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星座 交友 视频 明星 新闻 NBA 足球 体育 美图 游戏 音乐 摄影 军事 笑话
社区 招聘 地图 美食 汽车 基金 两性 女性 法律 娱乐 时尚 彩票 宠物 股票 手机
购物 健康 银行 房产 儿童 旅游 大学 宗教 公益 考试 教育 外语 留学 科技 爱好
微博 电脑 桌面 招商 聊天 硬件 软件 建站 编程 邮箱 设计 数码 曲艺 棋牌 生活
QQ 二手汽车 生活助手 天气 直播 站长 婚嫁 租厂房 服务器 租赁 互联网 农产品 修理 搬家 UI素材
保洁 面辅料 牧业 出书 代工 物流 电影 电视 综艺 动漫 全知导航-八卦 秀场 减肥 美女 母婴
团购 特卖 家居 杀毒 手机应用 找加盟 找设计 找家政 众筹 找搬家 找代理 热门应用 找代工 找工作 找物流
找回收
遏制精准“收割”大学生:不良校园贷如何“刹车”

关键词:大学生贷,校园,贷款,消费,金融,平台,需求,学生,互联网

禁止小额贷款公司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

  光明日报记者 陈 鹏

  在某金融平台完成注册后,广州大四学生林一然顺利地“获得”了一笔钱。即便平时只用来买化妆品,花费不多且“基本能够按时还款”。

  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她也可能随时陷入不良校园贷的危机中。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市面上出现了众多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网上校园借贷平台。但平台的野蛮生长带来的裸贷、收费混乱、暴力催收等乱象,使得校园贷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为重点,加强消费贷款业务监管,禁止小额贷款公司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遏制精准“收割”大学生。

  光明日报记者 陈 鹏

  在某金融平台完成注册后,广州大四学生林一然顺利地“获得”了一笔钱。即便平时只用来买化妆品,花费不多且“基本能够按时还款”。

  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她也可能随时陷入不良校园贷的危机中。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市面上出现了众多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网上校园借贷平台。但平台的野蛮生长带来的裸贷、收费混乱、暴力催收等乱象,使得校园贷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为重点,加强消费贷款业务监管,禁止小额贷款公司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遏制精准“收割”大学生。

遏制精准“收割”大学生:不良校园贷如何“刹车”

安徽淮北师范大学滨湖校区春色满园。周方玲摄/光明图片

  校园贷花样百出,精准“收割”大学生

  2014年后,校园贷逐渐在市面上出现。随着分期消费和提前消费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校园贷平台出现爆发式增长。

  2016年,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一名在校大学生以多名同学名义,在校园网络金融平台借款数十万元赌球,最终无力偿还,跳楼自杀。

  2016年和2017年,原银监会、教育部等部门两次联合发文,针对网贷机构开展的校园贷业务进行规范治理,不良校园贷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受利益驱动,仍有不少机构顶风作案、违规操作。

  记者调查发现,校园贷并未消失,改头换面以“校园白条”“分期付款”“打借条”的形式出现,并在年轻人常使用的视频和音乐平台、美颜相机等应用中,也有它们的身影。

  教育部财务司司长郭鹏介绍,近期,部分互联网小额贷款机构通过和科技公司合作,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虚假、诱导性宣传,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诱导大学生在互联网购物平台上过度超前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

  校园贷的陷阱,为何总是针对大学生?

  中国政法大学助理教授任启明认为有两大原因:一是“有需求就会有市场”,部分学生在教育培训、个人消费等方面存在需求,互联网金融提供了便利的交易平台;二是学生受到超前消费的影响,本身没有收入来源,风险防范意识弱。这种互联网化的贷款产品具有一定诱导性,大学生对其没有抵抗力。

  随着对市场上名目繁多的校园贷的监管升级。截至目前,花呗、借呗、京东白条等贷款平台,因为小贷属性,向大学生放款的渠道被堵住了。

  “超前消费”让大学生背上“青春贷”

  有多少大学生是校园贷潜在客户?他们贷款需求和用途是什么?

遏制精准“收割”大学生:不良校园贷如何“刹车”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公安局针对近期出现的金融骗局,组织民警到学校为学生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学生防骗技能。林利军摄/光明图片

  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曾对大学生消费观进行了研究,“超前消费”是大部分大学生坠入校园贷陷阱的主要原因。麦可思的数据显示,当计划购买的物品超出预算较多时,68.3%的大学生会判断家庭和个人接受程度决定是否购买,24.8%的人会直接放弃消费。6.9%的人表示不管价格多少一定想办法购买。

  在这个6.9%的受访者中,有近四成的大学生表示会采取超前消费的形式,采用购物平台发起的分期付款或者贷款。

  校园贷一度火热,也有部分原因是一些放贷机构心怀不轨。

  此前,记者曾给某校园贷客服拨打电话咨询。客服人员告诉记者,“任何在校大学生都可申请贷款”,本科生的借贷额度为1000~50000元,具体可借金额还需提交申请后由系统根据个人还款能力判定,每个月利息为0.99%。此外,她还强调,“除逾期之外,学生不需要承担其他风险”。

  “一些网贷平台在宣传时只显示分期手续费,制造看上去很划算的假象。但事实上,这种看似低的月度还款对应的是高年化利率,可能已经超过36%这一年化利率的监管红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宫迪提醒。

  3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贷款市场竞争秩序,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所有贷款产品均应明示贷款年化利率。这样透明化的要求,将有助于消费者看清风险。但是校园贷的陷阱,更为隐蔽。

  曾有媒体发现,借款人在某校园贷平台借款1万元,并约定一个月内还清,需要支付的利息就高达3500元。在向平台缴纳20%的押金和15%的中介费后,其借款1万元到手时只有6500元。如果逾期,还将产生高额管理费。

  “为了规避监管和欺骗大学生,一些校园贷等平台还会以管理费、信息审核费、手续费等繁杂的费用项目为由,从借款人的借款金额中扣除大量的费用,实际到账的借款数额远低于初始借款金额。”宫迪透露。

  《通知》还明确要求,小额贷款公司要加强贷款客户身份的实质性核验,不得将大学生设定为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目标客户群体,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营销,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

  如何界定借款人的学生身份?如何具体地进行“实质性”审查?目前这些细则并未出台。任启明认为,所谓实质性审查主要是对借贷主体身份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查,这就需要小额贷款公司掌握社会成员身份信息的数据,但是无疑这是成本很高并且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的,不过“如果和以往一样,由借款人本人提交个人信息,则依然可能只是形式审核,实际效果仍未可知”。

  疏堵结合,正视大学生合理消费需求

  在某知名网站看到了“无抵押,秒到账”的校园贷广告,让北京某高校大学生韩凡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注册完成后,顺利贷款6000元,她用这笔钱报了一个英语培训班。

  两个月后,由于还款超出了个人承受范围,且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她和校园贷平台发生了摩擦。最终,不得不找到辅导员出面处理争端。

  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此前发布的《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在3000余名被调查的18岁至29岁人群中,信贷产品渗透率为86.6%,使用互联网分期消费产品的比例达61%。

  事实上,优化校园金融环境是满足大学生合理消费贷款需求的必要措施。想让不良校园贷“刹车”,既要“堵”,也要“疏”。

  在郭鹏看来,“各高校要正视大学生合理信贷需求,主动对接银行机构,配合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有针对性地开发完善手续便捷、利率合理、风险可控的高校助学、培训、必要消费等金融产品,满足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等需求”。

  “不断完善帮扶救助工作机制,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住宿费和基本生活费等保障性需求,解决学生的临时性、紧急性资金需求。”郭鹏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达到“良币”驱逐“劣币”的目的。

  相比于正规贷款机构繁杂的贷款手续和较高的征信要求而言,校园贷极低的门槛对于那些信贷需求被忽略的边缘人群,吸引力不言而喻。

  “目前,除了助学贷款以外,由正规银行提供的,针对大学生群体的金融服务少之又少。”在宫迪看来,可以把大学生群体纳入普惠性金融的服务对象,由政府采取贴息等政策,一部分缓解大学生合理的资金需求。

  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李君提交建议,呼吁加大网络贷款监管整治力度,同时禁止给在校学生办理信用卡和提供分期等相关超前消费的金融服务。

  对此,任启明有不同看法,“完全堵住大学生使用信用卡,不是明智之举”。他建议,“大学生申请信用卡,实际上就是在申请循环额度的信用贷款。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和其他身份的同年龄段的人员相比,缺少的是固定的工作收入。因此,可以大学生申领信用卡时,提交父母等监护人作为保证人的保证同意函。一方面可以实现用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信用卡驱逐非法放贷机构提供的黑产品,缓解学生的临时性资金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父母等监护人作为保证人,也有助于避免大学生在上学期间过度超前消费,陷入债务陷阱。同时,也可以让大学生提前熟悉并进行个人财务的规划和管理”。

  目前,一些大学生普遍缺乏理财能力和风险意识。在宫迪看来,“学校要适当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切实提高学生金融安全防范意识,把防范校园贷等金融风险知识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同时,高校辅导员也应承担起相应的管理责任”。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1日 14版)

[ 责编:丁玉冰 ]

安徽淮北师范大学滨湖校区春色满园。周方玲摄/光明图片

  校园贷花样百出,精准“收割”大学生

  2014年后,校园贷逐渐在市面上出现。随着分期消费和提前消费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校园贷平台出现爆发式增长。

  2016年,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一名在校大学生以多名同学名义,在校园网络金融平台借款数十万元赌球,最终无力偿还,跳楼自杀。

  2016年和2017年,原银监会、教育部等部门两次联合发文,针对网贷机构开展的校园贷业务进行规范治理,不良校园贷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受利益驱动,仍有不少机构顶风作案、违规操作。

  记者调查发现,校园贷并未消失,改头换面以“校园白条”“分期付款”“打借条”的形式出现,并在年轻人常使用的视频和音乐平台、美颜相机等应用中,也有它们的身影。

  教育部财务司司长郭鹏介绍,近期,部分互联网小额贷款机构通过和科技公司合作,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虚假、诱导性宣传,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诱导大学生在互联网购物平台上过度超前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

  校园贷的陷阱,为何总是针对大学生?

  中国政法大学助理教授任启明认为有两大原因:一是“有需求就会有市场”,部分学生在教育培训、个人消费等方面存在需求,互联网金融提供了便利的交易平台;二是学生受到超前消费的影响,本身没有收入来源,风险防范意识弱。这种互联网化的贷款产品具有一定诱导性,大学生对其没有抵抗力。

  随着对市场上名目繁多的校园贷的监管升级。截至目前,花呗、借呗、京东白条等贷款平台,因为小贷属性,向大学生放款的渠道被堵住了。

  “超前消费”让大学生背上“青春贷”

  有多少大学生是校园贷潜在客户?他们贷款需求和用途是什么?

  光明日报记者 陈 鹏

  在某金融平台完成注册后,广州大四学生林一然顺利地“获得”了一笔钱。即便平时只用来买化妆品,花费不多且“基本能够按时还款”。

  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她也可能随时陷入不良校园贷的危机中。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市面上出现了众多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网上校园借贷平台。但平台的野蛮生长带来的裸贷、收费混乱、暴力催收等乱象,使得校园贷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为重点,加强消费贷款业务监管,禁止小额贷款公司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遏制精准“收割”大学生。

遏制精准“收割”大学生:不良校园贷如何“刹车”

安徽淮北师范大学滨湖校区春色满园。周方玲摄/光明图片

  校园贷花样百出,精准“收割”大学生

  2014年后,校园贷逐渐在市面上出现。随着分期消费和提前消费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校园贷平台出现爆发式增长。

  2016年,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一名在校大学生以多名同学名义,在校园网络金融平台借款数十万元赌球,最终无力偿还,跳楼自杀。

  2016年和2017年,原银监会、教育部等部门两次联合发文,针对网贷机构开展的校园贷业务进行规范治理,不良校园贷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受利益驱动,仍有不少机构顶风作案、违规操作。

  记者调查发现,校园贷并未消失,改头换面以“校园白条”“分期付款”“打借条”的形式出现,并在年轻人常使用的视频和音乐平台、美颜相机等应用中,也有它们的身影。

  教育部财务司司长郭鹏介绍,近期,部分互联网小额贷款机构通过和科技公司合作,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虚假、诱导性宣传,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诱导大学生在互联网购物平台上过度超前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

  校园贷的陷阱,为何总是针对大学生?

  中国政法大学助理教授任启明认为有两大原因:一是“有需求就会有市场”,部分学生在教育培训、个人消费等方面存在需求,互联网金融提供了便利的交易平台;二是学生受到超前消费的影响,本身没有收入来源,风险防范意识弱。这种互联网化的贷款产品具有一定诱导性,大学生对其没有抵抗力。

  随着对市场上名目繁多的校园贷的监管升级。截至目前,花呗、借呗、京东白条等贷款平台,因为小贷属性,向大学生放款的渠道被堵住了。

  “超前消费”让大学生背上“青春贷”

  有多少大学生是校园贷潜在客户?他们贷款需求和用途是什么?

遏制精准“收割”大学生:不良校园贷如何“刹车”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公安局针对近期出现的金融骗局,组织民警到学校为学生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学生防骗技能。林利军摄/光明图片

  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曾对大学生消费观进行了研究,“超前消费”是大部分大学生坠入校园贷陷阱的主要原因。麦可思的数据显示,当计划购买的物品超出预算较多时,68.3%的大学生会判断家庭和个人接受程度决定是否购买,24.8%的人会直接放弃消费。6.9%的人表示不管价格多少一定想办法购买。

  在这个6.9%的受访者中,有近四成的大学生表示会采取超前消费的形式,采用购物平台发起的分期付款或者贷款。

  校园贷一度火热,也有部分原因是一些放贷机构心怀不轨。

  此前,记者曾给某校园贷客服拨打电话咨询。客服人员告诉记者,“任何在校大学生都可申请贷款”,本科生的借贷额度为1000~50000元,具体可借金额还需提交申请后由系统根据个人还款能力判定,每个月利息为0.99%。此外,她还强调,“除逾期之外,学生不需要承担其他风险”。

  “一些网贷平台在宣传时只显示分期手续费,制造看上去很划算的假象。但事实上,这种看似低的月度还款对应的是高年化利率,可能已经超过36%这一年化利率的监管红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宫迪提醒。

  3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贷款市场竞争秩序,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所有贷款产品均应明示贷款年化利率。这样透明化的要求,将有助于消费者看清风险。但是校园贷的陷阱,更为隐蔽。

  曾有媒体发现,借款人在某校园贷平台借款1万元,并约定一个月内还清,需要支付的利息就高达3500元。在向平台缴纳20%的押金和15%的中介费后,其借款1万元到手时只有6500元。如果逾期,还将产生高额管理费。

  “为了规避监管和欺骗大学生,一些校园贷等平台还会以管理费、信息审核费、手续费等繁杂的费用项目为由,从借款人的借款金额中扣除大量的费用,实际到账的借款数额远低于初始借款金额。”宫迪透露。

  《通知》还明确要求,小额贷款公司要加强贷款客户身份的实质性核验,不得将大学生设定为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目标客户群体,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营销,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

  如何界定借款人的学生身份?如何具体地进行“实质性”审查?目前这些细则并未出台。任启明认为,所谓实质性审查主要是对借贷主体身份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查,这就需要小额贷款公司掌握社会成员身份信息的数据,但是无疑这是成本很高并且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的,不过“如果和以往一样,由借款人本人提交个人信息,则依然可能只是形式审核,实际效果仍未可知”。

  疏堵结合,正视大学生合理消费需求

  在某知名网站看到了“无抵押,秒到账”的校园贷广告,让北京某高校大学生韩凡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注册完成后,顺利贷款6000元,她用这笔钱报了一个英语培训班。

  两个月后,由于还款超出了个人承受范围,且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她和校园贷平台发生了摩擦。最终,不得不找到辅导员出面处理争端。

  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此前发布的《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在3000余名被调查的18岁至29岁人群中,信贷产品渗透率为86.6%,使用互联网分期消费产品的比例达61%。

  事实上,优化校园金融环境是满足大学生合理消费贷款需求的必要措施。想让不良校园贷“刹车”,既要“堵”,也要“疏”。

  在郭鹏看来,“各高校要正视大学生合理信贷需求,主动对接银行机构,配合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有针对性地开发完善手续便捷、利率合理、风险可控的高校助学、培训、必要消费等金融产品,满足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等需求”。

  “不断完善帮扶救助工作机制,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住宿费和基本生活费等保障性需求,解决学生的临时性、紧急性资金需求。”郭鹏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达到“良币”驱逐“劣币”的目的。

  相比于正规贷款机构繁杂的贷款手续和较高的征信要求而言,校园贷极低的门槛对于那些信贷需求被忽略的边缘人群,吸引力不言而喻。

  “目前,除了助学贷款以外,由正规银行提供的,针对大学生群体的金融服务少之又少。”在宫迪看来,可以把大学生群体纳入普惠性金融的服务对象,由政府采取贴息等政策,一部分缓解大学生合理的资金需求。

  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李君提交建议,呼吁加大网络贷款监管整治力度,同时禁止给在校学生办理信用卡和提供分期等相关超前消费的金融服务。

  对此,任启明有不同看法,“完全堵住大学生使用信用卡,不是明智之举”。他建议,“大学生申请信用卡,实际上就是在申请循环额度的信用贷款。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和其他身份的同年龄段的人员相比,缺少的是固定的工作收入。因此,可以大学生申领信用卡时,提交父母等监护人作为保证人的保证同意函。一方面可以实现用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信用卡驱逐非法放贷机构提供的黑产品,缓解学生的临时性资金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父母等监护人作为保证人,也有助于避免大学生在上学期间过度超前消费,陷入债务陷阱。同时,也可以让大学生提前熟悉并进行个人财务的规划和管理”。

  目前,一些大学生普遍缺乏理财能力和风险意识。在宫迪看来,“学校要适当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切实提高学生金融安全防范意识,把防范校园贷等金融风险知识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同时,高校辅导员也应承担起相应的管理责任”。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1日 14版)

[ 责编:丁玉冰 ]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公安局针对近期出现的金融骗局,组织民警到学校为学生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学生防骗技能。林利军摄/光明图片

  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曾对大学生消费观进行了研究,“超前消费”是大部分大学生坠入校园贷陷阱的主要原因。麦可思的数据显示,当计划购买的物品超出预算较多时,68.3%的大学生会判断家庭和个人接受程度决定是否购买,24.8%的人会直接放弃消费。6.9%的人表示不管价格多少一定想办法购买。

  在这个6.9%的受访者中,有近四成的大学生表示会采取超前消费的形式,采用购物平台发起的分期付款或者贷款。

  校园贷一度火热,也有部分原因是一些放贷机构心怀不轨。

  此前,记者曾给某校园贷客服拨打电话咨询。客服人员告诉记者,“任何在校大学生都可申请贷款”,本科生的借贷额度为1000~50000元,具体可借金额还需提交申请后由系统根据个人还款能力判定,每个月利息为0.99%。此外,她还强调,“除逾期之外,学生不需要承担其他风险”。

  “一些网贷平台在宣传时只显示分期手续费,制造看上去很划算的假象。但事实上,这种看似低的月度还款对应的是高年化利率,可能已经超过36%这一年化利率的监管红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宫迪提醒。

  3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贷款市场竞争秩序,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所有贷款产品均应明示贷款年化利率。这样透明化的要求,将有助于消费者看清风险。但是校园贷的陷阱,更为隐蔽。

  曾有媒体发现,借款人在某校园贷平台借款1万元,并约定一个月内还清,需要支付的利息就高达3500元。在向平台缴纳20%的押金和15%的中介费后,其借款1万元到手时只有6500元。如果逾期,还将产生高额管理费。

  “为了规避监管和欺骗大学生,一些校园贷等平台还会以管理费、信息审核费、手续费等繁杂的费用项目为由,从借款人的借款金额中扣除大量的费用,实际到账的借款数额远低于初始借款金额。”宫迪透露。

  《通知》还明确要求,小额贷款公司要加强贷款客户身份的实质性核验,不得将大学生设定为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目标客户群体,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营销,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

  如何界定借款人的学生身份?如何具体地进行“实质性”审查?目前这些细则并未出台。任启明认为,所谓实质性审查主要是对借贷主体身份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查,这就需要小额贷款公司掌握社会成员身份信息的数据,但是无疑这是成本很高并且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的,不过“如果和以往一样,由借款人本人提交个人信息,则依然可能只是形式审核,实际效果仍未可知”。

  疏堵结合,正视大学生合理消费需求

  在某知名网站看到了“无抵押,秒到账”的校园贷广告,让北京某高校大学生韩凡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注册完成后,顺利贷款6000元,她用这笔钱报了一个英语培训班。

  两个月后,由于还款超出了个人承受范围,且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她和校园贷平台发生了摩擦。最终,不得不找到辅导员出面处理争端。

  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此前发布的《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在3000余名被调查的18岁至29岁人群中,信贷产品渗透率为86.6%,使用互联网分期消费产品的比例达61%。

  事实上,优化校园金融环境是满足大学生合理消费贷款需求的必要措施。想让不良校园贷“刹车”,既要“堵”,也要“疏”。

  在郭鹏看来,“各高校要正视大学生合理信贷需求,主动对接银行机构,配合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有针对性地开发完善手续便捷、利率合理、风险可控的高校助学、培训、必要消费等金融产品,满足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等需求”。

  “不断完善帮扶救助工作机制,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住宿费和基本生活费等保障性需求,解决学生的临时性、紧急性资金需求。”郭鹏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达到“良币”驱逐“劣币”的目的。

  相比于正规贷款机构繁杂的贷款手续和较高的征信要求而言,校园贷极低的门槛对于那些信贷需求被忽略的边缘人群,吸引力不言而喻。

  “目前,除了助学贷款以外,由正规银行提供的,针对大学生群体的金融服务少之又少。”在宫迪看来,可以把大学生群体纳入普惠性金融的服务对象,由政府采取贴息等政策,一部分缓解大学生合理的资金需求。

  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李君提交建议,呼吁加大网络贷款监管整治力度,同时禁止给在校学生办理信用卡和提供分期等相关超前消费的金融服务。

  对此,任启明有不同看法,“完全堵住大学生使用信用卡,不是明智之举”。他建议,“大学生申请信用卡,实际上就是在申请循环额度的信用贷款。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和其他身份的同年龄段的人员相比,缺少的是固定的工作收入。因此,可以大学生申领信用卡时,提交父母等监护人作为保证人的保证同意函。一方面可以实现用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信用卡驱逐非法放贷机构提供的黑产品,缓解学生的临时性资金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父母等监护人作为保证人,也有助于避免大学生在上学期间过度超前消费,陷入债务陷阱。同时,也可以让大学生提前熟悉并进行个人财务的规划和管理”。

  目前,一些大学生普遍缺乏理财能力和风险意识。在宫迪看来,“学校要适当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切实提高学生金融安全防范意识,把防范校园贷等金融风险知识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同时,高校辅导员也应承担起相应的管理责任”。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1日 14版)

[ 责编:丁玉冰 ]

TIP:您正在快照阅读,阅读更多点击

发布日期:2021-05-12 08:40:55

以上由全知导航为您整理呈现.删除请联系: info@404886.com     

网友观点:
马上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知头条立场。请理想发言,恶性发现将由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已为您加载完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