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星座 交友 视频 明星 新闻 NBA 足球 体育 美图 游戏 音乐 摄影 军事 笑话
社区 招聘 地图 美食 汽车 基金 两性 女性 法律 娱乐 时尚 彩票 宠物 股票 手机
购物 健康 银行 房产 儿童 旅游 大学 宗教 公益 考试 教育 外语 留学 科技 爱好
微博 电脑 桌面 招商 聊天 硬件 软件 建站 编程 邮箱 设计 数码 曲艺 棋牌 生活
QQ 二手汽车 生活助手 天气 直播 站长 婚嫁 租厂房 服务器 租赁 互联网 农产品 修理 搬家 UI素材
保洁 面辅料 牧业 出书 代工 物流 电影 电视 综艺 动漫 全知导航-八卦 秀场 减肥 美女 母婴
团购 特卖 家居 杀毒 手机应用 找加盟 找设计 找家政 众筹 找搬家 找代理 热门应用 找代工 找工作 找物流
找回收
钱学森的励志故事7则

关键词:钱学森,中国,美国,导弹中,回国时,祖国,科研,研究

中国政府也多次与美方交涉钱学森回国问题

钱学森的励志故事7则

导语:钱学森被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以下是励志故事的小编给大家精选的钱学森的励志故事7则,一起来看看吧。

钱学森的励志故事7则

导语:钱学森被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以下是励志故事的小编给大家精选的钱学森的励志故事7则,一起来看看吧。

钱学森的励志故事7则

钱学森的励志故事1:

中国人自古就对天穹之上充满猜想。1911年出生的钱学森公派赴美留学,毕业后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28岁时,已经是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他决定回国效力,当时,他从事的工作90%属于军事机密。1950年,钱学森被拘禁,尽管后来被保释出狱,但一直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1955年,钱学森千方百计发出的求援信辗转送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信中写道: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1955年10月,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这段路,他走了五年。简单安顿好家人后,钱学森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工作之中,在东北考察时,他见到了开国大将陈赓。

1956年的春节刚刚过完,钱学森起草完成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并能得到中央批准,为中国造出第一枚导弹的重任也落到了钱学森的肩上。

导弹与火箭是一个复杂而巨大的系统工程,当时他所率领的队伍,大多是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对这种尖端武器一无所知。他为此专门编撰了一部基础教材导弹概论,正是这部经典著作启蒙了第一代从事导弹和火箭研制的中国人。

1960年11月5日,仿制的东风一号近程导弹飞行7分37秒,横跨550多公里后精确命中靶区。

1962年3月21日,自主研制的东风2号导弹首次试验,21秒时尾段着火,69秒后坠地起火,实验失败,这让所有参与研制的科研人员一时难以接受,情绪低落。

钱学森在让科研人员振作的同时,也把压力扛在了自己肩上。为了找到发射失败的原因,钱学森在干燥、酷热和缺水的戈壁滩上反复考察,经过两个月的分析检测,故障结论报告长达67页。两年后,东风二号再次发射,导弹飞行1000多公里后,准确击中目标。

1980年5月18日,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东风5号飞行30分钟,穿越6个时区后,稳稳的到达了万里之外的太平洋。1991年钱学森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直到今天获此殊荣的人只有钱学森一个人。

晚年的钱学森,始终密切的关注着世界载人航天技术的最新动态。在这位老人的心中,把中国人送上太空的背后,正是自己30年的付出与坚持。

2003年10月14日,神舟5号飞行590秒后摆脱了地球引力,浩瀚的太空终于迎来了第一位中国人。接续的的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一次次证明中国人的科技实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钱学森当年的坚持。他不仅为中国航天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空,也为新中国力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勾勒发展方向、培养领军人才。

除了大家熟悉的空气动力学外,钱学森还引领了我国水动力学的研究。他曾亲自在清华工程力学班讲授水动力学课程,并在60年前针对《力学学报》一篇水翼理论文章,提出时速超过90公里以上的应用,必须用“超气蚀”翼面。这一远超当时研究范围的概念,如今得到验证和应用。在钱学森亲手创建的中科院力学所,科研团队开发的新概念高速船模型时速大幅提升,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近期也发表在流体力学权威期刊上。

据研究团队负责人王一伟介绍,航行体在水中高速运动的时候,表面的液态水会相变成水蒸气,产生空泡。与此同时,当这种带着空泡的航行体在水面附近运动时,不管是穿出、穿入,还是平行水面航行,空泡都会由于水面的扰动发生脱落、溃灭,影响航行体的结构安全和操控稳定。

为了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中科院力学所秉持钱学森先生的工程科学思想,始终面向国家重大装备中的共性基础问题,面向实际应用。

钱学森的励志故事2:

钱学森几经周折来到香港,再由香港抵达深圳,再到广州,最后顺利抵达北京。一路上都感受到了祖国同胞的热情,钱学森在回国前,站在洛杉矶港口就曾经说过:我不打算回来,我也没理由回来(美国),我准备尽我最大努力,来帮助祖国人民建设一个.....

然而,事情还真不是那么简单啊。很快我国领导就意识到,就算钱学森知识渊博,也不可能立刻造出导弹来。原来很简单,当时的中国,真的是一穷二白,放眼全国都没有一家工厂可以生产出所需的特殊材料。而且还没有试验基地和大型设备,就连一个像样的大学研究所都没有。甚至,是一本相关的教科书也找不到。

就当钱学森清楚这一切之后,也莫感地焦急,当然也有一些茫然。没有研究工具,没有研究设备,虽然自己很乐观,但是也无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时的钱学森,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找出来,如何才能白手起家。

要知道,在40年后,中国可是拥有世界上第三大核武库,而且是最重的武器供应商之一。钱学森的贡献不可磨灭,他可以让一个在1955年连一个像样的汽车都生产不出来的国家,走在了世界前列。

那么,这一切钱学森又是怎么做到的?在这一场科学技术大发展中,钱学森又是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因为钱学森本人是比较谦虚的,甚至不愿意出版自己的传记。对于一些信息,我们是很难完全掌握的。总得来说,钱学森对我国有着至少四大贡献。

第一,那就是钱学森给了祖国一个最大的信心。在中国当时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能够有造出导弹的信心和决心是至关重要的,虽然钱学森没有亲自到工厂里造导弹,但他作为灯塔式的领军人物,给科研人员指明了前进方向,让他们在黑暗中找到前进的道路。

让决策者相信你能做这件事,比你能做这件事,但是没有人愿意相信和帮助要有意义得多。显然,一开始连最上层的国家命运决断者都是无法相信,没有人可以相信在那么短时间内研制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核武器的,可是钱学森做到了!

第二,钱学森总是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启发下面年轻的科学界做出最重要的决定和成果。钱学森带领着一群比自己小一代的年轻科学界们,这些人是祖国未来重要脊梁。他们大部分人都是从苏联大学回国的,后来被委以重任,组建科学小组。钱学森用心教导他们,并且尽力培养和提拔。

正是由于钱学森培养了这一批科学家,为后来搞航空航天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才有了后来的人造卫星以及载人航天。对于领导者来说培养下属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帮助手下人成长成才是领导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三,钱学森反反复复地强调,在书里可以找到许多问题的答案。他让以往学习俄语的年轻中国科学家认识到,世界上最好的太空研究方面的文献都是以英语写成的。

最后,他证明了自己有创建机构的能力。他在中国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推动了国家科学发展纲要的确立,并领导成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中国的第一所导弹设计研究所。

钱学森的励志故事3:

钱学森被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1935年9月起,钱学森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留学期间勤奋刻苦,后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由于科研能力和成绩突出,钱学森在美国的事业发展一路顺遂。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便决定以探亲为名回国,将整理好的800公斤书籍和科研笔记带回祖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但是,当他赴港口时却遭到美国当局的强行拘留,所有的资料和书籍也被扣押。加州理工学院交了巨额保释金,他才获释。当时的美国海军部次长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在此后长达5年的时间里,钱学森始终受到严密监视。得知钱学森在美国遭受迫害,中国科技界立即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谴责美国政府的做法。中国政府也多次与美方交涉钱学森回国问题。但由于国内始终无法与钱学森取得联系,因此,美方每次都否认扣留中国公民。此时,钱学森也正在因为没有途径向国内传递消息而烦恼。他深知,自己的回国问题,必须让国家高层知道自己的回国愿望和目前的处境才能解决。

1955年5月的一天,钱学森在一份中文画报中发现了父亲的朋友陈叔通与毛主席在一起的照片,不由得眼睛一亮,心中有了主意。钱学森立即给陈叔通写信,请把自己的消息传递给国家高层领导。但由于不知道陈叔通的通讯地址,只能寄给在上海的父亲,由其代转。为了避免信件被联邦调查局拆信扣留,钱学森将给陈叔通的信装在一个信封里,让妻子蒋英装入给比利时的妹妹的信中,避开跟踪的特工,将信件投入到一个商场的邮筒里。蒋英的妹妹在比利时收到信件后,立即转寄到上海钱学森的父亲家中。此后,信件几经辗转终于到了周恩来手中。

此时,中国代表团正在日内瓦与美国进行大使级会谈。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也为钱学森归国创造条件,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提前释放了11名被俘的美国飞行员。但谈判时,美方依然矢口否认美国政府扣留中国公民。这时,中国代表团团长王炳南掏出钱学森的信当众宣读,让美方十分尴尬。1955年8月4日,再也没有借口的美国政府,只好准许钱学森离开美国。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与家人一起来到洛杉矶港口,准备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回国。钱学森的回国引起广泛关注,不少记者早早来到码头上采访他。有记者问:你这次回国后,以后是否还打算回到美国?钱学森平静而坚定地回答说:“我不会再回来,我没有理由再回来,这是我想了很长时间的决定。今后,我打算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以便他们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钱学森回国后,对原子弹、导弹等方面的国防科技发展非常关注。当时,国际上普遍认为中国科技水平落后,根本没有能力研制这些先进武器。这让著名将领、负责哈尔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建设的陈赓非常不服气。一次,钱学森前往哈尔滨参观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恰巧正在北京。得知消息,陈赓专程赶回哈尔滨来见钱学森。他见面问钱学森的第一句话是:“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回答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陈赓听后大声说:“好!就要你这一句话。”这次谈话后,钱学森更加坚定了自己为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

钱学森的励志故事4:

一份96分的水力学考卷

在交大的图书馆里,珍藏着一份96分的水力学试卷,做这份试卷的人就是钱学森。在这样一份普通的试卷之后,却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原来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时,品学兼优,各门学科都得90多分以上。在一次水力学考试中,钱学森答对了所有的6道题,他的任课老师金老师很高兴,给了钱学森100分的满分成绩。但钱学森却发现自己答题时把一处符号“Ns”误写成“N”了。钱学森主动把这个小错误告诉了老师,老师也把100分的试卷改为了96分。任课老师金老师一直保存着他的爱徒的试卷,即使在战乱的迁徙中也一直保存在行李箱中。在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再次回到母校的时候,金老师拿出了这份珍贵的试卷,赠与了母校。这份小小的试卷也反映了一位世界著名科学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学习、科研的一丝不苟、虚心诚实。

钱学森的励志故事5:

克服重重阻碍艰难回国

上世纪40年代,钱学森就已经成为力学界、核物理学界的权威和现代航空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在美国,钱学森可以过上富裕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然而,钱学森却一直牵挂着大洋彼岸的祖国。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兴奋不已,觉得现在正是回到祖国的时候。美当局知道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自然不想放走,因为钱学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在客服百般阻挠之后,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回到祖国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从成功地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导弹的发射,到我国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从组织领导了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研制工作,到我国第一艘动力核潜艇的设计制造,以及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发射,他始终站在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最前沿,突破无数科研难题,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贡献。

钱学森的励志故事6:

钱学森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慷慨献出《工程控制论》一书的万元稿酬,资助贫困学生;80年代,他又将《论系统工程》中自己的那份稿酬捐出,用作研究经费。晚年,他先后获得两笔100万港元的科学奖金,也悉数捐出,情系祖国西部,用于沙漠治理。面对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等实权官衔,他没有向谁伸手,而是主动放手。即便美国曾多次邀请钱学森访美,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称号,但仍被他拒之门外,抛在脑后。他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外国荣誉。”

他曾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他曾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管是什么大官,那些大官的待遇我一样不要。”他曾为自己定下了“不题词,不给人写字,不上名人录,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参加成果鉴定,不接受媒体采访”的原则。

这就是我们一代伟大科学家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钱学森的励志故事7:

1991年10月16日,“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建国以来国务院、中央军委第一次向科学家授予国家级最高荣誉称号。这个荣誉称号的唯一获得者就是“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为浙江绍兴。在开明家庭中成长的钱学森,各方面能力都很突出。1929年,他考入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系。在此期间,他对航天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花费大量时间查阅相关书籍资料。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派遣飞机进行狂轰滥炸,上海遭到严重破坏。目睹日军战机肆意横行的钱学森意识到中国只有拥有属于自己的强大的航天工业,才能不再受欺辱。于是,从事航空事业捍卫祖国的想法开始在钱学森的心里扎根。1934年,钱学森放弃自己修习多年的铁路专业,成功考取清华大学第七批庚款留美学生,登上了开往美国的邮轮。

1935年,钱学森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仅用一年的时间就斩获硕士学位。翌年,他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进修,师从著名科学家冯•卡门,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1939年,钱学森获得航空和数学双博士学位。在博士论文中,钱学森提出了著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解决了飞机高速飞行时壳体会发生变形的数学计算难题。后来这项公式被普遍运用于飞机翼型设计。也正因为这项公式,年仅28岁的钱学森在美国科学界声名鹊起。随后的几年里,钱学森先后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和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在美国深受重视。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怀揣“学成必归,报效祖国”心愿的钱学森万分激动,作出了回国的决定。但就在他积极筹划回国之际,厄运不期而至。1950年,钱学森受到美国司法部移民局的不实指控,继而受到拘禁等种种不公待遇,由此开始了长达五年的软禁生涯。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辗转传回国内。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不仅公开谴责美国政府的不当行为,还积极寻找途径与美国政府沟通,要求美国政府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经过中方的不懈努力,历经磨难的钱学森最终于1955年10月1日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

回国后,钱学森在中央的支持下迅速投身到“伟大的建设高潮”中去,带领科学家们创造出无数奇迹。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加上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发展国防尖端技术成为燃眉之急。钱学森坚信“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从此全面开展相关研究。1956年初,他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为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同年10月,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此后数年间,他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钱学森等人的努力下,1964年10月16日至1970年4月24日,中国相继成功完成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和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钱学森的伟大不仅在于为中国的各项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还在于他的优秀品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航天事业初创之时,没有任何外国资料可供参考。钱学森便自编教材,为年轻的科研人员讲授相关知识,还坚持每周与他们讨论技术问题。有一次,新研制的一种导弹型号在发射试验时失败了。钱学森在找出故障原因后召集大家开会。这些年轻人意识到,是因为他们考虑不周导致导弹发射失败。因此,在面对钱学森时,他们愧疚地埋下了头。钱学森微笑着让大家抬起头并说:“如果说考虑不周,首先是我考虑不周,责任在我,不在你们。”这种担当精神给年轻的科研人员以莫大的鼓励,使他们能勇于在错误中总结教训,争取更大的突破。此外,钱学森还多次捐赠稿费、讲课费和奖金,自己却数十年如一日,保持着简朴的作风。正是钱学森的悉心授教、勇于担当和简朴等优秀品质,让中国航天等事业完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辉煌历程,并在一代代科研人员的手中接续发展。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数年坚守与奉献。多年以来,钱学森以其举世瞩目的卓越贡献和坚韧不拔的高尚品格获得了世人的广泛认可。人们称他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和“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还将小行星3763命名为“钱学森星”,以此纪念他的卓越贡献。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斯人已逝,但人们不会忘记钱学森的伟大功绩和高尚品质,他不仅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更是民族的脊梁、中华的灯塔,他向整个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实力与风采。

(励志故事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标明链接:http://www.lizhigushi.com/mingrengushi/a36989.html)

钱学森的励志故事1:

中国人自古就对天穹之上充满猜想。1911年出生的钱学森公派赴美留学,毕业后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28岁时,已经是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他决定回国效力,当时,他从事的工作90%属于军事机密。1950年,钱学森被拘禁,尽管后来被保释出狱,但一直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1955年,钱学森千方百计发出的求援信辗转送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信中写道: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1955年10月,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这段路,他走了五年。简单安顿好家人后,钱学森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工作之中,在东北考察时,他见到了开国大将陈赓。

1956年的春节刚刚过完,钱学森起草完成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并能得到中央批准,为中国造出第一枚导弹的重任也落到了钱学森的肩上。

导弹与火箭是一个复杂而巨大的系统工程,当时他所率领的队伍,大多是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对这种尖端武器一无所知。他为此专门编撰了一部基础教材导弹概论,正是这部经典著作启蒙了第一代从事导弹和火箭研制的中国人。

1960年11月5日,仿制的东风一号近程导弹飞行7分37秒,横跨550多公里后精确命中靶区。

1962年3月21日,自主研制的东风2号导弹首次试验,21秒时尾段着火,69秒后坠地起火,实验失败,这让所有参与研制的科研人员一时难以接受,情绪低落。

钱学森在让科研人员振作的同时,也把压力扛在了自己肩上。为了找到发射失败的原因,钱学森在干燥、酷热和缺水的戈壁滩上反复考察,经过两个月的分析检测,故障结论报告长达67页。两年后,东风二号再次发射,导弹飞行1000多公里后,准确击中目标。

1980年5月18日,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东风5号飞行30分钟,穿越6个时区后,稳稳的到达了万里之外的太平洋。1991年钱学森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直到今天获此殊荣的人只有钱学森一个人。

晚年的钱学森,始终密切的关注着世界载人航天技术的最新动态。在这位老人的心中,把中国人送上太空的背后,正是自己30年的付出与坚持。

2003年10月14日,神舟5号飞行590秒后摆脱了地球引力,浩瀚的太空终于迎来了第一位中国人。接续的的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一次次证明中国人的科技实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钱学森当年的坚持。他不仅为中国航天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空,也为新中国力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勾勒发展方向、培养领军人才。

除了大家熟悉的空气动力学外,钱学森还引领了我国水动力学的研究。他曾亲自在清华工程力学班讲授水动力学课程,并在60年前针对《力学学报》一篇水翼理论文章,提出时速超过90公里以上的应用,必须用“超气蚀”翼面。这一远超当时研究范围的概念,如今得到验证和应用。在钱学森亲手创建的中科院力学所,科研团队开发的新概念高速船模型时速大幅提升,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近期也发表在流体力学权威期刊上。

据研究团队负责人王一伟介绍,航行体在水中高速运动的时候,表面的液态水会相变成水蒸气,产生空泡。与此同时,当这种带着空泡的航行体在水面附近运动时,不管是穿出、穿入,还是平行水面航行,空泡都会由于水面的扰动发生脱落、溃灭,影响航行体的结构安全和操控稳定。

为了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中科院力学所秉持钱学森先生的工程科学思想,始终面向国家重大装备中的共性基础问题,面向实际应用。

钱学森的励志故事2:

钱学森几经周折来到香港,再由香港抵达深圳,再到广州,最后顺利抵达北京。一路上都感受到了祖国同胞的热情,钱学森在回国前,站在洛杉矶港口就曾经说过:我不打算回来,我也没理由回来(美国),我准备尽我最大努力,来帮助祖国人民建设一个.....

然而,事情还真不是那么简单啊。很快我国领导就意识到,就算钱学森知识渊博,也不可能立刻造出导弹来。原来很简单,当时的中国,真的是一穷二白,放眼全国都没有一家工厂可以生产出所需的特殊材料。而且还没有试验基地和大型设备,就连一个像样的大学研究所都没有。甚至,是一本相关的教科书也找不到。

就当钱学森清楚这一切之后,也莫感地焦急,当然也有一些茫然。没有研究工具,没有研究设备,虽然自己很乐观,但是也无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时的钱学森,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找出来,如何才能白手起家。

要知道,在40年后,中国可是拥有世界上第三大核武库,而且是最重的武器供应商之一。钱学森的贡献不可磨灭,他可以让一个在1955年连一个像样的汽车都生产不出来的国家,走在了世界前列。

那么,这一切钱学森又是怎么做到的?在这一场科学技术大发展中,钱学森又是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因为钱学森本人是比较谦虚的,甚至不愿意出版自己的传记。对于一些信息,我们是很难完全掌握的。总得来说,钱学森对我国有着至少四大贡献。

第一,那就是钱学森给了祖国一个最大的信心。在中国当时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能够有造出导弹的信心和决心是至关重要的,虽然钱学森没有亲自到工厂里造导弹,但他作为灯塔式的领军人物,给科研人员指明了前进方向,让他们在黑暗中找到前进的道路。

让决策者相信你能做这件事,比你能做这件事,但是没有人愿意相信和帮助要有意义得多。显然,一开始连最上层的国家命运决断者都是无法相信,没有人可以相信在那么短时间内研制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核武器的,可是钱学森做到了!

第二,钱学森总是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启发下面年轻的科学界做出最重要的决定和成果。钱学森带领着一群比自己小一代的年轻科学界们,这些人是祖国未来重要脊梁。他们大部分人都是从苏联大学回国的,后来被委以重任,组建科学小组。钱学森用心教导他们,并且尽力培养和提拔。

正是由于钱学森培养了这一批科学家,为后来搞航空航天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才有了后来的人造卫星以及载人航天。对于领导者来说培养下属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帮助手下人成长成才是领导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三,钱学森反反复复地强调,在书里可以找到许多问题的答案。他让以往学习俄语的年轻中国科学家认识到,世界上最好的太空研究方面的文献都是以英语写成的。

最后,他证明了自己有创建机构的能力。他在中国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推动了国家科学发展纲要的确立,并领导成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中国的第一所导弹设计研究所。

钱学森的励志故事3:

钱学森被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1935年9月起,钱学森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留学期间勤奋刻苦,后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由于科研能力和成绩突出,钱学森在美国的事业发展一路顺遂。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便决定以探亲为名回国,将整理好的800公斤书籍和科研笔记带回祖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但是,当他赴港口时却遭到美国当局的强行拘留,所有的资料和书籍也被扣押。加州理工学院交了巨额保释金,他才获释。当时的美国海军部次长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在此后长达5年的时间里,钱学森始终受到严密监视。得知钱学森在美国遭受迫害,中国科技界立即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谴责美国政府的做法。中国政府也多次与美方交涉钱学森回国问题。但由于国内始终无法与钱学森取得联系,因此,美方每次都否认扣留中国公民。此时,钱学森也正在因为没有途径向国内传递消息而烦恼。他深知,自己的回国问题,必须让国家高层知道自己的回国愿望和目前的处境才能解决。

1955年5月的一天,钱学森在一份中文画报中发现了父亲的朋友陈叔通与毛主席在一起的照片,不由得眼睛一亮,心中有了主意。钱学森立即给陈叔通写信,请把自己的消息传递给国家高层领导。但由于不知道陈叔通的通讯地址,只能寄给在上海的父亲,由其代转。为了避免信件被联邦调查局拆信扣留,钱学森将给陈叔通的信装在一个信封里,让妻子蒋英装入给比利时的妹妹的信中,避开跟踪的特工,将信件投入到一个商场的邮筒里。蒋英的妹妹在比利时收到信件后,立即转寄到上海钱学森的父亲家中。此后,信件几经辗转终于到了周恩来手中。

此时,中国代表团正在日内瓦与美国进行大使级会谈。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也为钱学森归国创造条件,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提前释放了11名被俘的美国飞行员。但谈判时,美方依然矢口否认美国政府扣留中国公民。这时,中国代表团团长王炳南掏出钱学森的信当众宣读,让美方十分尴尬。1955年8月4日,再也没有借口的美国政府,只好准许钱学森离开美国。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与家人一起来到洛杉矶港口,准备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回国。钱学森的回国引起广泛关注,不少记者早早来到码头上采访他。有记者问:你这次回国后,以后是否还打算回到美国?钱学森平静而坚定地回答说:“我不会再回来,我没有理由再回来,这是我想了很长时间的决定。今后,我打算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以便他们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钱学森回国后,对原子弹、导弹等方面的国防科技发展非常关注。当时,国际上普遍认为中国科技水平落后,根本没有能力研制这些先进武器。这让著名将领、负责哈尔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建设的陈赓非常不服气。一次,钱学森前往哈尔滨参观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恰巧正在北京。得知消息,陈赓专程赶回哈尔滨来见钱学森。他见面问钱学森的第一句话是:“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回答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陈赓听后大声说:“好!就要你这一句话。”这次谈话后,钱学森更加坚定了自己为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

钱学森的励志故事4:

一份96分的水力学考卷

在交大的图书馆里,珍藏着一份96分的水力学试卷,做这份试卷的人就是钱学森。在这样一份普通的试卷之后,却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原来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时,品学兼优,各门学科都得90多分以上。在一次水力学考试中,钱学森答对了所有的6道题,他的任课老师金老师很高兴,给了钱学森100分的满分成绩。但钱学森却发现自己答题时把一处符号“Ns”误写成“N”了。钱学森主动把这个小错误告诉了老师,老师也把100分的试卷改为了96分。任课老师金老师一直保存着他的爱徒的试卷,即使在战乱的迁徙中也一直保存在行李箱中。在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再次回到母校的时候,金老师拿出了这份珍贵的试卷,赠与了母校。这份小小的试卷也反映了一位世界著名科学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学习、科研的一丝不苟、虚心诚实。

钱学森的励志故事5:

克服重重阻碍艰难回国

上世纪40年代,钱学森就已经成为力学界、核物理学界的权威和现代航空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在美国,钱学森可以过上富裕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然而,钱学森却一直牵挂着大洋彼岸的祖国。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兴奋不已,觉得现在正是回到祖国的时候。美当局知道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自然不想放走,因为钱学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在客服百般阻挠之后,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回到祖国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从成功地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导弹的发射,到我国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从组织领导了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研制工作,到我国第一艘动力核潜艇的设计制造,以及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发射,他始终站在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最前沿,突破无数科研难题,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贡献。

钱学森的励志故事6:

钱学森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慷慨献出《工程控制论》一书的万元稿酬,资助贫困学生;80年代,他又将《论系统工程》中自己的那份稿酬捐出,用作研究经费。晚年,他先后获得两笔100万港元的科学奖金,也悉数捐出,情系祖国西部,用于沙漠治理。面对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等实权官衔,他没有向谁伸手,而是主动放手。即便美国曾多次邀请钱学森访美,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称号,但仍被他拒之门外,抛在脑后。他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外国荣誉。”

他曾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他曾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管是什么大官,那些大官的待遇我一样不要。”他曾为自己定下了“不题词,不给人写字,不上名人录,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参加成果鉴定,不接受媒体采访”的原则。

这就是我们一代伟大科学家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钱学森的励志故事7:

1991年10月16日,“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建国以来国务院、中央军委第一次向科学家授予国家级最高荣誉称号。这个荣誉称号的唯一获得者就是“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为浙江绍兴。在开明家庭中成长的钱学森,各方面能力都很突出。1929年,他考入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系。在此期间,他对航天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花费大量时间查阅相关书籍资料。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派遣飞机进行狂轰滥炸,上海遭到严重破坏。目睹日军战机肆意横行的钱学森意识到中国只有拥有属于自己的强大的航天工业,才能不再受欺辱。于是,从事航空事业捍卫祖国的想法开始在钱学森的心里扎根。1934年,钱学森放弃自己修习多年的铁路专业,成功考取清华大学第七批庚款留美学生,登上了开往美国的邮轮。

1935年,钱学森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仅用一年的时间就斩获硕士学位。翌年,他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进修,师从著名科学家冯•卡门,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1939年,钱学森获得航空和数学双博士学位。在博士论文中,钱学森提出了著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解决了飞机高速飞行时壳体会发生变形的数学计算难题。后来这项公式被普遍运用于飞机翼型设计。也正因为这项公式,年仅28岁的钱学森在美国科学界声名鹊起。随后的几年里,钱学森先后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和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在美国深受重视。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怀揣“学成必归,报效祖国”心愿的钱学森万分激动,作出了回国的决定。但就在他积极筹划回国之际,厄运不期而至。1950年,钱学森受到美国司法部移民局的不实指控,继而受到拘禁等种种不公待遇,由此开始了长达五年的软禁生涯。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辗转传回国内。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不仅公开谴责美国政府的不当行为,还积极寻找途径与美国政府沟通,要求美国政府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经过中方的不懈努力,历经磨难的钱学森最终于1955年10月1日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

回国后,钱学森在中央的支持下迅速投身到“伟大的建设高潮”中去,带领科学家们创造出无数奇迹。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加上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发展国防尖端技术成为燃眉之急。钱学森坚信“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从此全面开展相关研究。1956年初,他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为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同年10月,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此后数年间,他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钱学森等人的努力下,1964年10月16日至1970年4月24日,中国相继成功完成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和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钱学森的伟大不仅在于为中国的各项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还在于他的优秀品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航天事业初创之时,没有任何外国资料可供参考。钱学森便自编教材,为年轻的科研人员讲授相关知识,还坚持每周与他们讨论技术问题。有一次,新研制的一种导弹型号在发射试验时失败了。钱学森在找出故障原因后召集大家开会。这些年轻人意识到,是因为他们考虑不周导致导弹发射失败。因此,在面对钱学森时,他们愧疚地埋下了头。钱学森微笑着让大家抬起头并说:“如果说考虑不周,首先是我考虑不周,责任在我,不在你们。”这种担当精神给年轻的科研人员以莫大的鼓励,使他们能勇于在错误中总结教训,争取更大的突破。此外,钱学森还多次捐赠稿费、讲课费和奖金,自己却数十年如一日,保持着简朴的作风。正是钱学森的悉心授教、勇于担当和简朴等优秀品质,让中国航天等事业完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辉煌历程,并在一代代科研人员的手中接续发展。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数年坚守与奉献。多年以来,钱学森以其举世瞩目的卓越贡献和坚韧不拔的高尚品格获得了世人的广泛认可。人们称他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和“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还将小行星3763命名为“钱学森星”,以此纪念他的卓越贡献。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斯人已逝,但人们不会忘记钱学森的伟大功绩和高尚品质,他不仅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更是民族的脊梁、中华的灯塔,他向整个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实力与风采。

(励志故事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标明链接:http://www.lizhigushi.com/mingrengushi/a36989.html)

TIP:您正在快照阅读,阅读更多点击

发布日期:2022-03-18 17:21:54

以上由全知导航为您整理呈现.删除请联系: info@404886.com     

网友观点:
马上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知头条立场。请理想发言,恶性发现将由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已为您加载完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