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星座 交友 视频 明星 新闻 NBA 足球 体育 美图 游戏 音乐 摄影 军事 笑话
社区 招聘 地图 美食 汽车 基金 两性 女性 法律 娱乐 时尚 彩票 宠物 股票 手机
购物 健康 银行 房产 儿童 旅游 大学 宗教 公益 考试 教育 外语 留学 科技 爱好
微博 电脑 桌面 招商 聊天 硬件 软件 建站 编程 邮箱 设计 数码 曲艺 棋牌 生活
QQ 二手汽车 生活助手 天气 直播 站长 婚嫁 租厂房 服务器 租赁 互联网 农产品 修理 搬家 UI素材
保洁 面辅料 牧业 出书 代工 物流 电影 电视 综艺 动漫 全知导航-八卦 秀场 减肥 美女 母婴
团购 特卖 家居 杀毒 手机应用 找加盟 找设计 找家政 众筹 找搬家 找代理 热门应用 找代工 找工作 找物流
找回收
侠客岛:又逢基层换届选举,如何破解“一换就乱”

关键词:,选举,,,村庄

村组织换届选举

前一阵子,不少地方基层进行了换届选举。

选举,是中国基层乡村民主生活的主要形式之一。不过,或多或少地,大家也听说过村级选举中的乱象,比如贿选等。在岛叔长期基层调研经验中,见过不少这样“一选就乱”的的现象,就连很多基层党委政府都如临大敌,生怕出事。

按说,“选贤任能”,是中国从古至今政治传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政治制度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但是,为什么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选好人”依然困难?甚至于,一些基层干部会觉得,只要选举不出事就万事大吉,根本不论选出来的是什么样的干部?

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

乱象

选举乱象,最典型、最为民众熟知也痛恨的,恐怕非“贿选”莫属。

就岛叔长期调研经验看,但凡有利益聚集的村庄,选举时都难逃贿选的诱惑与魔咒。毕竟,在很多经济发达的农村,“村干部”这一身份,本身就意味着市场机会,是“有产者”利益争夺的空间;哪怕是普通村庄,由于掌握上级惠农政策的知情权、以及部分集体经济分配权,“村干部”也一直被视为“不错”的职业。

因此,“贿选”这一毒瘤,有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农村扩散的趋势。只不过,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其形式,多在人情往来的掩盖下进行,如以办喜事的形式公开“搭长棚”请村民吃饭,借走亲访友之名变相送礼吃请等。

在一些地方,贿选的程度令人瞠目结舌。在已有媒体的报道和公开通报的案例中,一个村庄动用高达千万元金额贿选,大家可能见过。但在最近的调研中岛叔发现,居然有的村竞选双方还组建了自己的“参谋集团”,精确计算己方和对方的票数。

这就很耐人寻味了。不仅如此,在很多地方,“贿选”已经在候选人和村民之间形成了某种“高度默契”。简单来说,就是在候选人看来,如果选前不“走动走动”“意思意思”,便很难表达自己的参选意愿;在村民看来,选举阶段也是村干部和群众走得最近的一次。

令人惊叹的是,一些地方由于对贿选习以为常,还形成了某种高度“市场化”的约定俗成。

村民为了不得罪人,不论是哪位候选人的贿金,都照收不误。但选举结果出来后,不论哪方落选,都会将贿金如数还给落败方――看上去非常具有“契约精神”:都没选上,怎么好意思还拿对方的好处呢?

而对于那些没有像上述这样形成约定俗成规则的地方来说,候选人一旦落选,便意味着巨大的损失――不仅没选上,钱还花出去不少。因此,接下来常见的现象则是落选的一方心有不甘,不停举报胜选方“贿选”,虽然他们自己也不干净。

隐患

基层选举乱象虽然以“贿选”为主要表现形式,但其实并不局限于此。真正的问题在于,“异化”了的选举,本身在撕裂村庄、并埋下治理隐患。

在目前通行的海选制度设计下,候选人会卯足了劲儿“组团竞争”(拉帮结派,共享票源)。那些没有组团的个人候选者,则相当于被剥夺了竞争的机会。显而易见,这种做法不仅增强了选举的激烈程度,也客观上制造了村庄的政治派系。其结果就是,无论哪个派系竞选成功,日后的施政过程都不会一帆风顺。

于是,很多村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恶性循环:村干部刚当选的半年到一年时间,忙于权力交接、应付败选方的上访举报;一年半载后,好不容易摆平各种关系,却又面临“反对派”的不合作;双方纠缠一段时间后,差不多就该准备下一轮选举了。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村干部更替频繁的村庄,往往也是所谓的“问题村”“乱村”。一些本来治理不错的“好村”,也常因村庄选举中的派系竞争而变“烂”。

比如,华北某县组织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县大概15%的村是“软弱涣散村”,1/3的村的村级组织“存在各种问题”;真正的“好村”占比还不到10%。根据摸底,当地2018年下半年的换届选举,几乎有1/3的村庄选举会“出事”!为此,该县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政府都甚是烦恼,提前半年就在做各种预案。

怎么办?人们往往把矛头指向“村干部任期太短”这一制度设计,认为这是弊病之源。这有一定道理,但不是问题全部根源。真正的问题在于,某种程度上,基层村庄选举制度本身缺乏村庄整合的制度设计。

只要选举乱象不除,村庄治理就不可能理顺

治理

需要明确的是,选举乱象只是刺激了村庄治理的溃败。把村庄治理乱象归咎于此,并不公道。

早在村民自治制度实施以前,各地就也多多少少存在各种“问题村”。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一些地区的干部普遍霸道,甚至出现了“恶人治村”的现象。但是这些村干部并不是村民选举上去的;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后的一些年,村庄治理也未因选举而受到多大影响。

从全国的情况看,选举乱象以及伴随而来的村级治理问题,也就是十年前的事。个中缘由,恐怕要归咎于以下几点:

首先,当村干部有了动力。最近十余年来,村干部的待遇得到了保障,“资源下乡”亦成一股洪流。随着国家加快农村建设,留在农村的能人、富人,瞅准了当村干部可以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包括拓展人脉、承包工程、代理公共服务等。

这使当村干部变成了一件既有面子又有实惠的好事

其次,村庄共同体解体在加剧。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人口外流,现代性进村加速原子化,伴随各项拆迁等事务,农村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解体。与此同时,村民相互之间的联系纽带越来越弱,亦无对未来的长远期待,其社会行为就容易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村庄整合由此变得艰难。

我们看到,很多地区竞选双方作出一些行为――诸如写大字报、互相诬告陷害等有悖底线的事,就是上述趋势的典型表现之一。因选举亲人反目、友变敌的事,也不在少数。可见,以“竞争”和“制造分类”为主要特征的选举,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传统村庄共同体的解体,将人性中的恶劣面刺激出来,却未能予以有效制约。

再次就是“激进民主观”的影响。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恐怕还找不到一个比村民自治制度更合适的村庄治理制度。但是,村民自治有很多种实现形式,并不一定要经过自下而上的选举,尤其不一定非要通过海选制度来实现。

要知道,《村组法》颁布20年来,其基本导向是不断扩大村民民主权利,为此甚至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村庄治理的有效性。在“激进民主观”的主导下,党领导下的群众路线是之有效、是否与基层政权有效衔接,也被置之一旁,“唯民主论”了。甚至,在相当长时期内,理论界和实践界还在争论“两委关系”问题,即争论在村级治理中到底是支部书记还是村主任应该是“一把手”。其结果是,组织部门通过鼓励村支书和主任“一肩挑”、村两委委员交叉任职等制度设计,来加强党的领导。

由此,受制于选举制度和“唯选举论”,本来应当作为村级治理重要整合力量的基层党委政府,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在调研中岛叔发现,

基层党委政府面对村支书和主任互不买账的局面时,几乎无计可施,很难通过类似于过去“整队”的办法来整合村庄,除非村干部违纪违法

治理

那么,究竟有没有比较好的途径解决这一问题呢?

从调研经验看,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加强党的领导。

村组织换届选举,说到底是选优配强村级带头人队伍的工作。无论选出来的是党员还是非党员,都属于党的干部。所以关键是:在村级换届选举工作中,如何实现党的领导?

在我们看来,村民自治制度的背景下,必须坚持三大原则:

一,依法。党的领导不能违背《村组法》。相反,它应该成为《村组法》有效实施的保障。我们在华北某县调研发现,当地的贿选早已公开化、白热化,如在选举期间候选人公开“搭长棚”请客吃饭,村民要足足吃一个月。但是,当地相关部门从未处理过贿选问题。究其原因,是贿选在法律上很难认定,且具有隐蔽性,可操作性差――贿选者正是钻了这方面法律的空子。

而在另一些地方,正是上级党组织介入选举后,根据当地实情将贿选的认定标准可操作、可量化,才真正遏制了这一不良风气。

二,组织工作。有了选举并不意味着有了一切,“选举”并不必然导致“善治”。说到底,组织工作是关乎人的工作,党委组织不仅要善于发现合适的人选,还要让其有正确的责任意识。成功的组织工作,组织的意图和群众的意愿之间必定是高度契合的。组织不干预选举,但并不意味着组织不应该有意图。“选举”是形式,“选贤任能”才是真正应当在基层治理中达到的目标。

过去一些年,人们对组织工作存在误解,认为党委政府介入选举违背了依法原则。事实上,上级党组织做好候选人的思想工作,做好群众工作,在此前提下,让群众根据自己的意愿选出自己的带头人,恰恰是高质量地实现群众民主权利的表现。

群众路线是一种“逆向民主参与”,组织工作恰恰可以有效衔接群众路线与选举制度。

三,党建。在大多数地区,党组织换届按照“两推一选”的办法进行:既要征求群众意见,又要结合上级党组织的意图。并且,根据组织工作,上级党组织可以在支委中指定支部书记。因此,基层党委政府对村党支部的领导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然而,基层党支部在村庄治理中难以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却是存在多年的现实问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在很多时候,党支部及其带头人很难团结村民,尤其是在村主任较为强势的情况下,村支部甚至可能被“架空”。

十八大以来,各地都明确了村支部在村两委中的领导地位,并通过切实措施强化村支书的领导地位。比如,乡镇党委政府布置工作一般只通知村支书,再由村支书召集村“两委”委员商量。又如,将“四议两公开”写入《村组法》,所有重大村务决策,均需村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这在事实上明确了村党支部的领导地位。

但仅有制度还不够,关键还是做人的实际工作。村级组织的战斗力,村级治理的有效性,都离不开基层党委政府耐心细致的农村工作。当前比较麻烦的是,很多地方的基层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并不在农村,并不了解农村情况。一些乡镇领导只认识村支书,连村主任都认不全。当基层党委政府不了解村庄实情时,也就谈不上做组织工作和党建工作了。

故而,治理不佳表现在选举乱象,根子却在基层党委政府。岛叔在此假设:当乡镇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都熟悉各村的所有干部及其后备人选,知道他们的家庭情况、生计来源、思想状况时,各级党委政府恐怕就不会为“一选就乱”的问题烦恼了。

文/吕德文(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员)

TIP:您正在快照阅读,阅读更多点击

发布日期:2019-12-16 18:07:48

以上由全知导航为您整理呈现.删除请联系: info@404886.com     

网友观点:
马上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知头条立场。请理想发言,恶性发现将由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已为您加载完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