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星座 交友 视频 明星 新闻 NBA 足球 体育 美图 游戏 音乐 摄影 军事 笑话
社区 招聘 地图 美食 汽车 基金 两性 女性 法律 娱乐 时尚 彩票 宠物 股票 手机
购物 健康 银行 房产 儿童 旅游 大学 宗教 公益 考试 教育 外语 留学 科技 爱好
微博 电脑 桌面 招商 聊天 硬件 软件 建站 编程 邮箱 设计 数码 曲艺 棋牌 生活
QQ 二手汽车 生活助手 天气 直播 站长 婚嫁 租厂房 服务器 租赁 互联网 农产品 修理 搬家 UI素材
保洁 面辅料 牧业 出书 代工 物流 电影 电视 综艺 动漫 全知导航-八卦 秀场 减肥 美女 母婴
团购 特卖 家居 杀毒 手机应用 找加盟 找设计 找家政 众筹 找搬家 找代理 热门应用 找代工 找工作 找物流
找回收
回乡村,做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关键词:种植,村民,橄榄,石斛,花椒,销售,家乡, ,创业,抚仙湖

从橄榄种植到采摘销售

  四位返乡创新创业者的奋斗故事与新年心愿——

回乡村,做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近年来,返乡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创业人数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宽、起点越来越高、带动就业增收能力越来越强,培育了一大批县乡特色产业集群,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即将过去的2020年留给这些创新创业者哪些难忘记忆,2021年,他们有什么新目标新期待?我们邀请四位返乡创新创业者讲述故事,并请专家点评:如何吸引更多人才,为乡村振兴建功立业。

  【一线讲述】

  向上生长的金钗石斛,是我们的“致富草”

  讲述人:贵州省遵义市农技专家、致富带头人 张万兴

  四位返乡创新创业者的奋斗故事与新年心愿——

回乡村,做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近年来,返乡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创业人数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宽、起点越来越高、带动就业增收能力越来越强,培育了一大批县乡特色产业集群,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即将过去的2020年留给这些创新创业者哪些难忘记忆,2021年,他们有什么新目标新期待?我们邀请四位返乡创新创业者讲述故事,并请专家点评:如何吸引更多人才,为乡村振兴建功立业。

  【一线讲述】

  向上生长的金钗石斛,是我们的“致富草”

  讲述人:贵州省遵义市农技专家、致富带头人 张万兴

回乡村,做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在贵州贵阳从江县停洞镇东勤村,大学毕业后回乡发展的贺常乐(左二)和乡亲们在搬运村集体种植的吊瓜。新华社发

  树上也能种出石斛,你听过吗?眼见为实——最近寒流袭来,可我们贵州遵义红花岗区金鼎山下的森林里却是一片绿意盎然。褐色的松树树干上爬满了嫩绿的植物,这就是有着“黔山仙草”美誉的名贵中药材——金钗石斛。

  林间种植石斛的技术,我20年前就掌握了。那时,我从贵州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在云南、海南、浙江等地的农业种植公司担任石斛种植技术指导,用了10年时间,摸索出一套独特而高效的种植技术。原本可以在沿海地区过安稳而富足的生活,可我心里却始终放不下:金钗石斛是我们贵州的特色品种,从种植环境看,还是家乡最好!何况,家乡急需致富门路,应该让金钗石斛发挥价值,成为老百姓的“致富草”。于是,2011年,我回到金鼎山镇银江村,带动群众一起培育金钗石斛苗。

  金钗石斛不仅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而且开出的花朵非常具有观赏价值,但对土壤、光照、空气温度等种植环境要求很高,人工种植非常困难。

  金钗石斛是“宝贝”,我们贵州良好的生态环境更是“宝贝”。为了呵护好这两个“宝贝”,我经常请教遵义市的石斛种植专家。培育期间,我常到种植户的育苗棚里查看石斛苗长势,指导他们防治炭疽病、清理杂菌杂草,叮嘱他们注意通风、控制温度,让石斛苗健康生长。同时,我还利用多年积累的市场资源,帮助村民们搞销售。

  不久后,我流转了77亩林地,开始种植林间仿野生金钗石斛,还带领银江村30户种植户,成立了贵州婧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村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带着大家培育石斛苗、移种石斛苗、保护石斛林、粗加工石斛片,把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公司为10多个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岗位。村民陈荣友因外出务工受伤不能下地做农活,我便安排他照看石斛林间种植基地。他每天都在石斛林地巡查,保证石斛不被人偷采、破坏,一个月工资2400元。村民张万雄在我指导下培育石斛苗,两年销售一次,一次能有近20万元收入,家庭收入翻了好几番。

  生长在深山里的一根根藤蔓,成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宝贝”。接下来,我计划扩大石斛种植规模,依托大娄山脉金鼎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将石斛种植产业打造成特色产业和长效产业,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望着一根根向上生长的金钗石斛,我对未来信心满满。

 

  回村做电商,让更多人尝到家乡橄榄的甜

  讲述人:重庆市江津区淘家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何春梅

回乡村,做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广西柳州鹿寨县拉沟乡木龙村,曾远赴广东务工的李柳萍回乡创办了柳鹿山珍特产馆,通过电商平台推介家乡的特色农产品。新华社发

  我生长在重庆市江津区石蟆镇桥子村,老家石蟆镇有500年橄榄种植历史,是经过认证的“中国优质橄榄基地”,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橄榄种植基地。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当地缺乏销售渠道,橄榄“养在深闺人未识”。

  5年前,我辞职返乡创业,发展电商。当时家里人都不理解,一个90后姑娘放着好端端的工作不干,为啥非要回农村“受苦”?那年10月,我和爱人还是回来了——开一辆老旧的面包车,揣着3000元现金。

  刚开始,我和爱人凌晨五点就去摘橄榄,几个冷馒头就是一顿饭。由于石蟆镇地处偏远,橄榄摘回来打包好后,只能送到20公里外的白沙镇去发货。我还多次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到很多知识,解决了橄榄采摘、店面设计、销售宣传等方面的问题。

  几个月下来,我的生意有了起色,每天都有新订单。小小的成功让我品尝到创业的滋味,信心更足了。在橄榄价格便宜且易损坏、物流费和包装费较高的情况下,我始终坚持损坏包赔,就算亏本也会售后处理,把不少“头回客”变成了“回头客”。然而,随着村里的橄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石蟆橄榄产量不断增加,产品又开始出现滞销现象。

  怎么才能进一步打开市场,带领乡亲们解决销路难题?我思来想去,提出“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展合作社,组建电商团队,成立淘家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一开始,村民不愿接受合作社,也不愿参加培训,施用有机肥、草药防治病虫害等更是推广不开。为了尽快取得大家信任,调动村民入股参会的积极性,我自掏腰包,无偿提供肥料、农药,讲解网上销售橄榄的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同时,在周边区县推广石蟆橄榄种植。

  在我的坚持下,橄榄的市场销路渐渐打开了,乡亲们也纷纷来入股参会。对前来取经的乡亲,我不仅毫不保留,还为他们提供农技和生产资料上的支持,引导他们抱团发展。就这样,公司先后与226户农户签订了购销协议。通过科学管理,如今入股村民户均增收万元以上。同时,我们还积极吸纳周边劳动力就业,在销售旺季时,可为150余人安排岗位。从橄榄种植到采摘销售,平均每年带动100多家贫困户增收致富。

  橄榄的香气要飘得更远,就必须解决物流配送这个“痛点”。2016年,在石蟆镇和快递公司共同推动下,镇上建起百世快递服务站点,实现了24小时内出单发货,既解决了农村电商最棘手的物流配送问题,也大大降低了快递成本。就这样,我们通过溯源、品质管控和品牌创建等方式,赢得了消费者对橄榄品质的信赖,销售好评率99%以上。

  2019年,我开始运营自媒体,“聚乡村”抖音号粉丝达25万,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带动家乡其他农产品的销售。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带头成立了聚乡村扶贫直播电商团队,在多个平台直播带货,总销售额约823万元。

  创业5年,幸福写在了家乡人脸上。在我的带动下,如今石蟆镇从事农产品电商服务的已有300多人。

  新的一年,我有个小小的愿望,那就是尽快解决仓储问题,这样才能满足越来越大的发货量,帮助广大农户销售更多农产品,让更多人尝到我家乡橄榄的甜。

 

  花椒树活了,致富有了新门路

  讲述人:山西省石楼县黄河兴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刘彩红

回乡村,做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湖北秭归县梅家河乡三掌坪村的宋玉琳返乡创办合作社种植香椿,并利用互联网直播销售合作社产品。新华社发

  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16岁初中毕业后,我就背井离乡到太原打工。在城里起早贪黑地干了20年,当过保姆、摆过地摊,后来靠着服装生意立足,打拼出一份自己的事业,十多年前还把家里人接到太原生活。在回乡创业前,我是家乡人眼中逃离大山的成功“模范”。

  2016年6月,机缘巧合,我参加了吕梁市政府举办的“迎老乡、迎客商、兴吕梁”恳谈会。会上,看到家乡人眼里对我们这些在外“能人”返乡创业的渴望时,我就动了回乡发展的念头。

  一开始,家人反对,我做不通他们的工作,只好只身回到老家。当年,我就流转了黄河岸边的350亩坡地,用来发展花椒特色产业。这并不是我一时兴起的决定,而是认真考虑后的慎重选择。花椒市场需求大、销路好、价格高,但花椒树生长对地理、气候条件要求严格,家乡的地形地貌正好符合。

  2017年春,我把爱人“逼上梁山”,带着他住进了老家荒废许久的破窑洞,带领乡亲们按学来的方法“大苗栽水地、小苗栽旱地”,可因为那年干旱,小苗都旱死了。2018年春天刚到,我们就拔掉干枯的小苗,全部补种上大树苗,谁知道当年秋雨多,来年春天,补种的树苗根都烂了。第三年,我们又咬着牙,直接栽种根部保存土球的树苗,成活率终于到了九成。

  几次折腾下来,先后投入了300多万元,我们的家底被掏光了。但我不后悔,因为花椒树活了,全村人有了“摇钱树”。创业初期,我就组织了村里28户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按照协定,在1至3年的生长期内,合作社每年每亩地给村民100元的分红,进入成果期后,每年每亩地分红200元。同时,花椒树的除草、施肥、浇水、采摘等工作需固定劳动力20余人,每人每年工作四个月左右,收入14000元,这让山里人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2019年,5000株花椒开始挂果。满山遍野的花椒香吸引了之前还在观望中的村民们,他们主动找到我要求开始试种。我的花椒育苗基地也建立了起来,并成立了景楠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花椒收购、加工与销售。

  过去一年多,我一直在寻求各种机会推介花椒产品,尽管很多时候,在场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我是谁,但我总会让大家记住石楼县前山乡有个“花椒女”。最近,我还将路演“搬”到了山西省妇联组织的创业培训班上,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花椒梦”。

  今年年初,在团中央驻石楼县扶贫工作队帮助下,我又有了一个建立花椒全产业链的设想。工作队队长孟利启发我搞花椒健康养生,提升产品效益。他们不仅给了我资金上的帮扶,还帮助我找专家,开发了几款附加值高的花椒保健养生产品,这样,农民的花椒销路就更广了,收入也能更高。

  为了让好产品有个好颜值,我变卖了积攒多年的首饰,用来设计包装物料。看着家乡的花椒产业蒸蒸日上,老乡们在家门口能致富,我内心别提多满足。

 

  抚仙湖旁,民房成民宿

  讲述人:云南省澄江市右所镇小湾村村民 鲁小磊

回乡村,做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河南洛阳汝阳县小店镇,在由一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创办的“甜瓜小镇”,员工在温棚里嫁接甜瓜苗。新华社发

  我从小生长在抚仙湖畔风景如画的小湾村,过去村民们都以打鱼、种地为生。祖辈世代打鱼,父亲也半生在风浪里穿行,落下了风湿病。初中毕业后,我也打了两年鱼。因为湖里的鱼越来越少,打鱼的收入也随之减少,同时为保护抚仙湖,我像其他村民一样,离开农村去县城上的工地打工。

  在外漂了几年后,我回村开了家生产塑料薄膜的小型加工厂。我发觉,抚仙湖越来越美,来小湾村欣赏美景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这时,我才详细了解了这些年的“抚仙湖变奏曲”——打鱼难以谋生后,很多村民种起了烤烟、豌豆、西兰花。然而,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残留的农药随着雨水流入抚仙湖,抚仙湖水质一度变差。近几年,玉溪市对抚仙湖周边实行“四退三还”保护措施,小湾村湖边的300多亩水田全部退出,山坡上6000亩耕地也全部改种核桃树。渐渐地,抚仙湖恢复了往日风采。

  许多外地人来到小湾村租民房开酒店客栈,村里大多数村民都把房子租给了别人,自己住回老村子,或者住进了县城。

  把房租给别人,不如自己开客栈。去年上半年,我拿出打工积蓄,又贷了些款,把家里的小楼装修成了客栈。没想到一开业,8间客房全部爆满,几个月就收入10多万元。

  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生意冷清了一段时间。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客人也越来越多。如今,我们村正在打造特色民俗示范村,建设小湾特色民宿,并进行古村落改造。站在各家各户门口,山坡下抚仙湖波光粼粼。听村支书说,村里要把小湾村打造成抚仙湖边的休闲胜地,希望新的一年疫情能够早点结束,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民宿生意越来越好。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吕慎、张国圣、李宏、李建斌、杨珏、张勇、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程雅琦)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31日 07版)

[ 责编:陈畅 ]

  在贵州贵阳从江县停洞镇东勤村,大学毕业后回乡发展的贺常乐(左二)和乡亲们在搬运村集体种植的吊瓜。新华社发

  树上也能种出石斛,你听过吗?眼见为实——最近寒流袭来,可我们贵州遵义红花岗区金鼎山下的森林里却是一片绿意盎然。褐色的松树树干上爬满了嫩绿的植物,这就是有着“黔山仙草”美誉的名贵中药材——金钗石斛。

  林间种植石斛的技术,我20年前就掌握了。那时,我从贵州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在云南、海南、浙江等地的农业种植公司担任石斛种植技术指导,用了10年时间,摸索出一套独特而高效的种植技术。原本可以在沿海地区过安稳而富足的生活,可我心里却始终放不下:金钗石斛是我们贵州的特色品种,从种植环境看,还是家乡最好!何况,家乡急需致富门路,应该让金钗石斛发挥价值,成为老百姓的“致富草”。于是,2011年,我回到金鼎山镇银江村,带动群众一起培育金钗石斛苗。

  金钗石斛不仅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而且开出的花朵非常具有观赏价值,但对土壤、光照、空气温度等种植环境要求很高,人工种植非常困难。

  金钗石斛是“宝贝”,我们贵州良好的生态环境更是“宝贝”。为了呵护好这两个“宝贝”,我经常请教遵义市的石斛种植专家。培育期间,我常到种植户的育苗棚里查看石斛苗长势,指导他们防治炭疽病、清理杂菌杂草,叮嘱他们注意通风、控制温度,让石斛苗健康生长。同时,我还利用多年积累的市场资源,帮助村民们搞销售。

  不久后,我流转了77亩林地,开始种植林间仿野生金钗石斛,还带领银江村30户种植户,成立了贵州婧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村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带着大家培育石斛苗、移种石斛苗、保护石斛林、粗加工石斛片,把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公司为10多个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岗位。村民陈荣友因外出务工受伤不能下地做农活,我便安排他照看石斛林间种植基地。他每天都在石斛林地巡查,保证石斛不被人偷采、破坏,一个月工资2400元。村民张万雄在我指导下培育石斛苗,两年销售一次,一次能有近20万元收入,家庭收入翻了好几番。

  生长在深山里的一根根藤蔓,成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宝贝”。接下来,我计划扩大石斛种植规模,依托大娄山脉金鼎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将石斛种植产业打造成特色产业和长效产业,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望着一根根向上生长的金钗石斛,我对未来信心满满。

 

  回村做电商,让更多人尝到家乡橄榄的甜

  讲述人:重庆市江津区淘家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何春梅

  四位返乡创新创业者的奋斗故事与新年心愿——

回乡村,做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近年来,返乡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创业人数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宽、起点越来越高、带动就业增收能力越来越强,培育了一大批县乡特色产业集群,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即将过去的2020年留给这些创新创业者哪些难忘记忆,2021年,他们有什么新目标新期待?我们邀请四位返乡创新创业者讲述故事,并请专家点评:如何吸引更多人才,为乡村振兴建功立业。

  【一线讲述】

  向上生长的金钗石斛,是我们的“致富草”

  讲述人:贵州省遵义市农技专家、致富带头人 张万兴

回乡村,做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在贵州贵阳从江县停洞镇东勤村,大学毕业后回乡发展的贺常乐(左二)和乡亲们在搬运村集体种植的吊瓜。新华社发

  树上也能种出石斛,你听过吗?眼见为实——最近寒流袭来,可我们贵州遵义红花岗区金鼎山下的森林里却是一片绿意盎然。褐色的松树树干上爬满了嫩绿的植物,这就是有着“黔山仙草”美誉的名贵中药材——金钗石斛。

  林间种植石斛的技术,我20年前就掌握了。那时,我从贵州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在云南、海南、浙江等地的农业种植公司担任石斛种植技术指导,用了10年时间,摸索出一套独特而高效的种植技术。原本可以在沿海地区过安稳而富足的生活,可我心里却始终放不下:金钗石斛是我们贵州的特色品种,从种植环境看,还是家乡最好!何况,家乡急需致富门路,应该让金钗石斛发挥价值,成为老百姓的“致富草”。于是,2011年,我回到金鼎山镇银江村,带动群众一起培育金钗石斛苗。

  金钗石斛不仅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而且开出的花朵非常具有观赏价值,但对土壤、光照、空气温度等种植环境要求很高,人工种植非常困难。

  金钗石斛是“宝贝”,我们贵州良好的生态环境更是“宝贝”。为了呵护好这两个“宝贝”,我经常请教遵义市的石斛种植专家。培育期间,我常到种植户的育苗棚里查看石斛苗长势,指导他们防治炭疽病、清理杂菌杂草,叮嘱他们注意通风、控制温度,让石斛苗健康生长。同时,我还利用多年积累的市场资源,帮助村民们搞销售。

  不久后,我流转了77亩林地,开始种植林间仿野生金钗石斛,还带领银江村30户种植户,成立了贵州婧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村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带着大家培育石斛苗、移种石斛苗、保护石斛林、粗加工石斛片,把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公司为10多个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岗位。村民陈荣友因外出务工受伤不能下地做农活,我便安排他照看石斛林间种植基地。他每天都在石斛林地巡查,保证石斛不被人偷采、破坏,一个月工资2400元。村民张万雄在我指导下培育石斛苗,两年销售一次,一次能有近20万元收入,家庭收入翻了好几番。

  生长在深山里的一根根藤蔓,成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宝贝”。接下来,我计划扩大石斛种植规模,依托大娄山脉金鼎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将石斛种植产业打造成特色产业和长效产业,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望着一根根向上生长的金钗石斛,我对未来信心满满。

 

  回村做电商,让更多人尝到家乡橄榄的甜

  讲述人:重庆市江津区淘家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何春梅

回乡村,做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广西柳州鹿寨县拉沟乡木龙村,曾远赴广东务工的李柳萍回乡创办了柳鹿山珍特产馆,通过电商平台推介家乡的特色农产品。新华社发

  我生长在重庆市江津区石蟆镇桥子村,老家石蟆镇有500年橄榄种植历史,是经过认证的“中国优质橄榄基地”,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橄榄种植基地。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当地缺乏销售渠道,橄榄“养在深闺人未识”。

  5年前,我辞职返乡创业,发展电商。当时家里人都不理解,一个90后姑娘放着好端端的工作不干,为啥非要回农村“受苦”?那年10月,我和爱人还是回来了——开一辆老旧的面包车,揣着3000元现金。

  刚开始,我和爱人凌晨五点就去摘橄榄,几个冷馒头就是一顿饭。由于石蟆镇地处偏远,橄榄摘回来打包好后,只能送到20公里外的白沙镇去发货。我还多次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到很多知识,解决了橄榄采摘、店面设计、销售宣传等方面的问题。

  几个月下来,我的生意有了起色,每天都有新订单。小小的成功让我品尝到创业的滋味,信心更足了。在橄榄价格便宜且易损坏、物流费和包装费较高的情况下,我始终坚持损坏包赔,就算亏本也会售后处理,把不少“头回客”变成了“回头客”。然而,随着村里的橄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石蟆橄榄产量不断增加,产品又开始出现滞销现象。

  怎么才能进一步打开市场,带领乡亲们解决销路难题?我思来想去,提出“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展合作社,组建电商团队,成立淘家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一开始,村民不愿接受合作社,也不愿参加培训,施用有机肥、草药防治病虫害等更是推广不开。为了尽快取得大家信任,调动村民入股参会的积极性,我自掏腰包,无偿提供肥料、农药,讲解网上销售橄榄的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同时,在周边区县推广石蟆橄榄种植。

  在我的坚持下,橄榄的市场销路渐渐打开了,乡亲们也纷纷来入股参会。对前来取经的乡亲,我不仅毫不保留,还为他们提供农技和生产资料上的支持,引导他们抱团发展。就这样,公司先后与226户农户签订了购销协议。通过科学管理,如今入股村民户均增收万元以上。同时,我们还积极吸纳周边劳动力就业,在销售旺季时,可为150余人安排岗位。从橄榄种植到采摘销售,平均每年带动100多家贫困户增收致富。

  橄榄的香气要飘得更远,就必须解决物流配送这个“痛点”。2016年,在石蟆镇和快递公司共同推动下,镇上建起百世快递服务站点,实现了24小时内出单发货,既解决了农村电商最棘手的物流配送问题,也大大降低了快递成本。就这样,我们通过溯源、品质管控和品牌创建等方式,赢得了消费者对橄榄品质的信赖,销售好评率99%以上。

  2019年,我开始运营自媒体,“聚乡村”抖音号粉丝达25万,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带动家乡其他农产品的销售。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带头成立了聚乡村扶贫直播电商团队,在多个平台直播带货,总销售额约823万元。

  创业5年,幸福写在了家乡人脸上。在我的带动下,如今石蟆镇从事农产品电商服务的已有300多人。

  新的一年,我有个小小的愿望,那就是尽快解决仓储问题,这样才能满足越来越大的发货量,帮助广大农户销售更多农产品,让更多人尝到我家乡橄榄的甜。

 

  花椒树活了,致富有了新门路

  讲述人:山西省石楼县黄河兴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刘彩红

回乡村,做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湖北秭归县梅家河乡三掌坪村的宋玉琳返乡创办合作社种植香椿,并利用互联网直播销售合作社产品。新华社发

  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16岁初中毕业后,我就背井离乡到太原打工。在城里起早贪黑地干了20年,当过保姆、摆过地摊,后来靠着服装生意立足,打拼出一份自己的事业,十多年前还把家里人接到太原生活。在回乡创业前,我是家乡人眼中逃离大山的成功“模范”。

  2016年6月,机缘巧合,我参加了吕梁市政府举办的“迎老乡、迎客商、兴吕梁”恳谈会。会上,看到家乡人眼里对我们这些在外“能人”返乡创业的渴望时,我就动了回乡发展的念头。

  一开始,家人反对,我做不通他们的工作,只好只身回到老家。当年,我就流转了黄河岸边的350亩坡地,用来发展花椒特色产业。这并不是我一时兴起的决定,而是认真考虑后的慎重选择。花椒市场需求大、销路好、价格高,但花椒树生长对地理、气候条件要求严格,家乡的地形地貌正好符合。

  2017年春,我把爱人“逼上梁山”,带着他住进了老家荒废许久的破窑洞,带领乡亲们按学来的方法“大苗栽水地、小苗栽旱地”,可因为那年干旱,小苗都旱死了。2018年春天刚到,我们就拔掉干枯的小苗,全部补种上大树苗,谁知道当年秋雨多,来年春天,补种的树苗根都烂了。第三年,我们又咬着牙,直接栽种根部保存土球的树苗,成活率终于到了九成。

  几次折腾下来,先后投入了300多万元,我们的家底被掏光了。但我不后悔,因为花椒树活了,全村人有了“摇钱树”。创业初期,我就组织了村里28户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按照协定,在1至3年的生长期内,合作社每年每亩地给村民100元的分红,进入成果期后,每年每亩地分红200元。同时,花椒树的除草、施肥、浇水、采摘等工作需固定劳动力20余人,每人每年工作四个月左右,收入14000元,这让山里人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2019年,5000株花椒开始挂果。满山遍野的花椒香吸引了之前还在观望中的村民们,他们主动找到我要求开始试种。我的花椒育苗基地也建立了起来,并成立了景楠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花椒收购、加工与销售。

  过去一年多,我一直在寻求各种机会推介花椒产品,尽管很多时候,在场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我是谁,但我总会让大家记住石楼县前山乡有个“花椒女”。最近,我还将路演“搬”到了山西省妇联组织的创业培训班上,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花椒梦”。

  今年年初,在团中央驻石楼县扶贫工作队帮助下,我又有了一个建立花椒全产业链的设想。工作队队长孟利启发我搞花椒健康养生,提升产品效益。他们不仅给了我资金上的帮扶,还帮助我找专家,开发了几款附加值高的花椒保健养生产品,这样,农民的花椒销路就更广了,收入也能更高。

  为了让好产品有个好颜值,我变卖了积攒多年的首饰,用来设计包装物料。看着家乡的花椒产业蒸蒸日上,老乡们在家门口能致富,我内心别提多满足。

 

  抚仙湖旁,民房成民宿

  讲述人:云南省澄江市右所镇小湾村村民 鲁小磊

回乡村,做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河南洛阳汝阳县小店镇,在由一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创办的“甜瓜小镇”,员工在温棚里嫁接甜瓜苗。新华社发

  我从小生长在抚仙湖畔风景如画的小湾村,过去村民们都以打鱼、种地为生。祖辈世代打鱼,父亲也半生在风浪里穿行,落下了风湿病。初中毕业后,我也打了两年鱼。因为湖里的鱼越来越少,打鱼的收入也随之减少,同时为保护抚仙湖,我像其他村民一样,离开农村去县城上的工地打工。

  在外漂了几年后,我回村开了家生产塑料薄膜的小型加工厂。我发觉,抚仙湖越来越美,来小湾村欣赏美景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这时,我才详细了解了这些年的“抚仙湖变奏曲”——打鱼难以谋生后,很多村民种起了烤烟、豌豆、西兰花。然而,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残留的农药随着雨水流入抚仙湖,抚仙湖水质一度变差。近几年,玉溪市对抚仙湖周边实行“四退三还”保护措施,小湾村湖边的300多亩水田全部退出,山坡上6000亩耕地也全部改种核桃树。渐渐地,抚仙湖恢复了往日风采。

  许多外地人来到小湾村租民房开酒店客栈,村里大多数村民都把房子租给了别人,自己住回老村子,或者住进了县城。

  把房租给别人,不如自己开客栈。去年上半年,我拿出打工积蓄,又贷了些款,把家里的小楼装修成了客栈。没想到一开业,8间客房全部爆满,几个月就收入10多万元。

  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生意冷清了一段时间。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客人也越来越多。如今,我们村正在打造特色民俗示范村,建设小湾特色民宿,并进行古村落改造。站在各家各户门口,山坡下抚仙湖波光粼粼。听村支书说,村里要把小湾村打造成抚仙湖边的休闲胜地,希望新的一年疫情能够早点结束,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民宿生意越来越好。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吕慎、张国圣、李宏、李建斌、杨珏、张勇、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程雅琦)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31日 07版)

[ 责编:陈畅 ]

  广西柳州鹿寨县拉沟乡木龙村,曾远赴广东务工的李柳萍回乡创办了柳鹿山珍特产馆,通过电商平台推介家乡的特色农产品。新华社发

  我生长在重庆市江津区石蟆镇桥子村,老家石蟆镇有500年橄榄种植历史,是经过认证的“中国优质橄榄基地”,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橄榄种植基地。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当地缺乏销售渠道,橄榄“养在深闺人未识”。

  5年前,我辞职返乡创业,发展电商。当时家里人都不理解,一个90后姑娘放着好端端的工作不干,为啥非要回农村“受苦”?那年10月,我和爱人还是回来了——开一辆老旧的面包车,揣着3000元现金。

  刚开始,我和爱人凌晨五点就去摘橄榄,几个冷馒头就是一顿饭。由于石蟆镇地处偏远,橄榄摘回来打包好后,只能送到20公里外的白沙镇去发货。我还多次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到很多知识,解决了橄榄采摘、店面设计、销售宣传等方面的问题。

  几个月下来,我的生意有了起色,每天都有新订单。小小的成功让我品尝到创业的滋味,信心更足了。在橄榄价格便宜且易损坏、物流费和包装费较高的情况下,我始终坚持损坏包赔,就算亏本也会售后处理,把不少“头回客”变成了“回头客”。然而,随着村里的橄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石蟆橄榄产量不断增加,产品又开始出现滞销现象。

  怎么才能进一步打开市场,带领乡亲们解决销路难题?我思来想去,提出“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展合作社,组建电商团队,成立淘家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一开始,村民不愿接受合作社,也不愿参加培训,施用有机肥、草药防治病虫害等更是推广不开。为了尽快取得大家信任,调动村民入股参会的积极性,我自掏腰包,无偿提供肥料、农药,讲解网上销售橄榄的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同时,在周边区县推广石蟆橄榄种植。

  在我的坚持下,橄榄的市场销路渐渐打开了,乡亲们也纷纷来入股参会。对前来取经的乡亲,我不仅毫不保留,还为他们提供农技和生产资料上的支持,引导他们抱团发展。就这样,公司先后与226户农户签订了购销协议。通过科学管理,如今入股村民户均增收万元以上。同时,我们还积极吸纳周边劳动力就业,在销售旺季时,可为150余人安排岗位。从橄榄种植到采摘销售,平均每年带动100多家贫困户增收致富。

  橄榄的香气要飘得更远,就必须解决物流配送这个“痛点”。2016年,在石蟆镇和快递公司共同推动下,镇上建起百世快递服务站点,实现了24小时内出单发货,既解决了农村电商最棘手的物流配送问题,也大大降低了快递成本。就这样,我们通过溯源、品质管控和品牌创建等方式,赢得了消费者对橄榄品质的信赖,销售好评率99%以上。

  2019年,我开始运营自媒体,“聚乡村”抖音号粉丝达25万,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带动家乡其他农产品的销售。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带头成立了聚乡村扶贫直播电商团队,在多个平台直播带货,总销售额约823万元。

  创业5年,幸福写在了家乡人脸上。在我的带动下,如今石蟆镇从事农产品电商服务的已有300多人。

  新的一年,我有个小小的愿望,那就是尽快解决仓储问题,这样才能满足越来越大的发货量,帮助广大农户销售更多农产品,让更多人尝到我家乡橄榄的甜。

 

  花椒树活了,致富有了新门路

  讲述人:山西省石楼县黄河兴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刘彩红

  四位返乡创新创业者的奋斗故事与新年心愿——

回乡村,做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近年来,返乡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创业人数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宽、起点越来越高、带动就业增收能力越来越强,培育了一大批县乡特色产业集群,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即将过去的2020年留给这些创新创业者哪些难忘记忆,2021年,他们有什么新目标新期待?我们邀请四位返乡创新创业者讲述故事,并请专家点评:如何吸引更多人才,为乡村振兴建功立业。

  【一线讲述】

  向上生长的金钗石斛,是我们的“致富草”

  讲述人:贵州省遵义市农技专家、致富带头人 张万兴

回乡村,做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在贵州贵阳从江县停洞镇东勤村,大学毕业后回乡发展的贺常乐(左二)和乡亲们在搬运村集体种植的吊瓜。新华社发

  树上也能种出石斛,你听过吗?眼见为实——最近寒流袭来,可我们贵州遵义红花岗区金鼎山下的森林里却是一片绿意盎然。褐色的松树树干上爬满了嫩绿的植物,这就是有着“黔山仙草”美誉的名贵中药材——金钗石斛。

  林间种植石斛的技术,我20年前就掌握了。那时,我从贵州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在云南、海南、浙江等地的农业种植公司担任石斛种植技术指导,用了10年时间,摸索出一套独特而高效的种植技术。原本可以在沿海地区过安稳而富足的生活,可我心里却始终放不下:金钗石斛是我们贵州的特色品种,从种植环境看,还是家乡最好!何况,家乡急需致富门路,应该让金钗石斛发挥价值,成为老百姓的“致富草”。于是,2011年,我回到金鼎山镇银江村,带动群众一起培育金钗石斛苗。

  金钗石斛不仅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而且开出的花朵非常具有观赏价值,但对土壤、光照、空气温度等种植环境要求很高,人工种植非常困难。

  金钗石斛是“宝贝”,我们贵州良好的生态环境更是“宝贝”。为了呵护好这两个“宝贝”,我经常请教遵义市的石斛种植专家。培育期间,我常到种植户的育苗棚里查看石斛苗长势,指导他们防治炭疽病、清理杂菌杂草,叮嘱他们注意通风、控制温度,让石斛苗健康生长。同时,我还利用多年积累的市场资源,帮助村民们搞销售。

  不久后,我流转了77亩林地,开始种植林间仿野生金钗石斛,还带领银江村30户种植户,成立了贵州婧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村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带着大家培育石斛苗、移种石斛苗、保护石斛林、粗加工石斛片,把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公司为10多个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岗位。村民陈荣友因外出务工受伤不能下地做农活,我便安排他照看石斛林间种植基地。他每天都在石斛林地巡查,保证石斛不被人偷采、破坏,一个月工资2400元。村民张万雄在我指导下培育石斛苗,两年销售一次,一次能有近20万元收入,家庭收入翻了好几番。

  生长在深山里的一根根藤蔓,成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宝贝”。接下来,我计划扩大石斛种植规模,依托大娄山脉金鼎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将石斛种植产业打造成特色产业和长效产业,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望着一根根向上生长的金钗石斛,我对未来信心满满。

 

  回村做电商,让更多人尝到家乡橄榄的甜

  讲述人:重庆市江津区淘家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何春梅

回乡村,做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广西柳州鹿寨县拉沟乡木龙村,曾远赴广东务工的李柳萍回乡创办了柳鹿山珍特产馆,通过电商平台推介家乡的特色农产品。新华社发

  我生长在重庆市江津区石蟆镇桥子村,老家石蟆镇有500年橄榄种植历史,是经过认证的“中国优质橄榄基地”,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橄榄种植基地。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当地缺乏销售渠道,橄榄“养在深闺人未识”。

  5年前,我辞职返乡创业,发展电商。当时家里人都不理解,一个90后姑娘放着好端端的工作不干,为啥非要回农村“受苦”?那年10月,我和爱人还是回来了——开一辆老旧的面包车,揣着3000元现金。

  刚开始,我和爱人凌晨五点就去摘橄榄,几个冷馒头就是一顿饭。由于石蟆镇地处偏远,橄榄摘回来打包好后,只能送到20公里外的白沙镇去发货。我还多次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到很多知识,解决了橄榄采摘、店面设计、销售宣传等方面的问题。

  几个月下来,我的生意有了起色,每天都有新订单。小小的成功让我品尝到创业的滋味,信心更足了。在橄榄价格便宜且易损坏、物流费和包装费较高的情况下,我始终坚持损坏包赔,就算亏本也会售后处理,把不少“头回客”变成了“回头客”。然而,随着村里的橄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石蟆橄榄产量不断增加,产品又开始出现滞销现象。

  怎么才能进一步打开市场,带领乡亲们解决销路难题?我思来想去,提出“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展合作社,组建电商团队,成立淘家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一开始,村民不愿接受合作社,也不愿参加培训,施用有机肥、草药防治病虫害等更是推广不开。为了尽快取得大家信任,调动村民入股参会的积极性,我自掏腰包,无偿提供肥料、农药,讲解网上销售橄榄的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同时,在周边区县推广石蟆橄榄种植。

  在我的坚持下,橄榄的市场销路渐渐打开了,乡亲们也纷纷来入股参会。对前来取经的乡亲,我不仅毫不保留,还为他们提供农技和生产资料上的支持,引导他们抱团发展。就这样,公司先后与226户农户签订了购销协议。通过科学管理,如今入股村民户均增收万元以上。同时,我们还积极吸纳周边劳动力就业,在销售旺季时,可为150余人安排岗位。从橄榄种植到采摘销售,平均每年带动100多家贫困户增收致富。

  橄榄的香气要飘得更远,就必须解决物流配送这个“痛点”。2016年,在石蟆镇和快递公司共同推动下,镇上建起百世快递服务站点,实现了24小时内出单发货,既解决了农村电商最棘手的物流配送问题,也大大降低了快递成本。就这样,我们通过溯源、品质管控和品牌创建等方式,赢得了消费者对橄榄品质的信赖,销售好评率99%以上。

  2019年,我开始运营自媒体,“聚乡村”抖音号粉丝达25万,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带动家乡其他农产品的销售。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带头成立了聚乡村扶贫直播电商团队,在多个平台直播带货,总销售额约823万元。

  创业5年,幸福写在了家乡人脸上。在我的带动下,如今石蟆镇从事农产品电商服务的已有300多人。

  新的一年,我有个小小的愿望,那就是尽快解决仓储问题,这样才能满足越来越大的发货量,帮助广大农户销售更多农产品,让更多人尝到我家乡橄榄的甜。

 

  花椒树活了,致富有了新门路

  讲述人:山西省石楼县黄河兴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刘彩红

回乡村,做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湖北秭归县梅家河乡三掌坪村的宋玉琳返乡创办合作社种植香椿,并利用互联网直播销售合作社产品。新华社发

  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16岁初中毕业后,我就背井离乡到太原打工。在城里起早贪黑地干了20年,当过保姆、摆过地摊,后来靠着服装生意立足,打拼出一份自己的事业,十多年前还把家里人接到太原生活。在回乡创业前,我是家乡人眼中逃离大山的成功“模范”。

  2016年6月,机缘巧合,我参加了吕梁市政府举办的“迎老乡、迎客商、兴吕梁”恳谈会。会上,看到家乡人眼里对我们这些在外“能人”返乡创业的渴望时,我就动了回乡发展的念头。

  一开始,家人反对,我做不通他们的工作,只好只身回到老家。当年,我就流转了黄河岸边的350亩坡地,用来发展花椒特色产业。这并不是我一时兴起的决定,而是认真考虑后的慎重选择。花椒市场需求大、销路好、价格高,但花椒树生长对地理、气候条件要求严格,家乡的地形地貌正好符合。

  2017年春,我把爱人“逼上梁山”,带着他住进了老家荒废许久的破窑洞,带领乡亲们按学来的方法“大苗栽水地、小苗栽旱地”,可因为那年干旱,小苗都旱死了。2018年春天刚到,我们就拔掉干枯的小苗,全部补种上大树苗,谁知道当年秋雨多,来年春天,补种的树苗根都烂了。第三年,我们又咬着牙,直接栽种根部保存土球的树苗,成活率终于到了九成。

  几次折腾下来,先后投入了300多万元,我们的家底被掏光了。但我不后悔,因为花椒树活了,全村人有了“摇钱树”。创业初期,我就组织了村里28户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按照协定,在1至3年的生长期内,合作社每年每亩地给村民100元的分红,进入成果期后,每年每亩地分红200元。同时,花椒树的除草、施肥、浇水、采摘等工作需固定劳动力20余人,每人每年工作四个月左右,收入14000元,这让山里人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2019年,5000株花椒开始挂果。满山遍野的花椒香吸引了之前还在观望中的村民们,他们主动找到我要求开始试种。我的花椒育苗基地也建立了起来,并成立了景楠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花椒收购、加工与销售。

  过去一年多,我一直在寻求各种机会推介花椒产品,尽管很多时候,在场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我是谁,但我总会让大家记住石楼县前山乡有个“花椒女”。最近,我还将路演“搬”到了山西省妇联组织的创业培训班上,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花椒梦”。

  今年年初,在团中央驻石楼县扶贫工作队帮助下,我又有了一个建立花椒全产业链的设想。工作队队长孟利启发我搞花椒健康养生,提升产品效益。他们不仅给了我资金上的帮扶,还帮助我找专家,开发了几款附加值高的花椒保健养生产品,这样,农民的花椒销路就更广了,收入也能更高。

  为了让好产品有个好颜值,我变卖了积攒多年的首饰,用来设计包装物料。看着家乡的花椒产业蒸蒸日上,老乡们在家门口能致富,我内心别提多满足。

 

  抚仙湖旁,民房成民宿

  讲述人:云南省澄江市右所镇小湾村村民 鲁小磊

回乡村,做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河南洛阳汝阳县小店镇,在由一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创办的“甜瓜小镇”,员工在温棚里嫁接甜瓜苗。新华社发

  我从小生长在抚仙湖畔风景如画的小湾村,过去村民们都以打鱼、种地为生。祖辈世代打鱼,父亲也半生在风浪里穿行,落下了风湿病。初中毕业后,我也打了两年鱼。因为湖里的鱼越来越少,打鱼的收入也随之减少,同时为保护抚仙湖,我像其他村民一样,离开农村去县城上的工地打工。

  在外漂了几年后,我回村开了家生产塑料薄膜的小型加工厂。我发觉,抚仙湖越来越美,来小湾村欣赏美景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这时,我才详细了解了这些年的“抚仙湖变奏曲”——打鱼难以谋生后,很多村民种起了烤烟、豌豆、西兰花。然而,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残留的农药随着雨水流入抚仙湖,抚仙湖水质一度变差。近几年,玉溪市对抚仙湖周边实行“四退三还”保护措施,小湾村湖边的300多亩水田全部退出,山坡上6000亩耕地也全部改种核桃树。渐渐地,抚仙湖恢复了往日风采。

  许多外地人来到小湾村租民房开酒店客栈,村里大多数村民都把房子租给了别人,自己住回老村子,或者住进了县城。

  把房租给别人,不如自己开客栈。去年上半年,我拿出打工积蓄,又贷了些款,把家里的小楼装修成了客栈。没想到一开业,8间客房全部爆满,几个月就收入10多万元。

  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生意冷清了一段时间。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客人也越来越多。如今,我们村正在打造特色民俗示范村,建设小湾特色民宿,并进行古村落改造。站在各家各户门口,山坡下抚仙湖波光粼粼。听村支书说,村里要把小湾村打造成抚仙湖边的休闲胜地,希望新的一年疫情能够早点结束,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民宿生意越来越好。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吕慎、张国圣、李宏、李建斌、杨珏、张勇、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程雅琦)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31日 07版)

[ 责编:陈畅 ]

  湖北秭归县梅家河乡三掌坪村的宋玉琳返乡创办合作社种植香椿,并利用互联网直播销售合作社产品。新华社发

  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16岁初中毕业后,我就背井离乡到太原打工。在城里起早贪黑地干了20年,当过保姆、摆过地摊,后来靠着服装生意立足,打拼出一份自己的事业,十多年前还把家里人接到太原生活。在回乡创业前,我是家乡人眼中逃离大山的成功“模范”。

  2016年6月,机缘巧合,我参加了吕梁市政府举办的“迎老乡、迎客商、兴吕梁”恳谈会。会上,看到家乡人眼里对我们这些在外“能人”返乡创业的渴望时,我就动了回乡发展的念头。

  一开始,家人反对,我做不通他们的工作,只好只身回到老家。当年,我就流转了黄河岸边的350亩坡地,用来发展花椒特色产业。这并不是我一时兴起的决定,而是认真考虑后的慎重选择。花椒市场需求大、销路好、价格高,但花椒树生长对地理、气候条件要求严格,家乡的地形地貌正好符合。

  2017年春,我把爱人“逼上梁山”,带着他住进了老家荒废许久的破窑洞,带领乡亲们按学来的方法“大苗栽水地、小苗栽旱地”,可因为那年干旱,小苗都旱死了。2018年春天刚到,我们就拔掉干枯的小苗,全部补种上大树苗,谁知道当年秋雨多,来年春天,补种的树苗根都烂了。第三年,我们又咬着牙,直接栽种根部保存土球的树苗,成活率终于到了九成。

  几次折腾下来,先后投入了300多万元,我们的家底被掏光了。但我不后悔,因为花椒树活了,全村人有了“摇钱树”。创业初期,我就组织了村里28户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按照协定,在1至3年的生长期内,合作社每年每亩地给村民100元的分红,进入成果期后,每年每亩地分红200元。同时,花椒树的除草、施肥、浇水、采摘等工作需固定劳动力20余人,每人每年工作四个月左右,收入14000元,这让山里人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2019年,5000株花椒开始挂果。满山遍野的花椒香吸引了之前还在观望中的村民们,他们主动找到我要求开始试种。我的花椒育苗基地也建立了起来,并成立了景楠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花椒收购、加工与销售。

  过去一年多,我一直在寻求各种机会推介花椒产品,尽管很多时候,在场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我是谁,但我总会让大家记住石楼县前山乡有个“花椒女”。最近,我还将路演“搬”到了山西省妇联组织的创业培训班上,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花椒梦”。

  今年年初,在团中央驻石楼县扶贫工作队帮助下,我又有了一个建立花椒全产业链的设想。工作队队长孟利启发我搞花椒健康养生,提升产品效益。他们不仅给了我资金上的帮扶,还帮助我找专家,开发了几款附加值高的花椒保健养生产品,这样,农民的花椒销路就更广了,收入也能更高。

  为了让好产品有个好颜值,我变卖了积攒多年的首饰,用来设计包装物料。看着家乡的花椒产业蒸蒸日上,老乡们在家门口能致富,我内心别提多满足。

 

  抚仙湖旁,民房成民宿

  讲述人:云南省澄江市右所镇小湾村村民 鲁小磊

  四位返乡创新创业者的奋斗故事与新年心愿——

回乡村,做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近年来,返乡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创业人数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宽、起点越来越高、带动就业增收能力越来越强,培育了一大批县乡特色产业集群,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即将过去的2020年留给这些创新创业者哪些难忘记忆,2021年,他们有什么新目标新期待?我们邀请四位返乡创新创业者讲述故事,并请专家点评:如何吸引更多人才,为乡村振兴建功立业。

  【一线讲述】

  向上生长的金钗石斛,是我们的“致富草”

  讲述人:贵州省遵义市农技专家、致富带头人 张万兴

回乡村,做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在贵州贵阳从江县停洞镇东勤村,大学毕业后回乡发展的贺常乐(左二)和乡亲们在搬运村集体种植的吊瓜。新华社发

  树上也能种出石斛,你听过吗?眼见为实——最近寒流袭来,可我们贵州遵义红花岗区金鼎山下的森林里却是一片绿意盎然。褐色的松树树干上爬满了嫩绿的植物,这就是有着“黔山仙草”美誉的名贵中药材——金钗石斛。

  林间种植石斛的技术,我20年前就掌握了。那时,我从贵州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在云南、海南、浙江等地的农业种植公司担任石斛种植技术指导,用了10年时间,摸索出一套独特而高效的种植技术。原本可以在沿海地区过安稳而富足的生活,可我心里却始终放不下:金钗石斛是我们贵州的特色品种,从种植环境看,还是家乡最好!何况,家乡急需致富门路,应该让金钗石斛发挥价值,成为老百姓的“致富草”。于是,2011年,我回到金鼎山镇银江村,带动群众一起培育金钗石斛苗。

  金钗石斛不仅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而且开出的花朵非常具有观赏价值,但对土壤、光照、空气温度等种植环境要求很高,人工种植非常困难。

  金钗石斛是“宝贝”,我们贵州良好的生态环境更是“宝贝”。为了呵护好这两个“宝贝”,我经常请教遵义市的石斛种植专家。培育期间,我常到种植户的育苗棚里查看石斛苗长势,指导他们防治炭疽病、清理杂菌杂草,叮嘱他们注意通风、控制温度,让石斛苗健康生长。同时,我还利用多年积累的市场资源,帮助村民们搞销售。

  不久后,我流转了77亩林地,开始种植林间仿野生金钗石斛,还带领银江村30户种植户,成立了贵州婧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村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带着大家培育石斛苗、移种石斛苗、保护石斛林、粗加工石斛片,把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公司为10多个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岗位。村民陈荣友因外出务工受伤不能下地做农活,我便安排他照看石斛林间种植基地。他每天都在石斛林地巡查,保证石斛不被人偷采、破坏,一个月工资2400元。村民张万雄在我指导下培育石斛苗,两年销售一次,一次能有近20万元收入,家庭收入翻了好几番。

  生长在深山里的一根根藤蔓,成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宝贝”。接下来,我计划扩大石斛种植规模,依托大娄山脉金鼎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将石斛种植产业打造成特色产业和长效产业,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望着一根根向上生长的金钗石斛,我对未来信心满满。

 

  回村做电商,让更多人尝到家乡橄榄的甜

  讲述人:重庆市江津区淘家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何春梅

回乡村,做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广西柳州鹿寨县拉沟乡木龙村,曾远赴广东务工的李柳萍回乡创办了柳鹿山珍特产馆,通过电商平台推介家乡的特色农产品。新华社发

  我生长在重庆市江津区石蟆镇桥子村,老家石蟆镇有500年橄榄种植历史,是经过认证的“中国优质橄榄基地”,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橄榄种植基地。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当地缺乏销售渠道,橄榄“养在深闺人未识”。

  5年前,我辞职返乡创业,发展电商。当时家里人都不理解,一个90后姑娘放着好端端的工作不干,为啥非要回农村“受苦”?那年10月,我和爱人还是回来了——开一辆老旧的面包车,揣着3000元现金。

  刚开始,我和爱人凌晨五点就去摘橄榄,几个冷馒头就是一顿饭。由于石蟆镇地处偏远,橄榄摘回来打包好后,只能送到20公里外的白沙镇去发货。我还多次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到很多知识,解决了橄榄采摘、店面设计、销售宣传等方面的问题。

  几个月下来,我的生意有了起色,每天都有新订单。小小的成功让我品尝到创业的滋味,信心更足了。在橄榄价格便宜且易损坏、物流费和包装费较高的情况下,我始终坚持损坏包赔,就算亏本也会售后处理,把不少“头回客”变成了“回头客”。然而,随着村里的橄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石蟆橄榄产量不断增加,产品又开始出现滞销现象。

  怎么才能进一步打开市场,带领乡亲们解决销路难题?我思来想去,提出“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展合作社,组建电商团队,成立淘家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一开始,村民不愿接受合作社,也不愿参加培训,施用有机肥、草药防治病虫害等更是推广不开。为了尽快取得大家信任,调动村民入股参会的积极性,我自掏腰包,无偿提供肥料、农药,讲解网上销售橄榄的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同时,在周边区县推广石蟆橄榄种植。

  在我的坚持下,橄榄的市场销路渐渐打开了,乡亲们也纷纷来入股参会。对前来取经的乡亲,我不仅毫不保留,还为他们提供农技和生产资料上的支持,引导他们抱团发展。就这样,公司先后与226户农户签订了购销协议。通过科学管理,如今入股村民户均增收万元以上。同时,我们还积极吸纳周边劳动力就业,在销售旺季时,可为150余人安排岗位。从橄榄种植到采摘销售,平均每年带动100多家贫困户增收致富。

  橄榄的香气要飘得更远,就必须解决物流配送这个“痛点”。2016年,在石蟆镇和快递公司共同推动下,镇上建起百世快递服务站点,实现了24小时内出单发货,既解决了农村电商最棘手的物流配送问题,也大大降低了快递成本。就这样,我们通过溯源、品质管控和品牌创建等方式,赢得了消费者对橄榄品质的信赖,销售好评率99%以上。

  2019年,我开始运营自媒体,“聚乡村”抖音号粉丝达25万,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带动家乡其他农产品的销售。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带头成立了聚乡村扶贫直播电商团队,在多个平台直播带货,总销售额约823万元。

  创业5年,幸福写在了家乡人脸上。在我的带动下,如今石蟆镇从事农产品电商服务的已有300多人。

  新的一年,我有个小小的愿望,那就是尽快解决仓储问题,这样才能满足越来越大的发货量,帮助广大农户销售更多农产品,让更多人尝到我家乡橄榄的甜。

 

  花椒树活了,致富有了新门路

  讲述人:山西省石楼县黄河兴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刘彩红

回乡村,做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湖北秭归县梅家河乡三掌坪村的宋玉琳返乡创办合作社种植香椿,并利用互联网直播销售合作社产品。新华社发

  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16岁初中毕业后,我就背井离乡到太原打工。在城里起早贪黑地干了20年,当过保姆、摆过地摊,后来靠着服装生意立足,打拼出一份自己的事业,十多年前还把家里人接到太原生活。在回乡创业前,我是家乡人眼中逃离大山的成功“模范”。

  2016年6月,机缘巧合,我参加了吕梁市政府举办的“迎老乡、迎客商、兴吕梁”恳谈会。会上,看到家乡人眼里对我们这些在外“能人”返乡创业的渴望时,我就动了回乡发展的念头。

  一开始,家人反对,我做不通他们的工作,只好只身回到老家。当年,我就流转了黄河岸边的350亩坡地,用来发展花椒特色产业。这并不是我一时兴起的决定,而是认真考虑后的慎重选择。花椒市场需求大、销路好、价格高,但花椒树生长对地理、气候条件要求严格,家乡的地形地貌正好符合。

  2017年春,我把爱人“逼上梁山”,带着他住进了老家荒废许久的破窑洞,带领乡亲们按学来的方法“大苗栽水地、小苗栽旱地”,可因为那年干旱,小苗都旱死了。2018年春天刚到,我们就拔掉干枯的小苗,全部补种上大树苗,谁知道当年秋雨多,来年春天,补种的树苗根都烂了。第三年,我们又咬着牙,直接栽种根部保存土球的树苗,成活率终于到了九成。

  几次折腾下来,先后投入了300多万元,我们的家底被掏光了。但我不后悔,因为花椒树活了,全村人有了“摇钱树”。创业初期,我就组织了村里28户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按照协定,在1至3年的生长期内,合作社每年每亩地给村民100元的分红,进入成果期后,每年每亩地分红200元。同时,花椒树的除草、施肥、浇水、采摘等工作需固定劳动力20余人,每人每年工作四个月左右,收入14000元,这让山里人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2019年,5000株花椒开始挂果。满山遍野的花椒香吸引了之前还在观望中的村民们,他们主动找到我要求开始试种。我的花椒育苗基地也建立了起来,并成立了景楠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花椒收购、加工与销售。

  过去一年多,我一直在寻求各种机会推介花椒产品,尽管很多时候,在场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我是谁,但我总会让大家记住石楼县前山乡有个“花椒女”。最近,我还将路演“搬”到了山西省妇联组织的创业培训班上,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花椒梦”。

  今年年初,在团中央驻石楼县扶贫工作队帮助下,我又有了一个建立花椒全产业链的设想。工作队队长孟利启发我搞花椒健康养生,提升产品效益。他们不仅给了我资金上的帮扶,还帮助我找专家,开发了几款附加值高的花椒保健养生产品,这样,农民的花椒销路就更广了,收入也能更高。

  为了让好产品有个好颜值,我变卖了积攒多年的首饰,用来设计包装物料。看着家乡的花椒产业蒸蒸日上,老乡们在家门口能致富,我内心别提多满足。

 

  抚仙湖旁,民房成民宿

  讲述人:云南省澄江市右所镇小湾村村民 鲁小磊

回乡村,做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河南洛阳汝阳县小店镇,在由一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创办的“甜瓜小镇”,员工在温棚里嫁接甜瓜苗。新华社发

  我从小生长在抚仙湖畔风景如画的小湾村,过去村民们都以打鱼、种地为生。祖辈世代打鱼,父亲也半生在风浪里穿行,落下了风湿病。初中毕业后,我也打了两年鱼。因为湖里的鱼越来越少,打鱼的收入也随之减少,同时为保护抚仙湖,我像其他村民一样,离开农村去县城上的工地打工。

  在外漂了几年后,我回村开了家生产塑料薄膜的小型加工厂。我发觉,抚仙湖越来越美,来小湾村欣赏美景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这时,我才详细了解了这些年的“抚仙湖变奏曲”——打鱼难以谋生后,很多村民种起了烤烟、豌豆、西兰花。然而,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残留的农药随着雨水流入抚仙湖,抚仙湖水质一度变差。近几年,玉溪市对抚仙湖周边实行“四退三还”保护措施,小湾村湖边的300多亩水田全部退出,山坡上6000亩耕地也全部改种核桃树。渐渐地,抚仙湖恢复了往日风采。

  许多外地人来到小湾村租民房开酒店客栈,村里大多数村民都把房子租给了别人,自己住回老村子,或者住进了县城。

  把房租给别人,不如自己开客栈。去年上半年,我拿出打工积蓄,又贷了些款,把家里的小楼装修成了客栈。没想到一开业,8间客房全部爆满,几个月就收入10多万元。

  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生意冷清了一段时间。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客人也越来越多。如今,我们村正在打造特色民俗示范村,建设小湾特色民宿,并进行古村落改造。站在各家各户门口,山坡下抚仙湖波光粼粼。听村支书说,村里要把小湾村打造成抚仙湖边的休闲胜地,希望新的一年疫情能够早点结束,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民宿生意越来越好。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吕慎、张国圣、李宏、李建斌、杨珏、张勇、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程雅琦)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31日 07版)

[ 责编:陈畅 ]

  河南洛阳汝阳县小店镇,在由一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创办的“甜瓜小镇”,员工在温棚里嫁接甜瓜苗。新华社发

  我从小生长在抚仙湖畔风景如画的小湾村,过去村民们都以打鱼、种地为生。祖辈世代打鱼,父亲也半生在风浪里穿行,落下了风湿病。初中毕业后,我也打了两年鱼。因为湖里的鱼越来越少,打鱼的收入也随之减少,同时为保护抚仙湖,我像其他村民一样,离开农村去县城上的工地打工。

  在外漂了几年后,我回村开了家生产塑料薄膜的小型加工厂。我发觉,抚仙湖越来越美,来小湾村欣赏美景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这时,我才详细了解了这些年的“抚仙湖变奏曲”——打鱼难以谋生后,很多村民种起了烤烟、豌豆、西兰花。然而,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残留的农药随着雨水流入抚仙湖,抚仙湖水质一度变差。近几年,玉溪市对抚仙湖周边实行“四退三还”保护措施,小湾村湖边的300多亩水田全部退出,山坡上6000亩耕地也全部改种核桃树。渐渐地,抚仙湖恢复了往日风采。

  许多外地人来到小湾村租民房开酒店客栈,村里大多数村民都把房子租给了别人,自己住回老村子,或者住进了县城。

  把房租给别人,不如自己开客栈。去年上半年,我拿出打工积蓄,又贷了些款,把家里的小楼装修成了客栈。没想到一开业,8间客房全部爆满,几个月就收入10多万元。

  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生意冷清了一段时间。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客人也越来越多。如今,我们村正在打造特色民俗示范村,建设小湾特色民宿,并进行古村落改造。站在各家各户门口,山坡下抚仙湖波光粼粼。听村支书说,村里要把小湾村打造成抚仙湖边的休闲胜地,希望新的一年疫情能够早点结束,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民宿生意越来越好。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吕慎、张国圣、李宏、李建斌、杨珏、张勇、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程雅琦)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31日 07版)

[ 责编:陈畅 ]

TIP:您正在快照阅读,阅读更多点击

发布日期:2020-12-31 11:17:20

以上由全知导航为您整理呈现.删除请联系: info@404886.com     

网友观点:
马上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知头条立场。请理想发言,恶性发现将由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已为您加载完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