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星座 交友 视频 明星 新闻 NBA 足球 体育 美图 游戏 音乐 摄影 军事 笑话
社区 招聘 地图 美食 汽车 基金 两性 女性 法律 娱乐 时尚 彩票 宠物 股票 手机
购物 健康 银行 房产 儿童 旅游 大学 宗教 公益 考试 教育 外语 留学 科技 爱好
微博 电脑 桌面 招商 聊天 硬件 软件 建站 编程 邮箱 设计 数码 曲艺 棋牌 生活
QQ 二手汽车 生活助手 天气 直播 站长 婚嫁 租厂房 服务器 租赁 互联网 农产品 修理 搬家 UI素材
保洁 面辅料 牧业 出书 代工 物流 电影 电视 综艺 动漫 全知导航-八卦 秀场 减肥 美女 母婴
团购 特卖 家居 杀毒 手机应用 找加盟 找设计 找家政 众筹 找搬家 找代理 热门应用 找代工 找工作 找物流
找回收
诸葛亮的隆中对和鲁肃的榻上策那个更高明呢?

关键词:诸葛亮,鲁肃,荆州,刘备,曹操,孙权,隆中,天下,汉室,不能

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和鲁肃的《榻上策》哪一个更高明

  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学过诸葛亮的《隆中对》,估计当时很多同学都对诸葛亮“未出茅庐先知天下三分”敬佩不已,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才发现纸上谈兵是要不得的,而且诸葛亮的终极目标也不是天下三分,而是“成就霸业,兴复汉室”。

  诸葛亮的战略构想,就是帮助刘备取代曹操的位置,说好听一点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直白一点说,还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春秋五霸,都不太把周天子当回事儿。

  按照诸葛亮的计划,刘备要想成为执掌汉室权柄的霸主,首先要具备两个必要条件:其一,占有四战之地荆州;其二,以益州为大后方和粮食兵源补充基地。

  有一位大军事家(为尊者讳,姑隐其名)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有两个致命硬伤:其一,荆州北有曹操,东有孙权,极有可能受到两面夹攻,很难稳定发展,而且还可能成为资源和兵力的粉碎机;其二,诸葛亮忘了在诸侯争霸之际,只有永远的利益而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把荆州的安危寄托在“盟友”孙权身上,本身就是一厢情愿的书生之见。

  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替汉室宗亲刘备制定长远规划,也只能从兴复汉室的角度出发,而且他的战略构想,在建安二十四年前,基本都是实现了的。所以我们对《隆中对》只能表示钦佩而最好少一点质疑。

  诸葛亮深谋远虑,没有《隆中对》就不会有刘备、曹操、孙权鼎足三分——在请出诸葛亮之前,刘备大半辈子都在东奔西跑,地盘、老婆、儿子都丢了不止一次,是诸葛亮制定了联吴抗曹的长远战略之后,刘备才能自说自话地当上了荆州牧、大司马、领司隶校尉、益州牧、汉中王。

  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学过诸葛亮的《隆中对》,估计当时很多同学都对诸葛亮“未出茅庐先知天下三分”敬佩不已,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才发现纸上谈兵是要不得的,而且诸葛亮的终极目标也不是天下三分,而是“成就霸业,兴复汉室”。

  诸葛亮的战略构想,就是帮助刘备取代曹操的位置,说好听一点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直白一点说,还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春秋五霸,都不太把周天子当回事儿。

  按照诸葛亮的计划,刘备要想成为执掌汉室权柄的霸主,首先要具备两个必要条件:其一,占有四战之地荆州;其二,以益州为大后方和粮食兵源补充基地。

  有一位大军事家(为尊者讳,姑隐其名)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有两个致命硬伤:其一,荆州北有曹操,东有孙权,极有可能受到两面夹攻,很难稳定发展,而且还可能成为资源和兵力的粉碎机;其二,诸葛亮忘了在诸侯争霸之际,只有永远的利益而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把荆州的安危寄托在“盟友”孙权身上,本身就是一厢情愿的书生之见。

  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替汉室宗亲刘备制定长远规划,也只能从兴复汉室的角度出发,而且他的战略构想,在建安二十四年前,基本都是实现了的。所以我们对《隆中对》只能表示钦佩而最好少一点质疑。

  诸葛亮深谋远虑,没有《隆中对》就不会有刘备、曹操、孙权鼎足三分——在请出诸葛亮之前,刘备大半辈子都在东奔西跑,地盘、老婆、儿子都丢了不止一次,是诸葛亮制定了联吴抗曹的长远战略之后,刘备才能自说自话地当上了荆州牧、大司马、领司隶校尉、益州牧、汉中王。

image.png

  赤壁之战后,曹操已经没有能力歼灭刘备,孙权对刘备也十分客气:“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庐江雷绪率部数万口稽颡。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

  区区三百字的《隆中对》,彻底改变了刘备的命运,也间接影响了汉末历史走向:如果刘备不与孙权联合,那么曹操南征,肯定是势如破竹,先灭刘备后收江东,那时候天下一统就指日可待了——按照曹操最初的想法,他平定天下之后,就回家抱孩子去了。

  曹操之所以大权独揽拥兵百万威凌天下,是因为“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他不敢“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也是怕失去兵权后被政敌秋后算账:“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image.png

  总而言之一句话:“江湖未静,不可让位!”

  江湖未静,就是刘备和孙权不肯服从大汉朝廷的管理,他们有自己的军队,占据的地盘也不向朝廷缴纳赋税,要没有曹操养着,大汉天子刘协又得饿饭。

  我们不能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天下三分生灵涂炭的起源之策,但在曹操看来,刘备孙权都是必须消灭的叛逆,天子刘协是怎么想的,估计只有他自己知道:“曹操确实很强势,但他见我的时候,也是礼貌周全,而且还把三个女儿一股脑送入我的后宫——如果他真有篡汉之心,怎么会把女儿往火坑里推?”

  刘备孙权不给刘协一块肉一文钱,这在当时肯定是不合礼仪的,所以天下英杰都跑去投奔曹操,“诸葛四友”中的孟建孟公威、石韬石广元、徐庶徐元直都跑到曹操那里去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纯属虚构,此公在曹魏的官职是“御史中丞”,当年不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就是言官之首,是靠参人吃饭的。

  诸葛亮《隆中对》的是非功过难以评说,在诸葛亮三国茅庐之前,鲁肃也曾向孙权献过《榻上策》。

  鲁肃的《榻上策》,课本是不会收录的,因为在绝大多数人眼里,鲁肃都是一个仁慈憨厚的老好人,他力主联刘抗曹,也等于救了刘备一命,而且“刘备借荆州”,也让鲁肃受了不少夹板子气。

  鲁肃是不是一个“烂忠厚没用”的老好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只看演义小说而不看史料。正史中的鲁肃,是一位文武全才:“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往来南山中射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

  鲁肃曾被袁术任命为东城县长(汉制:大县为令,小县为长),鲁肃很瞧不起袁术,就带着几百人弃官出走,面对大批追来的袁术骑兵,鲁肃又秀了一把神射之术:“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贯。骑既嘉肃言,且度不能制,乃相率还。肃渡江往见策,策亦雅奇之。”

  鲁肃是一位勇士,但是对于大汉朝廷来说,他绝对不是一个忠臣,他向孙权献《榻上策》,“不臣之心”表露无遗:“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这就是课文不能收录的鲁肃《榻上策》,读者诸君看了“汉室不可复兴”六个字,应该对鲁肃的为人有了初步认识,而他劝孙权抢占刘表的荆州,然后建号称帝,跟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却更加直白,好像操作性也更强。

  诸葛亮要谋取荆州,鲁肃也要谋取荆州,他们的主公刘备孙权也深有同感,这就是“孙刘联盟”的脆弱之处:荆州必将成为炸碎孙刘联盟的火药桶——双方都想独占荆州,孙刘联盟怎能稳固?

  很多人都以为是鲁肃死后东吴才采取军事行动袭取荆州,但是在正史中,鲁肃也参与了夺荆州之战:“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

  要没有曹操在汉中搅局,建安二十年的时候,孙权和刘备就会在荆州拼个你死我活,而鲁肃此时正带领大军跟关羽对峙,如果真打起来,谁输谁赢还真不好说。

  《隆中对》和《榻上策》的冲突焦点就在荆州,诸葛亮和鲁肃的区别,在于一个要兴复汉室,一个认为汉室不可复兴,但是最后却是殊途同归:他们都帮自己的主公建号称帝,而刘备孙权建号称帝的时候,刘协虽然已经变成山阳公,但却实实在在地活着。

  诸葛亮和鲁肃都是替自己的主公出谋划策,大汉天子刘协不是他们效忠的对象,所以我们不能拿忠臣和叛臣来说事儿,这里要请教读者诸君的问题,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和鲁肃的《榻上策》哪一个更高明?在双方都把荆州当做重要战略支撑点的情况下,怎样才能维系孙刘联盟不至破裂?您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真的存在致命的硬伤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赤壁之战后,曹操已经没有能力歼灭刘备,孙权对刘备也十分客气:“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庐江雷绪率部数万口稽颡。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

  区区三百字的《隆中对》,彻底改变了刘备的命运,也间接影响了汉末历史走向:如果刘备不与孙权联合,那么曹操南征,肯定是势如破竹,先灭刘备后收江东,那时候天下一统就指日可待了——按照曹操最初的想法,他平定天下之后,就回家抱孩子去了。

  曹操之所以大权独揽拥兵百万威凌天下,是因为“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他不敢“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也是怕失去兵权后被政敌秋后算账:“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学过诸葛亮的《隆中对》,估计当时很多同学都对诸葛亮“未出茅庐先知天下三分”敬佩不已,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才发现纸上谈兵是要不得的,而且诸葛亮的终极目标也不是天下三分,而是“成就霸业,兴复汉室”。

  诸葛亮的战略构想,就是帮助刘备取代曹操的位置,说好听一点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直白一点说,还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春秋五霸,都不太把周天子当回事儿。

  按照诸葛亮的计划,刘备要想成为执掌汉室权柄的霸主,首先要具备两个必要条件:其一,占有四战之地荆州;其二,以益州为大后方和粮食兵源补充基地。

  有一位大军事家(为尊者讳,姑隐其名)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有两个致命硬伤:其一,荆州北有曹操,东有孙权,极有可能受到两面夹攻,很难稳定发展,而且还可能成为资源和兵力的粉碎机;其二,诸葛亮忘了在诸侯争霸之际,只有永远的利益而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把荆州的安危寄托在“盟友”孙权身上,本身就是一厢情愿的书生之见。

  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替汉室宗亲刘备制定长远规划,也只能从兴复汉室的角度出发,而且他的战略构想,在建安二十四年前,基本都是实现了的。所以我们对《隆中对》只能表示钦佩而最好少一点质疑。

  诸葛亮深谋远虑,没有《隆中对》就不会有刘备、曹操、孙权鼎足三分——在请出诸葛亮之前,刘备大半辈子都在东奔西跑,地盘、老婆、儿子都丢了不止一次,是诸葛亮制定了联吴抗曹的长远战略之后,刘备才能自说自话地当上了荆州牧、大司马、领司隶校尉、益州牧、汉中王。

image.png

  赤壁之战后,曹操已经没有能力歼灭刘备,孙权对刘备也十分客气:“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庐江雷绪率部数万口稽颡。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

  区区三百字的《隆中对》,彻底改变了刘备的命运,也间接影响了汉末历史走向:如果刘备不与孙权联合,那么曹操南征,肯定是势如破竹,先灭刘备后收江东,那时候天下一统就指日可待了——按照曹操最初的想法,他平定天下之后,就回家抱孩子去了。

  曹操之所以大权独揽拥兵百万威凌天下,是因为“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他不敢“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也是怕失去兵权后被政敌秋后算账:“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image.png

  总而言之一句话:“江湖未静,不可让位!”

  江湖未静,就是刘备和孙权不肯服从大汉朝廷的管理,他们有自己的军队,占据的地盘也不向朝廷缴纳赋税,要没有曹操养着,大汉天子刘协又得饿饭。

  我们不能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天下三分生灵涂炭的起源之策,但在曹操看来,刘备孙权都是必须消灭的叛逆,天子刘协是怎么想的,估计只有他自己知道:“曹操确实很强势,但他见我的时候,也是礼貌周全,而且还把三个女儿一股脑送入我的后宫——如果他真有篡汉之心,怎么会把女儿往火坑里推?”

  刘备孙权不给刘协一块肉一文钱,这在当时肯定是不合礼仪的,所以天下英杰都跑去投奔曹操,“诸葛四友”中的孟建孟公威、石韬石广元、徐庶徐元直都跑到曹操那里去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纯属虚构,此公在曹魏的官职是“御史中丞”,当年不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就是言官之首,是靠参人吃饭的。

  诸葛亮《隆中对》的是非功过难以评说,在诸葛亮三国茅庐之前,鲁肃也曾向孙权献过《榻上策》。

  鲁肃的《榻上策》,课本是不会收录的,因为在绝大多数人眼里,鲁肃都是一个仁慈憨厚的老好人,他力主联刘抗曹,也等于救了刘备一命,而且“刘备借荆州”,也让鲁肃受了不少夹板子气。

  鲁肃是不是一个“烂忠厚没用”的老好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只看演义小说而不看史料。正史中的鲁肃,是一位文武全才:“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往来南山中射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

  鲁肃曾被袁术任命为东城县长(汉制:大县为令,小县为长),鲁肃很瞧不起袁术,就带着几百人弃官出走,面对大批追来的袁术骑兵,鲁肃又秀了一把神射之术:“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贯。骑既嘉肃言,且度不能制,乃相率还。肃渡江往见策,策亦雅奇之。”

  鲁肃是一位勇士,但是对于大汉朝廷来说,他绝对不是一个忠臣,他向孙权献《榻上策》,“不臣之心”表露无遗:“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这就是课文不能收录的鲁肃《榻上策》,读者诸君看了“汉室不可复兴”六个字,应该对鲁肃的为人有了初步认识,而他劝孙权抢占刘表的荆州,然后建号称帝,跟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却更加直白,好像操作性也更强。

  诸葛亮要谋取荆州,鲁肃也要谋取荆州,他们的主公刘备孙权也深有同感,这就是“孙刘联盟”的脆弱之处:荆州必将成为炸碎孙刘联盟的火药桶——双方都想独占荆州,孙刘联盟怎能稳固?

  很多人都以为是鲁肃死后东吴才采取军事行动袭取荆州,但是在正史中,鲁肃也参与了夺荆州之战:“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

  要没有曹操在汉中搅局,建安二十年的时候,孙权和刘备就会在荆州拼个你死我活,而鲁肃此时正带领大军跟关羽对峙,如果真打起来,谁输谁赢还真不好说。

  《隆中对》和《榻上策》的冲突焦点就在荆州,诸葛亮和鲁肃的区别,在于一个要兴复汉室,一个认为汉室不可复兴,但是最后却是殊途同归:他们都帮自己的主公建号称帝,而刘备孙权建号称帝的时候,刘协虽然已经变成山阳公,但却实实在在地活着。

  诸葛亮和鲁肃都是替自己的主公出谋划策,大汉天子刘协不是他们效忠的对象,所以我们不能拿忠臣和叛臣来说事儿,这里要请教读者诸君的问题,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和鲁肃的《榻上策》哪一个更高明?在双方都把荆州当做重要战略支撑点的情况下,怎样才能维系孙刘联盟不至破裂?您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真的存在致命的硬伤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总而言之一句话:“江湖未静,不可让位!”

  江湖未静,就是刘备和孙权不肯服从大汉朝廷的管理,他们有自己的军队,占据的地盘也不向朝廷缴纳赋税,要没有曹操养着,大汉天子刘协又得饿饭。

  我们不能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天下三分生灵涂炭的起源之策,但在曹操看来,刘备孙权都是必须消灭的叛逆,天子刘协是怎么想的,估计只有他自己知道:“曹操确实很强势,但他见我的时候,也是礼貌周全,而且还把三个女儿一股脑送入我的后宫——如果他真有篡汉之心,怎么会把女儿往火坑里推?”

  刘备孙权不给刘协一块肉一文钱,这在当时肯定是不合礼仪的,所以天下英杰都跑去投奔曹操,“诸葛四友”中的孟建孟公威、石韬石广元、徐庶徐元直都跑到曹操那里去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纯属虚构,此公在曹魏的官职是“御史中丞”,当年不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就是言官之首,是靠参人吃饭的。

  诸葛亮《隆中对》的是非功过难以评说,在诸葛亮三国茅庐之前,鲁肃也曾向孙权献过《榻上策》。

  鲁肃的《榻上策》,课本是不会收录的,因为在绝大多数人眼里,鲁肃都是一个仁慈憨厚的老好人,他力主联刘抗曹,也等于救了刘备一命,而且“刘备借荆州”,也让鲁肃受了不少夹板子气。

  鲁肃是不是一个“烂忠厚没用”的老好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只看演义小说而不看史料。正史中的鲁肃,是一位文武全才:“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往来南山中射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

  鲁肃曾被袁术任命为东城县长(汉制:大县为令,小县为长),鲁肃很瞧不起袁术,就带着几百人弃官出走,面对大批追来的袁术骑兵,鲁肃又秀了一把神射之术:“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贯。骑既嘉肃言,且度不能制,乃相率还。肃渡江往见策,策亦雅奇之。”

  鲁肃是一位勇士,但是对于大汉朝廷来说,他绝对不是一个忠臣,他向孙权献《榻上策》,“不臣之心”表露无遗:“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这就是课文不能收录的鲁肃《榻上策》,读者诸君看了“汉室不可复兴”六个字,应该对鲁肃的为人有了初步认识,而他劝孙权抢占刘表的荆州,然后建号称帝,跟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却更加直白,好像操作性也更强。

  诸葛亮要谋取荆州,鲁肃也要谋取荆州,他们的主公刘备孙权也深有同感,这就是“孙刘联盟”的脆弱之处:荆州必将成为炸碎孙刘联盟的火药桶——双方都想独占荆州,孙刘联盟怎能稳固?

  很多人都以为是鲁肃死后东吴才采取军事行动袭取荆州,但是在正史中,鲁肃也参与了夺荆州之战:“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

  要没有曹操在汉中搅局,建安二十年的时候,孙权和刘备就会在荆州拼个你死我活,而鲁肃此时正带领大军跟关羽对峙,如果真打起来,谁输谁赢还真不好说。

  《隆中对》和《榻上策》的冲突焦点就在荆州,诸葛亮和鲁肃的区别,在于一个要兴复汉室,一个认为汉室不可复兴,但是最后却是殊途同归:他们都帮自己的主公建号称帝,而刘备孙权建号称帝的时候,刘协虽然已经变成山阳公,但却实实在在地活着。

  诸葛亮和鲁肃都是替自己的主公出谋划策,大汉天子刘协不是他们效忠的对象,所以我们不能拿忠臣和叛臣来说事儿,这里要请教读者诸君的问题,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和鲁肃的《榻上策》哪一个更高明?在双方都把荆州当做重要战略支撑点的情况下,怎样才能维系孙刘联盟不至破裂?您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真的存在致命的硬伤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TIP:您正在快照阅读,阅读更多点击

发布日期:2021-11-18 11:34:37

以上由全知导航为您整理呈现.删除请联系: info@404886.com     

网友观点:
马上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知头条立场。请理想发言,恶性发现将由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已为您加载完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