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星座 交友 视频 明星 新闻 NBA 足球 体育 美图 游戏 音乐 摄影 军事 笑话
社区 招聘 地图 美食 汽车 基金 两性 女性 法律 娱乐 时尚 彩票 宠物 股票 手机
购物 健康 银行 房产 儿童 旅游 大学 宗教 公益 考试 教育 外语 留学 科技 爱好
微博 电脑 桌面 招商 聊天 硬件 软件 建站 编程 邮箱 设计 数码 曲艺 棋牌 生活
QQ 二手汽车 生活助手 天气 直播 站长 婚嫁 租厂房 服务器 租赁 互联网 农产品 修理 搬家 UI素材
保洁 面辅料 牧业 出书 代工 物流 电影 电视 综艺 动漫 全知导航-八卦 秀场 减肥 美女 母婴
团购 特卖 家居 杀毒 手机应用 找加盟 找设计 找家政 众筹 找搬家 找代理 热门应用 找代工 找工作 找物流
找回收
在古代,急行军一天一夜究竟能走多少公里?

关键词:行军,速度,军队,古代中,骑兵时里军,急行军

古代行军过程中

  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八月,鞑靼部首领俺达汗在久围大同不克之后,俺答汗移寇东去,自古北口长驱,杀掠怀柔、顺义吏民无算,明军一触即溃,立营于潞河东二十里之孤山(今通州东北)、汝口等处,兵锋直指京畿,京师戒严。

  彼时的大明京师,自土木堡之变后久未遭兵祸,嘉靖皇帝急忙下令各镇边军入京畿勤王,此时的明军边帅仇鸾在居庸关暂住听征,当俺达突袭进入京畿后,仇鸾听诏八月十七日(戊寅)从居庸关出发,八月十八日(己卯)抵达通州列阵,仅仅一天一夜,急行约莫150里(此为明里计数,1明里为180丈,约莫现代560米),救援速度之快让嘉靖皇帝都感到十分惊喜。

  那么,昼夜奔袭150里的急行军,在古代军队中是否很难实现,古代的急行军一天能走多少里?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困难重重:被制约的行军速度

  “所谓踵军者,去大军百里,期于会地,为三日熟食,前军而行,为战合之表。”

  ——《尉缭子》

  在先秦时期的兵法著作《尉缭子》中,记述了那个时代真实的行军速度,步兵日行仅为30-40里速度。虽然军事科技和道路条件在历经千年的不断发展,自秦汉到明清,关于行军速度这一方面,并没能取得太大的进步,《尉缭子》中提到的行军速度,也是古代军队普遍的速度,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古代行军条件身上说起。

  军队规模、道路系统以及辎重补给,都是决定军队行军速度的重要因素,但这些条件在古代都饱受制约。

  如果一支军队数量庞大,在古代的道路条件下,行进的路上本就困难重重,而行军的速度又取决于其中最慢的一部分,也就是辎重运输的速度。古代行军辎重的运输一般使用车辆、驮马,位于军队的后方,当辎重部队行进时,道路已然经过大部队踩踏,更加崎岖难行,势必会拖累行军的整体速度。

  除此之外,行军路上的各种防护、探查等必要措施,也延缓了军队行进的速度。行军时首重防止敌军偷袭,这对于行军速度就有很大的影响。

  在影视剧中,甲胄齐整行军的场景,在古代战场上一般不会出现。古代的甲胄重量很大,即便是到了明清时期流行起来的,以较为轻便而被推广的布面甲,也有20多斤的重量(《明会典》:“造甲,每副重二十四斤至二十五斤……”),加上武器装备等长途行军,对于士兵的体力会是一个不小的消耗。

  因而,古代的士兵并不会穿着盔甲行军,一般行军中,盔甲通常由牲畜或民夫驮着。至于兵士,则需要尽量节省行军中的体力以保证在肉搏战中有足够的体力作战。

  古代的士兵行军时一般不穿盔甲,这也是战场上偷袭战术屡屡发挥奇效的原因,遭遇突袭时,没有身着甲胄的军队往往面临着衣甲齐备的敌军单方面屠杀,结果自然是大败亏输。所以如何防备敌军的偷袭十分考验古代将领的能力,通过游骑、侦骑等散布四方,从而来侦察敌情是否有埋伏成为防范偷袭的主要手段。

  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八月,鞑靼部首领俺达汗在久围大同不克之后,俺答汗移寇东去,自古北口长驱,杀掠怀柔、顺义吏民无算,明军一触即溃,立营于潞河东二十里之孤山(今通州东北)、汝口等处,兵锋直指京畿,京师戒严。

  彼时的大明京师,自土木堡之变后久未遭兵祸,嘉靖皇帝急忙下令各镇边军入京畿勤王,此时的明军边帅仇鸾在居庸关暂住听征,当俺达突袭进入京畿后,仇鸾听诏八月十七日(戊寅)从居庸关出发,八月十八日(己卯)抵达通州列阵,仅仅一天一夜,急行约莫150里(此为明里计数,1明里为180丈,约莫现代560米),救援速度之快让嘉靖皇帝都感到十分惊喜。

  那么,昼夜奔袭150里的急行军,在古代军队中是否很难实现,古代的急行军一天能走多少里?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困难重重:被制约的行军速度

  “所谓踵军者,去大军百里,期于会地,为三日熟食,前军而行,为战合之表。”

  ——《尉缭子》

  在先秦时期的兵法著作《尉缭子》中,记述了那个时代真实的行军速度,步兵日行仅为30-40里速度。虽然军事科技和道路条件在历经千年的不断发展,自秦汉到明清,关于行军速度这一方面,并没能取得太大的进步,《尉缭子》中提到的行军速度,也是古代军队普遍的速度,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古代行军条件身上说起。

  军队规模、道路系统以及辎重补给,都是决定军队行军速度的重要因素,但这些条件在古代都饱受制约。

  如果一支军队数量庞大,在古代的道路条件下,行进的路上本就困难重重,而行军的速度又取决于其中最慢的一部分,也就是辎重运输的速度。古代行军辎重的运输一般使用车辆、驮马,位于军队的后方,当辎重部队行进时,道路已然经过大部队踩踏,更加崎岖难行,势必会拖累行军的整体速度。

  除此之外,行军路上的各种防护、探查等必要措施,也延缓了军队行进的速度。行军时首重防止敌军偷袭,这对于行军速度就有很大的影响。

  在影视剧中,甲胄齐整行军的场景,在古代战场上一般不会出现。古代的甲胄重量很大,即便是到了明清时期流行起来的,以较为轻便而被推广的布面甲,也有20多斤的重量(《明会典》:“造甲,每副重二十四斤至二十五斤……”),加上武器装备等长途行军,对于士兵的体力会是一个不小的消耗。

  因而,古代的士兵并不会穿着盔甲行军,一般行军中,盔甲通常由牲畜或民夫驮着。至于兵士,则需要尽量节省行军中的体力以保证在肉搏战中有足够的体力作战。

  古代的士兵行军时一般不穿盔甲,这也是战场上偷袭战术屡屡发挥奇效的原因,遭遇突袭时,没有身着甲胄的军队往往面临着衣甲齐备的敌军单方面屠杀,结果自然是大败亏输。所以如何防备敌军的偷袭十分考验古代将领的能力,通过游骑、侦骑等散布四方,从而来侦察敌情是否有埋伏成为防范偷袭的主要手段。

image.png

  明军行军示意图,经过狭小的山谷时,明军塘骑会多次侦查

  以明朝为例,明军中的塘报骑兵就是专门执行防范偷袭、探查敌情、汇报信息这类任务的。当军队开拔离开营寨之后,明军塘骑就要外出侦查。塘骑以塘为编制,每个塘有五人,这五个人在侦查时不能离开彼此的视线。同时,每人都要装备信炮,以便遭遇突发事件时给大军报警。

  明军大军在行军时,不管军队兵分几路,每一路都要设置二十四塘骑兵,这些塘骑每人之间相距一里,广泛散布遥相呼应,最多可散布二十余里,之后游骑再将探查到的情况再汇集给大部队,确保前路没有敌军的埋伏。此外,塘骑作为军队的眼睛侦测四方,行军前方的道路情况、水源情况等问题也需要探查了解,在做到这些后,大部队才可以加速行军。

  游骑的探查措施在行军中尤为必要,在历史上,即便是军事经验丰富的将官也会在这个问题上碰壁。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明军名将李文忠率军远征漠北,当李文忠在土剌河一带击败北元将领哈剌章、蛮子后,翻过燕然山一路追击元军至称海。在李文忠携胜而还的路上,李文忠军因为游骑探查工作不到位,夜里走错了路,一度找不到水源,数万百战之师险些尽数陨落草原。

  游骑、侦骑的探查确保了大军行军路上的安全,也迟滞了大军整体行军的速度。不过事有例外,如果遇上某些特殊情况,轻装上路的军队也可能达到日行百里。一支规模不大的部队舍弃辎重,缩小探查范围,只是为了某个迫切的目标进行急行军,这在古代战争史上也算不上稀奇。

  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十月,梁晋争霸进入后期,李存勖自杨刘渡河,进抵郓州,命令李嗣源为前锋,攻破中都,擒获王彦章后。李存勖否决了唐军诸将都认为应先攻占青州、齐州、徐州、兖州等地后窥伺梁军的建议。下令李嗣源丢弃辎重、攻城器械等物资,轻骑奔袭汴州,攻取后梁国都。李嗣源前军倍道兼程,初九日抵达汴州,不到十日内后唐前军纵横数百里疾进,完全打破了梁末帝朱友贞的部署,兵临城下之际,朱友贞自杀,后梁灭亡。

  李存勖挥斥方遒、李嗣源奔袭灭梁的故事磅礴至今,不过李存勖、李嗣源此举并不冒进,而是审时度势之后的决定。彼时后梁各路大军在外难以支援,后唐军有素来耐苦,李存勖才得以灭梁成功,如果没有训练有素的军队和特殊的战场形势,这样丢弃辎重强行军的战法几乎是自取灭亡。

  在种种制约下,古代军队的“常行军”不过三十里到四十里左右,而一日行军一百多里,几乎是丢弃物资、轻装简行之后所能达到的行军速度极限。

  鞍马劳倦:急行军的反面作用

  《孙子兵法》强调:“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也就是说,每天一百里的强行军,只有体力好的士卒可以跟上,体力差的只能落在后面,高强度的急行军只会导致大量的士卒掉队。

  在浩繁的史籍资料中,“倍道”一词频频出现,倍道,也就是用加倍的速度行进、兼程赶路的意思。历史上,诸如嘉靖时期仇鸾部众一昼夜的行军速度达到一百五十里的倍道行军并不鲜见,但能在急行军之后,像仇鸾军一样保持战斗力的却不多。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了曹操在当阳时急行军追击刘备的情况:“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此次追击战中,曹操轻骑兵一天一夜急行军300里(汉里短于明里,约莫后世120公里),就被诸葛亮说强弩之末,必然不能击穿鲁缟。事实上,曹操军能达到这样的行军速度背后,极有可能是一支舍弃了辎重、一人多马的顶配轻骑兵。

  但即便如此,奔袭后的军队也很难支持后续作战。虽是轻骑兵,武备方面还是要配备基本的甲胄、弓箭、武器等等,加上骑士本身,对于马匹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而在骑兵作战运用中,马匹的耐力十分有限,依仗的是马匹奔跑时的冲击性。

  在当今的马匹耐力赛中,无负重的最优秀赛马可以在接近一天的奔跑中保持每小时接近二十公里的速度,一天下来,在大量马匹掉队的情况下,部分马匹也能跑到一百多公里。换在两汉三国时期,如果敢于面对大量骑兵掉队、到达的骑兵马匹无力冲刺、事后大量马匹残废报销,无法再充当战马等种种损耗情况,曹军的轻骑兵是可以做到以如此速度的急行奔袭,只不过付出的相应代价也颇为惨烈。

  所以,长途奔袭过后,一方面舍弃了补给辎重,另一方面人马困乏,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并非是诸葛亮贬低曹军,《三国志》正史中所记载的,张飞只率二十骑兵就敢在长板桥拦住曹军,曹军之中“敌皆无敢近者”或许并没有过分的夸张,高强度行军之后,战斗力急剧下降几乎是必然。

  星夜兼程赶路、已然无比困顿的曹军,在长坂坡上遇到了横刀立马的张飞,尽管张飞身边只有数十骑士,但无奈于张飞占据了有利地形拦截,又是以逸待劳,体力充沛,曹军虽然数量众多但却怯于一战,面对张飞的阻击,只能逡巡不前。

  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张飞拦截曹纯

  因此,避免行军后作战,是古代军队的重中之重,即便是以耐力颇佳闻名的唐末五代第一强军“沙陀鸦儿军”,身上同样无法免俗,鸦儿军的最高指挥者李存勖就对此十分重视。

  梁晋沿黄河对峙时期,晋王李存勖在训练士卒和行军时,为了保证作战时马匹的持续作战能力,就曾经下令,“骑兵不见敌,不得骑马”,并严格约束士卒,对违反这一军令的军士最高惩罚可以问斩。非是李存勖不想利用马匹提高行军速度,为了保证骑兵发挥在作战中有足够的冲击力,这样的政令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之举。

  即便到了近代,急行军的损耗问题也没能很好的解决。在《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骑兵》一书中,记载了解放军四百人左右的骑兵11师一部,奔袭两百公里,花费了四天时间,最终只有四十名骑兵抵达,保持了较好的状态,剩余的骑兵全部掉队,在纪律性和组织性远超旧时的近代军队身上,骑兵奔袭作战尚且如此困难,损耗率接近百分之九十,而在古代,运用这种轻装简行的追击战术,对于骑士和马匹的损耗,只会更加的惊人。

  结语

  在长征路上,红军最快时,每天行军接近八十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一天一夜强行军七十五公里,已经能让国民党将领难以置信。

  在行军速度这一方面,除了现代化的机械部队以外,历经千年并没有长足的进步,对于步兵、骑兵而言,较之古代,富有纪律性和信仰的近现代军队在经过强行军之后,尚且能保持较为完整的建制和不错的战斗力。但古代军队不同,军队强行军下所产生的巨大损耗,就需要古代将领慎重考虑。正所谓“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古代行军过程中,并非何时何地都要讲究“兵贵神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军行军示意图,经过狭小的山谷时,明军塘骑会多次侦查

  以明朝为例,明军中的塘报骑兵就是专门执行防范偷袭、探查敌情、汇报信息这类任务的。当军队开拔离开营寨之后,明军塘骑就要外出侦查。塘骑以塘为编制,每个塘有五人,这五个人在侦查时不能离开彼此的视线。同时,每人都要装备信炮,以便遭遇突发事件时给大军报警。

  明军大军在行军时,不管军队兵分几路,每一路都要设置二十四塘骑兵,这些塘骑每人之间相距一里,广泛散布遥相呼应,最多可散布二十余里,之后游骑再将探查到的情况再汇集给大部队,确保前路没有敌军的埋伏。此外,塘骑作为军队的眼睛侦测四方,行军前方的道路情况、水源情况等问题也需要探查了解,在做到这些后,大部队才可以加速行军。

  游骑的探查措施在行军中尤为必要,在历史上,即便是军事经验丰富的将官也会在这个问题上碰壁。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明军名将李文忠率军远征漠北,当李文忠在土剌河一带击败北元将领哈剌章、蛮子后,翻过燕然山一路追击元军至称海。在李文忠携胜而还的路上,李文忠军因为游骑探查工作不到位,夜里走错了路,一度找不到水源,数万百战之师险些尽数陨落草原。

  游骑、侦骑的探查确保了大军行军路上的安全,也迟滞了大军整体行军的速度。不过事有例外,如果遇上某些特殊情况,轻装上路的军队也可能达到日行百里。一支规模不大的部队舍弃辎重,缩小探查范围,只是为了某个迫切的目标进行急行军,这在古代战争史上也算不上稀奇。

  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十月,梁晋争霸进入后期,李存勖自杨刘渡河,进抵郓州,命令李嗣源为前锋,攻破中都,擒获王彦章后。李存勖否决了唐军诸将都认为应先攻占青州、齐州、徐州、兖州等地后窥伺梁军的建议。下令李嗣源丢弃辎重、攻城器械等物资,轻骑奔袭汴州,攻取后梁国都。李嗣源前军倍道兼程,初九日抵达汴州,不到十日内后唐前军纵横数百里疾进,完全打破了梁末帝朱友贞的部署,兵临城下之际,朱友贞自杀,后梁灭亡。

  李存勖挥斥方遒、李嗣源奔袭灭梁的故事磅礴至今,不过李存勖、李嗣源此举并不冒进,而是审时度势之后的决定。彼时后梁各路大军在外难以支援,后唐军有素来耐苦,李存勖才得以灭梁成功,如果没有训练有素的军队和特殊的战场形势,这样丢弃辎重强行军的战法几乎是自取灭亡。

  在种种制约下,古代军队的“常行军”不过三十里到四十里左右,而一日行军一百多里,几乎是丢弃物资、轻装简行之后所能达到的行军速度极限。

  鞍马劳倦:急行军的反面作用

  《孙子兵法》强调:“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也就是说,每天一百里的强行军,只有体力好的士卒可以跟上,体力差的只能落在后面,高强度的急行军只会导致大量的士卒掉队。

  在浩繁的史籍资料中,“倍道”一词频频出现,倍道,也就是用加倍的速度行进、兼程赶路的意思。历史上,诸如嘉靖时期仇鸾部众一昼夜的行军速度达到一百五十里的倍道行军并不鲜见,但能在急行军之后,像仇鸾军一样保持战斗力的却不多。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了曹操在当阳时急行军追击刘备的情况:“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此次追击战中,曹操轻骑兵一天一夜急行军300里(汉里短于明里,约莫后世120公里),就被诸葛亮说强弩之末,必然不能击穿鲁缟。事实上,曹操军能达到这样的行军速度背后,极有可能是一支舍弃了辎重、一人多马的顶配轻骑兵。

  但即便如此,奔袭后的军队也很难支持后续作战。虽是轻骑兵,武备方面还是要配备基本的甲胄、弓箭、武器等等,加上骑士本身,对于马匹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而在骑兵作战运用中,马匹的耐力十分有限,依仗的是马匹奔跑时的冲击性。

  在当今的马匹耐力赛中,无负重的最优秀赛马可以在接近一天的奔跑中保持每小时接近二十公里的速度,一天下来,在大量马匹掉队的情况下,部分马匹也能跑到一百多公里。换在两汉三国时期,如果敢于面对大量骑兵掉队、到达的骑兵马匹无力冲刺、事后大量马匹残废报销,无法再充当战马等种种损耗情况,曹军的轻骑兵是可以做到以如此速度的急行奔袭,只不过付出的相应代价也颇为惨烈。

  所以,长途奔袭过后,一方面舍弃了补给辎重,另一方面人马困乏,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并非是诸葛亮贬低曹军,《三国志》正史中所记载的,张飞只率二十骑兵就敢在长板桥拦住曹军,曹军之中“敌皆无敢近者”或许并没有过分的夸张,高强度行军之后,战斗力急剧下降几乎是必然。

  星夜兼程赶路、已然无比困顿的曹军,在长坂坡上遇到了横刀立马的张飞,尽管张飞身边只有数十骑士,但无奈于张飞占据了有利地形拦截,又是以逸待劳,体力充沛,曹军虽然数量众多但却怯于一战,面对张飞的阻击,只能逡巡不前。

  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张飞拦截曹纯

  因此,避免行军后作战,是古代军队的重中之重,即便是以耐力颇佳闻名的唐末五代第一强军“沙陀鸦儿军”,身上同样无法免俗,鸦儿军的最高指挥者李存勖就对此十分重视。

  梁晋沿黄河对峙时期,晋王李存勖在训练士卒和行军时,为了保证作战时马匹的持续作战能力,就曾经下令,“骑兵不见敌,不得骑马”,并严格约束士卒,对违反这一军令的军士最高惩罚可以问斩。非是李存勖不想利用马匹提高行军速度,为了保证骑兵发挥在作战中有足够的冲击力,这样的政令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之举。

  即便到了近代,急行军的损耗问题也没能很好的解决。在《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骑兵》一书中,记载了解放军四百人左右的骑兵11师一部,奔袭两百公里,花费了四天时间,最终只有四十名骑兵抵达,保持了较好的状态,剩余的骑兵全部掉队,在纪律性和组织性远超旧时的近代军队身上,骑兵奔袭作战尚且如此困难,损耗率接近百分之九十,而在古代,运用这种轻装简行的追击战术,对于骑士和马匹的损耗,只会更加的惊人。

  结语

  在长征路上,红军最快时,每天行军接近八十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一天一夜强行军七十五公里,已经能让国民党将领难以置信。

  在行军速度这一方面,除了现代化的机械部队以外,历经千年并没有长足的进步,对于步兵、骑兵而言,较之古代,富有纪律性和信仰的近现代军队在经过强行军之后,尚且能保持较为完整的建制和不错的战斗力。但古代军队不同,军队强行军下所产生的巨大损耗,就需要古代将领慎重考虑。正所谓“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古代行军过程中,并非何时何地都要讲究“兵贵神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TIP:您正在快照阅读,阅读更多点击

发布日期:2021-05-17 23:27:04

以上由全知导航为您整理呈现.删除请联系: info@404886.com     

网友观点:
马上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知头条立场。请理想发言,恶性发现将由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已为您加载完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