三龙”;季常就是马谡的哥哥马良,年少有才名,刘备入蜀,马良留守荆州,被任命为左将军掾。出使东吴,为孙权所敬重。就是这样的两个人都比不上姜维,可见诸葛亮对姜维是多么器重。得到了姜维,诸葛亮封他为义将军,还封他为当阳亭侯。此后更是一路高升,六年后诸葛亮去世,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并“统帅各路军马,加封平襄侯”。

image.png

  姜维只是一个例证,说明诸葛亮在选拔培养新人。姜维归蜀时,年龄二十七岁。对比这个懂军事的新人姜维,一个令诸葛亮伤心失望的马谡还想活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姜维只是一个例证,说明诸葛亮在选拔培养新人。姜维归蜀时,年龄二十七岁。对比这个懂军事的新人姜维,一个令诸葛亮伤心失望的马谡还想活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TIP:您正在快照阅读,阅读更多点击

发布日期:2022-04-09 16:59:03

以上由全知导航为您整理呈现.删除请联系: info@404886.com     

网友观点:
马上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知头条立场。请理想发言,恶性发现将由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已为您加载完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