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星座 交友 视频 明星 新闻 NBA 足球 体育 美图 游戏 音乐 摄影 军事 笑话
社区 招聘 地图 美食 汽车 基金 两性 女性 法律 娱乐 时尚 彩票 宠物 股票 手机
购物 健康 银行 房产 儿童 旅游 大学 宗教 公益 考试 教育 外语 留学 科技 爱好
微博 电脑 桌面 招商 聊天 硬件 软件 建站 编程 邮箱 设计 数码 曲艺 棋牌 生活
QQ 二手汽车 生活助手 天气 直播 站长 婚嫁 租厂房 服务器 租赁 互联网 农产品 修理 搬家 UI素材
保洁 面辅料 牧业 出书 代工 物流 电影 电视 综艺 动漫 全知导航-八卦 秀场 减肥 美女 母婴
团购 特卖 家居 杀毒 手机应用 找加盟 找设计 找家政 众筹 找搬家 找代理 热门应用 找代工 找工作 找物流
找回收
金融如何支持上海实现碳达峰

关键词:金融,绿色碳,上海,发展,转型,市场,支持,进行,国际

都可以考虑在下一步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和碳市场的发展中进行广泛运用

  文/周诚君(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

  2021年5月13日下午,“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助力上海金融中心建设”专题座谈会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举行,参加会议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围绕国家和各地层面出台的绿色金融相关政策、上海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突破口以及上海发展绿色金融的具体措施建议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以下是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在会议上的发言实录。

  各位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举办的这个座谈会,与大家交流金融支持上海绿色转型,更好建设国际金融中的一些思考。

  一、关于核算

  前面叶局长讲的我都赞同,而且我特别赞同他所说的上海要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什么?我觉得上海不仅仅是自身各方面条件比较好,而且关键是上海总体城市化率水平高,目前已超过了88%。按照最新人口普查数据,全国城市化率大概63%左右,而上海截至2019年末是88.1%,2020年的数据还没有出来,人口普查后得到的最新数据肯定会更高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水平大概在80%-85%,应该说我国整体的差距还非常大。按照过去城市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规划目标,需要还至少15年才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而现在到2030年还只有不到9年的时间了。因此,从全国来看,我认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压力还是很大。但上海的城市化率现在已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已接近日本的城市化率水平(93%左右),所以我觉得在这一点上看,上海具备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条件。

  不过也要认识到,城市化是动态发展的过程,目前这个城市化率只是衡量上海本地的人口结构,还要考虑未来随着上海不断发展,特别是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的发展,可能还会有外来人口不断涌进来,因此对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需求还会源源不断地提出来,还需要大规模的投资,这都意味着钢筋水泥混凝土,以及原油电力天然气等,而且都是碳密集和高环境影响的。因此,即使我们具备条件,还是会面临很大压力,所以要广泛深入细致地进行核算,明确达峰的具体量化目标和实现路径,这是开展各项相关工作的基础。只有进行了全面核算,明确量化和具体落实指标,才能一路倒推过来,大体把握总量上需要多少投融资支持,这是后面想方设法推动金融支持绿色转型和碳达峰碳中和一个基本条件。这是第一点,尽快开展广泛深入的碳核算,这是基础工作。

  二、关于金融机构评估测算

  从金融领域讲,金融业在上述核算工作的基础上,还要进行自身的系统评估,广泛开展相应的具体测算。一方面,要评估测算为了支持满足上海在碳达峰、碳中和道路上走得更快一些,金融机构自身业务开展和风控管理等方面所需的具体目标和路径。另一方面,要测算按照上海率先达峰中和的目标,金融机构自身运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和具体路径。金融业要核算,每个金融机构都要开展相应的测算。不仅如此,每个金融机构还要对其资产负债表进行充分仔细的梳理和评估。一旦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党和国家的主张和意志,而且成为一个可量化的约束指标,它就将成为一个硬约束,其具体落实可能会对金融机构业务和资产负债表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和冲击。对于有些金融机构,如果光考察其传统风控和监管指标,比如不良率、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或集中度指标等,可能状况还不错,都满足要求,但进一步考察发现其资产负债表里70%、80%的资产都是碳密集或高环境影响的,这就意味着下一步很有可能会面临比较大的转型风险,面临系统性的资产重估风险。所以,我觉得金融部门、金融机构都要动员起来,进行广泛的核算、测算、评估,特别是碳密集、高环境影响资产和业务占比比较高的机构,要进行压力测试,该调整的尽快调整,该处理的尽快处理,该计提准备的尽快计提,每一个企业特别是金融机构都要充分重视,赶紧行动起来。

  三、金融支持转型的三大领域

  从略微宏观一点的层面看,金融支持低碳和绿色转型总体上有三大领域。一是绿色金融,二是碳市场,三是转型金融。绿色金融方面,自2016年人民银行等七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来,一方面全社会逐步形成了对绿色金融发展的共识,在改革创新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另一方面经过五六年的发展,中国绿色金融总体上做得不错,在国际上走在第一方阵,绿色信贷余额全球第一,绿色债券发行全球第二,在目前全社会更强烈的关注支持气氛下,绿色金融沿着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应该说没什么大的问题了,无非是在标准、信息披露、产品和服务创新等方面尽可能步子更大一些,走得更快一些。但也要认识到,绿色金融有严格的概念界定、分类目录,而且有国际共识,国际上对绿色金融有越来越成熟的界定和标准,这个界定、标准和分类有很强的刚性和约束力,并不是什么支持绿色转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可以纳入绿色金融范围。比如,最近人民银行与发改委、证监会发布的最新一版《绿色债券项目支持目录(2021)》有两大进展,一是三个部委统一发布一个目录,标准上做到了一致趋同,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是与国际接轨,把过去我们认为属于绿色、但国际上不认同的清洁煤利用项目等刨除了,以更加符合国际标准。所以不是什么支持绿色转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都可以贴绿的,都可以成为绿色金融,事实上,绿色金融监管的一个重点就是防止“洗绿”、“漂绿”等行为。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绿色金融的支持面、覆盖面是有限的,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绿色金融上。从大数看,我国绿色信贷余额约12万亿,绿色债券发行现在超过了9000亿,加起来13万亿的样子,但中国实现绿色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所需投融资支持是百万亿级别的。对此,易纲行长最近在多个场合都有阐述。最近高盛发布了一篇名为《中国走向净零排放之路》的报告,他们通过数据分析认为中国实现碳中和将需要16万亿美元的投资。所以与百万亿级别的绿色低碳转型投融资需求相比较,目前13万亿的绿色金融规模、容量和前景可能都远远不够,甚至是“九牛一毛”。而且,绿色金融经过这么多年的支持推动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今后的发展也会存在边际递减的问题,好的项目都发掘完了,进一步拓展的成本、难度都可能会上升。这个时候,我想还是要跳出绿色金融,把视野放得更开拓一些,在继续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同时,把发展方向、把一部分精力和重点放到发展转型金融上。

  转型金融不同于绿色金融,具有更强的灵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目前国际上有初步共识,但不像绿色金融那样有严格的界定、清晰的标准和分类目录。这个初步国际共识是,对于某项投资、经济活动或企业行为,哪怕是碳密集或高环境影响的,只要有非常明确的低碳转型和净零排放目标,有具体的实施路径、技术方案,有清晰、可执行的考核指标、评价体系,并愿意持续严格进行信息披露,接受社会监督,就可以获得金融支持,这个金融支持就叫转型金融。所以转型金融的弹性更大,覆盖面更广、灵活性更强,具有比较好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有大规模高排放行业的工业国家而言,我觉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另外,转型金融虽然目前国际上有初步共识,但并没有严格界定和分类标准。国际上对于这个问题的正式讨论也仅仅始于去年3月,目前一些国际组织和少数国家,如欧盟、日本、气候债券组织和国际资本市场协会等出台的转型金融文件几乎都是试探性的,都还只是刚刚起步。这无疑给了中国巨大机会,我们可以、也应该抓住时机,积极参与讨论、研究和试验,做国际转型金融发展、创新和规范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不仅如此,在目前形成的国际共识中,还有一条值得我们重视,就是国际社会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因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阶段以及产业构成不同,所以各国实现低碳转型和净零排放的路径也是有差异的。如果说国际上已对绿色金融形成了大体一致的共识,并逐步形成了不断趋同、相对严格的标准和分类,那么转型金融在支持的具体领域、相关分类及其标准上,可能很难完全趋同,而要更多地体现“共同但又有区别”这一原则,充分尊重和反映每一个国家转型路径的差异。比如,对于欧盟成员,特别是北欧发达经济体,高碳行业已比较少了,碳排放更多地集中在农业、畜牧业。像丹麦,相当比重的碳排放来自于奶牛养殖业,因此低碳转型的相当一部分重点要放在养殖业、农业上。同样,对于上海,推进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与江苏、广东或者湖北相比,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哪怕跟北京比,也会有较大区别,因此,要尽早探索符合上海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构成、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适应的转型路径和转型金融支持方案。

  碳市场方面,我一直主张和呼吁,要按照金融市场规律来推动建设碳市场,用金融的理念、方法、工具、产品、服务以及基础设施乃至监督管理框架,去推动碳市场的设计、发展和创新。从碳市场产品、也就是碳排放权本身来说,它有强烈的金融属性,可分割、可登记托管、可进行连续竞价交易,还可标准化,所以它更多地是一个标准化的金融产品。还有从国际范围看,在相对比较成熟的欧洲碳市场,现货交易占比通常不到20%,80%以上是期货市场交易。但从我们目前对碳市场的设计定位看,虽然明确了6月份要投入运行,但仍有几个在我看来至关重要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和明确。第一,仅仅是2225家电力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参与,没有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的广泛参与。第二,仅定位于现货市场,暂时不考虑期货及其他衍生品及其交易。第三,市场基础设施在设计和制度安排上,现货及其交易放在上海,登记托管结算放在武汉,期货交易放在广州,CCER交易放在北京,这种人为地分割市场、基础设施割裂以及相关的区域安排所能形成的市场格局,我担心可能会是低效率的,也很难形成规模和做出量来,恐怕也不会形成比较好的价格生成和发现机制。第四,其他一些相关的基础问题,比如额度的确定、碳配额的财产权利法律属性、会计计量、财务处理、风险测度等都还没有明确的说法,所以我很担心6月份这个市场能不能如期顺利做起来。

  不管怎样,在碳市场方面,上海有基础、有条件、也有人才,目前看全国在七个碳市场中,上海是走在最前面的,所以上海在这一块上一定要挑起相应责任,首先要把前述问题搞清楚、想明白了,把碳市场看作一个金融市场,明确其金融属性,相应地按照金融市场规律去推动这个市场设计、建设和发展,安排好相关基础设施和基础制度。我觉得对于这些问题如果看不准,宁愿慢一点,起步晚一点,一定要认准看清楚想明白了再动手,保证一开始就不走偏。

  四、关于对外交流合作

  首先是利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样一个好的条件,在这个领域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国际合作内容非常多,领域也十分广泛,中国一直在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有些国际组织都是中国牵头的。上海应该发挥既有优势,做积极的参与者、贡献者,尤其是在标准制订,产品和服务创新、碳市场设计和发展、转型金融发展创新等领域,上海要争取走在国际前沿,做引领者。同时,相关金融资产,不管是碳资产还是绿色金融资产,或者是转型金融资产,其持有、交易以及相关的配套服务等,绝不仅仅是着眼于国内,而是瞄准全球。目前我们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就是中国经济率先从疫情当中复苏,中国宏观经济总体上比较稳定健康,人民币资产安全性好、回报率高,因此要让全球市场主体进入中国市场,分享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好处,获得人民币资产的高额回报,同时还能更广泛地给他们提供一些带有绿色转型、ESG、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民币资产,我觉得不管是在推动我国金融开放、落实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上,还是在发挥大国担当,更好承担责任使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上,都是非常好的。当然,也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更好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再比如,我过去在很多场合都讲过,对于我国的一带一路投资项目,或者对外发放的主权债,其中如果有一些回报率比较好、已经产生现金流的,而且如果还是绿色的,我们要舍得拿出来把它们证券化,对全世界投资者发行绿色债券或类似的证券化产品,一方面可使得这些资产尽早出表,获得早期回报,回收现金流,更好分散风险和控制风险;另一方面也让全世界投资者通过购买这些资产,来分享这些一带一路投资的高回报和现金流,从而让全世界投资者与中国一道,共同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发展。不是老有人批评我们一带一路投资吗?那请你来一起投资,一起分享,共同建设,这样可能会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和理解。

  此外,还要广泛加强国内沟通交流合作。目前国内已有六地九个城市在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上海可发挥其作为国内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积极参与和支持这些试验区建设。同时,发挥好长三角地区的龙头作用,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协同推进绿色转型,共同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面,做表率和引领的“带头大哥”。

  五、关于金融科技、数字技术运用

  2018年我在研究局任副局长分管绿色金融工作时,在浙江湖州和衢州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试点建设了一个绿色金融管理系统,对所有的绿色金融业务进行逐笔登记,而且对政府、同行等可分级授权开放、查询。这个系统首先不是事前审批系统,而是事中事后登记查询系统,更多属于交易数据库。其次,当时我提出来,要求这个系统一旦建成,金融机构一点接入,数据可自动报送,金融机构对某项业务、某笔资产一经认证并贴上绿色金融标签,系统就能自动抓取,从而尽可能降低金融机构数据报送成本。第三,由于采集的是逐笔绿色金融业务数据,具有全口径的数据颗粒度,能充分反映和满足监督管理要求,从而对试验区各项绿色金融业务有比较全面的掌握。第四,通过系统设置实现对该系统和相关数据的分级授权访问和查询,从而可开展广泛的同行评估和监管部门事后事中检查抽查,一旦发现“洗绿”、“漂绿”等道德风险行为,或者在风控和合规上的问题,监管部门可借助系统进行业务还原、追踪和核查,对违规情况作出相应处罚。

  有了这么一个好的系统和数据库,可大大降低绿色金融运行和管理的成本,促进产品、服务和整个市场的加快发展,因为在系统逐笔采集数据的基础上,监管部门可在事先给予金融机构充分信任和便利,放手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我首先相信你是充分基于原则、进行了良好的合规风控和尽职调查的,试验区绿色金融的相关政策鼓励支持措施都给足,该补贴的补贴、该奖励的奖励、该优惠的优惠,但我通过这个系统在事后随时进行抽查、开展同行评估,一旦让我发现你有道德风险行为,“洗绿”或者“漂绿”了,让我发现你在合规风控上没有尽职尽责,我就对你进行严肃惩罚,而且我有逐笔业务登记系统,数据全面、可追溯,你赖不了账。这样,不管是对于金融企业还是对于监管部门,都可以建立更好的信任关系,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成本,更好支持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这个系统建成后,总体试点效果还不错,听说现在正在考虑向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推广。

  当然,随着技术进步,还有很多更前沿、更适用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金融科技,比如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都可以考虑在下一步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和碳市场的发展中进行广泛运用,更好解决信息对称问题、产权界定问题,以及相关核算、定价和风险计量问题,等等。

  六、关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目前全国有6个地方9个城市正在实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效果也不错。上海可以考虑利用好当前各方面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把上海市也纳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范围,这样可以更好地在产品、服务、技术和相关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等领域进行全方面的改革创新,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金融业更好支持上海率先实现绿色转型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我就先讲这些,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谢谢大家!

  (根据周诚君5月13日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举办的“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助力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

TIP:您正在快照阅读,阅读更多点击

发布日期:2021-05-17 00:51:29

以上由全知导航为您整理呈现.删除请联系: info@404886.com     

网友观点:
马上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知头条立场。请理想发言,恶性发现将由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已为您加载完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