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共有12所大学落户宜宾大学城,其中包括四川的两所“985”和一所“211”。
四川省有那么多城市,城市中有那么多地皮,为什么高校们却偏偏走进了宜宾?
高校扩建新园区的原因之一,是需要缓解高等教育扩张带来的用地紧张。然而,大学校园的建设,不是随便给块地就能开工的。它的选址,既需要契合整座城市的用地规划,也要求周边有适宜的办学环境。
在经济和文教水平均不具备突出优势的情况下,大学城的用地规划成为宜宾的第一道筹码。宜宾在自己的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划定了6.13平方公里的土地,专门用于修建大学城与科创城。
然而,真正让高校怦然心动的,是隔壁科创城蓄势待发的高新技术产业。
宜宾的成功,在于精准拿捏了高等教育和高新产业之间的共生关系。2016年10月,宜宾作出“双城建设”的部署,在长江边的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开辟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为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企业的入驻铺平道路。
然而,在双城发展的初期,高新企业嫌宜宾人才不够,大学嫌宜宾没有科创生态。宜宾的第一步,是怎么跨出去的?
这一步,靠的是智能终端产业,简单来说,就是做手机。
自2017年后,新能源、智能终端、交通装备制造等产业,开始在宜宾聚集。宁德时代、吉利、天珑移动等企业,都在宜宾设置了基地,连华为也与宜宾签署了合作协议。
除了给地盘和搞工业,宜宾的第三张、也是最独一无二的一张牌,是“真诚”。
一般来讲,高校自己要单独建校区,很多时候不仅需要自己找地方、筹经费,还需要自行出面请目标城市协调资源。宜宾展现出最大的诚意,“三顾茅庐”地说服高校在本地办学,在环境、经费等多方面提供便利,连校区的修建都是一手操办,以竣工之后“交钥匙”的方式给学校使用。
自此,宜宾成为高校和高新企业的共同爱好。高校看到的,是企业集聚形成的科创环境;企业看到的,是高校会带来源源不断的科技人才。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知头条立场。请理想发言,恶性发现将由个人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